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登革熱(Dengue Fever)

[編輯] 簡介

登革熱在台灣早期又名斷骨熱、天狗熱,中醫稱為斑痧,自1779年中始有描述登革熱病例,到1869年方命名為登革熱 (Dengue fever)。1906年發現埃及斑蚊為媒介昆蟲,1907年證實病原體是病毒,1911至1931年間陸續證實白線斑蚊亦是媒介。

[編輯] 登革熱

  • 登革熱病毒依其抗原性可分為1.2.3.4型
  • 登革熱種類

 〈一〉典型登革熱(Dengue Fever)
 〈二〉出血性登革熱
           1.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2.登革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

[編輯] 病媒

多為斑蚊類,其中白線斑蚊和埃及斑蚊為台灣最常見之病媒蚊。活動時間以白天居多,上午9-10時、下午4-5時為活動高峰期。屬完全變態,幼蟲喜乾淨之靜止水體,卵產出後,經幼蟲期、蛹期以至成蟲僅需一星期,成蟲一旦吸食過具登革熱病毒的血液,則將終生具有傳播能力。

[編輯] 傳染途徑

登革熱的潛伏期約3-8天(最長可達14天),在病人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的這段期間,稱為「可感染期」,此時期感染者若 被斑蚊叮咬,則此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會在蚊體內經8-12天的增殖,使這隻斑蚊具有感染力,當它再叮咬人時,即將病毒傳給另一人,該名受感染者經3-8天潛伏期即會發病

[編輯] 症狀

  • 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有發燒(39~40度)或惡寒、皮膚出疹併有四肢痠痛、肌肉痛、前額頭痛及後眼窩痛等。
  • 出血型登革熱的臨床症狀,主要是發燒、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全身倦怠、腸胃道出血、子宮出血、血尿、和恢復期出疹等。與典型登革熱症狀很相似,兩者之最大不同點為出血性登革熱有血漿滲出的症狀,而其發生的時間,大約是發燒將退之時~48小時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