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耐勞組之心實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08年5月31日 (六) 13:58由Chotnnie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讀書會名稱:刻苦耐勞組之心實讀書會

高雄醫學大學刻苦耐勞組之心實讀書會


讀書會時間地點列表

2007年 12月 31日
16時 0分/ 18時30 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主題討論)
地 點:CS828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1月 11日
10時 0分/ 12時30 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主題討論)
地 點:CS828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1月 14日
9時 00分/ 11時 3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文獻探討)
地 點:CS828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2月 14日
14時 0分/ 17 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設計)
地 點:CS828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2月 22日
12時 0分/ 13 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設計)
地 點 :CS601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2月 28日
8時 0分/ 10時30 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前測檢討)
地 點:CS813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2月 29日
14時 0分/ 17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前測檢討)
地 點:CS601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5日
19時 0分/ 22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修正)
地 點:CS828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7日
20時 0分/ 22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探討)
地 點:CS828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9日
19時 30分/ 23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修正)
地 點:全家交誼聽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14日
13時 30分/ 17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探討)
地 點:CS601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16日
16時 0分/ 20時 3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問題研討)
地 點:全家交誼聽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 月 17日
9時 0分/ 10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文獻探討)
地 點:CS823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 月 18日
19時 0分/ 20時 3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實驗問題研討)
地 點:CS823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19日
8時 0分/ 10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報告前製作)
地 點:CS820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20日
9時 0分/ 11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報告前製作)
地 點:全家交誼聽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21日
8時 0分/ 13時 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報告前製作)
地 點:E23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2008年 3月 28日
17時 0分/ 18時 30分 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報告檢討)
地 點:全家交誼聽
出席人簽名:黃慧如、龔萬庭、游于涵、盧盈任、郭正瑜、謝昆曄



成果報告書

主題:心理實驗法實驗設計--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在自評量表上的影響

書(篇)名:Forer, B. R. (1949).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18-123.

參與人數總計 6人

討論時數總計 43小時


摘要

     本實驗主要是探討提示作用(Priming Effect)和巴南效應(Forer Effect)在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的交互作用。Guastello(1990)的研究為本實驗提供了設計巴南效應的初步架構,而Dickson and Kelly(1985)提到提示作用與巴南效應之間的關聯。本實驗將讓受試者在進行16PF後被隨機分派成「有給予提示性文章」或「無給予提示性文章」的兩個組別,並且操弄受試者的分析解釋──即真實特質加上十八個杜撰的巴南特質,再請受試者評定該份解釋的有效性。

主題介紹

1.巴南效應 (Forer effect):當用一些很普通、很廣泛的形容詞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時,人們常常毫不考慮地接受它,以為說的正是自己。事實上,這些描述並非獨特,而是普世皆然的描述。
2.提示作用 (Priming effect):經常使用或最近使用過的概念容易浮上心頭,並影響我們詮釋新資訊方式的傾向。內隱記憶的重要表現,即:前面接觸的相同或類似的資訊,促進某個具體資訊的加工。

文獻回顧

1.針對這類「曖昧、籠統」的描述進行研究,並發表人們傾向於去相信模糊曖昧的敘述是在形容自己的特質 (Forer, 1949 )
2.針對巴南效應進行了一連串的後續研究與相關的文獻探討
──較具正向的巴南描述,受試者即使知道「巴南效應」的存在,仍然選擇相信(D.H. Dickson ; I.W. Kelly1985)
3.研究巴南效應在CBTI (computer based test interpretation) 上的影響
──真實解釋與巴南解釋的呈現順序不會造成干擾Guastello(1990)

實驗目的與假設

1.巴南結果的分數不會低於真實結果的分數
2.提示效果的有無會造成兩組受試者針對巴南解釋的評分會有顯著差異
3.提示效果的有無並不會影響兩組受試者針對真實結果的評分

實驗設計

1. 獨變項(IV):有無「巴南效應」之解說、真實結果與巴南結果的描述
2. 依變項(DV):受試者針對每一敘述句的評分

實驗材料

◎ 第一階段
1. 參與實驗同意書
2. 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題本
3. 答案紙
◎ 第二階段
1. 巴南效應短文
2. 測驗結果分析:特質自評量表(六點量表)

實驗程序

1.實驗對象:83名高雄醫學大學大學部的學生,年齡在18至27歲之間
2.第一階段:施行卡式16種人格因素測驗
3.第二階段:進行測驗結果評分
 A.組間設計:分為兩組,一組給予提示作用,另外一組則否。
 B.組內設計:每位受試者皆會針對真實結果與巴南解釋進行有效性評分。

實驗結果

1.無論是否給予提示作用,真實解釋和巴南解釋仍有顯著差異。
 有提示作用的情形下(29人),真實解釋和巴南解釋有顯著差異 t=3.976(Sig.=.000)
 無提示作用的情形下(34人),真實解釋和巴南解釋也同樣具有顯著差異t=7.919(Sig.=.000)
2.提示作用對真實解釋與巴南解釋並無影響。
 提示作用的有無對真實解釋的評分,無顯著差異:F=.446  (Sig.=.507 )
 提示作用的有無對巴南解釋的評分,亦無顯著差異:F=3.179 (Sig.=.079 )

討論

1.巴南解釋分數顯著高於真實解釋分數的可能原因
 (1)前測巴南解釋評分結果平均3.99;正式測驗評分結果平均3.61,確實呈現巴南效應的影響,符合文獻.
 (2)敘述偏向:因真實特質非正向描述,受試者評分分數平均顯著低於巴南解釋。若特質為正向描述,則該敘述會讓受試者傾向相信--本實驗無法推論若特質為非正向描述,則該敘述會讓受試者傾向不相信。
2.提示作用的效果不顯著的原因:
 (1)提示效應操弄不成功
 (2)受試者人數不足 (F=3.179 ,Sig.=.079 )
 (3)預防針假設(inoculation hypothesis)與提示效應相互抵銷-此部份尚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資料

Forer, B. R. (1949).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18-123.
Dickson, D. H.; Kelly, I. W. (1985). "The 'Barnum Effect'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7: 367-382.
J.Guastello, Stephen.(1990). "The Barnum Effect and Validity of Computer-Based Test Interpretations: Th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port". A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2: 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