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與民眾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編輯] 肺結核與民眾

壹.前言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包括台灣在內,全世界依舊為這個開放性疫病所苦,每年都新增數百萬的結核病患。為避免這場結核病的災難持續擴大,台灣與國際接軌,迎向防治結核的高度挑戰,配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推動的「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值得全民攜手繼續向終「結」邁進。 自從1882年德國科霍(Robert Koch)博士發現了結核菌,126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已經有療效良好的藥物能根治結核病,但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每年全球仍有約800萬人感染結核病,而且有高達160萬人因此病症而死亡。地狹人稠的台灣,每年也會新增1萬多名結核新病例。一方面是因為醫療資源普及造成患病個案就醫自由,再方面開放觀光、引進外勞、國際往來頻繁,還有愛滋病併發結核病等因素,致使結核病防治工作受到極大挑戰。

貳.文獻查證

一.結核菌的特性

結核菌對外界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在陰暗潮濕處可存活數月,但在陽光直接照射下4~6小時便會死亡,這樣的特性,讓感染結核菌而尚未發病的人,彷彿冰山一角,如果針對這些感染了結核菌而尚未發病的人(亦稱為「潛伏性感染者」),及早阻斷其發病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減少新增個案數。 根據資料顯示,一般人感染結核菌後,通常並不表示會發展成結核病,約有5%-10%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一時間發病;這類「潛伏性感染者(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由於體內結核菌數量並不多,此時若給予預防性治療,可有效減少9成日後發病的機會,同時可阻斷未來發病傳染給同住或親密的親友。


二. 世衛組織報告

(一)2005年估計有880萬新結核病例,740萬例在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共有160萬人死於結核,包括感染愛滋病毒的195 000名患者。

(二)2006年估計有920萬起新的結核病例(每10萬人口139例),包括410萬起痰塗陽性新病例(占總數44%)和70萬例愛滋病毒陽性病例(占總數8%),包括150萬人為愛滋病毒陰性者,20萬人為愛滋病毒感染者。

(三)在2006年,估計有50萬例耐多藥結核病例。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在2005年臺灣地區結核病完成登記22,663例(每十萬人口登記病例發生率99.71人),其中確定病例為16,472例(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發生率72.47人)。到了2006年結核病完成登記者為20,407例,其中確定病例為15,387例,2007年更下降至14,554人,結核病新增個案數也持續以7%的幅度下降,其中,死亡個案數更減少10%以上,顯見我國結核病感染人數,不僅可望落實WHO全球2015年的目標,從每年1萬5千人減半為7千5百人。

四. 政府政策--都治(DOTS)計畫

都治計畫係指在醫護或訓練過的關懷員每日親自關懷目視下,使病人服下每一顆應服的藥,以提高治癒率。這種觀察治療的方式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最有效的肺結核防治策略,為更落實都治計畫,只要是結核病痰陽個案都要求住院二星期隔離治療,在醫院即落實「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吃完再走」病患確實服藥,陰轉(痰液無法檢驗出結核分枝桿菌)後回家繼續治療,以消除社區傳染源,回到社區後由當地衛生所地段護士、醫院及全國觀懷員共同列管,落實到每一確診個案;不合作病人則藉由村里鄰長輔助社區防治措施、必要時請警方協助強制隔離治療等。在2006年初,接受都治(DOTS)關懷計畫的結核患者只有70%;實施十年減半計畫以來,到2007年,納入DOTS關懷計畫患的涵蓋率已經達到92.6%。

五.護理人員的因應措施

DOTS計畫的實施是必然的趨勢,藉由醫護人員持續性的照護,可降低結核菌的傳染力,縮短治療的時間,也可藉由持續觀察中,知道病人服藥的情形及藥物的副作用,也間接降低了病人的再住院率,因此,護理人員因有相對的因應措施(李、邱,1999):

(一)DOTS把病人服藥的責任交給了護理人員,所以必須確實做到”送藥到口、服藥入口、吃完再走”的督促服藥方式(李、邱,1999)。

(二)護理人員應在病患住院期間,觀察服藥情形,是否有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並找出對病人有正向影響的關鍵人物,以促進病人出院後持續的服藥治療(李、邱,1999)。

(三)護理人員給病患適當的衛教,協助病患及家屬了解持續性服藥的重要性,也讓病人對結核病的治療方式及疾病的認知更了解(李、邱,1999)。

(四)在病人出院前應做好轉介的準備,需要有單張詳細記錄服藥情形,讓病人在出院後即刻受到連續性的服藥記錄(李、邱,1999)。

(五)公衛護理人員在病人出院後,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定時的監測病人服藥情行與隨時修正治療方向外,更應掌握病人的行蹤,以免造成流失率的增加(李、邱,1999)。

(六)要促進結核病的治癒率,提高病人的信守性是根本的原則,然而信守性的複雜程度,往往跟病患的個別性息息相關,因此以關心的態度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謢病關係,有利於了解病人的個別需求,才能針對不同個體給予適當護理(李、邱,1999)。

六.結論

結核病的治療是結核病防治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如何讓病人得到最適切的治療,一直是政府單位努力的目標,而結核病防治不僅是政府的責任與義務,

需要結合民間、醫界、學界的力量ㄧ同來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結核病,達成防治結核病的目標,保障國人的健康(吳,2005)。

七.參考資料

吳怡君(2005)‧台灣結核病現況及政府的凡至策略‧台灣醫界‧48(2),38-41。

李如萍、邱艷芬(1999)‧肺結核病人的治療與護理措施‧護理雜誌,46(1),77-80。

疾病管制局(1999,7月1日)‧肺結核主題專區‧2008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cdc.gov.tw/mp.asp?mp=230

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5月2 日取自http://www.who.int/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2007/key_findings/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