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營養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資料來源:wiki)

目錄

[編輯] 人體含量與分佈                                         

正常人體內含銅100-200毫克,約50%-70%存在肌肉及骨骼,20%存在肝臟,5%-10%分佈於血液。 從食物吸收的銅進入肝門靜脈(Hepatic portal vein),在血漿中銅與白蛋白(Albumin,ALB)形成鬆散的結合,運送至肝臟內儲存與供體內利用。肝中合成藍胞漿素基蛋白質]](apoceruloplasmin),與銅牢固結合形成藍胞漿素(ceruloplasmin),約佔成人血漿銅的95%,釋入血漿運送全身。
建議攝取量(RDA)與上限攝取量(UL)
美國2001年「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DRI)中對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DA)參見下表:
成人每日銅「上限攝取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是10毫克。 以美國為例,成人每天銅平均攝取量約1.0至1.6公克。食物中以動物肝臟含銅量為最多,另外龍蝦、牡蠣、大豆也富含銅,請參見食物含銅量表。

[編輯]
消化與吸收

銅在食物中主要以二價形式,和一些有機物形成複合物,例如:蛋白質與胺基酸等。這些複合物經過胃時,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質,胃酸會促進銅離子的溶解,於通過小腸時在十二指腸中吸收。主要吸收方式有三:
被動運輸(Passive transport),穿過小腸絨毛(Intestinal villus)的細胞膜進入小腸細胞;
銅運輸蛋白(hCtr human copper transport protein),以主動運輸將銅離子運到小腸細胞內;
銅-胺基酸複合物經由胺基酸運送蛋白(amino acid transporters),和胺基酸一起進入小腸細胞。
一般說來,人體的銅吸收效率約為50%。但其真實的吸收率會隨著每日的銅攝取量而有所不同。當每日攝取量大於5毫克時,大約只有20%的銅被吸收;當每日攝取量小於1毫克,小腸的銅吸收率就可能高達75%。食物成分可以增進或抑制銅的吸收,增進的成分可以和銅結合而增加銅的溶解度;抑制的成分有不同的作用機制,例如:維他命C會將二價銅離子還原成不易吸收的亞銅離子(Cu+),鋅會和銅拮抗因而降低銅的吸收。 食物中影響銅吸收的物質,可分為增進吸收和抑制吸收兩種:
增進物質:檸檬酸、胺基酸、乳酸、蘋果酸(Malic_acid)等有機酸類。
抑制物質:鋅、鐵、鉬、鈣、磷、植酸(Phytate)和維他命C等。 

[編輯] 生化功能與含銅酵素

銅是重要的輔因子,這是由於銅的三個化學特色:銅離子能有效與有機分子結合;一價銅離子可提供Π鍵給氧和一氧化碳;銅離子的大小、立體化學特性適合氧化還原電位(Redox_potential)在+0.2~+0.8毫伏特(mV)。

[編輯] 藍胞漿素

藍胞漿素(ceruloplasmin)存在血漿中,為醣蛋白,負責血液中銅離子的運輸,也稱為亞鐵氧化酶,負責將亞鐵離子(Fe2+)轉變成鐵離子(Fe3+),使肝臟儲存之鐵釋出供造血組織利用;缺乏時造成肝鐵堆積;酵素作用過程藍胞漿素上的二價銅離子還原成一價。

[編輯]
超氧化物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能使超氧陰離子(O2-,Superoxide)和氫離子反應,轉成氧氣和過氧化氫,降低超氧化物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二價銅離子和鋅離子結合在組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側基(side group),做為該酵素的活化位。

[編輯] 細胞色素氧化酶

細胞色素氧化酶是細胞色素(Cytochrome)位於粒線體的內膜(inner membrane)上,主要負責功能是在電子傳遞鏈的最後步驟,將電子傳遞給氧而生成水。整個電子傳遞鏈過程會使粒線體基質(matrix)的氫離子累積,推動ATP幫浦(ATP pump),產生ATP。每個酵素分子中有三個銅原子,其中兩個銅在一個次體(Subunit)上負責電子轉移;另一個銅則位於另一個次體,負責將氧氣還原成水。

[編輯] 普恩蛋白

普恩蛋白上有一段高度保守性胺基酸序列,對二價銅離子具有高度選擇性。正常的普恩蛋白是一種抗氧化劑,與銅結合時,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能。正常的普恩蛋白(PrPC)是細胞所需的蛋白質,具有四個α-螺旋狀結構,一旦突變為β-片狀結構,就成為惡名昭彰的羊騷癢症(Scrapie)、狂牛症和人類古魯症(kuru)、庫茲菲德-雅各氏症的病原體(PrPsc),神經細胞即因失去抗氧化保護而受損。因此,銅離子和氧化的相關研究或許可做為找尋治療疾病方法的關鍵。

[編輯] 銅缺乏與過量

銅攝取不足會導致鐵吸收缺乏而造成貧血,也會造成白血球異常,如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Neutropenia),以及和骨骼相關的病症如骨質疏鬆、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降、生長遲緩;其他缺乏症狀還有腹瀉、膽固醇濃度增加、甲狀腺疾病、心理和情緒問題等等。銅攝取不足的最常見原因為鋅攝取過多。銅與鋅的在腸道中的吸收互相拮抗,腎臟或腸道疾病也可能造成銅離子的流失。
銅過量(一天超過64毫克)會中毒,症狀包括反胃、噁心、嘔吐、腹瀉。其它嚴重症狀包含血尿、黃疸、寡尿。銅攝入量超過正常攝取量1000倍則有致命的風險。不過銅中毒的病例很罕見。

[編輯] 與其他營養素的關聯

銅與鋅相互之間有拮抗作用(Antagonism),鋅會降低銅的吸收,如果每天鋅的攝取量從18.5至300毫克時會導致銅缺乏症。大量攝取鐵會干擾嬰兒及孩童對銅的吸收程度。銅與鐵代謝密切相關,影響人體對鐵的吸收、運輸以及利用。肝臟儲存的鐵釋放需經血清藍胞漿素的氧化作用,由Fe2+→Fe3+後,才能與血漿中的運鐵蛋白(transferrin)結合,運送到骨髓、肝臟及全身組織。缺銅會導致貧血。

[編輯] 遺傳性相關疾病

[編輯] 威爾森氏症

威爾森氏症是一種體內銅累積過量的遺傳性疾病,主因為第13號染色體上的ATP7B(Wilson disease protein)基因突變,至今已發現兩百多種的突變型式,平均約100人中就有一人帶有一個此病症的隱性基因。ATP7B基因產物P型ATP7B酶(P-type ATPase7B)是一種細胞膜上的運銅(Cu2+ transporting)蛋白質,缺乏或不正常時,肝臟無法將過多的銅藉由膽汁經腸道排出體外,而使得銅在肝臟、腎臟和大腦等器官中堆積,影響器官的正常功能。銅累積在眼角膜因會出現金黃或淺綠色的環帶,稱為角膜色素環(或是K-F環或眼睛克氏環,Kayser-Fleischer Ring)。神經系統受傷害可能造成協調性變差、不自主顫抖、構音障礙(Dysarthria)等症狀;肝臟和腎臟受傷害則會導致黃疸、脂肪肝(fatty liver)、肝硬化、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腎臟功能異常等等。
治療威爾森氏症必須避免含銅量高的食物,以及服用藥物,患者必須終其一生注意飲食與服用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可的最新藥物是醋酸鋅(zinc acetate,Galzin™),鋅能減少腸道對銅的吸收,且幾無副作用。其他治療藥物還有銅鰲合劑(Tetrathiomolybdate)、青黴胺(Penicillamine,Cuprimine)和三乙烯四胺(或稱為三亞乙基四胺,Trientine,Syprine),都是透過與銅鍵結來加速其排除的螯合劑。

[編輯] 緬克斯症候群

緬克斯症候群(Menkes disease)這是一種銅代謝異常而造成細胞內銅缺乏的遺傳性疾病。因是性聯遺傳(Sex linkage)疾病,所以大多數患者為男性。基因缺陷導致使小腸細胞無法將吸收的銅分泌至血液中,造成血銅過低,進而使體內細胞無法獲取充足的銅,最後使多種含銅酵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症狀包含頭髮不正常扭曲及顏色變淡、骨骼易骨折、皮膚出現色素斑以及大腦和小腦退化、萎縮等等。
早期治療方法是從靜脈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組胺酸銅(copper histidine)以補充腸道吸收之不足。研究顯示,兩個月以下的患者接受此治療有助於延緩神經症狀的惡化,可望改善症狀並延長生命。患者在接受組胺酸銅補充兩到三星期後,血銅濃度可以達到正常範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