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求

出自KMU Wiki

在2014年11月22日 (六) 23:20由Iman627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一、 作者簡介

吳乃德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潮 流》編輯,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社會系訪問副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政治社會學。


二、 本書摘要

百年追求,民國,從一本「自由中國」雜誌開始。


【第一章 意外的反叛者】-我們最初志同道合,最後形同陌路。

眼見大陸成了回不去的國土,為了構築對抗共產黨的思想防線,以雷震為首,胡適之 名為號召,殷海光等自由派知識份子的參與,在官方的支持下,自由中國雜誌因醞而生。 創刊最初,雜誌清楚表示所有的文章皆是以反共抗俄為主題,同時持續鼓吹民主自由的思 想,從此亦未有所動搖。近代著名中國公共知識學者儲安平在中共政權成立前揭示:「在國 民黨統治之下,民主還是一個『多』『少』的問題,假如共產黨執政了,這個『自由』就 變成了一個『有』『無』的問題了。」處在時代巨流中,大多自由主義傾向的知識份子只 能選擇向國民黨靠攏,也許後來他們不喜歡蔣介石的作風,但是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教條和 絕對權威卻更為可怕。雷震等人,創辦自由中國雜誌,追求台灣民主自由化,然而,也許 是誤會蔣介石的政治傾向,對蔣介石的民主立場仍抱著幻想,也或許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情 勢,當蔣氏父子在台灣的權力日漸鞏固,政權走向法西斯獨裁而沒有其它政治勢力足以牽 制的時候,自由中國選擇忠於最初的理念,也因此雙方的衝突在所難免。一次次衝撞獨裁 政權,自由中國從政軍界大力支持變成獨裁者亟欲拔除的芒刺,雷震命運也似乎同樣,從 國民黨核心人物,淪為蔣介石的階下囚。


【第二章 衝撞獨裁的火花】-改變讓人懼怕遲疑,但仍期待你回心轉意。

一九五○年,兩岸情勢底定之初,國民黨在台灣站穩腳步,面對危急存亡之秋,蔣介 石再次接掌總統一職,沒人知道,至此他開始獨裁的復國大業。國民黨創立之初,孫中山 就以蘇聯共產黨的組織為範本,為國民黨設定了相同的基本組織架構,只是直到被逐出中國為止,它都缺乏共產黨的嚴密組織和社會滲透力。因此大業第一步,便是將國民黨變成 唯「蔣」命是從的政黨;第二步則是在全國所有各級單位、學校、軍隊、警察、媒體、民 意機關等等設立黨部,加強黨對社會的滲透和控制。眼見國民黨越走越偏,儘管最初仍有 所顧慮得避免討論到敏感話題,自由中國開始正式提出警告及建言,雷震亦在政黨改造會 議中發言反對獨裁化,然而民主一詞,無疑是政黨改造基本目標最大的絆腳石。不管是自 由中國還是雷震本人的反對,再再挑起蔣氏政權的反感。雷震受到蔣氏父子唾罵並被開除 黨籍,並且處處受到威脅與刁難;同時間國民黨也對自由中國展開思想戰,將其視為俄共 的鷹犬予以打擊,展開補給干擾戰,阻撓雜誌出版及販售。


【第三章 燃燒的民主思潮】-因誤會而同行,因熟識而分離。

星火的衝突演變成燎原般的對抗,眼見台灣威權政治已回不了頭,自由中國決定改變 方針,開始討論台灣威權政治的核心問題所出現的各層面問題,同時毫不留情的批評蔣介 石父子的黨國體制。這些言論引發蔣經國動用特工系統、救國團所控制的大多媒體以及黨 報紙的密及反擊。值得一提的是,《自由中國》雜誌本身及其同仁,國民黨並沒有發動言 論之外的打擊。對國民黨改邪歸正的期望逐漸落空,提再多社論也是無濟於事,過去十多 年以言論宣揚民主時曾偶爾拿來討論的組黨事宜,接下來受到重視,成為下一階段的目 標。只是在密集討論組黨運動的同時卻又面臨到一個重要且困難得議題,根據《中華民國 憲法》蔣介石總統任期將滿而不得再連任,獨裁者的延續是的問題必須加以面對,最直接 的方法就是修憲。不管選擇面對哪個方向,都是獨裁者最忌諱也是最核心的議題,是要和 蔣介石正面對抗?而對抗後又會帶什麼後果?


【第四章 獨裁體制,正面總攻擊】-為民主真理,不悔。

令人意外的是,蔣介石主動提起這個問題,公開表示自己尊重因而不修改修憲。然而他卻 沒有說不連任,而是巧妙操作讓人民熱烈地要求他繼續連任。而真像中於大白,三番兩次 宣示不修憲,原來是因為他要修改臨時條款,藉由臨時條款取消憲法對任期限制的規定不 算修改憲法。藉由人民擁戴延續權力,並巧妙運用人民大會、臨時條款來避開敏感的憲法 議題,對此迫使自由中國暫緩組黨的討論,以袁世凱稱帝的鬧劇來批評蔣介石之做法。但 再多言論也無法遏止蔣介石中身獨裁的計畫,但至少還是有人為了真理,作為真話的代言 人,自由中國的存在如芒刺,扎在獨裁者的背後而不敢為所欲為。走到這一步,當《自由 中國》雜誌諸君將自己定位成獨裁者的敵人,他們的命運已經決定。


【第五章 自由主義者的組黨之夢】

沒有反對黨的民主政治,等同僅給予人民握有主權的幻覺,當缺少反對黨的在理念、 政策、組織及動員能力方面的競爭,政府將擁有絕對的權力與優勢。組織新政黨是民主運 動必然的邏輯,當時的知識分子-如雷震-不斷推崇胡適作為其領袖,欲藉其於國內的民 主自由思想領導人的聲譽,及其於國外享有的盛名,作為新政黨的保護傘。然而,儘管胡 適為開創風氣之先,他在政治議題上往往過於天真,他時常鼓吹國民黨一分為二,認為兩 黨即使互相競爭也都是一家人,若是分黨,可謂一箭雙鵰,但他卻忽略了蔣氏父子苦心經 由黨改造後才完全掌控黨組織,此時怎麼可能再讓其黨自動分裂?最終還是由雷震繼續暫 時地擔當領袖,他聽從胡適的建議,拉攏外省人及本土政治人物一同進入新黨,雖然此為 正確的組黨之路,但卻踩到蔣介石的底線,之後雷震被抓,使許多本土政治人物打退堂鼓, 組黨之路益發艱難。直到國民黨一而再三的作票,引起民眾不滿,中壢市的選民在開票當天晚上燒了警察局及數部警車,「中壢事件」可做為台灣政治的分水嶺,在這之後,組黨 之夢終於從言論進入行動。


【第六章 啟動組黨】

民國一九五六年間,石錫勳請託其老友郭發,奔波台灣,串聯各地愛好自由的民主人 士,為組黨做準備。這之後陸續有本土政治菁英出來參選地方縣市長或議員,雖然縣市長 的競選在國民黨的舞弊下連連失敗,但省議員選舉有幾分收獲,有六位黨外省議員,人稱 「五虎將」、「五龍一鳳」,他們崇高的民間聲望讓國民黨的作票機制難以發揮,儘管人 數少,但仍代表了反國民黨力量的存在。一九五七年地方選舉的檢討會中,來自各地的黨 外人士紛紛抨擊國民黨選舉規則的不公,並於會議後決議成立「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 然而,儘管組織已成立一年,政府對於成立研究會的申請、及其所提出有關改善選舉不公 的要求接不予理會。一九六零年的省議員選舉後,民主人士再次舉行地方選舉檢討會,不 過這次的會議主軸已經轉向,集中於組織新黨的議題。在新黨成立前,民主人士透過媒體 對國民黨及人民發表聲明,表達了要求去除選舉舞弊的惡習,另外,也對社會宣告組織新 政黨的企圖。對於成立新政黨的預告,國民黨在中央日報刊登社論,他們的立場非常明顯: 「絕對不接受新政黨的存在」,雷震隨即在次期的自由中國雜誌中駁斥國民黨的說法,並 質疑公營報紙汙衊新黨運動,不久之後,雷震被以匪諜罪名逮捕。在國民黨嚴密的監控下, 挑戰其威權獨裁體制的第一波民主運動也只能無奈地宣告結束。


【第七章 民主星火彈滅】

歷經坐而言、起而行,組黨之夢似乎就在眼前,卻在國民黨的嚴密監控下被打入冷宮。 一九五八年五月,國民黨建立了警備總部,以「有計畫的政治顛覆陰謀」為由,要求警備 部擔起肅清內部敵人的重責大任。為了保全蔣氏父子的權力,蔣介石指示將雷震以匪諜之 罪名移送監獄,不但可以阻礙新政黨的運作,亦可以使這對父子可以無限期的連任總統。 當時除了雷震外,殷海光也是被逮捕的名單之一,他投許多稿到自由中國雜誌上,其文章 志欣仍是批判性政論中的精品,其中含有對人的尊嚴的深刻召喚,但他仍被冠上「傳播不 實消息,搖動人心及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的罪名,被迫入獄。這樣的逮捕或許鞏固了蔣 氏的政權,卻在國際社會中卻引起軒然大波,不但合眾國際社、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都發布了消息,作為蔣介石好友的時代雜誌發行人亨利魯斯也發表了負評。不過蔣介石會 不知道逮捕雷震對其政權形象有所損害嗎?當然知道,但當時處於冷戰時期,美國如果不 支持他,還能支持誰呢?他似乎有恃無恐,而美國的態度也如他所料。在少了領導者的帶 領下,新黨運動在南北兩派人馬意見相持不下的情況下,無聲無息地結束了。


【第八章 明天過後】

一陣風風雨雨,卻似乎無法改變什麼。雷震被捕,大約三周後,殷海光、夏道平和宋 文銘共同發表了一篇聲明,為雷震說話。其實他們三位都自認只是文字工作者,而沒有參 與組黨行動,在當時的白色恐怖時代,他們可以不用出面,帶著可能激怒警備總部和蔣介 石的可能性,將責任往自己身上攔。而雷震其實原先和國民黨關係不錯,他大可不受苦, 舒服過他一生,可是他仍為了他堅信的政治裡面挺身而出,只是這代價卻也延續到其子女 身上,尤其他的兒子雷德成,在國民黨的阻礙下延遲就醫,忍耐二十次手術後無奈切除雙 腿,卻仍躲不過死劫,雷震當時在獄中錯失與兒子最後一面,僅能在獄中寫輓聯給兒子。 說起來自由中國的民主運動以行動面來看,持續時間甚短,而且也沒有具體的成就。新的政黨沒有組成,國民黨的獨裁體制依舊穩固。但這運動可謂為黑暗中的流星,即便在 運動消逝後幾十年間,他們的事蹟仍在民間流傳。或許他們沒有具體的成果,但他們卻為 下一代帶來了對自由的冀望,或許這個運動可以視為他們生命晚期共同寫下的政治遺囑, 而這遺囑終在下一代人手中完成。


【第九章 文化禁錮中的沉悶時代】

《自由中國》雜誌被閉關之後不久,李萬居的公論報也停止出刊。獨立的聲音從此消 失,配合著國民黨政府對書刊的嚴密檢查,台灣進入一個思想荒蕪的年代。在這個年代中, 《文星》雜誌的出現帶來些為鼓動人心的力量。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時期中,直批國民黨威權體制,或者干擾國民黨欲建立的思想文 化秩序的書籍必然在查禁之列,整整一個世代的人,應該讀什麼書,可以讀什麼書,心靈 應該如何成長,就決定於警備總部的軍人手中,就在這個思想禁錮的時期,文星雜誌的出 現提供台灣知識文化界認識世界的唯一媒介。文星雜誌於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出刊,由社長 蕭孟能所創辦,並請葉明勳擔任發行人,在李敖出任主編之前,文星是一個純藝術性、思 考性的刊物,沒有正面衝撞當嚴的政治壓制,可是仍可能為政治行動建立知識和文化基礎。 在李敖於一九六三年七月接掌總編輯之後,發動了中西文化論戰,論戰中最尖銳的 文章來自李敖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病,主張全盤西化,在當時知識界捲起一陣旋風。另外 也開始刊登直接批判現實問題的文章,雖然《文星》仍沒有轉型為政論刊物,卻鬆動思想 秩序,對既有權威挑戰。當人民開始獨立思考、開始挑戰既定社會和道德秩序,必然威脅 威權體制的穩固。 威權獨裁政權終於無法容忍,警備總部於一九六五年八月查禁《文星》雜誌,並公告 其不得副刊。


【第十章 青春火焰繼續燃燒】 體制內的民主改革運動被撲滅之後,僅存的出路是號召人民起義。這是當時許多人的 想法,號召人民起義,有些人以彈藥,有些人以傳單。 謝聰敏、彭明敏、為魏廷朝前噢共同完成了〈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宣言批判蔣介石政 權不能代表台灣人民,而且以反攻大陸的神話欺騙人民。宣言然後提出「我們的目標」: 確認反攻大陸不可能,重新制定憲法,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重新加入聯合國。後來三人 都被判刑了。類似的秘密起義行動在六零和欺凌年代,規模或大或小,不絕如縷。例如: 江炳興主導的「泰源監獄事件」,宣揚台灣獨立,但後來全數被捕。 六月六日,台灣大學出現了《新希望》學生刊物。目標從一開始的呼籲教育改革,養成學 生知識、對一切善良事務強烈追求的興趣、培養學生自我的建立,具有自由、活潑、獨立 的思維方法與判斷能力,到第四期登了一篇民主觀念的力量,暗諷國民黨的專制獨裁,後 來的幾篇文章,也強力的訴求民主,激勵大家一起行動。終於《新希望》被停刊了。雖然 這樣,集結在新希望的同學並沒有因此消聲匿跡。哲學系的王曉波後來得一篇文章,意外 點燃保衛釣魚台運動,之後,他成為台灣大學言論自由運動的核心人物。


【第十一章 預告民主運動】

一九六零年代是世界性的年輕人騷動的年代。美國的大學生參與黑人的民權運動、發動反 戰運動、言論自由運動、反主流文化運動、婦女運動。而美國正是台灣留學生所集中的國 家,不可能毫無所感,尤其當他們暫時脫離國民黨的威權掌控。而正逢宣布釣魚台主權移交日本,王曉波的保衛釣魚臺文章引發討論,大家也開始有了行動的念頭。他們決定讓釣 魚臺事件成為全美國留學生討論的議題。 釣魚臺運動不論是皈依祖國或效忠中華民國的兩派說法,因為蔣經國的支持,允許學生從 事戒嚴時期第一個示威遊行抗議。雖然釣魚臺運動本身對台灣與中國的民主化,都沒有太 大的幫助。可是運動本身卻引發了台灣大學生學生民主運動的胎動。在釣魚台的管轄權已 經移交日本,運動無法就延續了。但當年輕的心得到了解脫,顯然不願意重新接受束縛。 學生的民主行動從掌握重要的社團和刊物開始。《大學新聞》《法言》等刊物如雨後春筍 般的發展,甚而後來成立了《大學論壇》改革性的社團。《大學雜誌》不同於《自由中國》 雜誌。他是出生或成長於戰後的新生代知識分子,在威權體制下的初步嘗試。因為是書生 論戰,沒有政治實力,出刊不久即和當權者妥協,後來甚至被當權者收編。他們雖然只如 曇花一現,卻以昭告了即將來臨,更為波瀾的民主運動。



三、 佳句摘錄

1. 這正是臺灣民主化最重要的啟示:人民對民主的堅持、前仆後繼,終於逼迫獨裁者做 出民主妥協。認為臺灣民主由蔣經國所推動,這位長達三十年白色恐怖期間實際負責情治 系統的獨裁者,曾經嚴厲鎮壓民主運動的獨裁者,這是對於臺灣歷史的最大誤解、最大扭 曲。(p.11)

2. 和其他民族相較,臺灣的民主運動並不特別壯烈,不特別曲折,也不特別艱難。不過 這卻是我們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上一代的我們、曾經在同一土地 上生存、工作的先人,他們的憧憬、無畏、侷限和困頓,至今都仍然和我們有著各式各樣 的牽連。(p.11)

3. 在分析臺灣族群問題的一篇文章中,他引用美國革命宣傳家潘因(Thomas Paine)的 話,「除非是由於政治制度上的錯誤,否則人和人不會成為敵人」,指出本省人對外省人 的敵意乃是獨裁統治所造成的。(p.30)

4. 國家在這樣痛苦的時分,安慰在哪裡呢?希望又在哪裡呢?享有特權的人,享有特權 如故,人民莫可奈何。靠著私人政治關係而發橫財的豪門之輩,不適逍遙海外,即是特權 豪強如故。……目前少數人這樣享受一切特權,生活驕奢淫逸……而卻完全要窮苦的老百 姓抽丁纳糧,如何使人心平氣服?如何不使反對者有所藉口?(p.34)

5. 這篇社論不慍不火,卻攻擊了國民黨正當化其威權統治的基本公式:獨裁是非常時期 的必要措施。……不若共產黨有一套反民主的意識形態,國民黨的獨裁和反民主只能用「非 常時期」的公式。這篇社論卻主張,非常時期無法作為壓制言論自由的理由,反而只有民 主才能克服非常時期的挑戰。社論也暗示,獨裁者都是希特勒之流人物。(p.48)

6. 蔣總統實際掌握中華民國的政權,已歷經三十年以上。在三十年以上悠長的歲月中, 他不僅不曾為國家奠定一個安全鞏固的基礎,反而把國家弄成如目前這一殘破不堪的景 象。說在假以六年的時間……他便可以一反過去之所為……我們確實不能再對他寄以這種 信心。(p.91)

7. 胡適一貫的做法是不公開得罪當道,只用私下溝通的方式。……雖然胡適私下建議蔣 介石不要連任,卻沒有公開批評蔣介石連任,甚至沒有公開說出他的意見。同時,投票之 後又公開暗示說他將票投給了蔣介石。由於胡適能清楚掌握和獨裁者相處的界線,蔣介石 私下對他或有不滿,卻從來沒有將他當成敵人。(p.104)

8. 然而胡適並不願意介入組黨行動。……胡適站在歷史的轉捩點,而且也有足夠的能力扭轉歷史,可是他並沒有投身這項重要的歷史進程。於是,他的一生只有兩個貢獻。一是 年輕時期的「開風氣之先」,宣揚白話文、民主和科學;二是充當《自由中國》雜誌的「保 護傘」。(p.129)

9. 在這個小島上,他們卻曾收買了一些無思想無原則唯利是圖之徒。……他們控制著臺 灣一千萬人的身體。然而,除此之外,他們還控制著什麼呢?……他們不能控制的東西太 多了。國際局勢的演變他們不能控制。臺灣人心他們不能控制。……他們除了大家的身體 之外,究竟控制了什麼呢?……自由,民主,人權保障這些要求,絕不是霸占國家權力的 少數私人所能永久遏阻的。(p.161)

10. 近十多年來,千千萬萬教育界同仁正低著頭彎著腰過日子。中國知識份子正遭受前所 未有的折磨。共產黨把我們不當人,自稱「反共」者又何嘗把我們當人?……今日我們在 臺灣所碰到的刺一群有組織的「趙高」,我們「指鹿為馬」中悶過了十幾年的光陰。現在, 在臺灣能說實話的人快要絕種了。(p.171)

11. 如今回顧《自由中國》民主運動,就行動面而言,它持續的時間甚短,而且沒有具體 的成就。新的政黨沒有組成,國民黨的獨裁體制依舊穩固。二十年後出現的新一波民主運 動,才終於鬆動國民黨的威權體制。雖然乍現即逝,這個運動卻是黑暗政治中的流星,在 消逝許久之後仍留下不曾間斷的歷史記憶,持續到今天。在運動消逝後的二十年間,他們 的事蹟仍一直民間流傳。(p.203)

12. 中國民族主義一直是國民黨政權的官方意識形態;「中國認同」的精神充斥所有媒體 和教育體系。臺灣人民也從小耳濡目染,臺灣的中、小學生不是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就是 立志將來長大要拯救苦難中國同胞。可是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之後,中國人認同卻產生了危機。北京政府人今成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代表,臺灣人 的中國認同何去何從?(p.254)

13. 這個即將出現的運動,同樣由戰後出生或成長的世代所主導。因為他們不只是論政, 而是參政;他們甚至是創造政治,創造原先不存在的反抗政治,也創造了原先不存在的政 治願景。因此他們毋須妥協,也不會被收編。相反的,他們改變了臺灣的政治結構,也刺 激了新思想、新認同的出現。他們的成就不只是民主;他們也宣告了臺灣史上前所未有的 自我認同,以及對自己所生存、所工作、所付出的社區之認同。(p.264)



四、 心得感想

施昱如

「歷史記錄我們如何共同從過去到現在,歷史也提供我們想像和啟發,如何共同從現在走 向未來。這些故事我們共同的記憶,也是社區認同的重要基礎。」 若我們對於我們所想像的共同體有著期待、有著情感,對於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塊土地,有 著從心的歸屬、有著生命的份量,那細讀曾經走過大大小小喜悅、傷痛的故事,便使「自我」更加踏實了。 多少的生命,因為理想而存在?又或者多少理想,因為生命而存在?追尋著歷史的痕跡, 卻也不知道它,終將何去。而每個我們,終究是成就他的一員。歷史在我面前顯得過分的 偉大,偉大到我們也不曉得,自己的世代禁不禁得起背負他的使命。


陳詩穎

這是我第二次參與圖書館的讀書會活動,然而,所獲得的感動依舊不變。我想,一個人的 閱讀,是一種心靈沉澱的過程;而一群人的閱讀,則是想法與想法的交流與激發。每每與 新謬思的各位一同閱讀書籍,一同交流討論時,總為大家的精闢見解與獨特理念而感嘆不 已,同時,也為自己知識量的狹小及自我立場的搖擺不定而深感慚愧,更期盼著自己能漸 漸摸索出自我的中心立場,期盼著得以成為一位更有想法的人。能成為新謬思讀書會的一 員,真的讓我學習到很多很多,也期盼下次有機會能夠再次參與。


戴佳虹

這次讀了百年追求,才發現以前國高中的歷史課對台灣歷史描述的非常少。台灣今天 政治上處於相當敏感的位置,然而,許多人常常在不了解自己定位的情況下,對台灣的身 分做評論。在這個情況下,我認為課綱應多著重在台灣歷史的部分,只有在了解自己的歷 史,才能為自己的身分做定位。這就不得不提及課綱的重要性,多數學生沒有時間看歷史 課外書,或是即使有時間也不拿來看書,這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源自於課綱的規範,因此 可看出課綱對學生、對下一代的主人有多大的影響力。這次看了百年追求,才發現以往所 學甚少,甚至也和真實有些出入。當然,無可避免的,這本書多少也摻雜了作者的個人評 論與政治傾向,但大抵來說可以用來和以前所學作為平衡報導。


楊庚瑾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我們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卻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事認 識甚少,課本裡、媒體中對於它的描繪太少,而長輩們本是最珍貴的傳遞者,卻也因為曾 經的壓迫事件讓他們不一定願意開口去談,我們腳踩在地、心中卻失根且荒蕪。百年,不 長不短,但也豐富得足夠讓我們回首,很開心這次能跟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閱讀探討這 本書,或許能從我們的過去,找尋我們的未來。


王威智

有 318 開始幾個失眠的夜晚,只能眼睜睜看著報導中得事情發生,情緒同時波瀾起伏,我 不知道可以幫上甚麼忙,也了解自己很弱、歷史貧乏、政治冷感,也許這也是許多人共同 的心聲吧。 「No olvida el pasado para envitar los errores en el futuro」 不要忘記過去,以免將來犯錯 我發現自己對於政黨、政治判斷、民主的標準就像一顆沒有根部的植物,然而當你了解事 情真相,你便懂得判斷是非,而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因緣際會下,我進入新謬思歷史組, 百年追求確實給了我一些始料未及的真相,有些衝擊卻也慢慢了解現在的事情都是一點一 點累積而來的,我慢慢了解,懂得看事件背後的故事,才會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從中學習 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五、 問題討論

1. 50 年代的台灣,其知識分子的組成為?

這個時期主要有本省籍與外省籍的知識份子在台灣活動,本省籍知識份子主要以日 治後反殖民的思潮為主,而外省籍知識份子主要是以雷震為代表的自由派學者,在國民 黨與共產黨的衝突中,自由主義傾向的學者只能選擇與國民黨站在同一線,兩者像是以 共同利害關係依存,但並不代表理念一致。


2. 胡適的歷史定位?

胡適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知識份子,由於他的聲望和影響力,以及對於民主的堅定 信念,《自由中國》創辦頭三年都以胡適為發行人;然而,在雜誌得罪當道時,胡適卻選 擇辭去發行人一職,並呼籲「雜誌要多討論時事,少談『原則性』問題」。1958 年,胡 適結束美國流亡生涯,回台灣擔任中研院院長,雖然與雜誌的同仁再度互動,但他也在 與友人的信中含蓄表示回台自願充當蔣介石的民主招牌之意;1960 年,對於蔣介石違憲 連任的行為,胡適僅私下建議蔣介石不要連任,卻沒有公開批評。知識份子、或民主主 義者在獨裁政治下應如何自處?雷震因得罪當權者而入獄,相比之下,胡適能夠清楚掌 握與獨裁者相處的界線,因此蔣介石私下對他或許有不滿,卻從來沒有將他當成敵人。


3. 50、60 年代台灣的禁歌有哪些?

大陸來的軍人和眷屬從顛沛流離到建立眷村,思鄉愁緒依舊很濃厚,雖然國民政府 推出許多熱血沸騰的反共歌曲,但是外省人還是喜歡哼唱著家鄉熟悉的老歌,這些歌曲 當年國民政府也以作者滯留匪區,不得附匪而歌,或是以詞句頹喪,影響軍心士氣等理 由而被禁。其中最有名的上海老歌「何日君再來」更被說成是有期待共產黨的八路軍再 來的意思而遭禁。

同時期的台灣人民生活,也是普遍貧窮艱苦。『賣肉粽』、『收酒矸』等歌曲因為歌詞

描述寫實感人,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發表後馬上就傳遍大街小巷,非常流行。但是,不 久馬上被發文通令禁唱。禁唱的理由是:「這些歌暗示政府無能,導致人民生活困苦。」


可參考資料:http://moonformosa.blogspot.tw/2007/12/blog-post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