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重點報告 (劉克明 教授)
出自KMU Wiki
在2008年1月9日 (三) 02:01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Jokuls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 【通識教育活動】參加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重點報告  ...)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08年2月22日 (五) 17:23) (編輯) (撤銷) Itchen (對話 | 貢獻) |
||
(2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通識教育活動】參加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重點報告 | + | ==== 【通識教育活動】參加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重點報告 通識教育中心 劉克明主任 ==== |
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與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共同主辦,大會會期為九十五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會議地點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鄭裕彤學術報告廳。台灣共有十四個大學參加,領隊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張一蕃校長。會議主題為「21世紀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與融合」。 | 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與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共同主辦,大會會期為九十五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會議地點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鄭裕彤學術報告廳。台灣共有十四個大學參加,領隊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張一蕃校長。會議主題為「21世紀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與融合」。 | ||
第87行: | 第87行: | ||
g. 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意義 | g. 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意義 | ||
- | h. 世界文明 | + | h. 世界文明<br> 學分總計〈計入畢業總學分者〉30學分 |
- | + | ||
- | + | ||
<br> | <br> | ||
第102行: | 第100行: | ||
誌謝:<br>中華民國通識學會張理事長與黃名譽理事長,以及廣東順德技術學院陳院長的邀請參加會議,謹此致謝。也非常感謝本校余校長之重視與支持通識教育的發展,以及楊三東教授長期以來對通識教育的熱心與推動。 | 誌謝:<br>中華民國通識學會張理事長與黃名譽理事長,以及廣東順德技術學院陳院長的邀請參加會議,謹此致謝。也非常感謝本校余校長之重視與支持通識教育的發展,以及楊三東教授長期以來對通識教育的熱心與推動。 | ||
+ | |||
+ | [[Category:醫學教育]] |
當前修訂版本
[編輯] 【通識教育活動】參加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重點報告 通識教育中心 劉克明主任
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與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共同主辦,大會會期為九十五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會議地點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鄭裕彤學術報告廳。台灣共有十四個大學參加,領隊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張一蕃校長。會議主題為「21世紀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與融合」。
在這種客觀情勢下,大學教育根本而且重大的一個課題是「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如何經由互動而邁向融合?」
如何解決大學所面臨這個重大的教育挑戰,黃教授提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的理論基礎:
- 從人性尊嚴立場而言,教育的目的在培育並且養成完整的人,不是將人加以肢解或工具化,以提昇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分工體系中被利用的價值。因此大學的教育必須以「全人教育」為目標,而完全的人物必須具備 "真、善、美" 三德,因此教育亦須包括智育,德育與美育,這也是中國儒家教育傳統的「全人教育」的理想。
- 現在是知識經濟新時代,知識是新時代生產力的資本,知識的創新已經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發展基礎,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的產品應該是具有創新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的新人才。
- 現代大學系所分明的建制,使得「人文」與「科技」成為英國文學家史諾所謂的「兩種文化」。只重視科技的專業教育,而忽視通識的大學教育,不但無法培育出具有專業素養、並具備進行批判與知識創新能力的學生,反而在現代大學院校中形成另類的「反智論」(anti-intellectualism)。因此大學的教育應該是融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全人教育。
實際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應該如何融合?黃教授提出此兩種教育之融合方法。
黃教授首先引用思想家John S. Brubacher的看法 "即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勞動的人也不應該被剝奪接受良好通識教育的權益"。据此黃教授提出融合的方法:
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的調整:
全校課程結構的調整與學分的重新配置,可以為專業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奠定策略性的基礎。
首先需要將必修課程鬆綁,將全校必修之基礎課程重新整合為 "通識必修課程,限選課程與任選課程",其學分需佔總學分之1/3,而其餘70%的學分用於專業教育,學習必須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技術,培養技術應用能力,而且要強調兩者互相融合與整合,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做人與做事教育的結合,以達到專業教育的精緻化與通識教育的深化。
黃教授認為只有將通識教育落實到學生的生命成長中,我們才能夠徹底矯正現代大學的物化與工具化的趨勢,使人成為大學教育的主體,而使大學所傳授的知識,可以真正為學生創造道德的福祉。具體方法在於 "講座課程" 的推動,以及以 "原典選讀" 為基礎的課程。
黃教授以台灣大學的改革為例,台灣大學將共同與通識課程從平均選修制,自2007年起改變為核心課程制。其新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制如下:
I. 基礎課程:
a. 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課程: 國文6學分,英文6學分,
b. 服務課程0學分,
c. 選讀英語課程0學分,
d. 體育課程〈不計入畢業總學分〉1學分,
II. 通識課程:
八大領域核心課程共18學分
a. 文學與藝術
b. 歷史思維
c. 哲學與道德思考
d. 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e. 物質科學
f. 生命科學
g. 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意義
h. 世界文明
學分總計〈計入畢業總學分者〉30學分
溶滲式教學方法的落實
黃教授認為為了因應「科技」與「人文」斷裂的狀態,我們應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加強開設貫通「科學、技術與社會」等領域的課程,以引導大學生對現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使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進而培育21世紀具有批判思考與原創能力的新一代知識分子。
教學方法之改變,黃教授建議應從記憶導向調整為思考導向,除了授課時的講解,應加強雙向的討論,也可以應用教學助理的協助,以促進教學討論的效果。
結論時,黃教授除了再次強調在功利主義的教育政策當選下,學校應該要以無限愛心與信心,推動專業教育的精緻化與通識教育的深化,以開創技職教育之新願景。
感想:
通識教育之推動,應以學校辦學理念為依據,決定通識教育的目標,安排適當的課程,以培養21世紀的知識份子。黃教授的專題報告可供本校各院系規劃通識課程之重要思考方向。
誌謝:
中華民國通識學會張理事長與黃名譽理事長,以及廣東順德技術學院陳院長的邀請參加會議,謹此致謝。也非常感謝本校余校長之重視與支持通識教育的發展,以及楊三東教授長期以來對通識教育的熱心與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