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n's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09年5月14日 (四) 12:47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Lovelva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09年5月14日 (四) 13:57) (編輯) (撤銷) Lovelva (對話 | 貢獻) |
||
(2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 | :由於我們此堂課是是「疼痛特論」,因此,老師選了一本相關的課外讀物書籍,在我們沉重嚴肅的課堂中,討論著書中作者在他的醫療生涯中,對於 |
+ | 面對麻瘋病患者所遭遇到的一些歷程,而其中面對此疾病的疼痛相關的一些敘述。痲瘋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侵犯皮膚及週邊神經,又稱「癩病」,患者若未經及時適當治療,往往會造成面容殘缺、手足畸型、甚至殘障。在印度社會裏,對痲瘋病人的歧視仍相當普遍。痲瘋桿菌喜歡低溫環境,因而人的鼻子、眼瞼、四肢等表層部位易受感染。其次,認為痲瘋桿菌導致肌肉壞死的傳統觀點是錯誤的。痲瘋桿菌侵蝕的只是人的末梢神經,使人喪失基本的感覺。早期症狀在四肢暴露部分呈現淡白淡灰或紅色的斑點、斑塊或小結節,知覺遲鈍麻木。臨床症狀出現斑疹、丘疹、結節斑塊或瀰漫性浸潤,痛覺、輕觸覺及冷熱感消失、神經腫脹。最後,由於肌肉萎縮、指骨吸收,便有各種殘障發生。隨箸病情的發展逐漸失去感覺,包括觸覺、痛覺和冷熱的感覺,因此,痛覺的喪失,讓患者失去的「疼痛給予人類最基本的保護」,也因此,本書的書名取的非常的好「疼痛」在怎麼不舒服、痛苦,事實上,我們都得正視它的存在,因為他是在提醒我們身體狀況的存在,所以,疼痛的存在的確是上帝贈與人類「不受歡迎,但它卻是我們必須得要接受與擁有的禮物」。 | ||
- | : | + | :作者是名英國醫師「保羅.班德」,保羅.班德是一位充滿人道關懷的英國醫師,長期在印度醫治麻瘋病人,並研究麻瘋這種疾病。保羅.班德醫師 |
+ | 也是麻瘋病的「解魅」者,經由其長期的臨床觀察及與麻瘋病人的互動,終於發現麻瘋病人的外型為何那麼「醜惡」的原因,也破除醫界長期以來認為麻瘋病會侵害人體骨頭,造成需一再截肢的錯誤觀念。經由對麻瘋病的了解,保羅.班德醫師深入地闡釋了上帝對人類最大的恩賜之一,那就是「疼痛」!要認識麻瘋病的真實,強烈推薦由保羅.班德醫師所著的「疼痛」一書。這本書的內容十分精采,充滿人文精神,除了是麻瘋病解謎的歷史紀錄外,也相當具有保羅.班德醫師的自傳性質,絕不是冷冰冰的醫學科普書籍,而且中譯本的譯筆流暢,十分好讀,關於本書的閱讀樂趣,就得親自悅讀才能深入其境囉! | ||
- | : | + | :從病理解剖所看到痲瘋病人深埋組織內層的神經不會腫的事實,保羅班德推想,若將從未被痲瘋染上的「好」肌肉筋腱做轉移,就能矯治痲瘋病人的 |
+ | 鳥爪手,讓其殘障雙手重新獲得工作能力。於是他向弗柔尼醫院申請施行這項手術,但因為當時對痲瘋病的誤解仍深,沒人贊同此構想。經過一再遊說,院方勉強讓他在醫院外牆的泥造儲藏室成立「手部研究中心」。他認為要醫治痲瘋病人,醫療人員須先克服自己內心深處的偏見與恐懼。他以自己為例子,雖然他樂意醫治痲瘋病人,但仍然像多數的痲瘋工作者,擔心長期接觸染上痲瘋。有一次他出差三天,回到家時,他的孩子跑出來說家裡住了一位新客人沙登,一位有痲瘋的好人,他當時的反應不佳,擔心孩子會被感染。他的太太瑪格麗特醫生跟他解釋說:「沙登無處可去!」原來沙登因患痲瘋病受盡社會排斥,於是決定到弗柔尼求醫。好不容易才存夠弗柔尼的火車錢。等他到弗柔尼,公共汽車司機卻拒絕他上車。只好用最後的一點錢坐黃包車到醫院,偏偏他要找的保羅班德出差三天。當沙登以蹣跚絕望步伐離開時,瑪格麗特靈光一現,想起當天早上所讀新約聖經馬太福音25章的一段話:「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留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乃邀請沙登進入家裡。在陽台為他鋪一張舒適的床,讓他住三天,等保羅班德回來。後來保羅班德非常感激太太的這項決定,使他從接待沙登消除了對痲瘋病過度膨脹的害怕。這一部分,著實也讓讀者深受感動,也讓我們知道了,即便是對於痲瘋病有極大貢獻的保羅班德,也曾跟許多人一樣,對於痲瘋病對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不利。而他背後的精神支柱及開啟他心防的,就是他的太太。 | ||
- | : | + | :另一部中提到,保羅班德改善痲瘋病人的「鳥爪手」的成績被肯定,手部研究中心的業務得以擴張。但保羅班德卻也注意到光只改善手的功能,並不 |
- | : | + | 能改善痲瘋病人被社會貼標籤、歧視的命運。痲瘋病人受傷變形的眉毛、鼻子若不處理,他們在社會上仍舊會繼續被排斥。更重要的是,雖然外科手術能讓痲瘋病人扭曲的外觀改頭換面,但若沒有做好衛教,使痲瘋病人做好預防因缺乏痛覺警告系統而一再受傷,到頭來,會前功盡棄。服務這類痲瘋病人的經驗,使保羅班德對痛的看法起了革命性的改變,而閱讀此書的我們,也對疼痛有更深一層的體認與重要性。也深深得知,任何疼痛,都是對人體的保護,也因疼痛的訊息,才能讓人們能與自己的身體,做一個有效的溝通。大多數的人把痛的價值定位在受傷後,對人體發出通知;他從沒想過該感激痛覺在傷害發生前,對人體所做的忠貞保護。相較之下,促使傷口痊癒只是小事一樁,預防那些缺乏事前警告系統的人受傷害,才是大事。 |
- | [[Image:pain's.jpg | + | :而最後,作者也細膩的對於疼痛的心靈層面,作一番的論訴,也將自己樂觀的對於疼痛的看待與感激,藉由文字傳遞給讀者,讓此書增添了更多對於 |
+ | 疼痛認知的價值,而全文的連串,就在心靈上畫下句號,也讓讀者對於「疼痛」的深度思維,於文章的最後,有著更透徹的領悟。而我們也因為修課內容及讀書會之故,讀到了一本令人感動的好書! | ||
+ | |||
+ | |||
+ | [[Image:pain's.jpg|600px]] | ||
] | ] |
當前修訂版本
- 由於我們此堂課是是「疼痛特論」,因此,老師選了一本相關的課外讀物書籍,在我們沉重嚴肅的課堂中,討論著書中作者在他的醫療生涯中,對於
面對麻瘋病患者所遭遇到的一些歷程,而其中面對此疾病的疼痛相關的一些敘述。痲瘋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引起的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侵犯皮膚及週邊神經,又稱「癩病」,患者若未經及時適當治療,往往會造成面容殘缺、手足畸型、甚至殘障。在印度社會裏,對痲瘋病人的歧視仍相當普遍。痲瘋桿菌喜歡低溫環境,因而人的鼻子、眼瞼、四肢等表層部位易受感染。其次,認為痲瘋桿菌導致肌肉壞死的傳統觀點是錯誤的。痲瘋桿菌侵蝕的只是人的末梢神經,使人喪失基本的感覺。早期症狀在四肢暴露部分呈現淡白淡灰或紅色的斑點、斑塊或小結節,知覺遲鈍麻木。臨床症狀出現斑疹、丘疹、結節斑塊或瀰漫性浸潤,痛覺、輕觸覺及冷熱感消失、神經腫脹。最後,由於肌肉萎縮、指骨吸收,便有各種殘障發生。隨箸病情的發展逐漸失去感覺,包括觸覺、痛覺和冷熱的感覺,因此,痛覺的喪失,讓患者失去的「疼痛給予人類最基本的保護」,也因此,本書的書名取的非常的好「疼痛」在怎麼不舒服、痛苦,事實上,我們都得正視它的存在,因為他是在提醒我們身體狀況的存在,所以,疼痛的存在的確是上帝贈與人類「不受歡迎,但它卻是我們必須得要接受與擁有的禮物」。
- 作者是名英國醫師「保羅.班德」,保羅.班德是一位充滿人道關懷的英國醫師,長期在印度醫治麻瘋病人,並研究麻瘋這種疾病。保羅.班德醫師
也是麻瘋病的「解魅」者,經由其長期的臨床觀察及與麻瘋病人的互動,終於發現麻瘋病人的外型為何那麼「醜惡」的原因,也破除醫界長期以來認為麻瘋病會侵害人體骨頭,造成需一再截肢的錯誤觀念。經由對麻瘋病的了解,保羅.班德醫師深入地闡釋了上帝對人類最大的恩賜之一,那就是「疼痛」!要認識麻瘋病的真實,強烈推薦由保羅.班德醫師所著的「疼痛」一書。這本書的內容十分精采,充滿人文精神,除了是麻瘋病解謎的歷史紀錄外,也相當具有保羅.班德醫師的自傳性質,絕不是冷冰冰的醫學科普書籍,而且中譯本的譯筆流暢,十分好讀,關於本書的閱讀樂趣,就得親自悅讀才能深入其境囉!
- 從病理解剖所看到痲瘋病人深埋組織內層的神經不會腫的事實,保羅班德推想,若將從未被痲瘋染上的「好」肌肉筋腱做轉移,就能矯治痲瘋病人的
鳥爪手,讓其殘障雙手重新獲得工作能力。於是他向弗柔尼醫院申請施行這項手術,但因為當時對痲瘋病的誤解仍深,沒人贊同此構想。經過一再遊說,院方勉強讓他在醫院外牆的泥造儲藏室成立「手部研究中心」。他認為要醫治痲瘋病人,醫療人員須先克服自己內心深處的偏見與恐懼。他以自己為例子,雖然他樂意醫治痲瘋病人,但仍然像多數的痲瘋工作者,擔心長期接觸染上痲瘋。有一次他出差三天,回到家時,他的孩子跑出來說家裡住了一位新客人沙登,一位有痲瘋的好人,他當時的反應不佳,擔心孩子會被感染。他的太太瑪格麗特醫生跟他解釋說:「沙登無處可去!」原來沙登因患痲瘋病受盡社會排斥,於是決定到弗柔尼求醫。好不容易才存夠弗柔尼的火車錢。等他到弗柔尼,公共汽車司機卻拒絕他上車。只好用最後的一點錢坐黃包車到醫院,偏偏他要找的保羅班德出差三天。當沙登以蹣跚絕望步伐離開時,瑪格麗特靈光一現,想起當天早上所讀新約聖經馬太福音25章的一段話:「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留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乃邀請沙登進入家裡。在陽台為他鋪一張舒適的床,讓他住三天,等保羅班德回來。後來保羅班德非常感激太太的這項決定,使他從接待沙登消除了對痲瘋病過度膨脹的害怕。這一部分,著實也讓讀者深受感動,也讓我們知道了,即便是對於痲瘋病有極大貢獻的保羅班德,也曾跟許多人一樣,對於痲瘋病對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不利。而他背後的精神支柱及開啟他心防的,就是他的太太。
- 另一部中提到,保羅班德改善痲瘋病人的「鳥爪手」的成績被肯定,手部研究中心的業務得以擴張。但保羅班德卻也注意到光只改善手的功能,並不
能改善痲瘋病人被社會貼標籤、歧視的命運。痲瘋病人受傷變形的眉毛、鼻子若不處理,他們在社會上仍舊會繼續被排斥。更重要的是,雖然外科手術能讓痲瘋病人扭曲的外觀改頭換面,但若沒有做好衛教,使痲瘋病人做好預防因缺乏痛覺警告系統而一再受傷,到頭來,會前功盡棄。服務這類痲瘋病人的經驗,使保羅班德對痛的看法起了革命性的改變,而閱讀此書的我們,也對疼痛有更深一層的體認與重要性。也深深得知,任何疼痛,都是對人體的保護,也因疼痛的訊息,才能讓人們能與自己的身體,做一個有效的溝通。大多數的人把痛的價值定位在受傷後,對人體發出通知;他從沒想過該感激痛覺在傷害發生前,對人體所做的忠貞保護。相較之下,促使傷口痊癒只是小事一樁,預防那些缺乏事前警告系統的人受傷害,才是大事。
- 而最後,作者也細膩的對於疼痛的心靈層面,作一番的論訴,也將自己樂觀的對於疼痛的看待與感激,藉由文字傳遞給讀者,讓此書增添了更多對於
疼痛認知的價值,而全文的連串,就在心靈上畫下句號,也讓讀者對於「疼痛」的深度思維,於文章的最後,有著更透徹的領悟。而我們也因為修課內容及讀書會之故,讀到了一本令人感動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