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摘要 (劉克明 教授)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Jokuls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 【醫學教育活動】參加「2006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摘要                  ...)
下一個→

在2008年1月9日 (三) 21:52所做的修訂版本

【醫學教育活動】參加「2006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摘要                                醫學院副院長 劉克明教授

Image:Liu74-1.jpg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

教育副院長Dr. Boulware

中山醫學大學於九月二日、三日主辦2006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九月二日之專題演講有賴其萬教授主講「臺灣的醫學教育」、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教育副院長Dr. Boulware主講「美國醫學教育的改革」。新加坡國立新加坡大學醫學院教授Dr. Gwee主講「新加坡醫學教育的發展重點」,新加坡國立新加坡大學醫學院課程委員會主席Dr. Amin主講「醫學教育的現況及實際」。筆者應邀主講臨床教學的評量方法與客觀結構式教學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Teaching Examination, OSTE)。謹於此介紹客觀結構式教學測驗。

客觀結構式教學測驗是要評量教師是否能勝任教師之六個角色,即(1) Information Provider、(2) Role Model、(3) Facilitator、(4) Assessor、(5) Planner、(6) Resource Developer。而評量的規劃方式非常類似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採用八至十個測驗站來測驗教師,由訓練過的醫學生來扮演各站之標準學生(challenging learners),並邀請資深教師擔任觀察員(faculty observers)進行評分並給予回饋,最後由全體參與者一起回顧與檢討。

Image:Liu74-2.jpg 

研討會 Panel discussion

測驗站主要是針對教師的教學知識、態度、技巧溝通等能力,可包括:入門介紹、床邊教學、提供回饋、門診病人教學、實證醫學教學、病歷寫作、有問題的學生之輔導、臨床技巧的教學、住院病人的照顧等。

評量教師教學表現之重點為(1)營造優良的學習氣氛、(2)掌控上課的進行、(3)溝通學習的目標、(4)促進學習之瞭解與記憶、(5)對學生的學習評估、(6)提供回饋、(7)促進自我引導的學習。

客觀結構式教學評量自1992年以來已在國外推行多年,在國內尚屬新的評量方法。筆者謹提出演講摘要供諸位教師參考。更詳細的內容請參閱Skeff K.M.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Vitality in the Ambulatory Setting." J. Gen. Intern. Med. Vol.3. S26-33, 1988。

























於九月三日之特別演講中,邀請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資深副院長Dr. Dennis W. Boulware主講「臨床教學之評量、評估與回饋」(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in Clinical Teaching)。


Dr. Boulware之演講特別提出日本汽車公司 (Toyota) 的管理系統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之五個特色來與醫學教育之過程互相比較,

  1. 流程相等於課程 (pathway- curriculum)。
  2. 每個工作站的流動相等於課程、見習及選修課 (activity of each workstation- course, clerkship, elective)。
  3. 工作站之銜接相等於學習過程 (connection of workstations- sequence of learning)。
  4. 流程、活動與銜接都是特定的而且很明確的。
  5. 每一個問題都是改善的機會。

如同製造出最好的Toyota汽車一樣,醫學院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出具有最基本、必備的臨床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之醫療人才。


Dr. Boulware 接著談到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 提出住院醫師的六種臨床核心能力 (six general competencies)為: (1) 病人照顧 (Patient Care),(2) 醫學知識 (Medical Knowledge),(3) 臨床工作中的學習與改善 (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4)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5) 專業素養 (Professionalism),(6) 制度下的臨床工作 (System-Based Practice)。各醫學中心與教學醫院再依據這六種臨床核心能力去安排課程,實施臨床教學與評量學習成果。

評量臨床學習成果之工具部分,Dr. Boulware 介紹ACGME's Toolbox of Assessment,評量方法如下:

  1. 360度評量法 ( 360-Degree Evaluation Instrument)
  2. 病歷回顧口試法 (Chart Stimulated Recall Oral Examination, CSR)
  3. 查核表評量法 (Checklist Evaluation-Live/Recorded Performance)
  4. 現場或錄影的表現之整體評分 (Global Rating of Live or Recorded Performance)
  5. 客觀結構式臨床評量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6. 過程、開刀或個案記錄 (Procedure, Operative, or Case Logs)
  7. 檔案評量法 (Portfolio Assessment)
  8. 記錄回顧 (Record Review)
  9. 模擬與模型 (Simulations and Models)
  10. 標準化口試 (Standardized Oral Examination)
  11. 標準化病人口試 (Standardized Patient Examination)
  12. 筆試 (選擇題) (Written Examination, MCQ)
  13. 病人調查 (Patient Surveys)

感想:

  1. 要提供住院醫師明確的臨床核心能力之學習目標、目的與期望。
  2. 評量單位要有能力去選擇適當的評量工具,才能夠正確的評量住院醫師之臨床技能。
  3. 於評量住院醫師之臨床表現後,要給予住院醫師回饋、改進的機會與時間,以落實醫學教育的目的,培育優秀的醫療人才。


致謝:
筆者非常感謝中山醫學大學陳校長邀請參加2006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也特別感謝本校余校長專程參與會議,表達對醫學教育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