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的自然-墾丁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 101003052 張景棠
  • 101003091 黃晟恆
  • 101003102 林育典
  • 101003104 林健銑
  • 101003129 陳駿國

目錄

[編輯] 殘缺的自然

[編輯] 防風林的破壞與落山風

[編輯] 落山風

  落山風為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固定報到的下坡風,當東北季風來臨時,強風便從東方山上直衝而下,使恆春半島西岸從枋山到墾丁國家公園一帶產生為期數小時到數天不等的強風吹襲。墾丁落山風其實本身為當地自然景致,雖然常常造成當地不便,但卻是墾丁微妙的沙土循環,落山風每年夾帶當地海岸砂土進入陸地,而後沙土隨雨水會再度流回海岸山,形成了「沙丘」與「沙瀑」的特殊景觀,這樣每年週期性的搬運形成一個砂土循環的自然平衡,同時也成為當地觀光的資源。

[編輯] 防風林

  墾丁一帶由於氣候乾燥多為砂質土,且長期強風吹拂,因此極適合耐鹽耐乾又抗強風的植物物種,在地通常的強勢物種為林投,蓖麻等抓地力高且抗強風的植株,由於這些植物的根抓地力強勁,因此能協助固定砂土以減少落山風的揚塵 同時,還能形成防風林,減緩落山風的威力。適度的防風林有助於控制落山風的威力以及沙土流失的程度,使當地不至於受到更大風沙危害,同時適度將堆積在海岸的砂石吹回陸地,因此,防風林的增減常常造成落山風的危害。

[編輯] 破壞

  民國68年政府在佳鵝公路一帶種植木麻黃形成防風林,本意是為了減少風沙危害並協助馬路增設,但結果導致當地落山風的減弱與消失,影響當地觀光資源,沙土不再淤積,特殊景緻消失。這項防風林工程的設立原本是為了因應落山風對當地的危害,同時,佳鵝公路的建設有助於民眾欣賞落山風在海邊的奇景,並且維護行車安全,減緩冬季時行車能見度下降的問題,無奈防風林的建立反而毀損當地觀光價值。
  防風林事件凸顯當地居民與自然景致共存的無奈,也使政府在決策上陷入兩難。

[編輯] 復育

民國73年國家公園成立,政府開始重視當地自然資源,將風吹沙規劃為特別景觀區,使原本絕響的落山風以目前的規模持續存在下來,但對於公路之開闢及防風林之種植,在政府各單位之考量及現實社會需求下依舊保存,這是目前在兩難情形下折衷的方式。

[編輯] 墾丁珊瑚危機

[編輯] 國際權威嘆為觀止 墾丁軟珊瑚北半球居冠

摘錄自2009年7月27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研究軟珊瑚權威學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動物系教授奔納雅虎,昨天(26日)完成第5度墾丁軟珊瑚調查,發現3個新品種軟珊瑚,「墾丁是我走訪北半球國家中軟珊瑚種類最多、最壯麗的海域,處處令人驚豔!」
他說,地球暖化,珊瑚歷經多次浩劫,但墾丁的珊瑚覆蓋率仍高,以北半球來說,新加坡軟珊瑚才25種、香港9種、日本琉球45種,墾丁則多達69種;雖然數量比南太平洋帛琉少,但帛琉珊瑚近年白化嚴重,墾丁沒有問題。
他表示,潛下海底後看到令他興奮的美景,墾丁海域從核三廠出水口到貓鼻頭海域的軟、硬珊瑚多樣性之高,在全球名列前茅,雷打石海域的大片軟珊瑚如鋪了地毯般,令人嘆為觀止。

[編輯] 墾丁珊瑚礁危機

[編輯] 噩耗之始

民國七十五年夏天,核三廠排水口的珊瑚白化事件,揭開了南灣海洋汙染的序幕。接踵而來的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了因應增加的觀光客,修築道路和興建遊客服務設施,民間也大興土木,沿岸土地被大量開發,卻很少去做額外的水土保持;於是大量的泥沙土石,在大雨過後被沖刷入海,沉積下來的泥沙,直接覆蓋在海底,在黃沙覆蓋的海底,那些需要陽光的造礁珊瑚相繼發生大規模的白化和死亡。
image:211.jpg

[編輯] 魚類與珊瑚礁

根據國科會委託的「長期生態研究調查」,墾丁珊瑚礁魚類一年被遊客「吃掉」25萬公斤﹔政府相關單位應把這些地方劃為保護區,珊瑚週邊環境很脆弱,生物都有食物鏈,一旦魚變少,藻類就會增生,對珊瑚來說是一大破壞。

[編輯] 在地區性的汙染背後,全球暖化和氣候異常則帶來更廣泛的衝擊

大規模的聖嬰現象使得各地的珊瑚礁都產生白化的現象,就連向來以保育著稱的澳洲大堡礁也無法倖免。墾丁的珊瑚,再次受到大規模白化的洗禮,然而在厚重泥沙的覆蓋之下,全球水溫升高所造成的傷害,似乎已是微不足道。

[編輯] 人為與自然因素

造成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珊瑚礁衰敗的主要原因,包括:沉積物、水質優養化、水溫升高和颱風所產生的物理性破壞等。
資料來源: http://163.23.82.197/lifetype/index.php?blogId=179

[編輯] 墾丁活珊瑚覆蓋率 26年間減少60%

由台灣中研院等海洋科學家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近日發表報告指出,墾丁海域的珊瑚生態系26年來越來越走向單調,而活珊瑚的覆蓋率也在26年間減少60%。珊瑚是海洋生態系健全的指標,此現象令人憂心。
image:22222.jpg
資料來源: http://e-info.org.tw/node/80223

[編輯] 暖化效應 墾丁珊瑚白了

摘錄自2007年8月7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受全球氣候暖化影響,屏東墾丁附近海底珊瑚最近大量白化或死亡,且珊瑚白化現象正繼續擴大。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說,全球性生態浩劫預料會愈來愈嚴重。7月10日,他帶助理前往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潛水調查,發現對水溫比較敏感的支狀珊瑚,如千孔、軸孔、鹿角珊瑚白化嚴重,部分葉狀珊瑚也開始白化;3天前他又帶助理到出水口潛水調查,發現部分白化的珊瑚長出藻類,證實已死亡。這是核三廠出水口繼民國76年及87年珊瑚出現大量白化後,最嚴重的一次珊瑚白化現象。

[編輯] 墾丁珊瑚礁劣化 污水是元凶

摘錄自2009年4月7日自由時報台中報導
墾丁海域裡的珊瑚礁持續劣化的元凶找到了,就是包括廁所及廚餘人為污水肇禍。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設計「珊瑚礁中觀生態池」,成功把墾丁珊瑚礁劣化的過程「做」出來;林幸助發現人為污水中的「氮營養鹽」使海中的松藻大量生長覆蓋住珊瑚導致死亡。另外,林幸助更意外發現,原本應跟珊瑚和平共存的海葵,在接收了含氮營養鹽的污水後,竟出現前所未見的攻擊性,開始利用觸手攻擊珊瑚,也間接造成珊瑚死亡。
他分析出污水的主要致命力,竟是來自廁所或廚餘污水,兩種污水富含「氮營養鹽」,助長松藻大量繁殖。讓他意外的是,對生態池中的珊瑚每平方公尺只要每天持續注入0.07克的氮營養鹽,3個月後就死亡,污水「微量且極速」的殺傷力,讓林幸助大感怵目驚心。

[編輯] 八八災後 墾丁珊瑚死傷逾半

摘錄自2009年12月1日中國時報屏東報導
墾丁珊瑚在莫拉克颱風後受創嚴重,西海岸珊瑚約有50%死亡或受損,但墾管處及專家評估,受創區域珊瑚只要不受到人為汙染破壞能自行復育,時間約要2、3年,因此不打算作人工復育。莫拉克颱風對墾丁海域帶來重大影響,墾管處與珊瑚礁協會合作調查,在西海岸萬里桐、合界、南灣跳石一帶珊瑚受創最嚴重,不但有折斷、翻覆狀況,有些甚至已死亡,連帶也讓生活其中生物消失。
墾丁資深潛水教練蔡永春評估,恆春半島西岸珊瑚礁受創程度達50%,還好包括東海岸、後壁湖海保區一帶珊瑚,因地形保護未受到影響,另受損珊瑚礁只要避免人為汙染破壞,2、3年後透過大自然力量,就能助其恢復大部分生機;而且颱風也將珊瑚礁上的泥沙帶走,讓海域更加清澈,未嘗不是好事。墾管處保育課長馬協群表示,經評估後,受創最深南灣區域因珊瑚蟲著床率高,最好方式就是放任讓大自然休養生息,為此不打算用人工方式復育。

[編輯] 墾丁珊瑚白化─聽見海哭的聲音了嗎?

1998年是人類開始使用溫度記錄150年來最熱的一年,也是聖嬰現象(ElNino)最強的一年。而1990年代更是人類歷史溫度最高的10年。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全球海洋升溫,特別是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區發生大規模的白化而進一步死亡。
「珊瑚白化」是珊瑚體內共生的共生藻因為強光和高溫等逆境的影響,而離開或是被珊瑚宿主排除體外,使得珊瑚的外觀呈現白色骨骼的狀態。發生白化的珊瑚並不一定會死亡,如果逆境排除(例如,降溫或遮陰),珊瑚是可以恢復顏色的。因此,珊瑚白化是相當重要的環境指標。然而,當逆境持續,珊瑚將會陸續死亡。1998年的珊瑚白化影響最為嚴重是沿著印度洋的國家,包括斯里蘭卡、肯亞、坦尚尼亞等國家的珊瑚因為這次的高溫而損失高達90%的面積。其他海域的珊瑚也難逃死亡的厄運。澳洲大堡礁的珊瑚礁也超過60%的面積受到影響。
image:23333.jpg
  台灣也在其列,其中東沙海洋國家公園瀉湖的珊瑚群聚仍無恢復的跡象。根據估計,在這次的珊瑚白化事件後,全球30%的珊瑚礁已滅絕,而社會經濟的損失更高達80億美元,這些包括了觀光和漁業損失以及海岸侵蝕等保守估算,實際金額遠高過於此。最重要的預測是,如果這樣的事件繼續惡化下去,在本世紀末,珊瑚礁生態系將從地球消失。從現場的監測我們發現,2007年的冬天台灣海域的水溫比起往年要高約1.5-2C,早已透露了台灣珊瑚礁可能會白化的先兆。2008年春天以來台灣海域的海水水溫持續飆高,到6月已維持在29C,首先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的珊瑚發難,開始白化。7月的水溫更高達31C,白化的現象持續的在墾丁的各海域陸續被觀察到。
image:24444.jpg
  8月1日台灣的氣溫歷史新高日,墾丁核三廠出水口溫度更高達35C,而珊瑚陸續死亡,連號稱墾丁海域保育最成功的後壁湖區也難逃劫難。如果颱風沒有造成降溫的效果的話,珊瑚白化可能會在其他海域開始發生,這次有可能是1998年來台灣海域最大規模的白化。然而,這些被犧牲的珊瑚並沒有引起管理單位的重視,毫無預警和災害處理的呆滯,「一副馬照跑,舞照跳」的放任海上遊憩活動仍然照常進行,浮潛客還是大腳踩在奄奄一息的白化珊瑚上,快艇、香蕉船、水上機車和忘情嘶吼的遊客所帶進來的垃圾和沈積物,只是在為這些垂死的珊瑚再補上最後一槍。
image:255.jpg
  10年過去了,台灣周圍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努力去利用大自然給予的助力恢復。但是,這些緩慢的過程並沒有受到政府與人民太多的關愛,人民的環境覺醒仍然沈睡在股市上萬點的假象中。更讓人痛心的,一件件的開發案在台東、在吉貝、在墾丁不斷的摧殘這些脆弱的小生命,而今年的白化只是這些即將死亡珊瑚最後的抗議。而你,聽到海哭的聲音了嗎?
參考網頁: http://e-info.org.tw/node/25727

[編輯] 台灣的珊瑚礁及人為破壞

[編輯] 臺灣的珊瑚礁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擁有高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美麗景觀的生態系,而被稱為海底花園。台灣本島及各離島,除了西部沿岸的沙質海底之外,大多適合珊瑚生長。根據調查記錄,台灣沿海擁有300種的珊瑚、1200種的珊瑚礁魚類,以及眾多 無脊椎動物。雖然台灣珊瑚礁不及全球的千分之一,卻擁有全球大約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物種。
image:311.jpg

[編輯] 珊瑚礁的危機

台灣的珊瑚礁是台灣海洋環境的指標,維繫著台灣沿海的生物資源,也指示台灣四周海洋環境的健康狀態。台灣海域珊瑚礁所面臨的威脅,主要是沈積物污染、有機質污染、非法漁業和遊憩活動的破壞。
1.沈積物污染:主要來自沿岸土地的大量開發,由於水土保持不良,導致表土在雨季時被沖刷入海,覆蓋在珊瑚表面,使珊瑚窒息死亡。
2.有機質污染:主要來自沿岸聚落和遊憩據點,未經處理的污水排入海中,會給珊瑚礁生態系帶來過量的營養鹽,導致藻類大量生長而覆蓋珊瑚。
3.非法漁業、遊憩活動的破壞:使用炸藥或毒物捕魚,以及在珊瑚礁放置流刺網的行為。
image:322.jpg

[編輯] 珊瑚的白化

珊瑚白化係指珊瑚失去與其共生的蟲黃藻的狀況。白化通常是海水表層溫度升高造成的,其他因素如沈積物增加,鹽度的變化或細菌感染也有可能造成。當颱風或豪雨發生時,將陸地上的泥沙或營養鹽沖刷至海裡,當這些沈積物堆積在珊瑚上,會刺激珊瑚分泌黏液,影響其攝食或呼吸作用,混濁的海水也限制與珊瑚共生的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珊瑚便會白化甚至大量死亡。有時聖嬰現象造成海水表溫升高,也會使珊瑚大量白化及死亡。
資料來源: http://163.23.82.197/lifetype/index.php?blogId=179

[編輯] 人為對墾丁生態衝擊(春天吶喊音樂祭)

以前的春吶只是單純的創作樂團和音樂人表演的盛會,近年因為媒體擴大傳播,大家才知道,不然第一屆時普通的民眾誰會想去,就因為這樣大肆宣染,使得更多的社會亂象急問題進駐,更扭曲了原始春吶他的精神所在。環境問題從以前就已經存在,只是這大型音樂活動再更多的人為活動之下更加重了減短了她的生命期,我想這樣的種種問題除了需要大家去關護之外,還是迫切需要政府首當去解決。在音樂季結束之後往往在會場會留下大量的垃圾,對海岸線的生態系造成嚴重的破壞,還有毒品的出現,這是人類社會下的隱憂。恆春人讓外來業者在自家門前破壞生態,卻把利益帶走,又要受到行的危害、塞車時行的不便,讓不良風俗及毒品充斥於樸實的恆春半島上,屏東縣政府應為春吶把關。
image:33333.jpg

[編輯] 墾丁沙灘淨灘活動

image:344.jpg

[編輯] 生態壓力

恆春地區早年即有許多居民,但國家公園成立之後,為了吸引更多遊客,仍不斷允許旅遊業者開發;而過度開發帶來大量汙染的水質使得墾丁珊瑚不斷死亡;一些遊客任意撿拾貝殼,使墾丁的貝殼逐漸消失。當年因為有意經營製紙業務而由台塑自中南美洲引進的銀合歡,由於繁殖力強,現已危及墾丁原生熱帶植物的生存。公園內設有夜市(墾丁大街),園內的飯店、旅館密度很高,水上摩托車也屢見不鮮。污水處理廠雖已建好,但未能物盡其用;台電所亦在園內建造了南部展示館。凡此種種,給公園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image:3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