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語言的力量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作者簡介

(一) 呂素貞(超越語言的力量) 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美國俄亥俄州爾斯蘭學院藝術學士、藝術治療碩士。曾任職國立藝術大學、陽明大學兼任講師、國立清華大學藝術治療講師及諮商中心諮商師。現任台東天主教聖母醫院身心靈中心主任。 呂素貞曾是特教老師、美術專任、畫室主人,在37歲時接觸了與以往不同的領域,從藝術圈跨到了心理治療的領域。在這全新的世界裡,他看見藝術如何幫助每個人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透過創作找到自己,見證到了藝術超越語言的力量。


(二) 蘇絢慧(於是,我可以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結合了三種專業於一身:設計、社工、諮商。長期與許多助人機構合作帶領自我探索與成長類工作坊,及心理衛生教育推廣講座等等。在助人工作中摸索了十年,最後因特殊的機緣,從安寧病房的社工師工作一腳踩進生死教育與失落悲傷療癒工作的世界。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文字,告訴我們除了傷、老、病、死的故事之外,更懂得要如何「活著」。

[編輯] 本書摘要

(一) 超越語言的力量


1.甜蜜克莉絲

雖然本篇的個案是癌症患者克莉絲(12歲)的媽媽,她住在安寧病房中,但是作者卻在治療過程中產生了類似情感反轉移的「母愛」情節,也讓她在後來透過自我抒發的方式來了解到,自己的情緒從一開始對女孩母親的憤怒、克莉絲的同情、還有最後的對於深層自我的遺憾。作者讓我們知道他因為情感漩渦而模糊了自身的角色界線,也點醒了我們在助人過程中,做重要的工具就是治療找本身,並且也要不斷的保養與持續創作。

2.愛中國畫的彼得

本篇是在敘述一位兒時就受到家暴並逃家,在外地透過「嬉皮」文化而學習到許多藝術與哲學的概念,並且能夠有流利的口語來表達的美男子-彼德。雖然他是愛滋病患者,但是靠著俊美的容貌與憂鬱氣質,就在醫院裡獲得「藝術家」的美名。而在作者治療的過程中,她發現到彼得從一開始的配合,到後來表示自己不想在作畫(治療),因為他深知藝術的力量,了解創作會觸動他的情緒,但是他不想要那樣,不想要讓自己活得那麼辛苦。而作者本身也很憤怒的表示:不作畫雖然就無法達到藝術治療的目的,但是彼得卻一如往常的糟蹋藝術家之名,並騙取眾人的善良美意。如此也讓作者了解到這樣的個案,也是藝術治療無法施展得最大困境,並且了解到文化的差異使自身專業與團隊考量之間的平衡更趨重要。

3.貴婦海倫

本篇敘述一位得到癌症的女士海倫,雖然在他人眼中,海倫有令人稱羨的生活,然而在平靜下,卻隱藏著許多激動的情緒。海倫曾遭遇多次家人的背叛:女兒的私奔及逃婚,老公的外遇,使的海倫內心不如外表上的平靜,反而有著波濤洶湧的情緒。女兒求助於藝術治療師後,發現身體的病痛使創作困難增加,尤其是水彩畫。然而不斷嘗試下,海倫發現顏料在不聽使喚流動下所產生的圖形,會讓她有新的聯想,也使他有了新的生命領會。

藝術治療師也使用了代罪羔羊的藝術治療方式使海倫能接受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原本無法用來對付人的支配方式,在作品上卻有了各種可能,因為我們能進一步處置作品,使情緒得以安全的宣洩及釋放。而在破壞之後也同時要有建設,宣洩與重整同時並進。海倫在人生最後一頓路程,面對並接納了自己心中黑暗的部分,也與家人的關係重修舊好,讓醫院見證了奇蹟。

4.勇士阿強

阿強是36歲的淋巴癌病人,十年前因車禍傷及他的頸部與雙腿,需要坐輪椅活動,他靠著海軍陸戰隊隊員磨練出的意志,忍受過種種痛苦的手術與復健,而在他終於能坐著輪椅活動自如時,卻被診斷出癌症末期!阿強因為只有自己一人,有時會到樓梯間抽菸,而這舉動使許多醫護人員不喜歡他,怕阿強會因睡著而造成火災,加上阿強有時會有自殺念投,使他成為醫院裡的頭痛人物。

治療師利用阿強抽菸的時間,去樓梯間與阿強聊天,了解彼此,並透過許多方式使樓梯間成為治療室,讓醫院的每個人認識阿強,也透過藝術治療,阿強活出了真正的自己,有義氣重視朋友的自己,醫院的每個人員與阿強感情也越來越好,當阿強驟世時,每個人都很不捨,在阿強去世後,治療師為阿強做最後一次治療,但對象不是阿強,而是醫院的人員,透過懷念阿強帶來的歡樂及笑聲,讓眾人能從阿強的死亡中重新站起,更有力量面對未來。

5.喪親的小傑

小傑,一位六歲的男孩,不願進入病房中看看母親,跟著舅舅拉扯,到藝術治療師透過半遊戲半藝術的過程中,漸漸地讓小傑釋懷,願意見母親,也用藝術透露出自己內心極度的不安與焦慮的想法。外表的嬉鬧,在藝術治療師的眼中卻往往不是這麼一回事。

6.鐵齒的潘妮

潘妮,從不信任任何人,但自從遇見藝術治療師後,漸漸從自己的藝術作品中看見了自己的縮影,開始放開心防,願意與醫院的義工、醫護人員…等人開始接觸,而至最後與治療師建立深厚的情誼。


(二)於是,我可以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1. Section1 聽見自己的悲傷故事

死亡會讓原本的生活轉彎,或讓我們所期待的未來破碎。然而當我們能夠說出自己的悲傷故事時,那些傷痛就有了被重新看見的機會,當悲傷獲得了完整的表達,關愛與支持才有了流通的入口。

2. Section2 撫摸自己的悲傷

在失落發生時,我們會體驗到各種的情緒經驗,而每一種情緒都有其特殊和普同的因素,這些情緒的發生讓我們了解自己的狀態,因此每種情緒都是需要被接納和理解的。正是這些悲傷反應,才知道要如何好好照顧情緒、照顧自己。

3. Section3 什麼被改變了

當失落發生的同時,代表著生活的改變發生,因此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是需要走過的歷程。過去與現在的一些經歷,讓我們和他人的生命連結,這些都將會是生命中的資源與幫助。透過理解彼此的狀態行為意義,以及鬆動固守的角色和觀念,適時的表露自己,讓雙方都能理解彼此需求,並從中調整。

4. Section4 珍愛無法忘懷的記憶

回憶與敘述那些過去的記憶,將零碎的曾經縫補起來,是自我心理支持與照顧的重要歷程。悲傷的表達並沒有對錯,也不須被評價,悲傷並不是意味著失敗,而是一分層深深感受到的愛與支持,陪伴與呵護。

5. Section5 紀念與哀悼那無法再擁有的 哀悼那些無法再擁有的痛楚,是走過悲傷的重要歷程。哀悼的方式不盡相同,但都表達著對逝者的不捨與懷念。容許自己悲傷,在生命所安排的步調上,緩慢地體會人生。

6. Section6 好好說再見

說再見是需要勇氣和心理準備的,我們往往希望人生不要驟變,卻又不得不重複體驗生命被無情猛然的改變。好好道別,是一份承諾也是份祝福,更是真實悲傷的表現,是走向療癒並經的中途站。

7. Section7 覺察自我如何調適失落

為了讓自己可以活下去,我們可能忽略早期的失落經驗,而這些可能成為未來面對失落的反應模式。當我們採取迴避或轉移時,離真實的感受就越來越遠。學習面對生命缺憾、包容生命不足,讓我們的生命得以更趨完整。

8. Section8 歸因的影響

對於失落的歸因方式,也就是對於失落事件的解釋方式會影響往後復原與療癒的過程。不合情理的歸因方式會使自己只看見壞的部分,無法接納新的看法與他人給予的正面協助。

9. Section9 慢慢學習自我關愛

當愛自己的人離去了,要學會如何愛自己。別人給的愛會一直存在在自己身上,而自己要帶著這一份愛來好好的珍惜自己,體察自己的需要並滿足自己。

10. Section10 為自己找尋適切的幫助

有些悲傷無法靠自己度過,在必要的時候伸出求助的手是很正常的。求助時也協助想幫助自己的人該如何做,表達出自己真正的需求。

11. Section11 悲傷的認識

悲傷有多種形態,而每一種悲傷都應該與許它的存在,並且給予適當的時間與空間讓其進行療癒,而療癒的工作是漫長且需要努力的。

12. Section12 憂鬱與複雜性悲傷的檢視

悲傷與憂鬱時常被混淆。長期的哀傷反應是正常的,被歸類為憂鬱症時常會混淆治療或是復原的方向。小心判別兩者不同,並在需要專業協助時前往就醫。

13. Section13 新人際關係的建立

失去親人等於失去一個人際關係,但別急於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而填補失去。重點在於是不是準備好接受新的關係進入生命當中。

14. Section14 找一個好的意義

失落的另一面是獲得,意義治療學派大師認為每個人存活下來都會有意義,也可能是某個意義讓人存活下來。而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好的意義就是能給自己滋養與力量,讓生命繼續走下去。

15. Section15 給關懷喪親者的人——與悲傷的人同在

同理心是安慰的根本,不必急著給予建議,並且需要給予大量的時間與耐心,悲傷並不是幾個小時的安慰就能撫平的。


(三) 讓日子多一點生命-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

這是一個發生在德國的真實故事,也有拍攝成為紀錄片。 敘述一位曾是米其林餐廳的廚師-烏普雷希.史密特,在名為燈塔的林中這護中心擔任廚師的故事。書中提到主廚如何用美味的食物或是甜點,去讓這些房客心理愉悅以及滿足感,如何從他們的回憶去作出符合家的味道的餐點,而在這些人生已進入最後階段的房客,如何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這位廚師也因為跟這些房客的相處,找到了他真正所要的廚師價值,他也經歷每個與房客生死離別的情感,而他自己又要如何去紓壓。這是一位以廚師的角度,去看安寧病房中的房客,他們對於生死離別的感受,以及廚師感受的動人故事。

[編輯] 佳句摘錄

(一) 超越語言的力量

1. 描好了媽媽的一隻手,我們就一起離開了病房,這隻手印可能會是小傑一輩子最珍貴的紀念品,雖然他現在還不知道。(P35)

2. 就像有個魔法師把魔棒一揮,全世界在剎那間停頓了。大廳裡嗡嗡吵雜的人群突然全部停止動作,像木頭人依樣被釘住了,一片鴉雀無聲,大家全都望向這裡─一個一動也不動伏在媽媽棺木上的男孩。(P40)

3. 在她安靜客氣的外表下,內心深處波濤洶湧,稍一碰即情緒失控,哭得歇斯底里,再也無法克制。(P117-118)

4. 沒有人知道,這位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海倫,病房佈置可以得全醫院第一名的李太太,他內心的痛苦其實也是第一名。(P125)

5. 破壞之後要有建設,宣洩與重整必須並進。(P131) 6. 治療師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自己,藝術治療師需要不斷檢視自己,努力確保自知之明,並且一再被告誡的就是:千萬要持續地創作,因為這就是最佳的自我照顧。(P184)

7. 記得不是「我」而是「我們」在為病人工作,在充分發揮「我們」的努力之後,就要學習放下。(P207)


(二)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

1. 一個好的道別,常需要沉澱與醞釀,有時候還需要營造一些溫暖的氣氛與好的感覺才能成為完整的道別。

2. 我們必須認識悲傷,知道如何對待悲傷、面對悲傷,到某一個時刻,甚至能欣賞悲傷,欣賞這人生的特別景致。

3. 曾經有那樣的人愛你、重視你與保護你,對那份愛的體會就是真實存在的,不會隨著那個人的消逝而離去,只是,現在那份愛已在你身上,必須由你自己給出來。

4. 你可以接受他們的愛,卻不需接受他們的不合理期待,更不需逼迫自己要趕緊強起來好讓別人安心、放心。因為你是你,你可以有自己的腳步、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狀態。

5. 「療癒」不會是不花力氣的,「療癒」不會是靠別人施行魔法,等著別人變把戲的,「療癒」不會是輕鬆愉快而且感覺輕飄飄的,「療癒」自來自於個體的投入與努力,願意為自己帶來健康的生命所付出的感變。

6. 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不是一種「該或不該」的條件,而是「我準備好了嗎?」、「我願意了嗎?」、「我可以了嗎?」的心理探索過程。

7. 好的意義能帶來力量與滋養,讓我們的生命可以繼續走下去;而壞的意義卻是消滅我們的生命力,並且讓我們活著,卻是重複著漫無天日的受苦,反覆的經歷折磨,像是永無止盡的罪刑。


(三) 讓日子多一點生命-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

1. 吃吃喝喝乃人生樂事。(P8)

2. 我不在意人們吃了多少分量,我在意的,是自己能否實現人們的願望。(P8)


[編輯] 心得感想

99007049 李孟怡

面對自己的失落經驗時,有時候可能為了保護自己的脆弱而包裝起來。在面對失落的發生時,可能也很難好好的去同理當事人的心境與感受,無心的一個舉動都可能造成彼此的二度傷害。在繁忙快速旋轉的社會裡,世界的節奏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失落而停下腳步,在這樣的文化脈絡下長大,社會無法包容太長期的哀慟,我們也很難能學會如何好好地走出傷痛,有時安慰者甚至會成為施壓者。因此更要學習面對自己與他人的失落能夠接納和包容,在書裡面收錄了相當多的案例重現與每個段落後的完成語句的小練習。走過悲傷也許是生命裡重要而艱難的一堂課,但如何能真正的幫助身邊的這些朋友,也讓自己可以從傷痛中成長茁壯。

99007032 陳映汝

從小到大,經歷失落或是遇見別人經歷失落,最常聽見的話就是:「你還好嗎?看開一點,生活還是要繼續過。」最常聽到的回應是:「還好。恩,我知道。」這樣的關心真的有達到關心的目的嗎?還是只是想得到一些期望中的回應,讓自己放心一點。被關心的人也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傷痛,好像還好裝作堅強來讓身邊的人安心些。《於是,我可以說再見》這本書體察了這樣的現況,所以內容不只給予喪親者一個循序漸進了解自己、面對自己與過去的方向,也給喪親者身邊的親友建議,如何能真正的幫助到喪親者。而喪親者也得先體認到社會的進步空間,讓自己與身邊的環境一起走出傷痛,並且成長。

100020065 蔡曜璘

超越語言的力量,在臨終病房的病人需要面對死亡,所以我總以為臨終病房內充滿著灰暗的色彩,然而,這次的讀書會讓我了解到,正因為面對死亡,因此他們更努力活著,而在臨終病房內的每位工作人員,也都盡力去協助病人,達成他們的人生最後的願望。 藝術治療在創作的過程時以及創作之後都帶來非常大的療效,不論有沒有天分,每個人都能從藝術中找到自己,從而更加認識自己、原諒自己,走出過去無法走出的陰影。而安寧病房的的廚房,並不僅僅讓病人們享受美食而已,廚師更關心的是每個人想吃什麼,口味是什麼,在食物中能取得那些過去的回憶,廚師們也知道,對於臨終病人而言,能吃便是一種活著的證明。

在這次的讀書會中我體會到社工專業理論中,很強調的「充權」以及「案主自決」,不論是藝術治療師或是安寧病房裡的廚師,都非常尊重每個病人(案主)自己的決定,他們單單是陪著病人成長,並透過許多方式,使病人充滿力量,與病人一起面對死亡。

100020022 尤博音

我覺得有時候非語言的力量真的大過於語言的力量,語言有時說再多若對方沒有感覺,就如同白講,但透過擁抱對方、亦或是藝術創作,讓對方直接袒露自己心中的想法,都是語言的力量做不來的。

當然有時也許會有用非語言無法撫慰到的時候,所以最好的方法也可能是依照對方不同的年齡層、心理狀況…等,並適時的在語言與非語言中做交替的使用,也許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100020004 謝雯伃

看完書之後,我對死亡的又有不同面相的理解,也許我還是會懼怕死亡,但是我知道在這之前到底該做些什麼,而不是只能任憑它襲來。而在書裡也知道家人之於死亡的想法,我們將會更珍惜彼此、更加坦誠相對。

至於在照護人員這一塊,我也知道當我成為他們的工作夥伴時,我將會面對到各式各樣的個案,而要怎麼跟不同性格的個案相處、如何取得他們的信任,看完書之後我又更加的知曉,也知道該如何對工作始終保有熱情、壓力該如何宣洩,對我們而言,十分受用。

100020028 許中彥

透過這本書的閱讀,作者以她自身所接觸過的10個案例來分享自己在藝術治療的經驗,有些是成功的案例,有些則是失敗的,但我覺得就是要有失敗的案例,才能更凸顯出人世無常的真實面相。作者誠實地述說了自己曾經遇到的迷惘與黑暗,但仍然能夠在過程中保有自己的對於個案、對於藝術治療的愛與信心。並保持自己謙虛的態度,不已成功驕傲,也不自大到忽略其他人,這才是讓我最值得學習到部分。

另一個重點就是,作者讓我們了解到:藝術治療最重要的媒材就是「自己」。我們可以發現不管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發現作者常常陪伴在案主身旁。因為這種「臨在」的感受,就是一種高品質的陪伴,也能使案主與治療師之間產生更強的信任與連結。而這些也更顯現了,只有身為「人」才能夠達成並付諸實踐理想。

100020013 蔡馨葶

在這本書中,我一直感覺到強烈的對比,因為美食與安寧病房似乎讓人感受的心境是不一樣的,在安寧病房似乎是要提供健康飲食,但在書中盡是提到美味的餐點與甜點,還能讓房客自由點餐,這樣的安寧病房讓待在這裡的房客有備受尊敬的感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至少還有一段與美食共處的美好記憶。透過以主廚的角度來書寫生離死別的心境,別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100020059 陳若瑄

臨終照護中心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昏暗、陰沈、無望的等待死亡,病患骨瘦如柴、無法進食,但在「燈塔」一切都是那麼不一樣,病患的食慾非常好,甚至還會點餐、期待更多美食。「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這本書讓我看到不一樣的臨終照護方式,大廚透過美食,不只給予病患味覺、視覺上的享受,還帶給病患心靈上的安撫與慰藉,讓他們的生命最後一段旅程,不再那麼難熬。

100020066 楊子玄

烏普雷希・史密特在燈塔臨終照護中心擔任主廚的工作,對於擁有完美廚藝證書與推薦函的廚師而言,當然,一開始到最頂級的高級飯店工作是最優先的選擇,藉此來得到自身能力的認同,因此,烏普雷希先生亦是如此,但是在進入米麒麟飯店工作的那段歲月,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讓他對廚師工作感到失望,在飯店、餐廳擔任廚師多年後,他感到心中似乎缺少了一絲的成就感,自我覺察後他意識到為社會服務以及與人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的職業更加長久,所以他選擇到照護中心工作,雖然遇到的挫折更大,透過廚藝讓臨終的房客尋找回憶中的味道,讓房客覺得在生命最後的時段受到尊重與回顧人生的歷程,在特殊治療中有音樂治療師、藝術治療師,病患可以透過音樂與藝術去探索生命的記憶,而我覺得烏普雷希主廚就是藉由人性的廚藝讓病患獲得治療,不僅品嘗食物,也品嘗了生活,使他們人生旅程最後的期盼得以圓滿。


[編輯] 問題討論

一、藝術治療是什麼?

安寧療護強調「四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照顧。除了正統的醫療藥物之外,亦有許多輔助治療法,例如:音樂治療、寵物治療以及藝術治療。藝術治療是一種以藝術為媒介的心理治療方式,心理上的創傷和肉體的傷一樣,都需要時間慢慢修復,持續地關懷、支持與有品質的陪伴,幫助病人找尋力量以求安適,藉由藝術來達到心理治療的介入,使人坦然接受生老病死的命運,達到真正的生死兩相安。

藝術治療有兩大學派,一是:「利用藝術創作所做的心理治療」,認為藝術須透過語言的詮釋及探討,才會有治療的效果。二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就已經是治療」,當一個人專注於創作時,生心理都會發生變化,情緒能得以舒緩,身心靈亦得到了統整。


二、心理創傷可以治療嗎?

其實從故事中可以得知透過藝術治療的過程中,會讓人的心情較為放鬆,且透過每一幅畫可以再好好檢視一次自己內心的想法 ,再去面對自己在外顯無法面對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心裡的創傷有部分是可以治療的,起碼在很多案例中都有跡可循。


三、治療後會比較快樂嗎?

在海倫的故事中,一開始的治療期因為身體上的病痛造成創作的困難,而進入創作時又因為突如其來的龐大情感,差點壓的海倫無法負荷,此時治療師並沒有自己決定要停止或繼續治療,而是陪在海倫身旁,尊重她的每一個決定,而海倫也決定繼續接受治療。從這例子中,我想雖然治療後不一定個案就會比較快樂,但我們能在一旁陪伴、支持,協助個案走過每段歷程,雖然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但我們能在一旁觀察個案的狀況,隨時給予幫助,除非情況危急個案性命,不然我們必須尊重案主做決定的權利,也就是所謂的「案主自決」,陪伴個案走過人生最後的路。


四、藝術治療的困境是什麼?

雖然透過彼得這個個案的例子讓我們了解到有時碰到頑強的個案會讓治療師的藝術治療技巧毫無施展的地步,甚至沒有辦法預期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結果。進而必須要去想想更多不一樣的處遇計畫。然而,我在書中看到都是比較多關於治療者本身的思考,像是檢討自己的不足,以及理想與現實期待的落差,這些會比較偏向治療者的「內省」部分,也進而讓自己去與督導們討論噘下來的行動方針與想法差異。雖然我們知道在批評案主前要先了解自身的問題與所處的情境與情緒,再去對問題提出質疑。但我也有疑慮的就是,書中內容讓人感覺出都是朝向「自己的不足」做論述,比較少有與案主面質、提問、尋求澄清等等方式來解決心中的困惑,反而就從何謂藝術治療的本質下手,以及探討許多的內外在因素等等。我相信不管是自我反省,或是直接面對案主,都有其利弊存在,然而作者選擇了以自我本身的調適來面對此一問題,雖然覺得惋惜,但其至少把能做到最好的事情都做了,接下來的工作就交給神去辦。而作者同時也點醒了我們,這「最困難的功課」就是在於能否誠實的面對自己而不迷失,一個最大的敵人也正是自己,如今唯有在人群中互相幫忙與體諒,才能夠在助人的專業中慢慢成長茁壯。


[編輯]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