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啃啃書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1.2章] 魔法乍現、幻象之網

「...像油箱一樣,充滿著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有毫無用處的知識。...在開始學習以前,你得先清空你的油箱。」 也許我們就像書中的丹一樣,在遇見蘇格拉底以前,心中充滿了混沌,裝滿太多我們也不知道是否有用處的想 法與見解。也許我們行事過於急躁,忘了慢下腳步看清事情全部的形貌;或是有太多的欲望,但其實它們有大部分 對我們弊多於利,或是沒有具體影響,而在欲望滿足後常覺得有股空虛感襲來;時常有不知自己的歸屬在何處的感 覺,迷茫於下一步該往何處;我們都是被自己的幻象所囚禁的俘虜,被自己的心智控制,卻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否正確或有其意義。我們都需要清空自己如漿糊般凝滯的想法,用較清明的眼光和頭腦去看待這個世界,不需恐懼、不需憤怒、不需悲傷…只需覺得心平氣和,把握當下,看清自己正在做何事、身在何處、簡化事情的複雜性,去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跳脫自己原先設置的無形的框框,才能感到心靈舒暢。




[3.4章] 掙脫束縛、劍已磨利

紛紛擾擾的塵世,如何覓得一處安身立命之所,繁複的浮華世界總是炫麗奪目,令許多紅男綠女沉醉其中, 愉悅享受外在物質生活。但是喧囂之後,留下的卻是空虛的心靈,不滿意於現實,如書中所說:當心智抗拒現實 時,緊張壓力就產生了。都市中川流不息的車潮,人群匆忙地行走於大街小巷,緊湊的生活步調,都顯示出人們 焦慮的生活。如何改變自己,改變煩人的現實,讓自己活在當下,活得快樂,充實且愉悅地度過每一分每一秒呢? 何不在碰到困擾的時候,先拋開思緒,看穿心智,釐清紛擾,不被自己排斥的情緒遮蔽事情的本質,找出問題,勇 於面對,正面接受,而非閃躲,便能讓事情迎刃而解。所以,沒有所謂的意外,每一件事都是一項功課,把人生 中的難題當作人生中的功課,是責任也是義務,是人生必經道路,選擇面對,將得到心靈上的安心;選擇逃避, 卻讓自己更加空虛。如何讓自己擁有這樣的勇氣和能力,面對外在世界前仆後繼的層層包圍呢?我們要先懂得內 觀自我,看透自我本心,沉澱心中的雜念,澄明的心靈帶給我們空前的寧靜,就像波紋不起的池塘,沉靜迷人卻 又有另外一番風情。內觀之後,要能懂得放下,放下以往緊緊抓在手中的執著,為何執著?為何放不開手?在深 沉的自我覺察後,會發現一切俗務雖然具備十足的誘惑力,但是緊抓不放,卻帶給人莫大的痛苦。試著放下,試 著把手打開,也是著鬆開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在心靈不受遮蔽之時,或許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更寬廣、更湛藍的天 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的困頓過去之後,我們會看到人生最迷人的一面。


但是人是有情緒的靈性動物,怎麼可能不喜不怒、不哀不樂呢?並非要求我們杜絕七情六慾,變成無喜怒哀 樂之人,而是讓心中的池塘在偶有石頭在水面上造成漣漪時,最後依舊能夠歸於平靜。書中說:嬰兒是情緒大師 ,我們可以向他學習。為何剛出生的嬰兒能做我們的情緒管理老師呢?那我們且不是走在退化退步的道路上,一 路長大成人?在情緒表達方面,確是如此沒錯。嬰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而我們被世俗的框架侷限住,無法勇 敢表達自我情緒,故試著讓自己的情緒有個缺口可以洩洪,但是在哭過笑過之後,便把一切放下吧!不論是傷心 或是煩擾諸事,都不必再執著,讓自己回歸平靜,心湖再度波瀾不興。 “無聲是勇士的藝術,靜坐是勇士的劍,劍是否有用,取決於拿劍的人”,或許我們還不是勇士,但是我們 都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劍,如何讓劍斬去一切俗務,斬去三千煩擾絲,得到塵埃落定的平和?這問題是人一生的 功課。劍傷人亦傷己,如何好好運用,就端看個人的智慧和人生歷練了!


我們每天面對著許多人事物、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忙碌著,何曾停下腳步思考過,到底我們在忙些什麼?又 為何而忙?有曾靜下心,傾聽自己的內心呼喚嗎?我們在面對、決定一件事時,通常都隨當下的思緒漂流。但如 同蘇格拉底所言:「你得先明白自己的思緒來自何方,是怎麼起頭的」,而明白思緒最好的方法就是靜坐。靜坐 的目的一是注意自己的思緒;二是放下對這些思緒的掛礙。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是一面光亮的鏡子,晶瑩剔透,但 隨著外在的境界,繁雜的人事物,讓這面鏡子經年累月的覆蓋一層又一層的污垢,蒙蔽了我們最原本的心靈,以 致我們常常做出錯誤的判斷。所以簡單來說,靜坐就是要我們洗滌這面鏡子,讓純淨的心靈再次發光發熱,看透 每一件事,做出做好的決定。那才是最真的我們!




[5.6章] 山間小徑、超乎心智的喜樂

在第五、第六章中,丹仍舊試圖快速成為一名勇士,他一心一意想快速看到成效,而蘇格拉底則盡力放慢丹 的腳步,讓他先具備成為勇士應具有的條件,在種種的挫折中培養丹對人生的體悟,改變他對人生的態度。 在一連串的考驗過後,丹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進入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他進步了 ,也迷失了,他開始對人生的目的感到迷惑,而蘇格拉底則在一旁耐心的教導他,我們覺得第五六章可以說是丹 邁向和平勇士之道的關鍵,他的心思全盤翻新,想法也越來越有深度。 在丹的修行過程中,我們很喜歡他的其中一項體悟:人生沒有平凡無奇的時刻,人生每個當下都是倏忽即逝 ,都應當好好把握,時時刻刻都值得好好品味珍惜,在漫漫的人生中,每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的,晴天也好,雨 天也罷,人生的路每一步都有不同風景,都值得用心體會。




[7.8章]最終的追尋、大門敞開

經過作者幾經的探索和挫折,他還是覺得沒有辦法參透勇士之道最後的秘密,甚至就一般世俗層面來說,他 的人生並沒有比他接觸勇士之道之前好,甚至還是難逃他所預知的婚姻失敗和離婚的命運,讀到這邊,我也不禁 懷疑,他在半夜遇見的,既神祕卻又武斷的老師傅,對於他的生命,究竟是好是壞?他的生命是否有被改善,而 他們之前的努力和改變,究竟會將他導向如何不同的未來呢? 最後,他下令決心,帶著為數不多的行囊前往深山尋找答案,而在他心中也十分明白,這是一趟賭上性命的 旅程,不是悟道,就是死亡,後來在蘇格拉底突然卻又適時地出現帶領之下,作者在死亡中獲得新生,從自身肉 體的腐敗中得到了永恆,根據他們的說法,他從此以後變得和一般人不同,他進入永恆的階段。當然,這個東西 不是我們可以驗證的,而科學統計測量似乎也變得有些愚昧,這或許只可以使用佛家「頓悟」來描述吧?但無論 如何,他的人生已經完全不同,邁入了嶄新的階段。


自古以來,對於名利和勝利的追求,一直是桎梏我們人類心靈自由的枷鎖,控制了我們的喜怒哀樂,甚至是 生死存亡。雖然諷刺而且可悲,但是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往往陷入一種對名利無止境的循環而不自覺,再回頭都 已百年身。對於在過程中失去的更多值得珍惜的人事物,只能徒呼奈何,卻也無可法改變。更多時候,為了讓家 人過更好得生活,也是我們掩飾自己追求名利的完美理由,所以我認為,我們不必太過迷信書中所謂怪力亂神之 事,但卻必須儘早認清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事實,好好珍惜把握自己真的想要的,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某個當下 ,就認真地去享受他,體驗他,不要總是遠眺未來,悲嘆過去,而忽略了腳下的翠綠,否則那樣的人生就活得好 像沒有真正活過一樣了。


針對書中的蘇格拉底,我覺得他可能代表的是我們生命中的任何人,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會在半夜遇到某個會 跳上屋頂的傢伙,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發光然後消失,但是我們卻可以從身邊的每個人身上學習到不同的生命智慧 ,融會貫通之後去圓滿自己的生命。不過說實話,如果有個人隨便摸了我的太陽穴之後我就可能會走火入魔,我 想我還是敬謝不敏,避之唯恐不及吧!




[總結]

什麼樣的事物會用到追尋兩個字來使人發足狂奔,使人執著?什麼樣的東西值得我們追尋,我們如何確定正 在追尋的就是我們想要的,而我們又如何確定我們以為想要的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一連串聽起來像繞口令,可 是總是為了這麼幾句話兜圈子,將生命當做耗材,專心致志的兜著圈子,專注的連時間從旁邊悠悠哉哉走過都沒 有發現,日升月落的光影變化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花開花謝的細微聲響還不足以震動三小聽骨,我們奮力的伸 展四肢,把握著每一分每一秒向前奔跑,像是將每一刻當做世界末日般的努力奔跑,速度之快連心沒跟上來都不 知道,等到終於慢下來了,不得不慢下來了,才發現心在後面努力的追著,然後驚覺,這場盲目的追尋不會比一 個流浪者更知道何去何從。


這裡的「心」指的是出發當時的本心,我們的渴望,但是究竟渴望什麼,往往連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帶著一 張模糊的地圖,朝著世界的某一處出發,心中有的僅是一個意念,說不上來,必須經驗到了,心中的意念對上了 ,自然可以明白,於是我們開始探索這個世界,在那裏(這個世界),人們將它稱之為真理,這裡有著同樣的困境 ,沒有人說的明白何謂真理,而真正有資格談論真理的人卻傾向於保持緘默,我們只能四處嘗試,尋找能和心中 的意念對上的經驗,但嘗試的過程可能是令人迷網的。


孩子追著貓跑,貓跳上牆頭溜走了,而孩子卻笑了,並不會因為沒有抓住貓而感到失落,追趕的目的本來不 在貓,也許只是為了奔跑的感覺,也許只是為了看貓逃跑的背影,但我們卻會為了沒有抓住貓而難過,因為我們 追趕得太認真,忽視風吹過的舒適感,忽視貓臉上狡黠的有趣表情,竟然忘記了奔跑最原始的目的,錯將表像當 成目標,於是終於得到時感覺竟非滿足而是迷惘,不明就裡為什麼手上會多了隻貓咪,放了可惜,抓著卻也莫名 其妙,我們以為只要得到了我們想要的,願望被滿足了就會快樂,可是慾望總是不能被滿足,所以只好繼續往下 追,看不清我們想要的不一定是我們真的想要的,但這段路太漫長,目標總是在太遠的茫茫,回首來時路卻也已 經看不見起點,干擾訊號總是無所不在的,只好站在原地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前進,還是回家就這麼算了吧。


更直接一點說,如果以為朝著目標努力前進,就會感到快樂,那麼我們的努力究竟是為了達成目標還是為了 快樂,達成目標之後的快樂總是很短暫,心裡舒適的感覺一閃而逝,太短暫太抽象太難明白,所以我們只好繼續 設定目標,繼續追尋,追尋某個連我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而設下的目標,然後認為不快樂是因為目標還沒達成 ,但其實不快樂是因為我們沒有去追尋快樂,只是將眼光放在快樂的影子身上,為了影子認真,為了影子投入, 掙扎在影子與影子之間,所以蘇格拉底稱之為傻瓜,誰說不是呢,與其跟影子們打迷糊仗,為什麼不直接抓住本 質,直接抵達快樂,不要再被旁支末節所束縛,可是好難掙脫,被閃動的光影迷惑的眼睛看不清楚,被幻象欺騙 卻執著的硬是將幻看成實,鑽入得與失之間的狹縫不肯出來,忘記了要看到漂亮的繞射,必須讓光從狹縫中射過 去才行。


到底人的一生中該追求些什麼,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尋的東西,這樣的問題大家都在問,卻沒個人給正確答 案,蘇格拉底也許有答案可以說,只是講得玄之又玄也聽不懂,不過事情也許是這樣的,這個說法來自一位哲學 系的教授,一場關於批判思考的演講,不確定這樣的解讀跟他想表達的就竟是不是同一回事,總之那是一個關於 目的及方法的觀點,首先我們必須思考我們的目的,沒有好壞對錯,重點在於那是不是我們真的想要的,確定目 標之後是如何達成目標,這是方法的應用,該用什麼方法,該走哪一條路才能最快最容易抵達終點,然後完成就 是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被幻象誘惑而選擇我們以為我們想要的,有的時候我們會再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分心,走上 岔路而到達錯誤的終點,有的時候我們繞很大一圈,嘗試過好幾次跌倒,越過好多險阻,才發現錯得離譜了,追 尋的過程是一種誤試學習,千辛萬苦終於得到了,為什麼卻有揮之不去的失落感,於是我們會問自己,這到底是 不是真的我所想要的,為什麼會感覺不滿足,一問一答之中我們會更了解自己,重點是必須開口問,必須對自己 不滿足的感覺提出疑問,願意放手、願意再次嘗試。換句話說,如果某個人想要快樂,他認為名利能使他快樂, 而他真的在坐擁名利中得到了無可比擬的喜悅,那麼無可厚非的,他得到的是他真正想要的,這是個人主觀情感 經驗的認定,修道而獲得的快樂與坐擁名利而得到的快樂都可以是真正的快樂,沒有絕對的定義,所以這是個寬 闊的場域,只求對心誠實,所以大門難找。


從故事的一開始,丹的恐懼在乎失去,失去光環、失去生命,從最初的為了有趣學習體操,之後開始追求成 功、追求勝利、追求掌聲,得到之後開始害怕失去,卻沒注意到他已經失去了最初開始接觸體操的目的,一心一 意追求更高深的技術,在意自己的表現、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從故事開始的夢境描述,透露的訊息是死神 ,毀滅的象徵,他害怕自己擁有的一切終將逝去,所以生活過得並不踏實,總是想著未來即將失去的那一刻,這 樣要怎麼快樂的起來也是滿詭異的,蘇格拉底懂得他的恐懼,以及他恐懼的來源,經驗傳承的最後是獨自探索, 沒有探索過這個世界,沒有真的在絕望面前粉身碎骨過,不能體悟最後的幻象,這個世界的本身,由大腦皮質層 製造出來的意識,由意識架構的世界,被自己的意念所束縛,而追尋著本質為一場空的夢境,而了解到這一切終 將逝去,並不是要人放棄追尋,而是要謹慎追尋,時間有限,出生之後的每一刻都在朝著死亡前進,沒有時間浪 費在分岔路的小驚奇上。


體驗過死亡之後,丹體悟到宇宙的運作方式,在意消逝的可笑,從來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存在或是真正消逝 的,就是這麼來來去去又何須大驚小怪,但是了解到這一點的目的並不是要看破紅塵,反正最後都會回歸虛無, 再多麼努力追尋都是浪費力氣,蘇格拉底在教會丹看過一切事物的本質之後,要他回到紛亂的世界做個普通人, 過著普通的生活,雖然實際上他已經不屬於那個世界,所謂的那個世界只是的人們用意識架構出來的,相同的主 觀認可出來的客觀世界,基於這層公認的幻象,何謂真何謂假要如何分得清楚,但是丹看得明白,所以他不屬於 這個世界,但是能分真假並不代表不能當普通人,而且能當得更怡然自得,當得更快樂更充實,能看清這個世界 的幻想表示他不會被外在表像所迷惑,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得到,不會為了一時的 挫折或是變化而感到不快樂,那是多麼美善的感覺,為什麼要為了總是亂七八糟來來去去的自然變化而放棄快樂 ,更何況生命本身也是亂七八糟來來去去的自然變化之一,珍惜當下的每一刻,下一刻總是跟這一刻不太一樣的 ,下一刻隨時都有可能停止出現,將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用來快樂又有何不可。


「心無罣礙」這句話唸起來很好聽,音韻優美和諧,語意淺白高尚,說起來懂得意思的,但是要做到不容易 ,先不談追尋夢想,光是每天日常生活中的紛紛擾擾就足以讓心靈塵埃滿佈,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有可能 讓我們在心裡疙瘩很久,事情可能簡單到只不過是麵店老闆將錢接過去的手勢很隨性,眼睛盯著其他客人的點單 ,沒有說謝謝惠顧,我們就可能牢騷一頓,賭氣再也不光顧了,甚至遇到朋友還要複習一下,這麼做完全符合蘇 格拉底對傻瓜的描述,而檢視自己這一天的言行心情,似乎無時無刻都認真的當著稱職的傻瓜,敬業程度會讓蘇 格拉底撫掌大笑很久很久。


所謂的讓心放空,什麼都不要去想,指的應該是腦部邊緣系統的放鬆,皮質區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千變萬化, 要一一聞之起舞未免太忙碌,我們只對我們在乎的事情產生反應,那到底哪些事該在乎哪些可以放手,最好的情 況大概是留下快樂長駐,其他就讓它們來來去去,放空並不表示不能有任何情緒起伏,而是起伏過後回歸快樂的 過程,如何很快的復原。如果我們能了解身邊發生的一切,我們眼耳鼻舌身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過客,隨 之而生的意念是否還如此重要,如果神經傳遞物質一直存在,不願意被分解掉,神經系統一直處在亢奮的情況下 ,一定會出問題的,那我們的感覺神經都已經不再激發,他們很快的經歷很快的放下,又回到平靜的狀態,那為 什麼我們要讓中樞系統再三回味那些已經成為過去式的事情,卻禁止快樂進駐,這樣並不合理。


心靈清明自然能自在,身心自在如流水,如果必須盡其一生追尋某種事物,身心自在是最基本卻也最困難的 ,想到這點腦筋會打結,想做到這點,腦筋會變成糨糊,而讓腦筋變成糨糊,不再忙著作繭自縛,於焉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