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目錄 |
[編輯] 一、作者簡介
傅佩榮,民國39年生,上海市人。台大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大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他的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人性向善》、《究竟真實》、《宇宙的舞者》、《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轉進人生頂峰》、《哲學與人生》、《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潛能》、《探索生命的價值》、《走向智慧的高峰》、《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柏拉圖》、《中西十大哲學家》、《新世紀的心靈安頓》、《論語解讀》等八十餘種,以及有聲書系列《論語解讀CD版》、《老子解讀CD版》、《孟子解讀CD版》等(由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會出版)等。
[編輯] 二、本書摘要
一看到《論語》,相信大家很快聯想到求學期間為了考試而辛苦死記孔子一番“之乎者也”的痛苦回憶 ,然後問,我為什麼要讀《論語》,也許還有些人會問,這個時代閱讀《論語》,是不是有點太落伍了?
論語是文言語錄體,章節之間缺乏背景說明,如果依原編輯次序,讀起來不易理解,而且很難體會孔門師生對話跟我有什麼關係?孔子所發的每一言都有特定的時空環境與個性迥異的對象,我們想像一下,如果把當時論語的這種你問我答的環境還原,由熟稔《論語》、學養豐富的導師帶領會員進入一個活潑、親切的互動學習情境,讓學員分享自己的經驗並與孔子的生命智慧做串聯,這樣有趣的學習,較能切身感受和自己相關的部份,且更能讓會員實際運用孔子的理想~「人際關係的圓滿實現」於日常生活中。
檢視人類的痛苦,多源自於個人與他人的相處出問題,親子關係、朋友問題、同事與工作主管、對國家社會的不滿……,這些網絡都深深影響個人的價值實現與快樂的平衡。孔子提醒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物中,思索我與對方的關係,在這個網絡中使言行恰如其分;如果每個角色都有合宜的演出,每個關係都得到圓滿實現,就能企及大同世界的終極理想。
西方大學的通才課程,以及日本教養課程,把論語或儒家文化列為必讀或參考教材,日本與韓國也有許多的孔子學會。中國雖然經過文化大革命,近來也掀起儒學熱潮,日前大陸學者于丹《「論語」心得》書籍空前熱賣,中國影壇近年來罕見的億萬投資大製作之一【孔子—決戰春秋】,這部耗資近一億五千萬人民幣的電影,除了叫好叫座,也引發孔子迷或非孔子迷的廣大討論。所以,「這個時代不讀論語,反而有點落伍了。」
本書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解讀經典」系列第三部,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原典到白話翻譯,到融入現代生活的實例,與其他解讀《論語》最大的不同是,作者以累積二十餘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人能弘道」的觀點,孔子和儒家都主張入世,「道」是指人生理想,與人有關,強調實踐理想的主動力量在於人,而不在於道;即使沒有學問或智慧,只要真誠,就可以發現內心向善的要求,走上人生正路,進而使天下人都步上善的途徑。
在本書的引領下,「與孔子為友,以孔子為師」,親炙孔子的智慧與中華文化的精髓。
《論語》的具體內容有二十篇,按順序是:〈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黨篇第十〉、〈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憲問篇第十四〉、〈衛靈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陽貨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張篇第十九〉、〈堯曰篇第二十〉。
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據其重要性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與第一流學生的對,第三等是孔子與第二流以下學生的對話,第四等是學生發表的言論。譬如:「學而優則仕。」這是子夏說的,而非孔子的話。閱讀《論語》的時候,要根據四種重要性的程度,分別對待及討論。
孔子的學生大概可以分為四科,一般稱為「四科十哲」。「四科」的具體分類為:德行科,代表人物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代表人物是宰我、子貢;政事科,代表人物是冉有、子路;文學(文獻)科,代表人物是子游、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包括政事科和文學科。
[編輯] 三、佳句摘錄
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路-「記己有恥」、「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公冶長-「三思而後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季氏-「見得思義、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門;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雍也-「仁者壽、不遷怒,不貳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顏淵-「民無信不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學而-「敏於事而慎於言」、「禮之用,和為貴」、「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溫、良、恭、儉、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記-「學然後知不足」。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鄉黨-「食不語,寢不言」。泰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憲問-「見利思義」、「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陽貨-「寬則得眾、「性相近也,習相近也」。
[編輯] 四、心得感想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像是把夫子,從高高的平台上放到和我們一樣的位置,去感受他的德、他的愛。
很多時候不想憶起顏淵讚夫子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因為那樣像是離夫子離得很遠,大部份的時候個人比較習慣把自己坐在夫子的對面去,像隻小牛一樣,反覆咀嚼夫子說這句話時的想法。
為什麼夫子聽到季文子做事都要三思後,會說「再思可矣!」? 人生很多時候是不是就因為想了「這事對嗎?」、「這事該做嗎?」之後,還過多地想了,「對我有利?有害?」反而錯過了許多的如果。
為什麼夫子在聽了南容反復唸了三次「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就很欣然地代兄作嫁,將自己疼愛的姪女嫁給他?
而在夫子對季氏說「八俏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語氣是多麼的威武,多麼地浩然正當?而季氏當庭是不是也被夫子的正氣所折服而羞愧地滿面慚紅?
當夫子對自己喜愛的學生撂下重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于予與何誅?」之際,夫子對宰我的期望和痛心並存,那是怎麼樣的心情?
當夫子去見南子這位世所不容的女子時,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子路很勇敢表現了自己的心情,而夫子在心底是不是也笑著、也嘆著地一一開導他:“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有時再讀到這個故事時,會不禁想起耶穌對人也說過:「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換我,能這麼有智慧地應對嗎?
就這樣,抱著萬分感謝記錄夫子行述的先哲們的心情,再一次倘徉在夫子一字一句的德愛裡。
[編輯] 五、問題討論
- 問題1:孔子學富五車,他有特別拜誰為師嗎?
孔子雖沒有特定拜誰為師,但立志求學以後,就遍訪名師,向人請益,歷史上記載他曾「問禮於老子」,也曾向有名的盲人樂師師襄習樂,用功到「習其曲,習其術,習其志,得其為人」。師襄最後聽到孔子的演奏,於是離開老師的座位,向孔子鞠躬。
- 問題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將心所欲,不逾矩」
2-1孔子十五歲才開始接受教育嗎?
2-2關於「耳順」的爭議
2-3孔子說這句話,大約是那一個階段呢?
2-1
在古代,十五歲是平民停止接受教育之時,出身平民的孔子,沒有資格上大學,他不甘心學習之路就此斷絕,於是立志求學,別人都離開學校,只有他繼續求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從此,孔子的一生都是「學不厭,教不倦」,終身都努力求學不輟。
2-2
「耳」字可能為語助詞或筆誤,敦煌石經的版本是「六十如順」,無耳字。從孔子的思想和整個儒家思想的演變,都找不到「耳朵順」的道理。孔子說此話是根據他生平的行為來互相印證的,從各方面考量可以確定,「六十耳順」是指順天命。
2-3
孔子說這段話時,顯然已超過七十歲了,據歷史上記載,他活到七十三歲,這句話可以說是他在離開人世之前對自己生平的回顧,因此這段話非常重要,我們探討孔子思想的進展階段,多以此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