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法2012年同學上台順序
出自KMU Wiki
目錄 |
10/12 無燕組
A班部分-行為腳本與記憶
提問部分
1.Q:實驗參與者在回憶腳本時花了多久時間?
A:沒有限制,讓參與者自由回憶
2.Q:如何定義非預期腳本內的行為?
A:蒐集資料,在選取出現頻率最高的行為作為預期
3.Q:為何篩選掉慢性病的樣本?
A:避免長期看醫生,接觸頻繁,而影響對行為腳本的記憶
4.Q:對照組及實驗組的人數如何拿捏?
A:實驗已達顯著即停止蒐集實驗參與者
5.Q:實驗參與者回憶的部分有無被初始記憶及新進記憶影響?
A:沒有注意到這方面
6.Q:如何得知非預期行為腳本內的詞為無關詞彙作為代換?
A:經過組員討論過,確定這些詞為非基模的詞彙
7.Q:若實驗參與者回憶出的故事不包含在行為腳本內,該如何處理?
A:沒有發現,他們會用基模去填補忘掉的部分
8.Q:因前測後有更改過過於鮮明的詞彙,那如何定義非預期腳本內的詞為不鮮明?
A: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生,但不會在看病時出現的行為即為不鮮明的詞彙
9.Q:實驗結果顯示預期腳本正確率只有4.72,是否有點低?
A:因閱讀時間有限,且相較之下非預期腳本更低
10.Q:如何確定實驗進行的腳本可延伸應用至廣泛的範圍?
A:由文獻提供,也沒有去多想可不可以應用這麼廣
11.Q:有無可能是擴大樣本實驗結果就不顯著,畢竟樣本數未達到大數原則?
A:已盡力隨機抽取樣本,若有充足的時間則會試試看是否為此
12.Q:有無考慮用非自由回憶方式進行實驗?
A:若使用再認方式,在非預期行為腳本內答對率容易被提高
13.Q:如何得知預期腳本正確率是否足夠?
A:因數據已達顯著,若有更多時間則會繼續施測
14.Q:行為腳本內「擦藥」與中醫相同,是否考慮替換?
A:前測試未發現,故延用至正是實驗中
老師回饋部分
- 在報告時,盡量站在屏幕旁,這樣無論是對報告者或是觀眾都有幫助
- 可帶小抄,但不要全部對著稿子照念
10/19 左邊這一組
A班部分-Muller-Lyer錯覺
提問部分
1.Q:固定器是否會影響實驗參與者觀看刺激物與反應物的視角?
A:文獻所提供的資料顯示雖有影響,但影響並不會太大
2.Q:若工具使用的是投影機,是否會讓錯覺效果增加?
A:或許會增加,但可能不是成比例的增加
3.Q:20度的箭羽太靠近箭桿,是否會讓實驗參與者較容易測量出長度?
A:不能確定參與者的內在歷程,但先前研究並未提出,且實驗目的是要求20度的值應比50度大
4.Q:調整刺激線段,是否能改變結果的誤差?
A:有可能,若有機會會試試看
5.Q:受試者皆有完成實驗嗎?
A:都有!每種角度及長度皆有讓參與者做到
6.Q:實驗參與者是否會記住刺激長度而使實驗有誤差
A:參與者不知道每次的刺激長度皆為一樣及長度值
7.Q:實驗上刺激圖形與反應圖形間的距離從何得知?
A:文獻提供
8.Q:若人數增加,是否會改變結果誤差?
A:此實驗較穩定,較不會因實驗參與者量增多而有差別
9.Q:先前文獻已顯示角度及長度皆達顯著,那為何還要再做一次?
A:想自己嘗試自己做實驗,以及發現新東西
10.Q:有想過[130度及160度]和[20度及50度]的U型曲線差別嗎?
A:沒有探討過,但[20度及50度]沒有達到預期結果
11.Q:是否有討論過箭桿的粗細會影響結果?
A:可能會影響,但沒有看到文獻探討
12.Q:為何沒有使用90度的角度?
A:因文獻提供90度的錯覺量不大
13.Q:90度的錯覺量既然不大,是否有想過拿此角度當作對照組?
A:有機會的話會採納此做法
老師回饋部分
- 問問題時可先從基本觀念問起,等了解了實驗架構再深入問問題
- 報告者要善用實驗的數據來回答問題
- 可利用電子白板
- 可以的話,報告者可提供實驗的過程讓觀眾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