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冰島破產
出自KMU Wiki
日期:2008/10/28
時間:pm12:30~14:00
成員:施宜君/郭嫣婷/黃泰維
目錄 |
[編輯] 現場直擊》冰島破產
節錄自 商業周刊 第1092期 2008-10-22 撰文者:郭奕伶、單小懿
何謂「國家破產」?
跟公司破產不同,國際社會目前對「國家破產」尚無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說,國家破產是指「國家償債能力」出了問題,最大原因是出現大量財政及
貿易赤字、外債,政府卻缺乏償還外債能力。 舉例來說,1980年代,拉丁美洲向國際金融機構借了許多外債,金額從1975年的750億美元,飆升
到1983年的3,150億美元。石油危機後,歐美各國為抑制通膨而調升利率,頓時讓拉丁美洲國家無法支付利息。1982年,墨西哥財政部長首先宣布
無法繼續償債,引發國際恐慌,產生一連串的拉美國家破產。這段期間,拉丁美洲人均GDP平均每年負成長0.9%,被稱為「失落的10年」。 那麼出
現什麼樣的指標可以說一個國家真正破產?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認為,如果其他國家扣押該國在海外的資產,而債權銀行也進行求償,這個國
家的對外貿易與金融交易將會停止,那麼這個國家就真的破產了。 (文●蘇鵬元)
- 從漁夫翻身銀行家,再歸零──十月十七日,經過九千六百多公里的飛行,我們抵達冰島,地平線的盡頭是冰雪覆蓋的高山,地上還升起白煙裊裊的
地熱。兩週前,這個小島以「漁夫變銀行家」的金融神話聞名,如今,這個天堂國度破產,島內的子民,背負著與日俱增的外債、物價急遽攀升……。
我們走在全球最北的首都:雷克雅維克城,擁有水藍色眼珠的維京後裔們,外表看來平靜,心裡卻蘊藏著沉重的不安,就像地熱的巨大能量,即將迸發。
從天堂到地獄,竟是如此迅速……。
- 然而,十月七日,「冰島的銀行神話破滅了。」冰島總理哈德(Geir Haarde)宣布,國家瀕臨破產。至二○○七年底,前三大銀行(編按:
Kaupthing、Landsbankinn和Glitnir)的資產總額,竟是冰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十倍。從二○○七年七月起,冰島股市也從九千點重挫,
垂直急墜到十月十六日的六百四十點。
冰島老太太亞西鐸(Asthitdur),是退休的生化學家,我忍不住問她:「你們不驚慌嗎?現在心情如何?」她微笑說著,她們在南非才聽到這
個消息,但是,「七○年代,我們也經歷過冰島克朗貶值五○%的金融危機、去年又發生地震、以前還有火山爆發。所以,我們該遇過的都遇過了,
我相信,一切都會度過的!」
- 一名房地產投資商人,Investum的執行長席格(Sigurdur Kiernan)。
- 我們問席格:過去這十天,你最困難的決定是什麼?
- 「如何處理我的存款,是我最困難的決定,」他思索了一下,緩緩說道。席格水藍色的眼睛藏不住心裡的憂鬱。
過去七年,他們躋身全球最富有人士的行列,成了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他們對前景一片樂觀,年賺千萬冰島克朗還不夠,他們還向銀行借出日圓、
歐元的低利貸款,實現夢想,買下高檔汽車、高科技3C產品,或投資股票、基金。不只如此,他們還每年到西班牙等全球景點度假。
然而,冰島前三大銀行宣布破產後,島上的人民個個都想捍衛自己的財富,包括席格。「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趕快把原本兩百萬歐元的存款匯到盧森
堡的銀行帳戶。」他搖頭嘆道:「但是,我這筆錢現在卻不知流向。」
- 因為外債高築,信用破產,各國不但不接受冰島克朗,還凍結冰島銀行在海外的資產,因此,這個國家就像撞上冰山的鐵達尼號,正駛入一個悲慘的
惡性循環:海外資產無法變現→銀行資金告急→無法償付外債→貨幣貶值→外債金額攀升→通貨膨脹(因為冰島物資仰賴進口)→消費力減弱→私人投
資、國家建設停擺…。
- 去年以前,冰島是低失業率國家,僅約一%人口失業,但今年,官方預估失業率將超過一○%,估計有四分之一的金融人士將被裁員。
十月十八日,冰島當地的報紙頭條:「政府為了力挽狂瀾,一反過去堅持獨立,爭取加入歐盟。」過去,冰島曾被殖民,卻仍堅持要有自己的冰島語、
文化,而尋求獨立。顯然,情勢迫在眉睫,上至政府,下至人民,正學著彎腰求生存。
- 就在此刻,我們走進雷市的市中心,在最著名的「購物大街」(main street)兩旁,盡是高檔專賣店,前衛的時裝、精美的廚具,還有Prada、
Boss等名牌;BMW、Land Rover、Alfa Romeo等高級轎車則奔馳在馬路上。
- 可以想見當時「金融貴族」一批批誕生,高檔餐館、精品店如雨後春筍般進駐城中心的盛況。畢竟,當時冰島克朗大幅升值,冰島人不僅消費力高,
還拚命借錢消費。根據《經濟學人》十月九日的報導,冰島的平均家計負債是家計可支配所得的二.一三倍,遠高於英國的一.六九倍、美國的一.四
倍。
- 然而,如今,冰島真的「遺世而獨立」,島上的人民只能用冰島克朗交易,大家就像在玩大富翁遊戲一樣,拿著玩具紙鈔,互相交易。但出了冰島
國界,冰島克朗早已成為國際棄嬰。
- 港邊,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湛藍的海水,清澈的空氣、美麗的冰山,如詩如畫。而冰島人聰明,又有海盜的冒險、樂觀精神,誰會料得到,這次
的放手一搏,卻將累積十年的「幸運財」,全付諸流水。
- 「我一點都不意外。」在台北擔任小劇場導演的冰島人丹尼爾(Daniel)說:「因為冰島人就是永遠在大好大壞中擺盪,性格極端。」冰火交融的
地形,人們的個性也因此外冷內熱。
- 一千二百年前,挪威人移民到冰島,被丹麥殖民,爭取到獨立後,又歷經火山爆發、地震。過去,他們與大自然搏鬥;現在,他們則與金融海嘯搏
鬥。
- 慣於與海搏命的漁夫,習慣在風浪裡下大注,以贏得豐富漁獲,他們早已習慣在天堂與地獄間擺盪。這次是否會被淹沒在金錢遊戲的反撲中,沒有人
知道。但一次次走過困難,是冰島人的經驗,就在金融海嘯前,他們也才剛度過一次大地震。
- 象徵冰島精神的維京船,一千多年來引領著維京後裔冰島人乘風破浪,現在孤獨的挺立在冷冽的寒風中,面對無言且嚴峻的覆雪高山,冰島人的國家
與他們的內心都在重整裝備,等待讓這艘維京船再出發……。
[編輯] 一分鐘看冰島
■面積:10萬3,000平方公里(相當於2.8個台灣)
■人口:31萬3,000千人(2008年)
■民族:維京人與其他外來移民通婚的後裔
■宗教:路德教派
■語言:冰島語
■建國:1944年
■首都:雷克雅維克
■時差:冬天比台灣慢8小時,夏天比台灣慢7小時
■夏冬季平均溫度:4-9月7.75℃,10-3月0.95℃
■人均國民所得:2007年54,100美元,排名世界第8,為台灣3.6倍
[編輯] 4個世界第一
聯合國評選最適合人居住的國家(2007)
每千人平均漁獲量5,657噸 (2006)
發電來自可再生資源比率77.4%(2006)
男性平均壽命79.4歲(2007)
資料來源:Statistics Iceland、Nation Master、OECD、FAO
整理:楊紹宏
[編輯] 冰島大事紀
墾殖及共和國時期
870-930 以挪威貴族為首的最初移民遷徙到冰島今日首都雷克雅維克。冰島語的雷克雅維克意指「冒著煙的灣岸」,以地熱資源聞名。
930-1262 移民者建立冰島共和國及全世界最早的議會。民間流傳名為「薩迦」(Saga)的神話及英雄傳奇,成為北歐神話的主要來源。基督教也在此時傳入。
挪威及丹麥統治期
1262 冰島成為挪威王國的屬地。
1402-04 黑死病襲擊冰島,一半人口死亡。
1536 挪威王國正式併入丹麥,冰島亦成為丹麥屬地。
1855 在學者席格若森(J镢 Sigur鼡son)的鼓吹下,冰島人從丹麥手上重新獲得自由貿易的權力。
1874 丹麥政府給予冰島有限自治。該年並起草冰島憲法。
1918 冰島取得完全自治地位,僅名義上從屬於丹麥。
獨立建國期 1944 冰島共和國建立。
1946 冰島加入聯合國。
1949-51 冰島成為北約創始會員國,並和美國簽訂防衛協議。根據協議,美國得在基夫拉維克(Keflav関)設立軍事基地。
1955 冰島小說家拉克斯內斯(Halld閇 Kiljan Laxness)獲諾貝爾文學獎。拉克斯內斯重要作品有《獨立之子》、《冰島鐘聲》、《漁家女》。
1958 冰島與英國間因漁業問題爆發「鱈魚戰爭」,戰事持續十八年。最後冰島在歐洲各國的支持下,將經濟海域擴張至兩百海里。
1970 冰島加入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協會會員國內部形成自由貿易區,與歐洲共同體相抗衡。
1989 冰島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中止商業捕鯨活動。
1994 歐洲經濟區(EEA)成立,冰島所屬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得以在毋需加入歐盟(EU)的情況下,有條件與歐盟會員國自由貿易。冰島迄今未加入歐盟。
2006 最後駐冰島的美軍,從基夫拉維克空軍基地撤離。同年,冰島重新開放商業捕鯨,遭保育團體譴責。
2008 冰島面臨破產危機。
[編輯] 心情感想與探討
- 為何冰島會陷入如此艱鉅的金融危機?以下是我們討論及學者的探討
- 錯誤一 把國家當對沖基金經營
- 「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hedge fund)之一剛剛爆掉。它的名字叫冰島,」這是《華爾街日報》十月十三日的評論。冰島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就進行了一連串經濟自由化的措施。一九九三年,冰島加入歐洲經濟區(European Economic Area),讓冰島可以不受限制的進入西歐各大市場,但相對的,也讓冰島必須解開原本對貨物、服務、勞動力和資本的管制。直到一九九五年,冰島完全取消了長、短期資金進出的限制;另外,冰島政府也把企業所得稅從原本的五五%降低到一八%,刺激經濟發展。一九九○年代末期,又陸續進行國營銀行的私有化,直到二○○三年完成。
- 冰島,除了利率控制在央行手中,其餘完全開放,沒有城牆,門戶洞開歡迎全球資金!金融自由化,造就了一批新貴,也讓冰島興匆匆要藉金融快速擴展經濟領土。
- 高利率引來熱錢!海外「鱈魚債券」越堆越高。
- 冰島的金融業慣來用高財務槓桿來作財務操作,(有10元, 借90元來作投資), 借來的利息較低, 從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報酬率很高, 所以在過去獲取高額的報酬, 但這次金融風暴後, 可能本金全部泡湯, ex:100元剩5元.冰島無力償還90元的借款。
- 根據冰島央行的資料,今年八月冰島銀行體系海外負債(foreign liability)已經超過八兆四千億克朗,遠遠超過銀行體系帳上海外資產(foreign asset)的六兆七千億克朗。而截至去年底時冰島短期外債更是央行外匯準備的十五倍之多。
- 錯誤二 央行扮演共犯結構
- 冰島捲入金融冰風暴的第二個錯誤,來自於不夠專業、無法適度監管又導入錯誤利率政策的政府。
- 卸任總理管央行!任由銀行負債雪球越滾越大
- 沒能提早踩煞車、面對批評時,使用政治語彙來反擊,是奧德森被批評的重點之一。其實他早在二○○六年時,就有機會可以大刀闊斧的改善冰島金融體系的危機。當時,許多分析師開始提出警告,認為冰島銀行體系的負債過大,已經有金融危機的跡象。沒有讓監管趨嚴,奧德森卻只是利用信心喊話來安定國際投資人:「這些評等機構在檢查過銀行體系後,還是維持他們的看法,認為銀行們是安穩而且健全的。」
- 抗通膨政策失控!不斷升息反導致惡性循環
- 冰島政府在二○○一年時通過法令,決定採用「目標通貨膨脹」(編按:inflation targeting,即鎖定一定的通貨膨脹區間,一旦超過,就調升利率來壓抑通膨)的政策,把通貨膨脹的上限設在二‧五%,上下可以波動一‧五個百分點。因為冰島經濟體很小,又相當仰賴進口。每當碰到價格波動時,冰島央行的策略就是不斷透過調升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理論上,利率調升後,可以使得國內經濟降溫,進而抑制通貨膨脹)。但是因為利率不斷上升,冰島卻成為國際投資人眼中非常適合利差交易(carry trade)的對象,透過在利率便宜的國家(例如日本)借錢來投資冰島,賺取高額利息。熱錢滾滾而來,結果通膨沒有遭到控制,反而更嚴重,而央行又再持續加碼調高利率,導致惡性循環。
- 銀行監管也失策!無視信用流動問題的警訊
- 錯誤三 被過度樂觀心理蒙蔽
- 自然條件惡劣的冰島人,幾個世紀以來,都是靠著贏過大自然的極限而生存下來。但冰島今天的失敗,卻也因為他們太相信人定勝天的道理,被自己的成功所蒙蔽,過分樂觀,忘記自己的渺小。
- 二○○六年,冰島還是一個在歐洲廣被傳頌的經濟奇蹟。二○○六年三月,Kaupthing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強森(Asgeir Jonsson)發表一篇〈冰島經濟奇蹟︱︱錢從哪裡來〉的報告。在該報告中,強森指出了七個冰島經濟奇蹟的背後原因:
- 第一,人口結構年輕與相對其他歐洲國家更長的工作時數
- 第二,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的經濟自由化奏效
- 第三,與歐洲整合
- 第四,運作良好的退休金系統,可用來投資國內外各項商品
- 第五,便宜的世界資本匯入
- 第六,冰島開始向海外擴張,尋求更大經濟規模
- 第七,成功投資銀行業,扶植了國內企業發展。
- 同樣的人性弱點和經驗局限性也出現在冰島,沒有人相信一個歐洲國家、人均國民所得(GNI)超過五萬四千美元的國家會破產。原因就是被周遭的樂觀景象所蒙蔽。
- 冰島人勝過很多不利的條件,在過去十年間透過市場開放和自由化的改革,冰島也的確克服一些先天不利的條件,但她忘了自己仍是個小國。這麼小的國家,玩出GDP十倍大的財務槓桿,她忘了做為全球有獨立且浮動貨幣系統的最小經濟體,是多麼不容易,卻又多麼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