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美-阿里山

出自KMU Wiki

在2012年10月31日 (三) 22:16由Mik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台灣之美-阿里山

  • 101026049黃偉宸
  • 101029018衷艷庭
  • 101029025林昀蓁
  • 101029042連胤惟
  • 101029065李佩芸


  • 1.交通資訊-自行開車

Image:地圖.png

可從中山高下斗南、大林、嘉義等交流道,或由中二高下梅山、竹崎、中埔等交流道,進入風景區內。此外,亦可從水里、草嶺、塔塔加或三民、茶山等方向進入風景區。

  • 01國道3號→台3線→梅山交流道(279K)→162甲線道(梅山、瑞里、瑞峰、太和地區)
  • 02國道3號→台3線→竹崎交流道(290K)→166線道(竹崎、太興、瑞里)

阿里山公路56K、66K附近設有景觀休息站沒有廁所,但是在石棹大明汽車修護廠旁設有公廁。

  • 03國道1號→嘉義系統交流道(264K)→82號快速道路→國道3號→中埔交流道(297K)
  • 2.替代道路

如果在主要道路遇上坍方,交通中斷情形,可參考以下之替代道路。若這些替代道路也無法通行,那最好回到原點等候工程單位修復公路。

  • 01十字路─石棹

十字路有產業道路(柏油路面)通往特富野,再接達邦抵石棹,沿途路況良好,為昔日通往達邦的重要道路。唯道路狹小,常有落石,遇到會車更傷腦筋。

  • 02石棹─觸口

在石棹可轉大華公路到番路下嘉義。到巃頭、隙頂間還有一條通往公田的道路,在觸口附近接上阿里山公路。

  • 03龍美─茶山

龍美地區除阿里山公路外,還有二條道路,一條上山,可轉草山支線到達台三線公路之曾文水庫大埔橋路段。另一條即嘉129 鄉道,可轉山美經達娜伊谷、新美到達茶山。在茶山有二條叉路,一條通往曾文水庫,一條通往高雄市那瑪夏區經錫安山到甲仙。

  • 04來吉第五鄰─奮起湖

可從來吉渡假村旁過第五鄰橋上山,接149縣道,再往169縣道至奮起湖。

  • 3.阿里山美景介紹
  • 觀日雲海: 「日出、雲海、森林、晚霞、鐵道」並稱「阿里山五奇」,其中又以日出聞名於世。每日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起個大早,等待日出眼前藍紫絨幕中躍升而出,從微泛橘紅光芒,到整個天祭隨之光影幻化,心思也隨之流轉驚嘆,這是阿里山恢弘之美,鼓舞人心,美壯動人。而阿里山終年雲霧繚繞,名列台灣八景之一的雲海更是奇觀,雲海通常出現於天氣晴朗、浮雲遍布的日出或薄暮,而秋天是觀賞雲海的最佳季節。

Image:picture觀山雲海1.jpg

  • 懷舊鐵道: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小火車,誕生於民國元年。早年載運木材的阿里山小火車,在森林保育政策興起後,轉為觀光用途。由美國所生產的蒸氣火車頭,採獨特的傘型齒輪直立式氣鋼,時速有25公哩,在遇到6%以上坡度時,則緩緩以9公里時速前進,並以「螺旋環繞」與「之字迴旋」方式登高,火車頭在車尾以推動方式進行,是預防上坡時車廂脫鉤的安全考量。載著檜木廂的小火車,穿過迷霧森林、行經灑落的櫻花,也迎向 每日的朝陽,轉動的齒輪與高鳴的汽笛,喚起專屬的鐵道記憶,也寫下嶄新與永恆。

Image:picture懷舊鐵道.jpg


  • 步道漫遊: 山間聚落在交通不易的年代開闢山道互為連絡,而今隨著自然觀光的趨勢,將其整修規劃成賞景步道,成為大阿里山地區的特色之一。
  • 原鄉部落: 據神話,遠古時代鄒族人因大洪水逃到玉山避難,洪水消退後,天神Hame在群山間踏出腳印,族人便追隨腳印遷移,建立各個大社,其社會組織以大社、氏族、聯合家族及單一姓氏家族為架構,目前有達邦與特富野兩大社。鄒族的主要分布於阿里山鄉,部落山野資源豐富,從前族人的生活便以狩獵為主,打獵相關 皮革與編織也成為優秀的手工藝技術。並由鄒族裝扮來看,頭飾的羽毛、腰間的佩刀與皮衣皮褲,都表現出其勇敢擅獵的形象。
  • 螢光閃爍: 從低海拔到中高海拔地區的螢火蟲都可一見,而且一年四季都上演螢火蟲結婚大典,堪稱是觀賞螢火蟲的最佳去處。

 山林賞鳥: 大阿里山地區擁有亞熱帶、溫帶及寒帶的森林資源,形成多樣性的棲地與生態系,可說是台灣賞鳥版圖的縮影。是台灣十大最佳賞鳥地區之一。大阿里地區一年四季皆可賞鳥。

 蝶影尋蹤: 阿里山的蝶相頗精彩,主要是拜環境多樣所賜;豐富的草食和蜜源植物,吸引了蝴蝶得佇足。大波紋蛇目蝶為台灣特有種。最常見到的就屬大紅紋鳳蝶。大鳳蝶、烏鴉鳳蝶、端紅蝶、青帶鳳蝶、玉帶鳳蝶、琉璃紋鳳蝶、台灣白紋 鳳蝶、銀紋淡黃蝶、眼紋擬蛺蝶、恆春小灰蝶等也經常現身,輕巧地顧盼劉連。值得一提的是大阿里山地區有很多竹林,竹林底層常見的馬兜鈴,這可是大紋鳳蝶、 台灣麝香鳳蝶、黃裳鳳蝶幼蟲的草食呢!

 蛙鼓風鳴: 就吐地的單位面積看來,蛙的密度和種類,在世界排名可是名列前茅。大阿里山地區一年四季都有蛙可賞。清新的環境中,加上海拔高度從200公尺志2600公尺,遍及低、中海拔。水域環境中,有農田、水塘、水溝、山澗、瀑布、溪流還有許多竹林,孕育了約18種蛙類,占全台46%,相當具可觀性。


4.阿里山生態介紹-植物

阿里山豆蘭:又稱百合豆蘭,附生蘭,假球莖卵球形,叢生狀,綠色。葉單生,帶狀長橢圓形,鈍頭,花莖約高6cm,單花頂生,花徑4cm,淡綠色,平行脈紋。 Image:picture阿里山豆蘭.jpg

八重櫻:八重櫻與山櫻花之區別, 從其別名 重辦山櫻花名稱及可知, 八重櫻粉紅的花朵大,花梗長,花瓣又多重,經常數朵一起綻放,甚是熱鬧。

Image:picture八重櫻.jpg

紅檜:俗名:薄皮,柏科,幹直,毬果果鱗10-13片,種子兩側之狹翅寬不及種子之一半。常綠大喬木,分佈全島中海拔山區,與闊葉樹、扁柏或鐵杉混生,或成純林。

Image:picture紅檜.jpg

山黃麻:山黃麻屬,榆科,別名:山羊麻、麻布樹、山王麻,小枝有短柔毛,幹皮光滑。葉互生,紙質,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頭尖腳鈍,細鋸齒緣,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基部3-5脈。

樟樹:俗名:香樟、木樟,樟科,灰褐色的樹皮具有明顯的深溝縱裂紋路。葉呈卵形、互生,葉片表面為深綠色,背面為淡綠色、三出脈,葉緣有波浪形、具有腺體,葉片搓揉後散發出芬芳辛香的氣味。

香杉:又名巒大杉,烏杉。杉科,杉木屬。大喬木,樹皮淡紅褐色,葉螺旋狀密生扭成二列,線狀披針形,略鐮狀彎曲,長12~25mm,表面有白粉,兩面均有氣孔帶。毬果卵圓形,果鱗略呈三角狀圓形。種子3枚,具薄翅。

台灣杉:俗名:臺灣爺、亞杉,杉科,多年生常綠性大喬木,樹形多呈三角形,高可達 50 公尺以上,為亞洲最高的樹種。樹幹通直,小枝柔軟下垂。樹皮紅褐色或近似紅褐色,有龜甲狀深裂。 葉兩形,幼樹或成樹幼枝的樹葉針狀線形,表裏兩面均有溝紋,質地堅硬,前端有一小尖刺,葉乾時更為明顯。

台灣雲杉:俗名:白松柏、松蘿杜,松科,多年生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 50 公尺。主幹高聳通直,枝條規則輪生。樹冠為圓錐形或卵形,樹皮呈灰色或紅灰褐色,表面常龜裂成不規則鱗片狀剝落。葉線形棍狀,先端銳尖,基部截斷狀,橫切面扁平,三至五條縱稜,有邊生樹脂溝二條。外觀略成四稜。

台灣鐵杉:松科,常綠喬木,樹皮暗灰色,深縱裂,成塊片狀脫落。葉條形,列成兩列,通常上部較寬,下部窄,先端鈍有凹缺,基部楔形,有短柄,上面光綠色,下面氣孔帶有白粉。

阿里山忍冬:忍冬科,忍冬屬,別名:高山忍冬、阿里山金銀花,半落葉或落葉木質藤本,莖具纏繞性,具有多數分枝,小枝條上常具有粗毛。葉對生,葉片長卵形,全緣,葉脈明顯,被毛。花腋生,花成對生;外被腺毛,花蕾期成淡紫色或帶紫色斑點,開白色花而帶紫暈,漸變為金黃色,內部具絨毛;雄蕊 5 枚,略伸出花冠外;雌蕊 1 枚,稍比雄蕊長,花柱及柱頭被長毛。漿果球形,熟時呈紫黑色。

Image:picture阿里山忍冬.jpg


阿里山龍膽:龍膽科龍膽屬,原產於台灣阿里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5-10厘米,葉卵形。花冠呈紫色,有五裂。花雌雄同株,並有雄蕊五枚。果實於7-9月成熟。 阿里山水晶蘭:鹿蹄草科,錫杖花亞科,水晶蘭屬,別名:假水晶蘭、台灣擬水晶蘭,多年生肉質狀無葉的草本植物,因植株不具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只能靠吸取真菌分解腐植質所產生的養份來存活,屬「腐生植物」。全株光滑,水晶狀透明,直立不分枝;全株乾燥時呈黑色;根表面覆菌根,且根部需寄生在蕈類的子實體中,以吸收蕈類將腐葉或朽木分解後所得養分;莖無分枝,呈圓柱形直立。

青剛櫟:俗名:九欑、校欑,殼斗科,幼枝上佈有黃色毛茸,葉互生、革質,葉片變化極大,呈倒卵形或長橢圓形,葉的1/2以上有粗鋸齒,葉背為灰白色;雄花序呈下垂而雌花序卻為直立。 肖楠:別名:臺灣翠柏,柏科,多年生常綠喬木,樹型長圓錐狀,可達 50 公尺高。主幹通直,樹枝水平伸展或斜上,小枝非常扁平,略呈下垂或闊展狀。樹皮薄,淡紅褐色,老時呈條狀剝落狀。葉鱗狀,細小,4片,上下兩片貼生於小枝上,上端呈三角形部分與小枝分離,其餘部分與小枝癒合,左右兩片對折包圍小枝,除上端尖出部分外,其餘與小枝癒合。小枝上下葉片顏色不同,上面葉色深綠,下面葉色灰綠色。

5.阿里山生態介紹-動物

高山鯝魚:俗名:台灣鏟頷魚,通常一年生魚體約10~12公分,其後越長越慢,五年魚可生長至三十公分左右,魚體為銀白色,背部為蒼黑色,魚鱗為軟性膠質,再加上流線的體型和有力的尾鰭,在激流中覓食或上游時為了免於受到傷害,因此,魚體上的保護黏液是其它魚種的兩倍以上。在石頭上啃食矽藻時,身體會側身翻轉,在水中呈現閃爍的亮光,亦有水中的螢火蟲之稱。

Image:picture高山鯝魚.jpg

赤腹松鼠:松鼠科,體長約 20公分左右,重量多半在 500公克以下,除了腹面為紅色毛以外,其餘概為橄欖褐色,尾毛極為膨大。一般是覓食種籽 ,果實、嫩芽、花朵,偶爾捕食昆蟲。

Image:picture赤腹松鼠.jpg

條紋松鼠:松鼠科,體長約 16公分以下,重量多半在80公克,體側有三條黑褐縱帶,伴隨淡褐色的間隔。生活在海拔 1500至3000公尺山地。條紋松鼠無 論在闊葉林或針葉林都能適應。一般是覓食種籽 ,果實、嫩芽、花朵 ,嫩葉。

大赤鼴鼠:松鼠科,臺灣最大型的飛鼠,全身長滿紅褐色細毛其中間雜黑色的毛,特徵在於體側的飛行皮膜,便於在森林之間滑翔。夜行性動物,一般吃嫩葉、嫩芽、果實種籽,尤其是血藤的葉片。

台灣野豬:豬科,頭部比例顯的相當大,吻長、鼻端裸出成為尖狹的獠牙,雄豬比雌豬來得突出。大都於清晨活動,喜好掘土及挖洞尋覓食物。雜食性,以植物之根莖部為主食。

台灣獼猴:獼猴科,除了人類之外,獼猴是台灣唯一屬於靈長類的動物。其四肢極為發達,能在樹稍、林間、地面,奔跑、跳躍可謂上下自如,身手矯健。其頭圓臉平,面頰裸出,腹部的毛為白色,台灣獼猴行群體生活,由一隻壯碩的公猴帶領,生活在天然林地,一般以嫩葉、新芽、果實、蕈類都是台灣獼猴常吃的食物。

山羌:鹿科,台灣鹿科動物中最小的一種,一般體重在 6 - 7公斤之間,四肢細小。雄山羌有角,但很少超過10公分,並不分叉,每年12月時,頭角開始生長 隔年六月掉落。吃食靠近地面的植物,偶而也撕咬樹皮。

Image:picture山羌.jpg

長鬃山羊:又名山羊、野山羊、台灣羚羊、台灣氈鹿,偶蹄目,頭及軀幹長80-115 公分,肩高約 70 公分,尾長約 6.5 公分,體重25 公斤左右;全體為深褐色,背頸中央一帶為黑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雌雄皆有一對洞角,長約 10-20 公分,呈圓椎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曲,終生不脫落。

阿里山山椒魚:山椒魚科,體型細長,全長約為11公分,成體軀幹約5~6公分。尾部呈棍棒狀、身體外表光滑,顏色為咖啡色或淺褐色,除了頭及肋間溝區之外,全身均勻密布小的黃色腺點,體背及側面有時會有白色小斑塊。頭部較小,扁平狀,吻端鈍圓,外鼻孔近吻端。眼大而突出,位於頭部前側約三分之一處。耳腺略為顯著。四肢長,指趾亦長,前後肢在側壓時前後趾會接觸。第二指最長,第四指最短,後肢五趾,第五趾最短,有些個體退化成小突起狀。尾略短,圓筒狀,後方1/3側扁,末端尖。

梭德氏赤蛙:德氏赤蛙的大小約4至6公分。鼓膜周圍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並形成一個黑眼罩。背部褐色或灰褐色,有一個小小的八字形黑斑,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細長明顯的皺褶。但由於體型不大,又生性隱密,平常不容易看到。不過在每年九月和十二月,牠們會成群結隊,一起遷移到溪流裡進行生殖活動。由於在溪流繁殖,叫聲往往被流水聲蓋住,所以雄蛙沒有外鳴囊。卵塊呈球狀有黏性,經常黏在石頭底下。蝌蚪腹面有吸盤,幫助牠們適應溪流生活。

阿里山龜殼花:俗名:山烙鐵頭、瑪家龜殼花,有鱗目,蛇亞目,蝮蛇科,體短胖,眼下方有一黑色縱帶延伸至頭後下方,縱帶上方至頭頂呈紅棕色,頭成銳三角形,尾部常有白色小斑點,體鱗25~27列。全長最大達120公分。以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

斯文豪氏攀木蜥蜴:飛蜥科,別名:肚定、竹虎、箕氏攀蜥、斯氏攀蜥,體長約8公分,最大全長可達31公分的蜥蜴,也是臺灣產攀木蜥蜴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尾部不會自割的斯文豪氏攀蜥,體背以黃褐色為主,背部兩側有菱斑連貫成黃綠色縱帶。是具有雌雄二型性的物種,雄性的背部縱斑較雌性明顯,顏色也較鮮明。嘴白色,口腔內為灰白色或與黑色,喉部有白斑。身體以黃褐色為主的斯文豪氏攀蜥,體色也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做小幅度的變色,以增加隱蔽的效果。

Image:picture斯文豪氏攀木蜥蜴1.jpg


殘缺的自然-阿里山


生物危機: 搶救山椒魚! 10年復育全記錄 搶救山椒魚! 10年復育全記錄 山椒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不過數量越來越少,因此農委會林務局,從10年前開始投入保育工作,除了開班授課培養研究人員,還對環境進行監測,希望山椒魚在台灣能生存下去。 好幾名研究人員走進阿里山山區裡,一個個放輕腳步,慢慢的走還拿出地圖尋找方位,他們正在找的就是阿里山山椒魚,撥開草叢彎下腰看到的土灰色,滑溜溜的這一隻就是阿里山山椒魚。 警覺的抬起頭靜止在原地,用頭上兩個又黑又大又圓的眼睛,周圍掃射一番感覺不對馬上爬啊爬,爬過溪水爬進草叢,好不容易被發現的山椒魚,又躲到看不見的地方。 這個阿里山山椒魚,因為環境被破壞氣候的變遷,要看見牠真的是越來越難得了。阿里山林務局發現這樣的生態危機,10年前開始投入保育工作,培育研究員走入山區研究山椒魚生態,保護牠們的生長監測環境變化,並且營造出適合山椒魚棲息的環境,慢慢的讓阿里山山椒魚,能在山上留下來。否則全台這阿里山山椒魚的數量,剩下100隻不到真的就快滅種。 林務局也提醒入山的遊客,如果以外發現這阿里山山椒魚,請不要驚動打擾,讓牠們能在阿里山上,快樂自在的繁衍下去。

環境危機: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雖不是周末假日,但搭載來自中國及台灣各地觀光客的遊覽車,仍魚貫由嘉義市駛進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是台灣僅存幾個自然生態保存完整的風景區,但隨著三合一BOT案蠢蠢欲動,山裡卻存在一股風雨欲來的詭譎氣氛。

1.拔巨木建鋼筋水泥

清晨三點,各地來的遊客在黑暗中魚貫進入沼平車站,準備搭乘小火車上祝山觀日出;但很難想像,不久之後站前這片面積二點二公頃的土地,將興建一座五星級觀光飯店,眼前所有珍貴的樹木都將被連根拔起,取代的是鋼筋和水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旅館聯誼會會長李健成說:「BOT一定要Cancel(取消)掉!」

阿里山森林鐵路及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三合一開發案,由「宏都阿里山國際開發公司」二○○六年與林務局簽約,採BOT進行,未來三年將投入二十億元資金。此案包括北門車站、阿里山鐵路沿線各站場,及阿里山遊樂區觀光飯店興建營運共三十三年,將展開環評。

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景泰呼籲「合約要先暫停」,他表示,這個開發案必須要在居民同意、不破壞環境兩條件下才能啟動!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處長葉賢良也說,開發案必須要得到居民同意,否則居民三天兩頭抗議,「廠商也吃不消」。

廖景泰說,阿里山森林鐵道已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認定標準,但川流不息的遊客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也阻礙森林鐵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廖說,阿里山遊客量早已飽和,過度開發只會讓阿里山「走樣」,他反問:「政府要把可能成為世界遺產的阿里山BOT出去,難道也能把故宮BOT出去嗎?」

2.生態破壞用水不足

除了生態上的破壞,「水」也是影響最大的問題。廖景泰指出,總統陳水扁曾上山視察,「森林小火車花七天七夜運水,才夠阿扁跟隨行用。」負責開發BOT案的宏都雖提出省水計劃,但也不過將每天用水量從三千噸降為二千八百噸,廖反問,「水不夠的時候,宏都願意讓居民民生用水優先嗎?」

3.阿里山三合一BOT案爭議

.砍除大片珍貴林木 .水源不足,光是國際觀光飯店一天用量就要3000噸 .林務局編列支付業者災害賠償金八成,無法源依據 .行政院2005年行文林務局,對此案可行性評估提出疑問,指沼平車站前國際觀光旅館基地高度為2274公尺,依法屬高海拔山區,是否應持續推動待釐清 .合約明定若遇不可抗力因素而須展延時,得減免或緩繳土地租金,但不得延長許可期間 資料來源: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蘋果》採訪整理

4.脆弱山林 觀光客仍川流不息 山坡地崩塌如何復育?以每年吸引近百萬人次觀光旅客的阿里山為例,土石脆弱的阿里山不斷承載大量旅客和奔馳的遊覽車,養護及災害復建工程不斷在進行。台十八 線每年編列養護經費約四千萬元,九十八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編列復建經費更達十億五千萬元。行經台十八線,塵土滾滾,山谷間迴盪的全是機具怪手的施工 聲響,「高山青、澗水藍」的阿里山究竟去哪了? 往深山走去,二萬坪聚落有上百公頃崩坍,阿里山森鐵長約一百多公尺鐵道路基掏空,距離二萬坪 聚落五、六公里遠的阿里山遊樂區祝山觀日平台、停機坪下方邊坡外側,也出現上百公頃崩坍地,景象驚悚,觀日平台下方邊坡至陳有蘭溪裸露崩塌地,如果再遇上 豪大雨,下方的神木村景況堪慮。 大地還須休養 開發腳步卻沒停

心得結論:

在阿里山區極目四顧,我們知道大地病了,但是人們沒有讓它休養生息,還是急切地進行修復開發。大地無言,裸露崩坍的山壁只能無聲抗議。 而近三十年來,扼殺阿里山森林鐵路存續的關鍵,其實不是天災與車禍,而是「冷漠政策」。何謂冷漠政策?就是政策資源與規範標準不對等。放眼全球的登山鐵路,火車運量小,速度慢,它是總量管制最佳的工具;但是公路卻適得其反,而鐵路虧損的原因,肇因於阿里山公路通車;山上遊客過多,沿線環境資源破壞,失去觀光品質,關鍵在公路而非鐵路。然而公路沒人敢說廢除或管制,天災的災損,公路的修復經費高過鐵路,卻無人敢提,只是因為鐵路虧損,就成為冷漠政策下手的對象。阿里山森林鐵路為台灣贏得國際知名度,執政者誰表達感謝過?林務局挖東牆補西牆,不計代價讓它活下來,又有誰表達感激?鐵路發生事故,高鐵、台鐵、捷運皆有之,高鐵與台鐵也是一樣虧損,大家可曾聽過可曾聽過台鐵行車出事,就要求全線停駛,甚至就得請高鐵接管或是民營化?全台灣就只有阿里山鐵路適用這套標準,因為它虧損,變成爹不疼、娘不愛的養女,隨時就想把她送出去或隨便找人嫁掉。 自然環境中野生動物之存在不但可維持生態平衡,亦為觀光旅遊資源,故保護此地區原有生態體系是一項有意義的重要工作。 由於早期人為大量捕殺,及各項工程破壞野生動物棲息空間,空間不足均使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命運,土地濫墾、公路開發、造林林種的錯誤選擇、沒有節制的開放觀光等,都是造成台灣山坡地脆弱的因素。在近年政府宣導下,部份野生動物的族群已逐漸恢復,但宜更加強建良好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實施辦法及觀念宣導教育,以使鳥獸恢復往日盛況。

參考網站:http://www.ali-nsa.net/user/Main.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