傳統媒體與網路中視覺表達之影響(以流行通俗作品為例)
出自KMU Wiki
目錄 | 
[編輯] 傳統媒體與網路中視覺表達之影響
- 今天的目的
- 以古喻今
- 從歷史來看通俗流行作品,為什麼「流行」
 
 - 大膽預測未來
- 在網路時代之後的變與不變
 
 - 抽出其中視覺要素
- 還是符合課程內容
 
 
 - 以古喻今
 
- 媒體史
- 先來看歷史
- 媒體是什麼?
- 傳播特定資訊給不完全特定的群眾的載體(我的定義)
 
 
 - 媒體是什麼?
 - 最先有
- 紙本
- 書、報紙、雜誌
 
 
 - 紙本
 -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出現新媒體
- 電影
 - 廣播
 - 電視
 - 網路
 
 
 - 先來看歷史
 
[編輯] 話說電影
- 前身為戱劇
- 包括
- 真人戱
 - 偶戱(含皮影戱等投影戱)
 - 說書(日本:紙芝居)
 
 
 - 包括
 - 功用
- 政令宣導、傳教
 - 娛樂
 
 
- 前身為戱劇
 
- 簡易電影史
- 1888年愛迪生發明Kinetoscope
- 單人觀看
 
 - 1889~1894年間法國「盧米埃兄弟」發明cinématographe
- 投影式
 - 世界第一部電影
- 1895年工場門口(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 (1895).mp4 )
 
 
 
 - 1888年愛迪生發明Kinetoscope
 
- 電影出現時期
-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首度興盛時期
 - 科學發展突飛猛進的時期
- 新的發現、新的領域、新的學科...
 
 - 歐洲殖民帝國最頂峰的時期
- 傾銷與侵略
 - 報導與耀武揚威之需求
 
 
 
- 最初新媒體
- 電影最先發展
- 很快變成新娛樂
- 新奇、價廉
 
 - 在短短30年變成工業國之主要娛樂
- 進步迅速:
- 從幾分鐘超短片變成一小時以上之長片
 - 出現卡通
 - 由無聲變有聲
 
 
 - 進步迅速:
 
 - 很快變成新娛樂
 - 廣播由20世紀初開始
 - 原理由Tesla 發明(有爭議)
 - 第一次廣播
- 1906年12月24日Reginald Fessenden所做的聖誕節目(?)
 
 
 - 電影最先發展
 
[編輯] 電影與廣播
- 電影只能「定點」
 - 廣播沒有「畫面」
 - 其實以上不是缺點,是特性
 - 所以,電影可以集「人潮」
 - 廣播可以激發「想像」
 
- 另一個新媒體
- 電視
- 原理本身是19世紀就齊備了
 - 如:尼普科夫盤(1884年)
 - 布勞恩之陰極射線管
 - 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貝爾德掃描出木偶像
- 收送均是機械式(即尼普科夫盤)
 
 - 1926年12月25日日本人高柳健次郎傳送「イ」
- 收是電子式,送則機械式
 
 - 1927年12月7日美國人法恩斯沃斯傳送“$$”
- 全電子收送
 
 
 
 - 電視
 
- 20世紀末新媒體
- 網路
- 1960年代
- 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
 - 封包(packet)交換
- NCP ( Network Control Program ) → TCP/IP (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
 
 
 - 1980年代
- NSFnet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 )
 
 - 1990年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 實做出 WWW ( World Wide Web )
 
 
 - 1960年代
 
 - 網路
 
- InterNet !!
- 1990年代開始
- 世界各地被 InterNet所統一
 - 1995年Windows 95 發售
 - 快速席遷網路用戶市場
 - WWW上新的服務及內容出現
- 不在侷限於學術上
 
 - 21世紀
- 網路的時代
 
 
 
 - 1990年代開始
 
[編輯] 媒體
- 之前下的定義
- 傳播特定資訊給不完全特定的群眾的載體
 
 - 這個載體
- 不是無中生有:需要$$
 - $$
- 固定資產(產生媒體內容要有機器)
 - 維持成本(營運需要人力及物力)
 
 
 
- 媒體的$$從哪裡來?
- 投資者
- 他們不是慈善家
 - 投資當然等待回收
 
 
 - 投資者
 
- 例如:電視廣告
- 想要賣所廣告的東西所以才付費支持某節目
 - 支持什麼節目?
- 收視群與產品目標消費者重疊
 - 收視群很多
 
 
 
- 例如:電視廣告
 
- 關鍵:很多人
- 也稱為「流行」
 - 當很多人,會發生
- 熟悉(多人知道)
 - 其中有人會喜愛(不管作品整體或局部)
 - 進一步有人會消費延伸商品
- 包括偶像相關物品
 - 廣告相關物品
 
 
 
 
- 流行
- 也有大小
- 小:只有核心群眾知道
- 各種「宅」
 
 - 中:某一世代大部分人知道
 - 大:大部分世代大部分人知道
- 像「海賊王」、「蠟筆小新」、「ドラえもん」...
 
 - 巨大:跨國際
- 星際大戰
 
 
 - 小:只有核心群眾知道
 
 - 也有大小
 
[編輯] 流行中的「視覺」
- 流行的效用
- $$流
 - 有人看、有人買、有人談
 - $$就跟人流
- 有人潮才有$$潮
 - 但有人潮也不保證一定有$$潮
 
- 重申,媒體(其載體)需要資金
 
 
 
- 流行的實力
- 以星際大戰為例
 - 第一部1977年
- $782,400,000(票房)/$11,000,000(成本)
 
 - 第二部1980年
- $538,375,067/$33,000,000
 
 - 第三部1983年
- $475,900,000/$32,500,000
 
 - 都是當年度最賣座(最高票房)電影
- 資料來源Wikipedia
 
 
 
[編輯] 中場
- 媒體是存在已久的東西
- 而且還會以各種形態存在
 
 - 雖然媒體門檻越來越低
- 但無論如何還是需要資源
 
 - 資源搜集需要人潮
- 流行與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編輯] 下半場
- 將正式引入視覺成份
 - 先仍由歷史角度進入
 - 再以實例帶入可能的視覺成份
- 或許有些牽強
 - 但盡可能自圓其說 :p
 
 
- 通俗媒體的流行
- 仍從星際大戰說起
 - 創造不少第一
- 票房第一
 - 第一次使用CG
 - 推出沿生商品
- 所以其收入不僅來自電影票房
 - 有漫畫、電玩、小說、卡通
 
 
 
 
- 在商言商
- 通俗
- 需要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 誰知道會不會流行?
- 要有業績(曾經的營業額)
 - 能撈多少撈多少
 
 - 所以,曾賣得好才會有「續集」
 
 - 通俗
 
- 以下以日本例子說明
- 原因
- 我比較熟悉
 - 比較多漫畫成份
- 即有多「視覺」成份
 
 - 也公開較多內幕
 
 
 - 原因
 
- 宮崎駿與Studio Ghibli
- 宮崎駿
- 1941年生
 - 第一件電視卡通作品:未來少年柯南(1978)
 - 第一件電影: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1979)
 - 第一部「賣座」電影:風之谷(1984)
 - 第一部長編漫畫:風之谷(1982~1994)
 
 
 - 宮崎駿
 
- Studio Ghibli
- 創始成員
- 宮崎駿、高畑勳、鈴木敏夫
 
 - 創立時間
- 1985年6月15日成立
 
 - 創立動機
- 在風之谷成功之後,原製作公司解散,為了新作(天空之城)需要新的公司
 
 
 - 創始成員
 
- Studio Ghibli成立原由
- 宮崎、高畑同為東映公司的工會幹部
 - 他們對於勞工權益等事情很關心
- 日本戰後的左派
 
 - 動畫師(animator )
- 多半是派遺,而且論件計酬,單價低
 - 換言之,低薪血汗!!
 
 
 
- 他們想成立公司
- 改善動畫師的待遇
- 以固定薪資來聘用
 
 - 培養人才
- 可以延續他們的人才
 
 
 - 改善動畫師的待遇
 
- 但是2014年8月
- 製作部門停止運動,所有動畫師被解聘
 
 
- Studio Ghibli作品
- 天空之城 1986年 宮崎駿導演
 - 龍貓 1988年 宮崎駿導演
 - 螢火蟲之墓 1988年 高畑勳導演
 - 魔女宅急便 1989年 宮崎駿導演
 - 兒時的點點滴滴 1991年 高畑勳導演
 - 紅豬 1992年 宮崎駿導演
 - 平成狸合戰 1994年 高畑勳導演
 - 心之谷 1995年 近藤喜文導演
 - 魔法公主 1997年 宮崎駿導演
 - 隔壁的山田君 1999年 高畑勳導演
 - 神隱少女 2001年 宮崎駿導演
 - 貓的報恩 2002年 森田宏幸導演
 - 霍爾的移動城堡 2004年 宮崎駿導演
 - 地海戰記 2006年 宮崎吾朗導演
 - 崖上的波妞 2008年宮崎駿導演
 - 借物少女艾莉緹 2010年 米林宏昌導演
 - 來自紅花坂 2011年宮崎吾朗導演
 - 風起 2013年 宮崎駿導演
 - 輝耀姬物語 2013年 高畑勳導演
 - 回憶中的瑪妮 2014年 米林宏昌導演
 
 
- 由Studio Ghibli 養成
- 近藤喜文
- 導演「心之谷」,被視為Ghibli接班者,但1998年1月因大動脈剝離過逝
 
 - 米林 宏昌
- 導演「借物少女...」、「回憶中的瑪妮」後2015年因Ghibli關閉製作單位獨立成立公司
 
 - 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片淵須直(後敘)
 
 - 近藤喜文
 
- Studio Ghibli的意象?
- 是:娜烏西卡(ナウシカ)、巴魯(バズー)、希達(シータ)、皋月(さつき)、梅(小米メイ)、清太、節子、琪琪(キキ)、吉吉(ジジ)、波魯克・羅素(ポルコ・ロッソ)、吉娜(マダム・ジーナ)、阿席達卡(アシタカ)、小桑(サン)、蘇菲(ソフィー・ハッター)、霍爾(ハウル)、千、千尋
 
 
- 為何是Totoro?
- 龍貓的主題曲
 - 有一段
- 子供のときにだけ あなたに訪れる
 - 不思議な出会い
 - 只有小時候 你才會遇見的
 - 不可思議的相逢
- 「となりのトトロ」歌詞付き My Neighbour Totoro covered by Miho Kuroda.mp4
 
 
 
 
[編輯] 意像?
- Image / imagery
 - 代表物
 - 但
- 聽到宮崎駿/ Studio Ghibli想到什麼意象?
- 就像前兩頁,可能每一個都不同
 
 - 看到龍貓的圖
- 就會想到 Studio Ghibli/ 宮崎駿
 
 
 - 聽到宮崎駿/ Studio Ghibli想到什麼意象?
 
- 每個人/事都有意象?
- 例如:庵野秀明
- 最早期在宮崎下做動畫師,在風之谷畫巨神兵
 - 他的成名作品
- 《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
 - 作品意像?
 
 
 
 - 例如:庵野秀明
 
- 心像 vs  流行
- 非必要
- 即未有心像也會流行
 
 - 但充分
- 流行之後會都會有心像
 
 - 心像可不可能變成必要條件
 - 或是,可不可能「操弄」心像
 - 讓心像主導??
 
 - 非必要
 
- 或是說:
- 創造者心中是否都有「像」?
 
 
- 或是說:
 
- 暗殺教室
- 松井 優征作
 - 漫畫
- 在週刊少年ジャンプ(週刊少年Jump)2012年31期連載到2016年16期
 
 - 卡通
- 富士電視2015年1月到2016年7月分兩期播放
 
 - 電影
- 2015年3月、2016年3月
 
 
 
- 松井優征
- 1979年1月31日生,擅長SF漫畫
 - 2001年出道
 - 2004年以《魔人偵探腦嚙涅羅》魔人探偵脳噛ネウロ 得當年Jump新人12傑獎,這一個作品是他的成名作,連載至2009年。
 - 2012年起連載暗殺教室
 
 
- 魔人偵探腦嚙涅羅
- 先有漫畫2004年到2009年
 - 2007年(關東地區以外2008年才播)開始播放卡通
 - 2008年發行電玩
- 任天堂DS 6月12日
 - PlayStation 2 8月28日
 
 
 
- 見好即收
- 資本主義下娛樂業
- 不做虧本生意
 - 賺不賺錢很難預測
 
 - 漫畫、小說相對低成本
 - 日本社會有固定消費
- 上班電車上
 
 
 - 資本主義下娛樂業
 
- 松井優征主動出擊
- 先由前作(魔人偵探...)成功,對週刊提出企畫案
- 但第一次被打槍
 - 殺老師的案子過了
 
 - 先行連載
- 但松井已想好結局與行銷案
 
 
 - 先由前作(魔人偵探...)成功,對週刊提出企畫案
 
[編輯] メディアミックス(media mix)
- 日製英語
 - 意指多種不同媒體共同來行銷一個作品
 - 例如:星際大戰
- 電影
 - 卡通
 - 漫畫
 - 電玩
 
 
- Media mix的目的
- 減少成本
- 創作總是需要成本的
- 時間
 - 人力
 - 腦力
 
 
 - 創作總是需要成本的
 - 降低風險
- 誰知哪個會賣座?
 
 
 - 減少成本
 
- Media mix發展
- 很早就有
- 原著(小說/漫畫) → 戱劇/電影方式呈現
 - 甚至還有周邊商品
 
 - 挾著作權、資本社會
- 保證不虧錢的手段
 - 長期運作模式
- 如:小熊維尼、小叮噹(ドラえもん)....
 
 
 
 - 很早就有
 
[編輯] 回到暗殺教室
- 松井的第一個畫面
 
- 其實他從開始時已經想好結束的畫面
 - 以及中間的各橋段
 - 也想到未來的media mix
 
- 後來
- 漫畫、卡通、電影同步結束
 
 
- 業績
- 漫畫:算是成功
- 單行本(21集)發行超過25,000,000冊
 
 - 電視、電影
- 還好(電視收視10%、電影票房兩部相加約10億)
 
 
 - 漫畫:算是成功
 
- 松井對於暗殺教室
- 表達他的世界觀
- 表面以「怪異」包裝
 - 也表達世界的「不合理」
 - 也是表達自己「處世」的方法
 
 - 他的心像就是
- 殺老師
 
 
 - 表達他的世界觀
 
- 殺老師的特徵
- 可能成為「好的」心像
- 區辨性
- 與其他意像有所區隔
 
 - 辨識性
- 一看、一想到就是這個 →
 - 黃色、小眼、大嘴...
 
 
 - 區辨性
 
 - 可能成為「好的」心像
 
- 心像 vs  流行 part 2
- 非必要
- 即未有心像也會流行
 - 是否有可能變成必要?
 
 - 但充分
- 流行之後會都會有心像
 - 這心像是預設的嗎?
 
 - 暗殺教室成功了嗎??
 
 - 非必要
 
- 回到Studio Ghibli
- Totoro 為其主要心像之背後
- 也代表其代表人物
- 宮崎駿本身
 
 
 - 也代表其代表人物
 - 宮崎駿是?
- 卡通界巨匠
 - 也是一個頑固的糟老頭
 
 
 - Totoro 為其主要心像之背後
 
- 宮崎的心像是?
- 頑固
 - 一意弧行
 - 創意
 - 行動力
 - 暴君
 - 毁滅後進
 
 
- 後宮崎之一
- 細田守
- 1969年9月19日生,父親是鐵路公司職員,小時口吃,小學低年級上資源班
 - 中學時自學卡通製作,高中時應徵動畫師被錄取(但太遠沒去)
 - 應徵Ghibli沒被錄取
- 應徵上規定繳兩張畫稿,他交了150張
 - 宮崎親自寫信給細田,說如果他進入Ghibli會埋沒他的才能
 
 
 
 - 細田守
 
- 細田守(HOSODA Mamoru)
- 正式第一份工作
- 東映動畫(1991)
- 擔任動畫師
 
 - 支援Ghibli做霍爾...
- 2000年8月任該片導演
 - 但多種原因2002年4月被撤換
 
 
 - 東映動畫(1991)
 - 獨立2005年
- 2006年發行第一部長篇「跳躍吧!時空少女(時をかける少女)」
 
 
 - 正式第一份工作
 
- 續作
- 2009《夏日大作戰》(サマーウォーズ)
 - 2012《狼的孩子雨和雪》(おおかみこどもの雨と雪)
 - 2015《怪物的孩子》(バケモノの子)
 
 - 作風
- 廣角畫面多,手繪,喜歡實景寫真
 
 
- 後宮崎之二
- 新海誠
- 1973年2月9日生,父親是祖傳三代建設公司社長,營業額70億
 - 小時候就玩電腦
 - 中學高中玩過排球(中學時擔任隊長),弓箭社,學生會委員等等
 - 大學時就在電玩公司打工,畢業後留在公司成為正式員工
- 日本Falcom
 
 
 
 - 新海誠
 
- 新海誠(SHINKAI Makoto)
- 長篇卡通
- 2002年《星之聲》(ほしのこえ)
 - 2004年《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
 - 2007年《秒速5公分》(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 2011年《追逐繁星的孩子》(星を追う子ども)
 - 2013年《言葉之庭》(言の葉の庭)
 - 2016年《你的名字》(君の名は。)
 
 
 - 長篇卡通
 
- 出名作
- 秒速5公分
 
 - 作風
- 廣角,風景,電腦製圖
 - 非常精細的描繪,有如攝影
- Shinkai world
 
 
 
- 細田 vs 新海
- 異
- 細田以奇幻故事為主
 - 新海較接近日常生活
 - 細田手繪原稿
 - 新海全程電腦繪圖
 
 - 同
- 以廣角風景見長
 - 畫風細膩
 
 
 - 異
 
- 你的名字
- 新海世界(Shinkai World)大爆發
 - 多角化行銷
- 配樂
- RADWIMPS四人搖滾樂團
 - 2001年成立,2003年開始發片(2016年為止發19片單曲,8片合輯)
 
 - 配音
- 男主角:神木隆之介,女主角:上白石萌音(均非專業聲優)
 
 
 - 配樂
 
 
- 你的名字業績
- 各國票房
- 日本(截至2017年4月中)250億日圓
 - 台灣 2億5千萬台幣
 - 中國 推估5億7千萬人民幣
 
 - 風評
- 各地均8成以上的成績
 
 
 - 各國票房
 
- 你的名字流行關鍵
- 新海世界
- 像攝影,但比攝影「美化」的景色
 
 - 動畫導演(日本稱作畫監督)
- 設定角色作畫細節(如角色個性之動作表現,角色情緒變化的動作表現,前後畫面不同動畫師表現差異的修正等等)
 - 田中 将賀、安藤 雅司
 
 - 製作人
- 設定企畫案,找尋適當金主等等
 - 川村 元気
 
 - 網路行銷
- 新海個人網誌
 - 口碑相傳
 
 
 - 新海世界
 
- 口碑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可以增加好評
 - 也可以增加負評
 - 尤其在網路時代
- 擴散迅速
 - 但消失也迅速
 
 
 
- 暗殺教室、後宮崎之小結
- 流行可造嗎?
- 可能
 
 - 流行的主角?
- 創作者
 - 其他參與者 串聯者 心像
 - 鄉民
 
 
 - 流行可造嗎?
 
- 創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