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OT姐妹會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一、書名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編輯] 二、出版

左岸文化

[編輯] 三、作者

夏曉鵑

作者介紹 夏曉娟 1968年生,苗栗客家人, Ph.D.,University of Florida,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1995 創辦「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 2003 參與創設南洋台灣姐妹會、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 2005 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編輯] 四、摘要

「外籍新娘」,這個「我們」習慣用以指稱「她們」的名詞,充滿著荒謬。「我都是老娘了,還叫我新娘?!」姐妹們自我嘲諷地說。面對這荒誕的標籤,有人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而一笑置之,有人則憤憤不平。但不論如何,外界不斷質疑的眼光,以及各種隨之而來的歧視行為,甚至法令政策,卻結結實實地成了姐妹們日常生活中的沉重負荷。本書收錄多位新移民的心聲和希望,及現在社會體制和眾人觀念對他們不公平和歧視之處。


[編輯] 五、佳句摘錄

1.企圖藉著中文的學習,協助她們走出困頓,形成互助網路,並進而與大社會對話。我們清楚地知道,姐妹們並非不識字,而是她們原有的語言和能力,來到台灣無用武之地。因此,我們取了「識字班」這個名字,以突顯姐妹們在這中文主導的環境中「看不見」的困境。

2.「識字」,不僅使人能看見道路方向的指引,讓人能掌握外在的訊息,更重要的事,當人開始學習閱讀之後,對世界的恐懼逐漸減輕,也因此意識到存在的世界,以及用來描述這個世界的語言,同時進一步使旁人可以了解他所描繪的世界。在創設識字班時,我們期待姐妹們能藉由學習中文而漸漸感到自信、有安全感,看到生活是借的意義,進而成為創造歷史的主人。

3.社會關係的缺乏,使得新移民女性的生活更加侷限在家庭中。許多家庭生活習慣的差異往往造成誤會,而語言溝通的困難更易使誤會成為心結。

4.「大陸新娘」是公認的一種稱謂,然而,沒有永遠的「新娘」,當我年滿四時領到了台灣身份證,變成台灣歐巴桑的時候,我是不是還要在我的自尊和台灣人異樣的眼光中見掙扎,漸漸老去呢?

5.每年年初二,台灣婦女他們都回娘家。我們想家的感覺更加倍,可是要怎麼辦?我們的娘家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想回去要先安排時間、工作賺了旅費才可以。

6.台灣生育率低落,政府醞釀很多措施和口號,希望台灣婦女多生小孩。但從外籍配偶的結紮補助看來,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卻不這麼歡迎移民者的第二代。


[編輯] 六、問題討論

1.本書主要傳達的意旨? 讓我們更貼近和了解這些來自異國的新移民內心的感受,以及他們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和問題。另外也提到南洋台灣姐妹會的創立過程、運作情形和遇到問題與解決方法,此外也針對台灣社會環境與大眾對她們的歧視和不公提出質疑和辯駁,像是外籍新娘生的孩子有發展遲緩現象,無法教育小孩,申請台灣身份證須要經過重重考驗……等。

2.書中提到的外籍新娘境遇和我們訪問的3位外籍新娘有無類似情形? 3位受訪者和書中皆提到「語言」是他們到台灣後所遇到極大的困境,不識字讓他們無法與家人溝通互動,也無法閱讀報紙,不過在到識字班念書,學會中文後,使自己在日常生活的進行上順利許多,和家人相處也獲得改善。


[編輯] 七、心得感想

1. 能夠和一些外籍配偶訪談,真的是件很難得也很特別的事情。訪談過程中,有苦有樂,有歡笑有淚水。有些人的遭遇就像電視劇演的一樣賺人熱淚、令人驚歎;有些人的遭遇卻也美麗得像童話故事的翻版,令人嚮往。但是際遇這種東西,到底是誰在操弄,也許不會有人能夠參透,最重要的是,能夠拿出正面的態度看待所置身的情境。就像訪談的一位姐姐說的:「遇到了,我們就去承受,然後存著感恩的心。」對每個人來說,困境都不盡相同,也許在你眼中,我需要調適的困難點之於你是幸福的、是夢寐以求的生活;也有可能會是相反的情況。也許對於可能遭遇到的困難點,只能找出很籠統的大方向,能夠提出的解決方式也是浩瀚無邊、模糊不清,不過,一直都有可以運用的資源存在著,一直都有支持的力量撐著。最有用的,莫過於自己的心!

2. 這次分別和3名來自越南、泰國及印尼的外籍配偶做訪談,發現他們對於台灣的自然景觀多持正面態度,讓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感到與有榮焉。然而在婚姻生活中,就不是每個人都走得如此順遂,在記錄歸納3位外配提到關於婚姻的問題,可以發現婆媳之間的相處是一個需要努力適應、調整的問題,尤其是語言的差異,讓外配在和他人相處時更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不過在飲食方面,外配們似乎問題不大,約一年可以適應台灣的飲食習慣。至於外配在工作方面,則可看到台灣男性將外籍配偶娶回家後,大都較希望外配就待在家中照顧、陪伴自己的父母親,或是操持家務,但這也導致外配抱怨自己在家中很無聊,因而萌生想出去工作的念頭。我覺得藉由這次的訪談,讓我聽到許多外配的心聲,也讓我更了解他們。

3. 這次的讀書會中,討論了許多關於外籍配偶們在台灣的心路歷程,藉此,我們還親自尋找在台灣的外籍配偶與之訪談,藉由訪談更進一步瞭解外籍配偶在台灣生活的種種故事。 在與外配的訪談中,深深的瞭解到一個遠在他鄉的新娘是如何適應在台灣的生活,在敘述中,我們瞭解到對外配來說,在台灣的生活最大的限制就是語言的不通,語言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而對一個從非中文語系國家來的外配,語言一直是讓他們在台灣生活的痛。而為了因應此問題,台灣的政府近幾年來也開始設立外籍配偶語言班,免費提供給外籍配偶來參加學習,近而減少外配們在台灣生活語言的問題。   除了語言,其實外配來到台灣這個與原生地不一樣地方的國家,面臨了許多的挑戰,像是文化、態度、工作型態、家庭型態、家庭倫理等。這些問題是我們沒辦法避免的,但我們所要做的是在她們來到台灣後如何讓她們在保留自己原鄉的文化又能夠讓這些差異與衝擊越變越小。

4. 這一學期我們小組又更進一步地去與外籍配偶約當面的訪談,邀約的過程很不簡單,有的家庭會不願意他家的媳婦被約出來,直接回絕;有的外配還偷偷地跟家人說是和識字班朋友見面,聊完後還感謝我們跟他聊了一個下午,心情放鬆許多;有的防衛心較強,口風很緊,直到一起去逛了夜市氣氛才比較輕鬆;有的一見面就滔滔不絕地分享…。在正式訪談之前,我們也做足了許多功課,看了有關質性研究的書籍,還和老師討論與模擬,但等真正上場了卻面臨了層出不窮的挑戰!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們來台灣生活點點滴滴的經歷,關於在台灣適應的方面,除了書上有些外配曾提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包含嫁來台灣的因緣等。因為這個讀書會,再加上能與當事者當面的訪談,讓我們彼此拉近了許多距離。

5. 外籍配偶是台灣一個獨創的名詞,一開始對這特殊族群的認知,是來自於媒體的報導,內容不乏呈現負面的新聞,甚至有更多的人把外籍配偶與外籍勞工或傭人聯想在一起,反映出這個新族群,及其下一代教育方面相關的社會議題。在訪問的過程當中,我又重新的認識了這個新名詞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堅強、勇敢,以及他們真正的身分,不過是一位新嫁娘,對於新的環境也是充滿了緊張不安,對於家庭也是有畫好的藍圖。在言談之中發現,他們與台灣的女性沒有什麼不一樣,對於孩子的教育一樣的關心,對家人著想也是一樣的多,但不同的是,他們要適應這個新的文化環境,以及適應許多人對他們異樣的眼光,因此在外籍配偶人口急遽增加的現在,對於他們的重視以及下一代教育的問題變得非常重要,政府相關單位應對這方面有更多的重視,而最重要的,是台灣人民對於他們的了解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