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心中之圓

出自KMU Wiki

在2014年11月23日 (日) 13:55由Iman627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一、 作者簡介

劉盈慧:因母親曾住進高醫安寧病房而接觸到安寧,並深感醫療團隊的用心,主動提出將 高醫安寧十年來醫護人員所遇到的部分病患故事集結成冊。

高醫醫療團隊:將其十年來的酸甜苦辣,經過訪談,由劉盈慧記錄成文字。


二、 本書摘要

高醫安寧心圓病房至今已走過十個年頭,然而台灣民眾普遍對於安寧還是相當陌生,為了 讓民眾更加了解安寧的重要性,作者期望藉由記錄高醫安寧醫療團隊十年來與病人互動的 故事,讓民眾清楚安寧的正確概念、醫療團隊的用心,如同書名,安寧不是要放棄病人, 而是保護病人最後一哩路的尊嚴。


三、 佳句摘錄

生命教育亦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和幫組別人,也讓別人的生命引導我的生命往前走到更 好的地方。

我總是記得在上訓練課程時,講師告訴我們志工就像一顆糖果,生命多苦,無可逃避;但 在死亡關卡前的艱難時刻,志工可以當一顆糖果,讓病人感受到一點甜。

我們在某些時刻發揮一點微小的作用,透過我們的傳遞,可以讓人世最後的一段路,多一 點溫暖。

心情平靜的離開人世,這樣的圓滿就是給予安寧醫護人員最大的安慰。

我(臨床宗教師)了解他對死亡的恐懼,但我也不能因為這樣就欺騙他會好起來,我能做的 就是盡力轉化他的心境。所以我回應他:「相信你也清楚,醫生也盡力了。身體就像一輛 車,車子壞了就要送修,修到不能修時,也要放下。但是,車子的主人是不會壞的。就像 當出媽媽在一場意外中,身體無法繼續使用,但媽媽的靈性並沒死去。媽媽去了菩薩身邊, 一直守護你,你將來想和媽媽在一起,對嗎?」他點點頭。

明白生命無常,凡是莫要強求,人與人之間根本不需要太過計較。 我們不必追求不可能達成的「治癒」,我們的努力都是為了稀釋病人痛苦的濃度。

接受安寧療護,不是放棄你了,相反的,我們是希望不要給你更大的負擔,安寧病房就像 驛站,是一個可以修身養息的地方。我們在這裡休息一下、累積能量,在決定下一步怎麼 走。

安寧療護系統容許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病人和家屬互動,瞭解越多,我越能站在他 們的角度想。換了位置,感同身受,你就會知道許多行為背後的是病人隱藏在心中講不出 口的話。

可以讓更多人享有安寧療護的尊嚴—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要做的就是帶起我的鋼盔,一 點一點的努力往前進。


四、 心得感想

‧100020001 李孟欽

安寧療護的價值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醫療關懷,一種追求「尊嚴」與「安心」的照顧 方式。在《謝謝妳願意與我分享》這篇文章種讓我看見安寧醫療團隊中工作者在服務小腦 萎縮症病人時的親身經歷,無法言語的病人,使得溝通上有了障礙,但卻因著工作者不放 棄的精神、專心陪伴、同理甚至於嘗試努力理解病人想要表達什麽的服務態度下,讓整個 照護彰顯出安寧照護該猶的價值


‧100020004 謝雯伃

對於不懂安寧在做什麼的民眾,甚至對安寧抱有錯誤觀念的民眾,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因 為這本書不厚,文字淺顯易懂,內容真誠、實際,可以讓讀者短時間了解安寧團隊基本運 作模式,還可以感受到安寧團隊的用心,由於每篇故事都是真人真事,閱讀起來格外觸動 人心,閱讀時常不自覺紅了眼睛,在最後,可以看到安寧病房主任對於安寧的堅持,並再 次強調安寧最終目的為病患自決,一切醫療行為皆以病患為中心,讓病患在嚥下最後一口 氣前,心中是圓滿、圓融的。


‧100020028 許中彥

從這本書當中提到,對於醫護人員他們過去所服務的病人與家屬情境、醫學的考驗以及心 情上的糾葛,每個故事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我也能從過程中看見安寧團隊的掙扎、喜悅 與失落,深刻的體會到死亡的重量以及生命的意義,其重點不在於病人能夠受到多好的醫 療處置,而是在面臨生命末期的交叉口,能夠選擇自身想要的方式,完成人生中最後、也 最完美的心願,溫暖安詳的離去。


‧100020039 黃乃琪

我每在閒暇之餘翻閱這本書,都不忍心將書闔上,其內容總是讓我一看再看,每一篇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雖然這些由心圓病房團隊成員口述的故事,篇幅都非常的短少,但每一 篇都伴隨著滿滿的感動,甚至讓我流下淚來。這是一本關於心圓病房的故事,團隊成員敘 述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病人,沒有矯揉造作的情感,每一篇都是團隊成員真情的流露,每一 個病人都帶給團隊重要的意義。團隊在病人離世前,總會和病人說:「謝謝你讓我陪伴你 度過這一段時間,謝謝你願意和我分享生命的故事,謝謝你讓我的生命有了意義,祝福你 可以到達想去的地方」這句溫暖的話令我非常印象深刻。


‧100020040 陳倩茹

安寧病房就是「當一顆糖,給一點甜」我們在某些時刻發揮一點微小的作用,透過我們的 傳遞,可以讓人世最後一段路,多一點溫暖。而在此書中的某一章節【媽媽派給我的功課】 看到作者原本是安寧病房患者的家屬,後來媽媽在安寧團隊的陪伴下離開,作者對於病房 的醫護人員非常感激,並願意在病房擔任志工,一待就是待了八年之久,而作者在這過程 當中也積極陪伴其他的病患家屬,因為在每次陪伴他們的時候都會想到她的母親。這樣的 故事讓我很感動,也在這當中學習到一些功課,可以對死亡看得更開。


‧100020042 黃星雅

這本書看見了安寧團隊人員的努力與為病患的那份真誠的付出,為了稀釋並減緩病患的苦 痛,讓末期病人在生命的尾聲能更輕鬆舒緩。在「當個積極的醫師」一文中,王醫師提到 當治癒一事變成不可能,難道醫生就沒有要做的事了嗎?這個答案是否的。閱讀完這本書, 我很認同安寧療護是一種回歸到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而且希望民眾能夠對安寧理念不再 抗拒,在離世前能夠獲得身心靈的安適,我是這麼期望著。


‧100020066 楊子玄

生病,對於病人及家屬來說都是身心上的一種折磨,面對處在末期、不可逆的疾病狀態, 站在家屬的角度,當然希望能救活自己心愛的家人,回復原本的健康,但是進行無效醫療, 不僅讓病人感到辛苦、痛苦,對家人及醫護人員來說也是一種不捨,但是社會現況,對安 寧療護的想法就是放棄急救,這是對安寧不瞭解所產生的誤解,抱持著想讓病人及家屬能夠減緩身心靈的痛苦與遺憾的理念,安寧病房的醫療團隊全力以赴地努力,陪伴他們走完 生命中最後一段路,舒服的度過剩下的每一天,期望在日後家屬想起這段日子時,不是病 人痛苦掙扎的模樣,而是平靜、尊嚴的善終。


五、 問題討論

‧何謂 ACP?DNR?簽了是否會影響自己的生命?

‧ACP(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CP 為一種過程,主要針對個人期望訂定自身末期照護方式, 其間可不斷與醫療團隊和家屬做溝通及討論,ACP 注重病患意願、價值觀,讓病患對自 身疾病保有自決權利。而從網路文獻可看到 ACP 主要包含下列四項:(1)急救意願表達(2) 維生醫療抉擇(3)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4)預立醫囑。

‧DNR(拒絕心肺復甦術):對一個末期或急救無效的病患而言,實行心肺復甦術儼然是拉長 病患的死亡時間,因此對病患只是增加不必要的痛楚,而在書本或安寧相關文獻裡亦能 看到,即使病人急救回來,往往也面目全非或成為植物人,對家屬而言反而更加苦痛, 因此,DNR 的存在即保留病患最後尊嚴,在病患心跳或呼吸停止時,不再進行無效醫療 行為。

‧許多民眾認為簽署 DNR 及 ACP 就是放棄自己的生命,事實不然,因為在簽署後,還是 可以繼續化療、血液透析等其他療程,這兩項文件主旨在於不強行延長生命、增加死亡 時的苦痛,而是使生命自然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