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內大革命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一、 作者簡介

       作者是全球著名的腦科學家,有「認知神經科學之父」的稱號,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對於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有這不可或缺的貢獻。除了首創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外,還創辦了認知神經科學期刊,同時也成立了認知神經科學學會,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擔任心智研究中心主任。作者不僅是臨床與基礎科學的研究者,還致力於讓認知神經科學普及化,出版了許多科普叢書,而其中最著名的學術著作是總結九十多位科學家的工作而出版的《認知神經科學》(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至今仍暢銷於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被譽為認知神經科學資料庫。

[編輯] 二、 本書摘要

第一部 人類的生命基礎
第一章 人類的大腦特別嗎?
       長久以來人類經過許許多多的演化,從原本的物種發展出現在樣子,那我們是因為什麼而與其他物種與眾不同?不是來自於我們的肌肉或骨頭,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大腦。腦袋越大並不代表越聰明,而是腦部的結構與區域為了適應多變的環境而逐漸演化而來,皮質區掌管許多的功能,還有一些特化的區域,以及基因上的演化,讓我們出現了語言,使溝通更有效率,這就是人類為了生存適應環境所需要的改變。
第二章 黑猩猩是完美的約會對象?
       黑猩猩是我們的近親,基因有98.6%的DNA序列是相同的,就是因為有那1.4%的變異而讓我們和黑猩猩而有所區別,從我們的前掌發展成手,而不是在用四肢在地上爬或樹上盪,讓我們可以空出雙手來發展文化,以及我們與黑猩猩的心智差異,還有語言的發展,因為我們獨特的喉頭,讓我們可以發出無數的聲音來溝通,而我們的鏡像神經元也較其他物種來的不一樣,所以我們才能夠藉由模仿來適應環境,人類的演化就是根基於這些基礎。
第二部 融入社交世界
第三章 大腦與擴大社交關係
       因為有演化天擇而推動物種的社交行為,而人類也因此發展出高度社會性,沒有人類是可以靠自己獨自生活而沒有社會團體,所以瞭解人類的社會性是瞭解人類狀況的基礎。社會群體是有規模的,不能無限擴大,而是受到了我們辨識他人能力、記憶臉孔能力、情緒處理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的能力。
第四章 內在的道德輪盤
       人類能夠進行道德判斷也是由演化而來,人類發展出的數千種讓人能互相合作生存的習俗,都是我們的數千種社會互動所發展出來的規範,這都來自於人類的心智與大腦。在有些情況下我們會理性的思考我們的行為,但在某些情況下理性卻又消失了,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大腦有意識的理性心智與無意識的情緒系統之間協調。
第五章 我能感覺你的痛苦
       許多動物都有模擬或模仿的情況,人類當然不例外,從我們還是小嬰兒時就能夠感受到照故者的表情,甚至是模仿,與第二章提到我們有與其他物種有別的鏡像神經元,因此我們也可以藉由想像就能操控自己模你的表情,我們也可以看到悲傷的故事也會覺得悲傷,這樣的能力讓我們不需要親自經歷,就能夠瞭解這個世界,這能力使我們的社交世界更豐富。
第三部 身為人類的榮耀
第六章 藝術是怎麼回事
       「用手工作的是勞工,用手和腦工作的是工藝家,但是用手、腦、心工作的是藝術家。」我們和其他動物有某些共同的感知處理能力,因此也有相同的美學偏好,但人類與其他動物相比,還有很多更獨特的地方,讓我們有彈性的能夠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
第七章 我們的行為都是二元論者
       每種物種都有專門針對特定領域的某些能力,而我們的直覺物理學是其他動物也有的,目前的研究發現人類是唯一會思考無法觀察到的力量的物種,我們可以藉由推理、解釋生理與心理領悟無法感知的事情,這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結合有意義的分析性思考,就是科學的基石。
第八章 有人在嗎?
       注意力是我們的意是守門人,皮質處理器控制了注意力的方向,雖然我們可能有上到下的自願性控制,也可能有下到上的無意識訊號來拉走我們的注意力。左右腦彼此失去連結的裂腦症患者不會發現自己看不到另一邊,左腦失去關於右腦所掌管的心智過程。
第四部 人機演化
第九章 誰需要肉體
       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許多電子工具可以取代人類身上的某些功能,例如可以用矽晶片為基礎製造人工耳,漸漸的智慧型機器人的問世,也讓我們見識到人類的無限可能。

[編輯] 三、 佳句摘錄

1. 腦的主要處理程序,也就是推測和意識有關的這部份,根本就有被瞭解。他們遠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我不認識任何能夠想像其本質的人。(p.271)
2. 如同腦的改變是連續的,意識的互相融合也是連續的,就像影像逐一消失的幻燈機一樣。正確地說,他們是單一漫長的意識、一條涓涓不斷的河流。(p.302)
3. 人應該要知道,從我們的腦,而且也只有腦,誕生了我們的愉悅、快樂、歡笑、快活;我們的憂傷、痛苦、悲痛和眼淚亦如是。(p.350)

[編輯] 四、 心得感想

弘庭:因為本身對於相關領域非常有興趣,這本書我從拿起來第一眼就被吸引了。這本書最棒的是,從不同的觀點探討同一個議題,以第一章為例,是否我們的行為異於其它動物是因為腦部的不同?看書之前或許會很直關的說:是,不過事實上不同在哪?這是我所不了解的,而且事實上相同的地方甚至更多。這本書不但幫助我更加了解目前研究趨勢,也破解一些迷思,是很有趣的書。
馨怡:我覺得這本書很有趣的地方是在於作者問了:「你覺得人類有哪些地方是獨特的?」我覺得沒看過者本書的人大多反應應該是,「人類跟其他物種本來就不一樣阿,我們會思考」,但若要講出那你怎麼知道動物不會思考、或舉例等,那應該就回答不出來了,作者問了不同領域學者這個問題,探討一些令人疑惑的問題,也讓我得到心理學認知與神經科學方面的知識,也體會到大腦訊息處理奧妙之處。
碩為:這本書十分的簡單好閱讀,用字簡單也不會流於只有知識的傳授。我第一次覺得看一本科普書籍能跟一本小說一樣輕鬆。只要有一點腦神經科學的基礎,閱讀起來絕對不會有問題。
逸如:心理學的課程大部分都是在學習與人有關的知識,但要了解人類並不是學了心理學就足夠的。這本書的作者將心理學、生物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融合起來,讓讀者可以對人類有更全面的認識。書中某章節提到人類有「說閒話」的行為,我們通常認為說閒話是不好的,但這種行為其實等於其他靈長類社交理毛的行為,可以幫助維持與他人的關係。理毛行為必須是一對一的,而且會花掉很多時間,但說閒話可以可以讓我們一邊工作一邊理毛,這或許就是語言的開端。我們一天會花數個小時跟別人對話,而且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是閒聊;女生在閒聊時會花三分之一的時間講自己,三分之二時間講別人;而男生則花三分之二時間講自己,與女生相反。與我們對話的團體不會一直擴大,當超過四個人的時候就 會自動拆成兩組,就像每此吃家聚的時候都不會是所有的人一起聊天,而是分一小群人自己聊自己的!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發現人類有些行為看起來不重要,但背後都有其演化上的意義,非常有趣。
子嫻:這本書將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做結合,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知識,探討為什麼我們人和動物的差異如此的大,作者統整了各種領域得到了解答,透過他的整理以及幽默的筆法,讓一般的讀者可以讀下去,不會覺得困難或是枯燥乏味,從人類的生理構造、同理心、社交行為、道德,使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從書中會看到自己所學過的字眼,也更加清楚知道他們代表的意義及應用的方式。
惠萍:我覺得看完這本書有種把自己這一生所學連貫起來的感覺,他跨越了許多領域,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等,讓我知道原來知識的連結是可以這麼無遠弗屆。整本書是在說明人類大腦的演化歷程,小從基因序列,大到從整個生態來看人類,原來人類是這麼的渺小。其中我對書中最感興趣的是鏡像神經元的部份,因為之前有唸過相關書籍,經過這次的讀書會又讓我重新回想起那時念過了什麼,並且又有了跟之前不一樣的想法與體悟,我覺得這次的讀書會讓我學到很多,除了認識了一本好書外,也讓我重新複習了之前所學,並且有更深刻的印象。

[編輯] 五、 問題討論

  • Q1: 從書中的介紹中,我們看到程式設計資訊的發達,已可讓機器人有模仿的行為,也就是說這個機器人能夠區分自己與另一個機器人,即為自我知覺。不難預見機器人的訊息處理、心智推理功能、模仿等都有辦法表現出來,那你覺得人類與機器人相同嗎?若不同,那人類有哪些地方是獨特的?
A1:不同,應該在於情緒的感受與表現會有所不同。我們了解人類會對於不同的刺激可能產生制約反應(原本害怕的變成不害怕的事物),但程式的設計只會讓機器人有相同的反應,而不會受到經驗的不同而不一。另外,當機器人若真的可以表現出害怕的感受時,但人類也不會覺得機器人真的內心覺得害怕,但人類判斷人類的情緒反應時,通常即便另一人的情緒表現是假裝的,人類多半還是可以判斷出來。
  • Q2:人類與其他動物相比,確實在社交、道德、藝術、同理感受...等方面有更優越的表現,然而回歸生存的本質而言,這些看似卓越的演化方向是否讓人類更易於生存?
A2:也許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確比較優越,但是人類卻忽略了我們也是這些動物的一分子,我們需要這個環境來生存,演化方向讓我們不斷的自以為是,任意的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來達到更優越的表現,到後來我們所得到的反而是更無法控制的大自然反撲,也許卓越的演化方向是無法讓人類更易於生存的。
  • Q3:在第五章中提到跟移情以及同理的神經機制,但探討都是負面的情緒。如過是正面的情緒,那是不是也會有類似同理的感覺?以及其運作機制的預測。
A3:正面情緒的移情應該是類似嗅覺-噁心的同理機制,當對他人的噁心表情察覺時,自身腦島也會活躍。即是說自身也會有噁心想吐的感覺。相較痛覺則是體感覺皮質不會有反應,這都是演化下來的機制。所以我認為,快樂跟嗅覺類似。因為,對快樂的同理不但沒有危險甚至有助於身心健康。
  • Q4:人類跟黑猩猩的DNA序列相似度高達百分之98.6,那為什麼我們和黑猩猩還是如此不同?
A4:即使只有百分之1.5的不同,基因(DNA序列)與其最終的功能之間的關係並不簡單,每一個基因都會用很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而各種不同的表現可能正是功能天差地遠的原因。
  • Q5:智慧型機器人的產生?
A5:現代人會希望機器人可以負責三不工作,也就是不有趣、不安全、不乾淨,幫人類省下時間以及安全上的顧慮。但如果要求機器人必須做到很好的話,勢必要有腦的構造,機器人一旦有腦的話,你就無法保證它可以讓你控制,它可能會激發出自己的感覺,或是偷過模仿和學習,會有愈來愈多的問題產生,就像電影AI人工智慧所描述的,因此智慧型機器人的功能需要深思熟慮,假如裝設大腦的話,大腦還有好多功能是我們不清楚的,無法保證機器人的一舉一動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編輯] 六、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