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會名原由

我們是一群喜愛山林的孩子~
在繁忙的課業中,喜歡走出戶外踏青尋幽訪勝
而在書中,我們能看見更藍的天空、更綠的山野、更單純的喜悅、更平凡的感動
這次回歸到登山層面,並以台灣環境為輔
還請各位多多指教~

[編輯] 山賊成員

M97 李直諭 M97 柯又予 M96 王稟荃 C97 李年加 PH97 李宛諭
PT97 廖彥齊 M98 陳柏霖 M98 黃皓 D99 許立言 SM99 陳榕

[編輯]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編輯] 一、作者簡介

彭明輝老師長期關注社會事件,參與各項社會改革運動,並且也常參與社區活動。
SARS期間編撰《SARS防護完整手冊》穩定社會人心,深獲公衛界肯定。
08年全球糧食危機後把焦點轉到風雨飄搖的台灣農業,大聲疾呼政府應該重視農業、四處發表演說、
上環評會發言、網路上為文期望帶出討論,乃至於成書付梓,實為台灣少數知識份子中的良心。
年初(2011)因披露台清交等名校掠奪農地的內幕離開服務多年的清大,但仍持續關心社會脈絡,在各種地方發揮影響力,值得敬佩!

[編輯] 二、本書摘要

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什麼是糧食危機。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轉角的小吃攤,
目不暇給的各式肉類與蔬菜,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有錢也買不到食物?是天方夜譚吧。
但是打開國際的大門,一月份糧價指數連續七個月漲破2008年最高點,聯合國呼籲各國需擬定政策以穩定糧價波動;
玻利維亞因為糧價波動而發生示威、爆炸事件;
巴西媒體說:「氣候問題和糧食價格讓埃及政變!」因為全球氣候異常、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食問題不斷升溫。
但全球糧食問題對一個豐衣足食的島國來說,到底有什麼重要。
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說道:「目前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二%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
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
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
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
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
作者從石油危機、水資源問題、氣候異常,談到自由貿易市場,更論及看似能解決石油問題的生質燃料,都是加速糧食危機的原因。
台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更沒有本錢再忽視此一問題,亞洲國家如日本,早已將糧食綜合自給率從原本的四○%提高到四五%。
台灣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與其等待政府發布政策,更該盡早了解糧食危機,立即有所作為。

[編輯] 三、佳句摘錄

  • 誰控制種子,誰就控制國家與人民。
  • 什麼都可以進口,就是土地無法進口。
  • 慣行農法百年來的盛行,已經使農地只剩下支撐農作物的功能。
  • 基改作物艮是為了解決第三世界國家的飢餓問題,如今卻搖身為各項食品,出現在以開發國家的超級市場。
  • 國家機制根本沒有能力解決「公共資源」再分配的議題,才使得社會集體處於高度風險之中。
  • 時至今日,休耕面積年達二十餘萬公頃,近乎耕作面積。如此龐大的休耕絕非市場機制或農民年邁所造成,而是矛盾的農業及糧食政策的結果。
  • 國家預算用於休耕補貼而非促進生產、穩定糧食供應,這場世紀末的荒謬記實何時能解?

[編輯] 四、心得感想

國民政府的滅農政策(也就是一般所謂「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消滅農業」的激進說法)
在這幾十年來執行的相當不錯,絕對不會讓白賊義說成「無能」、「成效不彰」!
任何人都要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說法,動搖不了這些當權者對於民意、國家糧食安全的漠視。
這些政客只在乎當選,只在乎權力,只在乎利益,心中沒有國家的方向、人民的福祉,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就會瞭解為什麼台灣社會會走到今日的田地。
其實不只這本書,相關的論述多得不得了,連我這個家裡不是務農、也不念農業相關科系的學生都能深刻體認國家農業政策的荒謬,
這些學富五車的官員難道不知道?太可笑了!台灣各地都有不少人在努力,這個力量正在集結。
當然馬政府執政後持續不斷的農業惡法(農村再生條例)、農地開發(新竹二重埔、苗栗大埔、灣寶、台中后里、彰化二林,族繁不及備載)等等案子也以某種程度加速了這些力量的結合。要靠這些政客良心發現是不可能的,不需要期待,我們只能關心台灣,發現、討論這些問題,讓更多的人知道,用選票、用集會來告訴統治集團你們錯了,請馬上改進,否則人民頭家要你們馬上滾蛋!
誠摯的推薦你/妳去借這本書好好讀一讀,破除那種「台灣稻米自己率有九成」、「我們再進口就好」這類無知的謬論。

[編輯] 五、問題討論

  • 台灣政府如何滅農?
國民政府接收初期將買肥料、繳租金、交稅從現金交易改乘以物易物,
那政府就可以控制作物的價格,盡可能壓低農民的收入,逼著大量的勞動人口進入都市,這樣才帶動所謂的經濟奇蹟。
在鄉村的人口減少、老化,政府就更可以肆無忌憚的把農地移作他用(科學園區、工業區、輕油裂解廠、都市計畫掉等,名目實在太多)
經濟成長的代價是土地不可回覆的破壞。
政府在無數的環境運動中始終屹立不搖,堅持向財團傾斜、出賣人民。再接著,加入WTO、簽訂ECFA,台灣農民已經窮途末路。
  • 試問台灣多以小農種植為主,如何抵抗外國的低價傾銷?
擋不了啦!賺不了什麼錢,政府乾脆鼓勵休耕,這是個多麼可笑的政策?
從前美帝硬塞過剩的小麥,輔以政府的鼓勵下,國民飲食習慣已經大大不同,台灣不產小麥,政府竟連水稻也要放棄?
再注意這幾年有不少案子,農民(多半已年邁)得坐大老遠車到首都去颳風下雨,所為何事?竟然是請求政府不要毀了他們的家!?但得到了什麼回應?
小弟以上只是個簡述,詳細過程可讀彭教授這本書,再推薦吳音寧「江湖在哪裡」一書,可深入台灣農業如何敗壞至今。
成露西女士曾說:「知識份子必須透過社會實踐,才能有所貢獻。」
或許我們現在還做不了什麼大事,但至少應該去瞭解社會出了什麼事,不要只關在自己專業的小圈子裡。
沒有對問題基本的認知,又何來實踐的可能?

[編輯] 登山聖經

[編輯] 一、作者簡介

登山協會(Mountaineers Club)於 1906 年成立,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戶外活動兼保護山林的組織,其宗旨為:

  • 探索、研究並享受太平洋西北部或以外之山區、河川與森林。
  • 蒐集該地區的歷史、傳統和探險經驗,編輯成冊,作為永久紀錄。
  • 用以身作則、教導和鼓勵的方式,致力推動保育法案,以及維護自然環境的優美。
  • 親自遠征山區並提供教育機會以達成上述目標。
  • 鼓勵戶外活動的愛好者培養互助合作的精神。
  • 協會總部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目前是全美第三大的登山組織,在華盛頓州內設有七個分部。

[編輯] 二、本書摘要

自 1960 年初版起,《登山聖經》一直是登山學經典之作,目前已譯為十三種語言,世界各地的讀者超過五十萬人以上。

無論是登山老將或新手,還是有志登山者,莫不奉此 書為入門必讀。本書為2003年新增訂的第七版,承襲前六版淺顯實用的編排方式,提供登山者最清楚、最完整、最權威的觀念和技巧。

  • 史上最暢銷的登山書籍,銷售逾五十萬冊。
  • 由四十多位登山家合作寫成。
  • 完整介紹最新的登山技術和裝備。
  • 全新圖表四百餘張。
  • 新增〈冰瀑攀登與混合地形攀登〉、〈守護山林與進出山林〉與〈體能調適〉等章節。

[編輯] 目錄

  • 前言
    • 第一部 野外活動入門
    • 第一章 野外活動的第一步
    • 第二章 衣著與裝備
    • 第三章 露營與食物
    • 第四章 體能調適
    • 第五章 導航
    • 第六章 山野行進
    • 第七章 不留痕跡
    • 第八章 守護山林與進出山林
  • 第二部 攀岩基礎
    • 第九章 基本安全系統
    • 第十章 確保
    • 第十一章 垂降
  • 第三部 攀岩
    • 第十二章 山嶽攀岩技巧
    • 第十三章 岩壁上的固定點
    • 第十四章 先鋒攀岩
    • 第十五章 人工攀岩
  • 第四部 雪攀、冰攀與高山冰攀
    • 第十六章 雪地行進與攀登
    • 第十七章 冰河行進與冰河裂隙救難
    • 第十八章 高山冰攀
    • 第十九章 冰瀑攀登與混合地形攀登
    • 第二十章 遠征登山
  • 第五部 急難預防與應變
    • 第二十一章 領導統禦
    • 第二十二章 登山安全
    • 第二十三章 緊急救護
    • 第二十四章 高山救難
  • 第六部 高山環境
    • 第二十五章 高山地質
    • 第二十六章 雪的循環
    • 第二十七章 高山氣象
  • 附錄一 等級系統
  • 附錄二 風寒系數

[編輯] 三、佳句摘錄

  •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bad weather, only inappropriate clothing."
  • "No one is completely useless — they can always serve as a bad example."
  • "The best climber in the world is the one who's having the most fun."
  • "Sport climbing is neither."
  • "I've climbed with some of the best climbers in the world, more importantly, to me, they are some of the best people in the world. That's another reason why I climb."
  • "I taught my mother to climb. And she gets nervous sometimes. She'll yell: 'let me down'. That's a tough one. You never want to let your mother down."

[編輯] 四、學習筆記與心得感想

登山聖經為一本專業的登山工具書,
因整本篇幅大,章節各自獨立
時間考量下只選取幾章節作共同討論與記錄學習筆記
技術課程則於平日練習實做。
領導統御
就如同每個登山隊都需要地圖和指北針一樣,每回登山也都需要很好的領導統御,
只不過領導的風格和型態會隨登山的性質而異。
在一個晴朗的周末與幾位登山的老夥伴登頂來回是一回事,
和一群不認識的登山者一起技術攀登一座隊伍中沒人見過的山峰,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登山社,當上領隊就代表此人已有非常充足的經驗與專業知識。
他能夠照顧隊員、規劃行程、處理問題......
藉由登山聖經,我們學到了許多不同的領隊角色
  • 安全的捍衛者
從最初的規畫階段開始,所有登山隊的最大顧慮就是安全問題。
領隊應該確定每個人都有適當的裝備、經驗和體能,而且選擇的路線對整體來說難易適中、安全無虞。
如果隊員在中途感到疲累、失去耐性或特別興奮時,他們就會粗心大意;經驗不足的隊員也可能易於粗心大意。
領隊會把這種情況視為警訊而提高警覺,注意觀察,好言提醒,必要時甚至不斷嘮叨。
如果登山隊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例如由於天候或時間因素必須撤退,此類令人不願提起的話題往往也需要在情況變糟之前由領隊及早開口。
  • 計畫者
如果隊伍希望帶著正確的裝備、在正確的時間到達正確的地方而完成一次成功的登山,就需要注意許多細節。
領隊雖然不必親自擬定所有的計畫,但他必須負責監督,確定所有的必要準備工作都有人執行妥當。
  • 專家
在有人提出疑問或是需要建議時給予意見,這是領導者必須扮演的角色。訓練、經驗與判斷能力,都是扮演好這個角色的先決條件。
並非只有隊伍中技巧最好的人才能當個好領隊,不過,的確需要先具備足夠的經驗,才能培養出「山野常識」。
除了登山的專業知識外,領隊還需要許多其他技巧。
領隊必須瞭解裝備、導航、急救、救難與氣象......
  • 老師
如果隨行的隊員經驗不足,教授登山技巧便會成為領隊角色的一部分。
通常這不過是偶爾為之的建議或示範,然而,如果有些隊員欠缺安全行進所需的技巧,或許暫時停止前進,立刻為他們上課才是明智之舉。
很多登山老手發現,當他們傳授自己得來不易的知識時會很有成就感。
不過,在教導他人時應該謹慎,新手或許會因自己技術欠佳而感到難堪,或是被危險嚇得卻步不前。
此時可不是吹牛皮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指責他做錯了;應該對他說:「讓我示範給你看我覺得可行的方式。」
除非是有人做出危險的舉動,這時直截了當地導正是必要的。
  • 教練
教練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加上鼓勵和打氣,以協助大家克服困難。
真正的困難往往是缺乏信心。協助同伴克服困難,不但是幫他個人的忙,也可讓整個隊伍順利前進。
擔任教練時要得法,在幫助他人發揮最大力量後看他們露出笑容,這是領導過程中一種很特別的喜悅。
  • 首先提議者
登山的行進過程就是一連串的決定:該在哪裡紮營?要選擇哪條路線?應該什麼時候起床?這些決定本身往往並不難下,但必須及時做出。
領隊並不需要給予這些問題專斷的答案,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將正確的問題提出來公開討論。
  • 仲裁者
討論一旦開始,分歧的意見就會出籠。集思廣益、公開討論所有的意見固然很好,但也可能會導致猶豫不決。
無論是否為正式指派,任何擔任領導角色的人都有一定的份量,可以在這種情況下發揮作用。
如果登山隊所做的決定似乎犯了技術上的錯誤或是很危險,如果大家火氣上升,或是討論始終漫無重心,領隊意見的份量往往能解決爭端而繼續進行攀登。
  • 環境的保衛者
登山者必須盡力讓高山環境不受破壞,這樣後人才能享受同樣的樂趣。
領隊應該以身作則,切實運用各種對環境造成最小衝擊的技巧。
如果其他隊員未能做到,應該先提醒他們,一開始時先柔性勸導,必要時則採取堅決的態度。

       領導的責任是一種負擔,不過也是一種可以獲得極大回報的工作。藉由領導的機會,經驗豐富的登山者得以將自己多年來所學得的各種知識傳授下去:如何為隊伍設定平穩的速度?如何觀察地形、挑選路線?如何因應各種艱險?登山者之所以爬山,並不是因為他們必須爬山,而是因為他們喜歡爬山。領隊可以協助他人得到這項運動的樂趣,光是這一點就夠令人心滿意足了。

不留痕跡
登山者尋找地圖上未曾標記的路線,尋找罕有人跡的山徑,也尋找可以讓自己昂然而立的山巔。
我們瞭解自己所找尋的那片荒野是我們必須保護的資源。
社課時,都有強調過LNT(Leave No Trace)的重要性。
在台灣,常常見到許多登山團體,任意傾到剩菜廚餘,隨地大小便。
不只是造成許多人的困擾,也傷害了許多動植物與山林環境。
具體作法
  • 保持你所看到的原貌
我們要學習以「不留痕跡」原則來穿越任何荒野。我們應該使用已經設置好的營地,如果無法在離開時讓營地變得更好、更自然的話,也該回復至我們來時的面貌。
請勿攜帶鋸子、斧頭與釘子進入荒野。
請勿干擾山徑上的植被與石塊。試著去觀賞荒野中的植物,將它們以繪畫、攝影的方式保存下來
不要攀折、採集任何植物。
發現化石時,請不要觸碰與移動那些石塊。
若發現史前人類或原住民所留下的考古及歷史遺跡證據時,也請不要觸碰,並向當地管理單位報告。
請勿在近似原住民石藝創作處攀爬,也絕不可在此使用膨脹鉚釘(bolt)。
  • 尊重野生動物
絕不要餵食野生動物。
動物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吃人類餵食的東西。但因登山者所帶的食物並非動物天生的主食,所以一旦誤食將會危急動物的健康。某些動物會儲存人類食物供寒冬食用,但如此會使食物發霉,反而無法食用。因此,我們得徹底清理山徑上的休息點與營地,最好做到一點食物都不留的地步。
請勿干擾那些會在攀登路線上築巢的鳥類,特別是猛禽,並和當地管理單位確認繁殖期與閉園保護的時間。如果真的在路上遇到正在築巢的鳥類時,請改走其他路線。
即使是最乖順的寵物也會干擾野生動物。所以請把寵物留在家裡。若真的想帶寵物到荒野,也只能限於相關單位允許這麼做的地方,並且隨時都要將牠繫上皮帶控制好。
在處理寵物的排泄物時,將寵物的排泄物埋入貓坑,或是放入行動廁所中帶下山。
  • 為別人設想
登山者可透過在遠離其他人處紮營、尊重別人隱私、盡可能不行經他人使用的地區以及保持安靜等方式,來促成其他人想要在荒野中體會的孤獨經驗。
對多數的荒野之旅來說,個人收音機、音樂與手機的聲音都會讓人分心而造成不悅。所以在攜帶上述任何一種產品前,請先告知同行的夥伴;如果真想聽音樂,請戴上耳機。
若有人堅持登頂時必須狂呼慶祝,那麼,請找個遠離旁人的地方喊叫。
  • 把攀登的影響降至最低
在隊伍離開前,剷平所有用雪搭建的東西,以減少視覺帶來的影響和任何無意造成的危害。
避免設置新的、永久的固定點(anchor)與垂降點。在無安全顧慮時,也請勿在現有的固定點與垂降點上再做任何補強。
請勿為了自己的攀登目的而鑿挖岩壁或改變岩石結構。也請盡可能少用滑石粉。
避免使用錨釘或其他會對岩面造成永久性損傷的器具。使用小岩鍥、凸輪或其他確保裝置來取代錨釘。錨釘適合在冬天岩石裂隙結冰時與進行某些人工攀登時使用。
在沒有其他確保裝置可使用的情形以及必須確保最低程度安全的顧慮下,才該考量是否使用膨脹鉚釘。由於膨脹鉚釘的設置是永久性的,所以請考慮清楚後再裝設。
攀爬崖壁時,請遵循當地的習慣與規則。在某些地區,當地的登山者會幫膨脹鉚釘的掛勾做偽裝(把掛勾上漆,以免掛勾反光)。在某些地區,新路線是不准使用膨脹鉚釘的。
請在為了安全考量而非方便運動的理由下,才清理新路線上會造成妨礙的植物。
登山時請試著學習並尊重當地的文化與風俗。
請自己背爐子與燃料上山使用,不要為了撿拾柴火而奪取當地的自然資源。請像我們會在自己家裡附近會做的事一樣,把自己的垃圾帶下山。
"除了回憶,什麼都不帶走。除了腳印。什麼也不留下"
       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縱情山林的權利。身為一位登山者,我們得克盡本分,以遵循「不留痕跡」原則、做出好的判斷以及教導別人等方式,來保護及保存我們所探索的荒野。沒有任何事情能比這些限制、控管與繁多的規則更能積極協助與確保我們持續親近山林的權利。在荒野,我們是積極的山林守護者,為了自己與下一代,我們必須致力於持續保護荒野的自然資源。

[編輯] 五、問題討論

  • 如果在山上發生意外時(ex:隊員墜落受傷),身為一個領隊該如何處理應對?
意外發生時,沒有時間進行冗長的辯論,需要的是迅速而有效的行動,而這種行動應該由一位經過訓練且饒富經驗的人來指揮責成。
領隊應該盡量謹守「不親為」原則,只負責指揮他人、保持全盤觀察和思考接下來的行動。
處理危機時,登山隊應該遵遁三個救難原則
  1. 救難人員的安全第一,甚至優先於遇難者的安全。
  2. 行動敏捷,但是要小心鎮定。
  3. 利用學過且練習過的程序,這可不是進行實驗的時候。
以本題為例,大聲呼叫墜落的隊員不要動,以防繼續滑落。
判斷環境與器材,指揮製作固定點,垂降至隊員身邊觀察傷勢。
必要時啟動山難救援系統。
  • 依據無痕山林的準則,我們挑選營地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尋找使用過與地表堅硬的營地,避免使用那些具有較佳視野或接近水源、但人為破壞較小的地方
如果只能找到一個未受破壞的地方,那麼最多在當地停留一至兩天後,就該遷移至其他地方紮營。
避免將帳篷搭在一塊。
分散如廁地點和行走路線,以免在同一條路線上持續踩踏,造成植被無法復原。
在有點坡度的地方紮營,不然水可能會積在帳篷底下,使得我們想要挖掘排水通道。
不要試著將地面弄平、移動枝條與落葉,或挖掘排水通道。
挑選營地時,請遵守「60 公尺」(大約是七十五步)原則,就是營地要遠離水源、道路還有其他人至少 60 公尺以上。
試著使用已設立的宿營地或營地。移動石塊可能會殺死需要多年生長並易受損害的高山植物。請移動對植被干擾最少的石塊。

[編輯] 活動照片

由教練帶動討論與講解 閱讀時間
會後統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