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心理實驗法之記憶實驗
出自KMU Wiki
在2008年5月17日 (六) 13:13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Chris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08年5月17日 (六) 13:24) (編輯) (撤銷) Chris (對話 | 貢獻)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 | === 讀書會心理實驗法之記憶實驗 === |
- | + | ||
- | + | '''''讀'書會名稱:心理實驗法之記憶實驗''''' | |
- | + | ||
- | + | <u></u> | |
- | + | <u></u> | |
+ | <u>2008年 03月 01 日</u><br>14時 30分/ 18時30 分 ''<u>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u>''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黃志豪<br>地 點 出席人簽名<br>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 ||
- | + | <u></u> | |
+ | <u></u> | ||
- | + | <u>2008年 03月 15日</u><br>15時 30分/ 18時 00分 ''<u>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u>''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熊文輝<br>地 點 出席人簽名<br>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 |
+ | <u></u> | ||
+ | <u>2008年03月 22日</u><br>13時 30分/17 時 00分 ''<u>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u>''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洪瑞可<br>地 點 出席人簽名<br>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 ||
+ | <u></u> | ||
- | + | <u>2008年 04月 12日</u><br>13時 30分/17 時 00分 ''<u>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u>''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黃志豪<br>地 點 出席人簽名<br>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 |
+ | <u></u> | ||
- | + | <u>2008年04月 26日</u><br>14時 30分/ 18時30 分 ''<u>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u>''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熊文輝<br>地 點 出席人簽名<br>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 |
- | + | <u></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2008年 05月 10日</u><br>15時 30分/ 18時 00分 ''<u>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u>''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洪瑞可<br>地 點 出席人簽名<br>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
<br> | <br> | ||
第45行: | 第39行: | ||
''''''主題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 ''''''主題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 ||
- | + | ' | |
'''書(篇)名 Experimental psychology<br>參與人數總計 8人 討論時數總計 20小時''' | '''書(篇)名 Experimental psychology<br>參與人數總計 8人 討論時數總計 20小時''' | ||
第55行: | 第49行: | ||
我們的實驗設計基本上是建基於記憶領域上,但我們所關注的除了是人類的記憶特性外;我們還會著點於人們在討論過程中,分享資料(shared information)(大家都知道的資訊)是否會比非分享資料(unshared information)(在團體中只有一個團員知道而已)較容易被討論出來。<br> 在心理學領域裡,我們可以找到大量有關第一印象和記憶的文獻,在我們看過的文獻當中,有科學家展示他們的研究結果,指出團體在回憶敍述這行為中,團體傾向於敍述團體中的分享資訊(大家都知道的資訊);而團體中的非分享資訊(在團體中只有一個團員知道而已)則較少被敍述出來.。我們可以在(Wittenbaum & stasser, 1996. Wittenbaum, Hubbell, and Zuckerman, 1999)看到,他們稱這個現象為 collective information sampling (CIS) bias. 很多科學研究致力於研究怎麼才可以增加非分享資料被敍述的機會,也就是減少CIS bias現象(見Wittenbaum & stasser, 1996, for a review)。在這些研究的根基下,(Dennis D. Stewart, Chery B. Stewart, Clare Tyson, Gail Vinci, and Tom Fioti, 2004.)等人們根據以上所提出的理論,再把研究延伸,研究資料的位置效果(position effect──例如把特定的資料放在前、中或後)和圖畫優越效果(picture - superiority──圖畫比文字較大機會被敍述),結果發現資料被放在前和後被敍述的次數比放在中間多,而圖片被敍述的次數也比文字多。 <br>我們所做的實驗主要是繼續在這個領域中,探討分享資料和非分享資料與資料編排的位置的交互作用。我們會進行一個回想測驗來記錄受試者討論得出的資料;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忽略圖片對回想測驗的影響這部份。我們認為忽略圖片變項,有兩點是很重要的。第一,我們既然是為了增加非分享資料被敍述的機會,在實用性方面,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平常看到的資料型態。我們可以發現,圖片的資料很少會出現在平常學習資料上,例如學術文獻,大部份都是以文字的方式來編寫,所以我們的實驗只限在文字上面的研究。第二,增加多一個因子(圖片),交互作用也會較多,而我們所興趣的議題只是文字,所以我們有必要先排除會影響我們所興趣的議題的變項(圖片),換言之,我們只把焦點放在文字和資料編排位置的交互作用。<br> 在第一段中,我們曾提及一現象叫(collective information sampling (CIS) bias),這是一個有關這實驗的重要理論根據,我們有必要針對這個現象作簡略的解釋。CIS模型(由 Lorge & Solomom, 1955;Steiner, 1972所提出)主張,在團體討論中敍述資訊是一個個別分離的作業,因為當一個資料(如一個字詞)被團體中其中一個提出,那麼團體中其他的成員都會成功的回想起那個資料(一個字詞)。假設我們以公式來說明這個現象,那麼這個CIS模型將會等於: | 我們的實驗設計基本上是建基於記憶領域上,但我們所關注的除了是人類的記憶特性外;我們還會著點於人們在討論過程中,分享資料(shared information)(大家都知道的資訊)是否會比非分享資料(unshared information)(在團體中只有一個團員知道而已)較容易被討論出來。<br> 在心理學領域裡,我們可以找到大量有關第一印象和記憶的文獻,在我們看過的文獻當中,有科學家展示他們的研究結果,指出團體在回憶敍述這行為中,團體傾向於敍述團體中的分享資訊(大家都知道的資訊);而團體中的非分享資訊(在團體中只有一個團員知道而已)則較少被敍述出來.。我們可以在(Wittenbaum & stasser, 1996. Wittenbaum, Hubbell, and Zuckerman, 1999)看到,他們稱這個現象為 collective information sampling (CIS) bias. 很多科學研究致力於研究怎麼才可以增加非分享資料被敍述的機會,也就是減少CIS bias現象(見Wittenbaum & stasser, 1996, for a review)。在這些研究的根基下,(Dennis D. Stewart, Chery B. Stewart, Clare Tyson, Gail Vinci, and Tom Fioti, 2004.)等人們根據以上所提出的理論,再把研究延伸,研究資料的位置效果(position effect──例如把特定的資料放在前、中或後)和圖畫優越效果(picture - superiority──圖畫比文字較大機會被敍述),結果發現資料被放在前和後被敍述的次數比放在中間多,而圖片被敍述的次數也比文字多。 <br>我們所做的實驗主要是繼續在這個領域中,探討分享資料和非分享資料與資料編排的位置的交互作用。我們會進行一個回想測驗來記錄受試者討論得出的資料;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忽略圖片對回想測驗的影響這部份。我們認為忽略圖片變項,有兩點是很重要的。第一,我們既然是為了增加非分享資料被敍述的機會,在實用性方面,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平常看到的資料型態。我們可以發現,圖片的資料很少會出現在平常學習資料上,例如學術文獻,大部份都是以文字的方式來編寫,所以我們的實驗只限在文字上面的研究。第二,增加多一個因子(圖片),交互作用也會較多,而我們所興趣的議題只是文字,所以我們有必要先排除會影響我們所興趣的議題的變項(圖片),換言之,我們只把焦點放在文字和資料編排位置的交互作用。<br> 在第一段中,我們曾提及一現象叫(collective information sampling (CIS) bias),這是一個有關這實驗的重要理論根據,我們有必要針對這個現象作簡略的解釋。CIS模型(由 Lorge & Solomom, 1955;Steiner, 1972所提出)主張,在團體討論中敍述資訊是一個個別分離的作業,因為當一個資料(如一個字詞)被團體中其中一個提出,那麼團體中其他的成員都會成功的回想起那個資料(一個字詞)。假設我們以公式來說明這個現象,那麼這個CIS模型將會等於: | ||
- | + | '''p(D) = 1 – [ 1 – p(R) ] ^ n<br>'''這裡的p(D)是代表資料可能被敍述的機率,p(R)為團體成員記得那些資料的機率,而n就等於有機會記得那些資料的人數。比方說,如果p(R)等於0.4,如果互相討論該資料的是一個三個人組成的團體的話。p(D) 就會 = 0.78。此外,如果n變成是1的話,那麼p(D) 就會等於 0.4。這公式清楚的解釋了,一個團體中,個人的記憶,和團體的人數對被敍述出來的結果,是有直接的關係的;換言之,團體人數越多,人所記憶的資料越多,被敍述出來的資料就越多。<br>我們之前曾提及過,我們有興趣的是資料被編排的位置(放在前或中或後)對回想測驗的影響。在認知心理學裡面,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關於第一印象效應(primacy effect)和近期效應(recency effect)的研究,這些研究說明在一個資料呈現名單裡面放在最前面的資料(primacy effect)和最後面的資料(recency effect)是比放在中間較容易被回想的(如Murdock, 1962)。提到第一印象效果,必須會牽涉到記憶,而在(Atkinson and Shiffrin, 1968.)所提出記憶的模型,就是在解釋人類的第一印象效應是與長期記憶(long-term store-LTS)有關;而近期效應與短期記憶(short-term store-STS)有關。綜合以上的理論,說明放在最前的資料之所以會被記得,這是因為放在最前面的資料提供我們較多重覆練習的機會,因而被輸入到長期記憶中;如在(Rundus, 1971 and Rundus & Atkinson, 1970)的實驗中,他們給受試者一張包含二十項資料的名單,每個資料可以看5秒鐘,而在這5秒中,受試者可以自由地用語音的方式去練習名單上任何資料,結果發現最開始的資料在回想測驗中被記憶最多,這支持了放在最初的資料之所以被記住,是因為練習的結果。此外,放在最後面的資料之所以會被記得,是因為資料刺激和回想測驗相隔的時間較短,所以資料還沒在腦中的短期記憶內消失前,受試者仍可回想起來;如在(Glanzer, 1972 for a review)的實驗中,實驗者在資料刺激和回想測驗之間,加入干擾(如要求受試者做一個簡單的算術測驗),結果發現近期效應消失了,這支持了被放在最後的資料是因為短期記憶的存取有關。<br> | |
- | + | ||
- | + | ||
綜合以上全部的證據和理論,我們整個實驗的總共提出假設:<br>1.在團體討論中,分享資料比非分享資料較易被回想。<br>2.分享資料放在最前面或最後面時,都會比放在中間較容易被討論。<br>3.非分享資料放在最前面和最後時,都會比較容易被討論。<br>4. 分享資料和非分享資料與資料編排位置會有交互作用。 | 綜合以上全部的證據和理論,我們整個實驗的總共提出假設:<br>1.在團體討論中,分享資料比非分享資料較易被回想。<br>2.分享資料放在最前面或最後面時,都會比放在中間較容易被討論。<br>3.非分享資料放在最前面和最後時,都會比較容易被討論。<br>4. 分享資料和非分享資料與資料編排位置會有交互作用。 | ||
第65行: | 第57行: | ||
方法<br>受試者-90名大學生 分為30組 每組3人<br>材料- 60個雙字名詞,隨機分成30個分享字詞和30個非分享字詞,10個非分享字詞 + 30個分享字詞組成一本字詞本 (3種字詞本)檢定方法-3x2二因子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br>因子一:資料被編排的位置: 前(primacy)、中(middle)、後(recency)<br>因子二:資料的類型: 分享(shared)、非分享(unshared) | 方法<br>受試者-90名大學生 分為30組 每組3人<br>材料- 60個雙字名詞,隨機分成30個分享字詞和30個非分享字詞,10個非分享字詞 + 30個分享字詞組成一本字詞本 (3種字詞本)檢定方法-3x2二因子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br>因子一:資料被編排的位置: 前(primacy)、中(middle)、後(recency)<br>因子二:資料的類型: 分享(shared)、非分享(unshared) | ||
- | + | <br> | |
結果<br>(1) 各組記得的分享資料比非分享資料多,統計結果成顯著。<br>(2)對非分享資料而言,資料位置為[前]的組別比[中]的組別記得較多,統計結果成顯著。資料位置為[中]的組別和[後]的組別差異不達統計顯著。<br>(3)對分享資料而言,[前][中][後]3種資料位置間並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br>(4)[非分享資料的位置]和[資料的分類]會有交互作用的產生。 | 結果<br>(1) 各組記得的分享資料比非分享資料多,統計結果成顯著。<br>(2)對非分享資料而言,資料位置為[前]的組別比[中]的組別記得較多,統計結果成顯著。資料位置為[中]的組別和[後]的組別差異不達統計顯著。<br>(3)對分享資料而言,[前][中][後]3種資料位置間並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br>(4)[非分享資料的位置]和[資料的分類]會有交互作用的產生。 | ||
- | + | <br> | |
討論<br>(1)可能顯著的原因<br>(2)忽略圖片變項的原因<br>(3)受試者個性的影響<br> | 討論<br>(1)可能顯著的原因<br>(2)忽略圖片變項的原因<br>(3)受試者個性的影響<br> |
當前修訂版本
[編輯] 讀書會心理實驗法之記憶實驗
讀'書會名稱:心理實驗法之記憶實驗
2008年 03月 01 日
14時 30分/ 18時30 分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黃志豪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2008年 03月 15日
15時 30分/ 18時 00分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熊文輝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2008年03月 22日
13時 30分/17 時 00分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洪瑞可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2008年 04月 12日
13時 30分/17 時 00分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黃志豪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2008年04月 26日
14時 30分/ 18時30 分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熊文輝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2008年 05月 10日
15時 30分/ 18時 00分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洪瑞可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CS828 黃志豪、簡于寧、謝斐玲、湯雅婷、張純嘒、包志超、熊文輝、洪瑞可
高雄醫學大學 讀書會 成果報告表
'主題 '心理實驗法—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效果
'
書(篇)名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參與人數總計 8人 討論時數總計 20小時
'
成果報告
我們的實驗設計基本上是建基於記憶領域上,但我們所關注的除了是人類的記憶特性外;我們還會著點於人們在討論過程中,分享資料(shared information)(大家都知道的資訊)是否會比非分享資料(unshared information)(在團體中只有一個團員知道而已)較容易被討論出來。
在心理學領域裡,我們可以找到大量有關第一印象和記憶的文獻,在我們看過的文獻當中,有科學家展示他們的研究結果,指出團體在回憶敍述這行為中,團體傾向於敍述團體中的分享資訊(大家都知道的資訊);而團體中的非分享資訊(在團體中只有一個團員知道而已)則較少被敍述出來.。我們可以在(Wittenbaum & stasser, 1996. Wittenbaum, Hubbell, and Zuckerman, 1999)看到,他們稱這個現象為 collective information sampling (CIS) bias. 很多科學研究致力於研究怎麼才可以增加非分享資料被敍述的機會,也就是減少CIS bias現象(見Wittenbaum & stasser, 1996, for a review)。在這些研究的根基下,(Dennis D. Stewart, Chery B. Stewart, Clare Tyson, Gail Vinci, and Tom Fioti, 2004.)等人們根據以上所提出的理論,再把研究延伸,研究資料的位置效果(position effect──例如把特定的資料放在前、中或後)和圖畫優越效果(picture - superiority──圖畫比文字較大機會被敍述),結果發現資料被放在前和後被敍述的次數比放在中間多,而圖片被敍述的次數也比文字多。
我們所做的實驗主要是繼續在這個領域中,探討分享資料和非分享資料與資料編排的位置的交互作用。我們會進行一個回想測驗來記錄受試者討論得出的資料;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忽略圖片對回想測驗的影響這部份。我們認為忽略圖片變項,有兩點是很重要的。第一,我們既然是為了增加非分享資料被敍述的機會,在實用性方面,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平常看到的資料型態。我們可以發現,圖片的資料很少會出現在平常學習資料上,例如學術文獻,大部份都是以文字的方式來編寫,所以我們的實驗只限在文字上面的研究。第二,增加多一個因子(圖片),交互作用也會較多,而我們所興趣的議題只是文字,所以我們有必要先排除會影響我們所興趣的議題的變項(圖片),換言之,我們只把焦點放在文字和資料編排位置的交互作用。
在第一段中,我們曾提及一現象叫(collective information sampling (CIS) bias),這是一個有關這實驗的重要理論根據,我們有必要針對這個現象作簡略的解釋。CIS模型(由 Lorge & Solomom, 1955;Steiner, 1972所提出)主張,在團體討論中敍述資訊是一個個別分離的作業,因為當一個資料(如一個字詞)被團體中其中一個提出,那麼團體中其他的成員都會成功的回想起那個資料(一個字詞)。假設我們以公式來說明這個現象,那麼這個CIS模型將會等於:
p(D) = 1 – [ 1 – p(R) ] ^ n
這裡的p(D)是代表資料可能被敍述的機率,p(R)為團體成員記得那些資料的機率,而n就等於有機會記得那些資料的人數。比方說,如果p(R)等於0.4,如果互相討論該資料的是一個三個人組成的團體的話。p(D) 就會 = 0.78。此外,如果n變成是1的話,那麼p(D) 就會等於 0.4。這公式清楚的解釋了,一個團體中,個人的記憶,和團體的人數對被敍述出來的結果,是有直接的關係的;換言之,團體人數越多,人所記憶的資料越多,被敍述出來的資料就越多。
我們之前曾提及過,我們有興趣的是資料被編排的位置(放在前或中或後)對回想測驗的影響。在認知心理學裡面,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關於第一印象效應(primacy effect)和近期效應(recency effect)的研究,這些研究說明在一個資料呈現名單裡面放在最前面的資料(primacy effect)和最後面的資料(recency effect)是比放在中間較容易被回想的(如Murdock, 1962)。提到第一印象效果,必須會牽涉到記憶,而在(Atkinson and Shiffrin, 1968.)所提出記憶的模型,就是在解釋人類的第一印象效應是與長期記憶(long-term store-LTS)有關;而近期效應與短期記憶(short-term store-STS)有關。綜合以上的理論,說明放在最前的資料之所以會被記得,這是因為放在最前面的資料提供我們較多重覆練習的機會,因而被輸入到長期記憶中;如在(Rundus, 1971 and Rundus & Atkinson, 1970)的實驗中,他們給受試者一張包含二十項資料的名單,每個資料可以看5秒鐘,而在這5秒中,受試者可以自由地用語音的方式去練習名單上任何資料,結果發現最開始的資料在回想測驗中被記憶最多,這支持了放在最初的資料之所以被記住,是因為練習的結果。此外,放在最後面的資料之所以會被記得,是因為資料刺激和回想測驗相隔的時間較短,所以資料還沒在腦中的短期記憶內消失前,受試者仍可回想起來;如在(Glanzer, 1972 for a review)的實驗中,實驗者在資料刺激和回想測驗之間,加入干擾(如要求受試者做一個簡單的算術測驗),結果發現近期效應消失了,這支持了被放在最後的資料是因為短期記憶的存取有關。
綜合以上全部的證據和理論,我們整個實驗的總共提出假設:
1.在團體討論中,分享資料比非分享資料較易被回想。
2.分享資料放在最前面或最後面時,都會比放在中間較容易被討論。
3.非分享資料放在最前面和最後時,都會比較容易被討論。
4. 分享資料和非分享資料與資料編排位置會有交互作用。
方法
受試者-90名大學生 分為30組 每組3人
材料- 60個雙字名詞,隨機分成30個分享字詞和30個非分享字詞,10個非分享字詞 + 30個分享字詞組成一本字詞本 (3種字詞本)檢定方法-3x2二因子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
因子一:資料被編排的位置: 前(primacy)、中(middle)、後(recency)
因子二:資料的類型: 分享(shared)、非分享(unshared)
結果
(1) 各組記得的分享資料比非分享資料多,統計結果成顯著。
(2)對非分享資料而言,資料位置為[前]的組別比[中]的組別記得較多,統計結果成顯著。資料位置為[中]的組別和[後]的組別差異不達統計顯著。
(3)對分享資料而言,[前][中][後]3種資料位置間並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
(4)[非分享資料的位置]和[資料的分類]會有交互作用的產生。
討論
(1)可能顯著的原因
(2)忽略圖片變項的原因
(3)受試者個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