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8度線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一、作者簡介

美國《洛杉磯時報》駐北京辦公室主任。她的北韓報導為她贏得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的人權報導獎,以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與美國外交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iplomacy) 獎項。她為《費城探究者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做的塞拉耶佛(Sarajevo)報導為她贏得喬治.波克獎(George Polk Award)與羅伯特.甘迺迪獎(Robert F. Kennedy Award),而且入圍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最佳國際報導獎項。她的上一部作品是《洛加維納街:塞拉耶佛一處鄰里的生與死》(Logavina Street: Life and Death in a Sarajevo Neighborhood)。

[編輯] 二、本書摘要

在衛星空照圖中的東北亞,有著一塊黑暗的區塊。在國際化成為主要潮流的二十一世紀,北韓這塊土地上的居民究竟是過著哪種生活?是否真如他們所說,他們果真自給自足、在共產主體思想的大地上安居樂業,還是過著近乎茹毛飲血的落後日子?

這本書從教育、社會結構、對外關係、司法、經濟等不同角度讓我們對北韓這個封閉的共產國家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這個封閉的社會中,從日出到日落、從出生到死亡,一切的運行都圍繞著金日成父子打轉。近乎洗腦的宣傳方式令北韓人民無法自由思考,但北韓人民展現出人類原始的生存本能,在頑強的體制下找到喘息的縫隙。

所謂「脫北者」,指的是那些在飢寒交迫下選擇偷渡,越過邊境來到南韓投奔自由的北韓人民。本書中的敘述,是作者從與六位脫北者長期對話中記錄下來的資料。你了解北韓嗎? 縱使你得到簽證,有幸至平壤一窺這個獨裁政權,沒親身經歷過那種倒行逆施的統治,別說你真的了解共產獨裁下的生活。有些內幕及思想,我們永遠無法從政府精心包裝後的樣貌得知。聽,脫北者說故事。

Ps.本書描述的六位脫北者(均為化名):

宋太太:一位家庭主婦。

玉熙:宋太太的女兒。

美蘭:一位韓戰後被拘留在北韓的南韓戰俘的女兒,因此在北韓「出身不佳」,難以提升社會地位。

俊相:日本朝鮮族後代,北韓的大學生。是美蘭在北韓時的男朋友。

金赫:被父親送到孤兒院的孤兒。

金醫生:在中國有親戚的北韓醫生。

[編輯] 三、佳句摘錄

1. 中國的狗吃的比北韓的醫師好。(摘自 第十五章 頓悟)

2. 這是許多人眼中看到的北韓景象。由於缺少椅子或長凳,民眾往往直接往地上一坐,一等幾個小時,不管在路旁、公園、還是市場,都是如此。他們兩眼直視前方,彷彿在等待什麼──他們等待的是路面電車?也許。還是經過的車輛?朋友,或是親人?也許他們並沒有明確等待的東西,他們只是在等待改變。(摘自 尾聲 等待)

3. 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千人的死是統計數據。(摘自 第八章 手風琴與黑板)

4. 一九九零年代的北韓,為了生存下去,人們必須狠下心來不跟別人分享食物。為了不讓自己發瘋,必須裝作漠不關心。(摘自 第八章 手風琴與黑板)

5. 到了一九九八年年底,飢荒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不一定是因為情況改善,也可能如宋太太日後猜想的,是因為少了幾張嘴吃飯。「會死的全死光了。」(摘自 第九章 好人不長命)

6. 他的未來完全仰賴他有沒有本事哭泣。這不只牽涉他的事業與入黨,甚至還攸關他的性命安危。…(略)…沒有人比他更聰明了。(摘自 第六章 上帝的黃昏)

7. 北韓政府的力量來自於它有能力讓他的民眾與外界完全隔離。(摘自 第二章 帶有污點的血統)

8. 一個時代的結束不是在轉瞬間產生的。它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直到人們發現他們的世界已經完全改觀。(摘自 第四章 陷入黑暗之中)

9. 在北韓,每個人都需要欺騙才能活下去。(摘自 第十章 需要為發明之母)

[編輯] 四、心得感想

一個時代的結束不是在轉瞬間產生的。它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直到人們發現他們的世界已經完全改觀。 Barbara Demick

一開始我們就被這本書極為諷刺的書名給吸引住了。既然是講北韓的書,在大眾的印象中應該是充滿苦難,而作者卻用了代表喜樂的兩個字──幸福。書名「我們最幸福」是一首北韓兒歌,北韓孩子每個都會唱:「我們的父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幸福。我們的家在勞動黨的懷抱裡。……」我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平反」的書,說不定在北韓人心中他們真的很幸福,因為無從去跟其他國家人民比較;然而,讀完本書後會發現完全不是如此。他們受到飢荒的煎熬,政府的控制,到最後不是成為不自由的傀儡就是忍受不住壓迫而冒險逃出北韓,成為脫北者。

金日成與金正日父子是怎麼讓北韓成為一個這麼封閉的國家呢?除了操控大眾媒體外,就是從出生開始的洗腦活動與強迫人民互相監督、互相告密的極權制度──其中的最高準則就是金日成自己創造的主體思想。所謂主體思想,英文中也稱之為金日成主義(Kimilsungism),其中的首領觀就是「作為主人翁的人民應當接受首腦的指導。首腦是頭,黨是軀體,人民是手足,軀體和手足應當聽從頭腦的指揮。如果沒有頭腦,就失去了生命。」(註一)

金氏父子利用主體思想和資訊控制等方法,使北韓人民將國家領袖奉為神,並相信自己的國家與血統是優於其他人的,他們發誓對國家效忠,像宋太太和金智恩醫師就屬於這類忠誠的人民。但在這樣集體意識濃厚的國家中,還是會有所謂「不合群」、稍微有主見的人存在:可能是缺乏集體精神的個人主義者(宋太太的大女兒玉熙)、意識形態漠不關心的實用主義者(美蘭的母親)及能接觸到外界資訊的人(記者長博)。

然而,身在人人稱頌領袖功德的北韓,就算幾個人民覺醒了,也只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反而處境更為艱難。舉例來說,金日成逝世的消息對北韓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影響大到作者所訪問的一百多位脫北者中幾乎全部的人都記得那天自己在做什麼。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他們的大元帥不可能有死去的一天,大家手足無措,頓時失去了方向,甚至有人認為世界末日即將來到,忠心的人們哭喊、崩潰,在媒體的炒作下,這些悲痛的情緒扭曲成衡量忠誠度的標準。這時候如果你哭不出來的話怎麼辦呢?俊相在痛哭的群眾間發覺自己流不出眼淚,但就如同那位在手上吐口水假裝流淚的小女孩一樣,他們「必須」哭泣,因為這與他們的未來、性命有關。我們想起去年12月金正日逝世時,舉國哀戚,崩潰痛哭的景像,令人難以置信,對我們而言,為國家領導人的死亡難過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在北韓,國家領導人是比父親還要親的人,他的死是一個信仰的殞落,而人們哭泣,或許是因為重要的人被奪去的空虛,或許是為了內心的無所適從,或許,是一種義務,是一種責任吧。

北韓的封閉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從司法審判的不公、合理化的貧富差距、視若無睹的飢荒、到我們看來可笑的教育理念跟嚴厲的媒體篩選制度,一切的一切都圍繞著金日成及金正日兩位領導人。曾聽說一種說法:「年輕時不愛共產主義是不愛國,但稍微年長的人還支持共產,就是愚笨。」我們不敢否認金氏父子年輕時有著構築大同世界的初衷,但政治家在實踐理想時應顧及最基本民生狀況,更不應企圖掩飾低落的政績、粉飾太平。

「正義,值得用一切建立;正義,同時失去了意義!」共產世界,其目的原本是要打破階級觀念,諷刺的是,在北韓,仍存在著不平等的階級關係,這應該是起因於集權統治,由於世襲的家天下政權,使得政府必須確認人民夠忠心來鞏固其政權,進而給予「成分」較佳的人民較多的權力,並剝奪較無忠誠度的民眾權力!反思以前的中國、台灣也是這種情況,運用各種手段,包括造神運動、媒體控制、愚民政策......等等。然而,國家要發展,不可能只擁有極少數菁英,與國外交流更是不可少,因此,知識分子必定會漸漸產生自覺,如本文中的俊相。有趣的是,北韓並沒有發生嚴重的衝突事件,如中國的天安門事件,需要大舉鎮壓民眾,也許是他們封鎖消息,也許是他們真的確實的讓人民相信自己的領導人正帶領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這我們無從得知!但是,由脫北者所透漏的隻字片語裡,我們的的確確嗅到了渴求改變的味道!種植,灌溉,花,會開嗎?

註: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主體思想(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BB%E9%AB%94%E6%80%9D%E6%83%B3)

[編輯] 五、問題討論

1. Q:試討論兩韓與國共關係的相似性?

A:南北韓與兩岸在許多方面都很相像,第一,兩者都是因為戰爭的關係而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捲入美蘇冷戰而分裂成北韓及南韓,在那之後,北韓藉著歷史上所謂的韓戰想統一朝鮮半島,但最終還是維持以北緯38度為界;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國共內戰開打,最後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台灣與中國大陸隔著台灣海峽遙遙相望。第二,統治方式相似,北韓和中共都是共產主義國家,而南韓與台灣則行民主政治。 兩者也有不同的地方,對中共來說,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份,堅持「一個中國」,而台灣方面則可能有兩種立場:統一或者台獨。而北韓和南韓則雙方都希望統一,不過目前的狀況他們似乎偏向和平相處,夾雜著北韓對南韓、對資本世界不時的武力恐嚇。另外,北韓與中共雖然都是共產國家,但北韓比中國封閉許多,中國在八零年代開始對外開放,放寬貿易的限制,搭上跨國企業與全球化的熱潮,中國經濟起飛、人民觀點逐漸多元之際,北韓仍守著他們的封閉與貧窮。

2. Q:看到了金氏父子在北韓的影響力和他們對思想的控制,你有什麼感覺?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A:他們是為了要構築一個理想世界,在那裏,人們都豐衣足食,也沒有階級之分,沒有誰會被誰壓迫。他們知道這很難,於是他們控制人民,讓阻礙他們的聲音消失。同樣的心態其實也可以對比到我們身上。當我們在追求自己的理念時,是否因此在有意無間壓迫、傷害到他人的自由空間?秉持自我信念時,最怕的就是自以為擇善固執。就算立意再良好,我們也應從他人的反應敏銳地審視、修正自己的想法及論點,以免一意孤行,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傷害。

3. Q:北韓的資訊不流通以及媒體篩選制度讓人民看到的都是政府希望他們看到的。而相比之下,台灣的媒體自由度非常高,我們人民有很多取得新消息的管道;但這也導致資本主義過度膨脹,為了收視率及報紙購買率,腥羶色新聞層出不窮,暴力、貪污等醜聞充斥於新聞版面。請問你認為政府對媒體的管控應該到什麼程度?

A:首先,一個國家的政體當然會影響到那個國家的媒體自由度,從最專制的北韓到從共產慢慢走入自由經濟的中國,最後是採民主制度的台灣,我們可以發現媒體享有越來越多的權利。我們認為政府對媒體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管控,不能放任,這不是為了鞏固政府,而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其次,新聞媒體不應偏袒任何政黨、宗教甚至貧或富,用最公正、客觀的態度來加以報導;最後,我們人民也需要有一定的人文、公民素養,因為現在媒體的亂象有一部分正是因為民眾偏好「重口味」的新聞而導致的,所以當人們素養提高了,此種惡風自會因市場的供需循環而漸漸消失。


[編輯] 六、附3張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