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ogynism?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一、 作者簡介

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富山縣,京都大學大學院社會學博士、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女性學和性別研究先驅。一九八○年代以後,以女權主義者身分引領時代、持續挖掘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近年來更把觸角延伸至老年人、福利和照護等專業領域。一九九四年以《近代家族的成立與結束》榮獲三得利學藝賞,其他著作包括《家父長制與資本制》、《女遊》、《裙子下的劇場》、《一個人的老後》、《一個人的午後》等。

本書內容最初連載在雜誌《scripta》二號至十六號(二○○七年一月至二○一○年七月)的專欄「日本的厭女文化」,所有文章經過編修,並增添第十六章後集結出版。

[編輯] 二、 本書摘要

[編輯] 第一章 「好色男」的厭女症:

何謂厭女症/吉行淳之介與永井荷風/逃離女人的男人

[編輯] 第二章 同性社交.恐同症.厭女症:

男人的價值由什麼決定/男性連結的成立條件/男人會討論性嗎

[編輯] 第三章 性的雙重標準和女人的分裂統治──「聖女」和「妓女」的他者化:

性別.人種.階級/「聖女」和「妓女」的分裂統治/性雙重標準的兩難

   第一章開始,作者解釋了何為厭女症,厭女不只是單純的討厭女人,而是男人在成為性主體的過程中,必須將女性客體化、他者化,以此來證明男性自身的存在價值與優越性。在此作者很有創意的挪用了薩伊德的"東方主義"概念。東方主義是西方想像中的東方模樣,經由將東方他者化,西方得以確認自身的優越性:進步、理性、有邏輯、有能力。男女兩性關係也可以用東方主義來類比。男人藉由把女性客體化與低劣化,得以鞏固自身的主體性與優越性。    男人對女人投射出許多幻想,有些女人瞭解這種遊戲方式而配合男人幻想,因此更讓男人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當然,也有許多女性不配合男人的幻想劇本;此時,男人便大嘆女人難以瞭解,彷彿她們是一種奇異的動物。    當女性受到男性歧視,女人會產生「當女人真倒楣」的想法,進而延伸為自我厭惡,也就是女性的厭女症。女性克服厭女症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認同男性社會的價值,讓男性認為她擁有男性的優點,視她為特例,不屬於低劣愚笨的女性。這種行為策略是女人與男人「分而治之」的機制共謀,藉由向男性靠攏交心,持續強化女性整體地位的低落。


[編輯] 第四章 「剩男」的厭女症:

「性弱者」論的陷阱/性的自由市場/秋葉原事件和「剩男」/格差婚的結局/

「男性保護法」的反動/「成為男人」的條件    第四章的主軸聚焦於如今我們社會稱之為「魯蛇」的「剩男」們,提到秋葉原事件主角加藤的觀點,即認為他們之所以會變成如此是因為先天性的條件「長相」,並非自己後天的能力不足,藉此繼續鞏固自己身為「性強者」的地位。

[編輯] 第五章 兒童性侵犯的厭女症:

「慾望問題」/公領域的性與私領域的性/兒童性侵犯/厭女症與恐同症    第五章講到兒童性侵犯的問題,所謂的「少年愛」在古希臘雖然被捧為珍貴的戀情,但剖析其原因,其實也是因為性弱者跟性強者的關係仍舊存在,進而也從此角度切入探討恐同症較常出現在男生身上,是因為男人覺得自己被剝奪在性方面的主導權而害怕。

[編輯] 第六章 皇室的厭女症:

男嬰誕生/皇室從何時開始出現厭女症/記紀的神話邏輯學/皇族與人權    第六章講到日本皇室的厭女情節,花了好大功夫費力解說日本神話中的「記紀」制度,說明皇族制定為了鞏固血緣而衍生的各種厭女情節。

[編輯] 三、 佳句摘錄

第一章 1.男人的幻想是一種配對式的幻想,或許真的會有女人會著迷於男人的性幻想,並配合男人演出他"幻想中的女人"。但一旦現代女性無法繼續忍受這種愚蠢的幻想,自然會開始跳脫男人的劇本。這時,男人就會"逃離"現實的女人,轉而"迷戀"虛構的女人,古今皆然。

第二章 1.男人的價值由什麼決定?答案是男性世界的霸權競賽。

2.簡單來說,男人得歧視和排除那些不夠格的男人以及女人,才能鞏固男性成員的連結。同性社交不但得歧視女人,還得進行界線管理和持續排除那些不夠格的男人,這或許也間接證明了同性社交的基礎多麼薄弱。

3.要求男人保證"自己是男人"的,不是異性的女人,而是同性的男人。

第三章 1.人們不了解一個人,或是不願意付出更多努力氣去了解一個人時,就會說出這樣的話:反正,我跟他是不一樣的人。

第四章~第六章

1. 無論是性或戀愛,都是一種接近他人身體的技巧。廣義來說,這種技巧也是溝通技巧的一部分,由於這是一種社會技巧,所以應該可以從社會上學習。

2. 在現代社會裡,不論是情人關係或夫妻關係都逐漸脫離了典型。許多文學作品都描述了在這種非典型關係下,情人與夫妻變成了多麽奇怪的他者。溝通並不是在追求一種融洽的共鳴,而是一場場以自我為賭注的談判,如果缺乏這種決 心,就得面對人際關係潰散的結局。

3. 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最初的他者,隱私的性行為(沒有伴侶的性行為)則是一種不需要取得自己身體認同的性行為。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可以隨意使用自己的身體,但事實上卻有許多人無法隨意使用自己的身體。

4. 根據傅柯的研究,性慾既非「自然」也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和「歷史」的產物。傅柯把人類的性生活區分成性藝術和性科學,近代以後,人類的性生活才開始出現科學上的意義。

5. 色情作品的不對稱性在於,男人主導了色情作品的「視線」,女人的性愉悅則是自始至終都受到這種「視線」的束縛。

6. 女人的命運幾乎是一種沒有出口的輪迴。

7. 傅柯的「壓抑假說」並不是一種表面的壓抑,而是隱藏在這種制度背後的壓抑。性在禁止與命令的組合下被特權化,甚至成了人們可以從事何種性行為的一種判定基準。

[編輯] 四、 心得感想

在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之下,我不得不承認過去盛行的厭女價值觀,在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悄悄的侵入我的思想中。認為女性就該單純可愛、和男性同儕開女性的玩笑、對於女性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甚至後來衍伸出的恐同情節,都曾經在我的生活中上演。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思想已經漸漸不再荼毒我的價值觀,且透過閱讀「厭女」這類分析精闢且觀點新穎的書籍,比起以往我更能夠理解這種偏差價值觀的脈絡,也希望透過對這項議題的理解,可以幫助改善這個對女性不友善的環境。 ── 昱廷 

首先看完第四章的「剩男」議題尤令我印象深刻,不禁讓我想到,所謂「敗犬」及「剩男」之間的差別,剩男們不會想到要精進自己的溝通能力,但剩女們卻要被迫主動去溝通、與人接觸。另外,女高男低的關係、「成為男人」的條件也都是為維持男性堅持的尊嚴。 ── 容瑛 

看了這本書後才發現,原來平日生活中相當普遍的現象或習慣,竟然常含有"厭女情結"。有時邊讀會覺得,是不是有可能想太多了呢,但也許就是因為他根深蒂固存在了很久很久,需要這樣犀利的作品喚醒檢討的意識吧!看似平常的事情,原來是那樣的醜陋,看不見他不代表他就不存在。 ── 孝棻 

雖然本書的作者討論的是日本社會的厭女現象,但是在讀書會成員們互相討論分享的過程中,也發現這樣的現象存在於台灣、甚至是你我身旁。我們的讀書會裡有男性也有女性,於是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在性別基礎不同的觀點上有什麼異同,也互相幫忙了解性別間的心理狀態或生理常識,覺得這是一群人一起念書比起一個人念書來說最大的優點了! ── 庚瑾 

雖然上野千鶴子書中舉的例子皆是發生在日本社會,但在台灣其實也隨處可見厭女現象。「厭女」指的並不單純是討厭女性,而是一種集體狀態,這種狀態建立出一套『貶低陰性(或女性)』的價值觀。於是,階級產生了、壓迫也產生了。而這些因性別而有的潛規則就在我們的日常裡,每天、不斷地重複。面對各種問題與隨之而來情緒,有些人練習和解,有些人付出代價,又有多少人承擔污名、歧視?這是我們現在的社會,是我們想要的社會嗎?

在讀書會時,反覆思考台灣的普遍現象,有哪些是因「性別」或是特定氣質而產生,其中有什麼樣的問題,以及隱含著什麼樣意義?帶來什麼影響?除此之外,「慾望」、「關係」也在讀書會裡大量被討論。除了討論過程本身樂趣無窮,同時也透過交換想法,更瞭解別人、也更瞭解自己。 ── 昱如 

[編輯] 五、 問題討論

[編輯] 1. 為什麼有厭女情節的男性會好女色呢?

  • 其實在這些好色男眼中,吸引他們的是被化約過後片段的女性符號,例如高跟鞋、比基尼、迷你裙等等,而非真實的女性。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日本文壇擅長描寫妓女的作家,女性的經驗十分豐富,然而在他的文章中對於女性的刻畫卻是空洞的,反而比較接近拼湊這些女性符號,建構出幻想中的女人。當現實中的女人與幻想有落差時,男人就會逃離現實、迷戀虛構的女人,形成一個「好色的厭女者」這樣既鮮明又矛盾的形象。

[編輯] 2. 厭女症和恐同症之間有什麼關聯?

  • 性集團,因此恐同變成維繫集體中主客體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厭女症同樣是男人否認女人是等同於自己的性主體,所以總結來說,同性社交是奠基於厭女症,並依靠恐同症來維持。

[編輯] 3. 為何男人好色被視為好事,女人就要被貼上妓女、蕩婦的標籤?

  • 這樣的雙重標準,將女人的性劃分成「生殖」和「使男人性愉悅」的功能,也有了「聖女」和「妓女」的對立,藉由這樣分化的方式能夠加深對女性的壓抑與他者化。

[編輯] 4. 我們可以設置性侵熱點來預防犯罪嗎?

  • 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根據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也就是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來達到防範犯罪的可能性。然而,這樣的政策對於標誌地點有污名化的作用,因此基於避免汙名化的觀點,我們也有些成員認為性侵熱點應該保留給警局,而非公開給大眾。

[編輯] 5. 為何剩男會被關注但剩女較少成為關注對象?

  • 因為擁有男性象徵的男性,需要一個女人來滿足這個男性象徵,不然便成為一種缺陷,且整個社會大環境給予的性別期待,也加深了此現象。以同性社交觀點來看,男人只有獲得同性集團的認可,才可能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有女朋友只是其中一個條件,而無法擁有一個女人會貶低他的男性價值,相較於女人,男人更不想承認自己是敗犬以及沒有性經驗。

[編輯] 六、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