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讀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目錄 |
一、 作者簡介
二、 本書介紹
三、 佳句摘錄
四、 心得感想
惡人、被害人,故事
惡人,就像書的黑底白字的封面一樣,是不可抹滅、明確的存在。
我們常在電視播放駭人聽聞的新聞的時候對小孩說:「長大了不要跟那個壞人一樣喔!」我們在新聞的片面報導下直覺認為那些兇手是所謂的「惡人」,是不可饒恕的,和他有關係的人或多或少和他的邪惡有關連。但是我們可曾想過,有些惡行,是逼不得已的;有些犯罪,其實是另有苦衷的;有些罪行,其實是可以被饒恕的。 如同故事中的祐一,在第一次犯罪殺死佳乃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完全出自於媒體所報導、社會大眾所認為的“性亢奮“因素,還有佳乃的恐嚇與不講理、祐一脆弱與不想被欺騙的個性等等的因素;第二次犯罪時,他的動機則是想要讓世人認為清水光代是受他脅迫,不得已而一起逃亡,讓清水光代可以不被世人以厭惡鄙夷的眼神看待──即使如此會讓世人認為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惡人」。但具有如此心地的人,究竟是不是惡人呢?究竟有沒有被饒恕的餘地呢?
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心中那條自以為堅定的界線動搖了,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惡人」究竟是不是真的「惡人」呢?究竟是犯罪的動機還是結果讓人被評斷成為「惡人」呢?在看到接近結局的時候,一段句子猛然映入眼中:「現在這個社會上,連珍惜的對象都沒有的人太多了。沒有珍惜對象的人,自以為什麼都辦得到。因為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自以為這樣就變強了。既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也沒有想要的事物。可能是因為如此,才會自以為是個逍遙自在的人,用瞧不起的眼神去看那些患得患失、忽喜忽憂的人。但不是這樣的,這樣是不行的。」真正的惡人,應該是那些用瞧不起的眼神去看那些患得患失、忽喜忽憂的人吧,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