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
出自KMU Wiki
目錄 |
[編輯] 脊髓神經的構造及功能
脊髓神經位於後背部,存在於脊椎骨所形成的管腔中,由延腦沿伸到上腰部,其直徑約為人的指頭寬,長約 50 公分,柔軟且具伸縮性〈看起來與市場上看到的豬的龍骨骨隨相同〉約每隔半公分左右兩側各分出一條呈索狀的神經根。脊髓神經共有頸髓 8 節、胸髓 12 節、腰髓 5 節以及薦髓 4-5 節。脊髓的功能就像雙向的電話線,其功能在於溝通腦部與周圍神經,也就是說,它可傳達腦部的訊息到四肢或內臟,也可傳達四肢或內臟的感覺到腦部,是腦部與四肢的信號交換站。腦部發出的信號經由脊髓當作轉送站傳到四肢及軀幹的肌肉,並將全身的感覺、觸覺、冷熱覺等信號再傳到腦部告訴大腦現在全身是在什麼樣的情況。除此之外,脊髓神經也傳達著自律神經的信息;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以及副交感神經所構成,二者互相協調支配內臟的活動,包括血壓的調節、胃腸汝動及排便功能、膀胱收縮及排尿功能、體溫的調節。
[編輯] 脊髓損傷的原因及其病變機轉
脊髓損傷係一種脊髓(包含神經根)的急性創傷,脊髓一旦損傷就會造成不同程度之運動及(或)感覺功能的喪失,因而產生許多的問題,包括:運動感覺機能障礙、排尿排便困難、呼吸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皮膚併發病、自主神經機能異常等。 造成脊髓機能障礙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外傷性脊髓損傷,另一為非外傷性脊髓疾病,兩者約為四比一。在台灣地區,造成外傷性脊髓損傷的原因,以車禍居多,幾乎佔一半的病例,其次為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運動傷害〈例如:跳水〉、刀槍傷等。常造成一個或許多個脊椎的斷裂或脫臼,這些脊椎骨頭受壓其碎片侵入脊髓而使脊髓失去作用。
至於引起脊髓損傷的非外傷性原因,則以神經腫瘤、血管瘤、血管畸形、腦脊髓炎以及結核性脊椎病變的併發症居多。因為腫瘤或癌症引起的腫脹,對脊髓神經造成壓迫,使其漸漸失去功能。脊髓損傷以 20 歲至 29 歲之年齡層的發生率最高。以性別而言,男女之比約為五比一。
[編輯] 脊髓損傷的症狀
脊髓損傷後產生的症狀,依損傷部位的高低以及損傷的嚴重性而有很大的差別。臨床上可分成下列幾項:
[編輯] 一、兩下肢麻痺
脊髓受損部位在胸腰部而造成兩下之及需幹運動及感覺傳導受阻礙,這種阻礙可能是完全性的,即任何信號都無法通過叫做「兩下肢完全麻痺」。也可能是不完全性的,即意外或疾病後仍有部分的運動及感覺的傳導存在,叫做「兩下肢部分麻痺」。
[編輯] 二、四肢麻痺
指神經傳導阻礙存在較高的頸部,使四肢〈雙手、雙腳〉都受影響而失去運動或感覺的功能,因同時會有呼吸機的麻痺而引起呼吸動作受限制,同時咳痰的動作不易進行。
[編輯] 三、自主神經失調
因為人體的脊髓神經掌管部分的自主神經功能〈包括心跳、血壓、排汗、大小便控制和性功能〉。所以脊髓損傷常會造成大小便失禁、體位性低血壓以及性功能失常等。
[編輯] 脊髓損傷是否會恢復?
通常在急性期〈受傷後 6-8 週之內〉,如果沒有任何神經好轉的跡象,則以後恢復機會甚微,因為神經細胞壞死不可能再恢復。如果在這 6 至 8 星期中出現神經功能好轉情形,將可期待繼續慢慢恢復的可能,這種情形表示脊髓神經只是部分受損,未受損的脊髓神經可以慢慢地接管受損神經的工作,而使其功能漸漸好轉。
脊髓損傷者除了在急性期給予適當的內、外科療法使其損傷程度降至最低,為了要達到恢復獨立生活的能力,接受完整的復健治療是必要的。完整的復建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膀胱訓練、心理重建、後遺病變的預防。
[編輯] 脊髓損傷引起之主要問題
脊髓損傷患者多為青壯年之男性,正是社會中具生產力之一群,且常為家庭收入主要提供者,當其突遭意外造成癱瘓,身體諸多功能受損,日常生活處處依賴他人,事業或學業因而中斷,另外得面對家庭、婚姻問題,其心理衝擊不可謂不大,壓力與衝突悄然而生。走過低潮時期,學習接納自己,重新調整腳步再出發,很多人都這樣走過來的,或者經營事業,或者專業作畫,或者開店營生,或者投入協會,都有可觀的成績。現代醫學治療及復健訓練的進展,自我照顧已不再是難事,而壽命也可達一般人之八九成左右。
[編輯] A. 生理問題
1. 運動機能障礙:截癱、全癱、痙攣
2. 知覺機能障礙:知覺異常、知覺喪失
3. 呼吸機能障礙:呼吸肌麻痺或無力導致之呼吸困難或完全無呼吸功能
4. 排尿障礙:神經性排尿困難、尿道感染、結石、腎臟衰竭
5. 排大便困難:便泌、腸阻塞
6. 性功能障礙:陽萎、不孕
7. 皮膚併發病:褥瘡
8. 自主神經機能異常:頭痛下高血壓、低心搏率、起立性低血壓
[編輯] B. 心理問題
1. 沮喪、精神不振
2. 自殺
[編輯] C. 社會經濟問題
1. 醫療支出浩大
2. 就業困難
3. 婚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