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號角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作者簡介

Image:SDFDS.JPG

安妮 • 法蘭克 (Anne Frank),為奧托•弗蘭克與艾迪特•法蘭克的次女,也是幼女,其家庭成員還包括姊姊瑪戈•法蘭克,安妮生於 1929年6月12日於德國法蘭克福,為二戰猶太人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亡於1945年3月9日,得年15歲。 安妮很早就顯露出對於閱讀與寫作上的天分,個性率直活潑。安妮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


[編輯] 本書摘要

Image:GFHJR.JPG

這是見證納粹罪行的一本日記,也是記錄一段親情和愛情的青少女矛盾情懷。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猶太人受到殘酷迫害的見證。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躲避納粹德國追捕時所寫的日記。安妮一家人躲進父親在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的一個密室。《安妮日記》是一本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


[編輯] 佳句摘錄

  • 這些日子人人都在討論必須躲起來的問題,我們不知究竟有多少人躲起來,跟全部人口相比,躲起來的人數當然算少,但是以後我們一定訝異, 原來荷蘭有這麼多好心人願意收留猶太人與基督徒,不管他們有沒有錢。
  • 懂得竅門,熟知規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 收音機奇妙的聲音會幫助我們不氣餒,繼續告訴自己:「快樂一點,振作一點,情況一定會變好!」
  • 竊盜事件又引起一陣騷動,不過,就是刺激,密室才會有活力。
  • 我最希望的是擁有一個自己的家,能夠自由自在走來走去,又有人教我寫功課,也就是說可以回學校上課。
  • 這幾個月來最好的消息,甚至可能是開始打仗後最好的消息。墨索里尼下台,義大利國王接管政府。我們高興地手舞足蹈。經過昨日一整天的可怕事件後,終於等到一件好事為我們帶來了…希望!戰爭結束的希望,和平到來的希望。
  • 我決定咬緊牙關練習勇敢一點。
  • 有時我認為上帝正在考驗我,考驗我的現在和未來,我必須靠自己成為一個好人,沒有人做我的模範,沒有人指點我,但最後這會讓我變得更堅強。
  • 我經常需要安慰,我時常感到脆弱,更時時達不到自己的期許,這我都知道,我也每天都下定決定要變得更好。
  • 我的日記,這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
  • 即使有很多人愛著,我們依然感到寂寞,因為我們仍舊不是任何人的「唯一」。
  • 我當時被情緒左右,把頭埋在水裡,讓自己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自己。
  • 我躲在自己的世界,只想著自己,在日記上冷靜寫下所有喜悅、諷刺和悲傷,因為這本日記已經成為一種剪貼本,對我意義重大,但本來許多頁我可以輕易寫下「已經過去了」這幾個字的。
  • 彼得又說:「猶太人一直是上帝的選民,以後也永遠會是。」
  • 我回答:「只是這一次我希望猶太人被選中是好事!」
  • 我現在更了解他為什麼總是緊緊抱著穆鬚,他顯然也需要溫情。
  • 我忘了提他談到的另外一件事,他說:「除了跟自己有關的事,我什麼都不怕,不過我也努力克服那種恐懼。」
  • 我每次上樓,都是因為可以看到他。現在,生活中有了個期盼,在這裡的日子愉快多了。起碼我友誼寄託的對象,永遠在這裡,也不用擔心對手。別以為我戀愛了,我沒有,但我的確感覺到我和彼得正在發展某種美妙的關係,一種友誼,一種信任感。
  • 兩點半時,大家都上樓來,不是看書,就是午睡。我拿著毯子等等東西下樓,坐在書桌前寫字看書。沒多久,在也受不了,把頭埋在手臂,哭得唏哩嘩啦,眼淚從臉頰滑下來。我傷心極了。唉,要是他來安慰我,那該有多好。
  • 唉,我這樣永遠無法接近彼得,誰曉得呢,說不定他根本不喜歡我,不需要有人聽他講心事。說不定他只是平常心待我,我一定又會孤孤單單,沒有人信賴,沒有彼得,沒有希望、安慰或期待。喔,如果我能把頭靠在他的肩膀,不要覺得這麼絕望、孤單與沒有人理睬,那該有多好!誰曉得呢,說不定他一點也不在乎我,看別人也是同樣的溫柔。說不定他對我特別不同只是我的想像。喔彼得,但願你能聽見我的心聲,或者看看我。如果事實另人失望,我會承受不了!
  • 寫作-------我最喜歡做的事-------進展順利。我幾乎每天早上都去閣樓,把胸腔混濁的空氣排出來。今天早上去那裏時,彼得正忙得打掃,很快忙完之後,過來我身邊,我坐在我最喜歡的地板位子。我們兩人望著藍天,光禿禿的栗子樹閃著晶瑩的露水,海鷗與其他小鳥從半空俯衝而下,銀色羽毛閃閃發光。
  • 我們感動的忘了自己,說不出話來。他站著,頭靠在粗樑上,而我坐著。我們吸口氣往外看,視線掃過一大片阿姆斯特丹的上空,越過屋頂,抵達地平線。那裏有一段幾乎看不見的藍。
  • 對於驚慌、寂寞或是不幸的人,最好的解藥就是到戶外去,到一個能賭處的地方去,與天空、自然和上帝單獨為伍。因為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體會萬物皆有其道理,上帝希望人在大自然的美麗與簡樸中快樂。
  • 財富可能失去,名聲可能失去,一切都可能失去,但內心的幸福感只會黯淡,卻不會離開,只要活著,他就永遠存在,有朝一日時候到了,它就能讓你再度快樂起來。
  • 任何時候,當你感到孤單或悲傷,不妨試著在美麗的日子到頂樓看看外面。別看著房屋屋頂,看著天空。只要能無謂地凝望著天空,你就能明白你的內心是純潔的,你會再度找到快樂。
  • 我們要如何才能終於心意相通呢?何時呢?不知道我還能繼續控制這份渴望多久。
  • 愛?什麼是愛?我認為愛無法以言語形容。愛是了解一個人,關心他,與他同甘共苦。最後才加入了肉體的愛。無論已婚或未婚,無論是否生兒育女,兩人分享生活,付出,並得到回報。失貞沒關係,只要你知道,活著的一天,有人在你的身旁,那人了解你,你不用與他人分享他!
  • 今天中午吃馬鈴薯泥和醃甘藍,這就是為什麼有手帕這項預防措施,你不會相信醃了短短幾年的甘藍多臭!廚房聞起來像是爛李子、餿雞蛋與鹵水混在一起的味道,好噁,光想到必須吃那像堆肥的東西,我就快要吐了!另外,我們的馬鈴薯得了非常奇怪的病,每兩桶pommes de terre 就有一桶最後得丟到垃圾桶。我們猜測它們究竟得了什麼病來自娛,結論是:它們染了癌症、天花和麻疹。
  • 哎,我們何時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呢?不過,戰勝困難也很好,因為這樣結局會更加美麗。
  •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們經常絕望地說:「戰爭有什麼意義?哎,人類為什麼不能和平共處呢?為什麼要這樣大肆破壞呢?」
  • 這個問題可以理解,但到目前為止沒人想出可以令人滿意的答案。為什麼英國製造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的飛機和炸彈,同時又大批大批地重建新屋呢?為什麼每天花幾百萬在戰爭上,卻沒有一毛錢可以補助醫學研究、藝術家或窮人呢?當堆積如山的糧食在世界其他角落腐爛時,為什麼還有人需要挨餓呢?噢,為什麼人類這麼瘋狂呢?
  • 我不信戰爭只是資本家與政治家搞出來的,噢,不,普通人也同樣有罪,否則各國人民早就造反了!人的心中有毀滅的衝動,有暴怒、謀害與殺人的衝動,除非所有的人──一個也不能例外──經歷徹底改變,否則戰爭會持續打下去,小心翼翼打造、培育與成長的每一件事,都會遭到破壞與摧毀,一切只能重新來過!
  • 我經常心情跌落谷底,但不曾絕望。我把我的藏匿生活看成一場趣味冒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每一種匱乏都為我的日記增添有趣的內容。
  • 如果有誰大聲說大人在密室的生活更辛苦,那麼他不明白問題對我們造成更大的衝擊。我們實在太年輕了,無法應付這些問題,問題卻一直朝我們逼近,逼得我們最後只好想一個解決辦法,可是我們的辦法在大多數時候一碰現實就粉碎了。在這樣的時代很難,心中浮現的理想、夢想和珍貴的希望,只會被殘酷的現實壓的粉碎。真不可思議,我居然還沒放棄所有的理想,我的理想聽起來這麼荒謬不切實際,不過我堅持著,因為儘管發生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
  • 在混沌、苦難與死亡的基礎上,我根本無法建立自己的人生,我看見世界正慢慢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轟轟雷聲越打越近,有一天也將毀了我們,我感受到數以百萬人的痛苦。當我仰望天空,卻莫名感覺一切將會好轉,這場殘酷也將畫上句點,和平與安詳再度出現。在此同時,我必須堅持理想,也許有那麼一天他們能夠實現!
  • 我彷彿在海上漂流,好幾天都在尋找「安逸」這可怕字眼的有效解藥。我要如何讓他明白,表面安逸美好的事物會將他拉入深淵,使他陷入再也找不到友誼、支持或美麗的地方,他會沉淪到也許再也無法爬到表面的深處?
  • I long to ride a bike, whistle, look at the world, feel young and know that I’m free.(騎車,跳舞,吹口哨看世紀,體驗年輕的感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這是我的渴望所在。)
  • One day this terrible war will be over. The time will come when we’ll be people again and not just Jews. I know what I want, I have a goal, I have opinions, a religion and love.(終有一天,這可怕的戰爭會結束,我們終將重新成為人,而非只是猶太人。我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我有目標,有觀點,有信仰,還有愛。)
  • 在一個夢想與希望皆被粉碎的時代,我卻依舊堅持下去。因為儘管發生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我覺得孤獨,卻從不曾絕望!


[編輯] 心得感想

高聿嫺

我想我會永遠記得,踏入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時的悸動。

安妮的日記──一本家喻戶曉的讀物。從孩提時代的兒童讀本,到高中英文教科書的文章選讀,最後是這本七十周年紀念版的安妮日記。相同的是空間的壓迫和納粹泯滅人性的趕盡殺絕,不同的是以往都是閱讀節(潔)本,在這本紀念版的書籍中,我看到青春期少女和母親之間的的拉鋸。安妮對於彼得的情懷,從起初的吸引到最後意識到無法回到過去的悵然,在在躍然紙上。一個年僅十四歲女孩對於性啟蒙和女性家庭角色犀利直率的探索,實在是讓人拍案叫絕啊!

而我就站在這裡,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王子運河263號。很幸運的,我在執行讀書會前夕得以到此見證安妮當年的密室,一窺安妮日記中種種關於藏匿生涯的空間描寫。旋轉書架是安妮和彼得一家人和外界溝通的橋樑;安妮房間牆上貼滿安妮父親──奧圖先生送她的明信片,誠如每個女孩都會想要布置自己的房間一般;彼得窄小的房間最美的想必是那扇天窗,從那兒我彷彿看到數十年前安妮和彼得促膝長談,仰望天空,訴說著夢想的身影。晦暗的密室,空蕩蕩的房間沒有任何家具,誠如這兒過去的主人終究無法復返。”I long to ride a bike, whistle, look at the world, feel young and know that I’m free.”(騎車,跳舞,吹口哨看世紀,體驗年輕的感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這是我的渴望所在。) Free, 生活在所謂民主時代的我們,這是一個多麼簡單又貼近生活的形容詞。然而,它對於只能在密室躲躲藏藏,無法到外頭騎腳踏車,看看天空的安妮卻是多麼的沉重。然而安妮最讓我敬佩的,是她在空間的巨大壓迫下,卻擁有高度人道關懷和反戰思想。”One day this terrible war will be over. The time will come when we’ll be people again and not just Jews. I know what I want, I have a goal, I have opinions, a religion and love.””終有一天,這可怕的戰爭會結束,我們終將重新成為人,而非只是猶太人。我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我有目標,有觀點,有信仰,還有愛。”年僅十四歲的安妮並沒有將藏匿生涯的恐懼轉化為仇恨,反而不斷充實自我的涵養,為人心做了最澄澈的見證。

” 在一個夢想與希望皆被粉碎的時代,我卻依舊堅持下去。因為儘管發生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我覺得孤獨,卻從不曾絕望!”安妮用雋永的文字,為我上了一課。

賴孟愉

從安妮1943.5.1日記裡的一段:「我們必須用非常黏的液體清潔劑,因為已經沒有洗髮精了。另外,媽媽梳頭髮也很辛苦,因為家裡的梳子只剩下十齒」我看到了安妮一家人,面對戰爭迫害,物資缺乏的情景,相信若把鏡頭放大,這些猶太人的生活情景,也和安妮一家人一樣。

1943.5.2中:「我們所有的東西,從我的燈籠褲到爸爸的修面刷,都這麼破舊了,我們怎麼還能期盼回到戰前所擁有的生活水準呢?」小小年紀的安妮,聽她講出這段話中,有種充滿對未來世界的渺茫與不確定感。

1943.5.18中,安妮親眼目睹德英激烈的空戰,有些空軍被迫從失火的飛機跳下,想像我自己如果身處那個時空背景,除了害怕與恐懼之外,一定很不知所措。

1943.7.19「這天的阿姆斯特丹北部遭受猛烈轟炸,有的小孩獨自在悶燒的瓦礫中尋找死去的父母。」看到這裡不禁鼻酸,戰爭是如此的無情,它讓原本一個健全的家四分五裂,讓小孩親眼目睹父母的死亡而自己卻沒有能力救他們出來。

1943.3.7安妮說:「我最希望的是擁有一個自己的家,能夠自由自在走來走去,又有人教我寫功課,也就是說可以回學校上課。」看到這句話,我真的是有幾分內疚,以前都覺得去學校上課很煩、很累,但我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看似平庸,再簡單不過的願望,其實才是人快樂的初衷。

1943.9.16裡面講到一段話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們幾乎已經忘了怎麼笑,有時我怕我的臉會因為憂傷而鬆弛,嘴角會一輩子往下垂。其他人也好不到哪裡去,這裡的每個人都害怕那個叫冬天的恐怖東西。」 笑,是人的本能,但是在無情的戰爭裡,會剝奪人的快樂,讓人忘卻自己所擁有的美,這時,如果碰到寒冷的冬天,會令人有種孤獨,涼到心坎裡的感覺,面對戰爭的逃亡歲月,他們看不見任何希望。

1943.10.29「睡眠能讓寂靜與可怕的恐懼快一點消逝。時間無法扼殺,只能設法消磨。」讀到這段話,更讓我知道自己有多麼幸福!寂靜與恐懼,是會慢慢侵蝕人心,使人意志消沉,而在戰爭這樣物資缺乏的狀況下,這些人只能安靜地躲在防空洞,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娛樂可以消遣。今天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像安妮一樣,選擇利用睡覺來消磨時間,減少對於寂靜的不安與戰爭對於未來的恐懼。

林沛昀

安妮的日記,耳熟能詳的一本書,我知道她是一本非常有名的書,但我卻從來沒看過,第一次看這本書,其實有些震撼,我原本認為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所想的應該是愛情或朋友間的小嫌隙,或是配合大屠殺時代背景,記錄下家人分離或背殘的情節,但我所看到的主角有很細膩的情感,以即對於自己想法的分析,甚至是對於母親的厭惡,在看這本書時,我覺得自己太小看十三四的孩子了,真得把他們當孩子,但卻忘了,人生來就有情緒的感受能力,十三四歲的小孩也已經有思考的能力了,這是我看個本書的震撼之一。 故事中,安妮在寫日記時,想像在與「吉蒂」對話,這讓我想到「少年Pi的奇幻旅程」,少年Pi靠著寫日記依此寄託自己的心靈,安妮也是吧,她才能說日記是她的起點卻也是她的終點。日記中,安妮也回憶到有一次當自己將日記往前翻時,發現自己有太多的抱怨與憤怒,日記雖然不會說話,也不會指責,她只會默默陪伴靜靜等待你發現,突然想起之前一直覺得自己有很多的缺點,但卻不敢詢問任何人,一方面怕受傷,一方面也不認為別人所說的就會符合,寫日記也許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第一次看這種日記型式的書,內容會跳動,一開始會有一點不知所措,但後來把她想像成很多篇極短的故事在看,看久了故事自然連貫起來了,很特別的感覺,像迷路在小巷中,但只要你願意靜下心繼續向前走,總有看到出口的那一刻。

丁冠之

在讀這本書時,我特別在意安妮與彼得的感情世界,屬於她密室青春期裡的故事,在莫大的生死壓力和密室生活裡逐漸長大,彆扭、掙扎,那是心拖曳的痕跡,是躲藏著的黑影,年深日久,終於在牆壁上拓印出自己。《安妮日記》不僅僅是戰爭恐懼與種族清洗的見證,也關乎一名少女摸索成長的自我旅程,既是大時代,又是小敘述,是非常,也是日常,是安妮的成長、對世界的夢想,可是,放回她所處的時空,才知道那是多麼渺茫,多麼矜貴。安妮煩惱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終於心意相通呢?何時呢?不知道我還能繼續控制這分渴望多久。」即使居住在同樣的黑洞裡,每個人的心,卻也分別是一個密室,需要契機和勇氣才能打開門窗。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她與彼得的情愛,更是感到傷痛。

而戰爭下的沉重與陰霾,對於曾被統治過的台灣而言,此閱讀視界並非陌生題材。在這樣的時代裡,安妮的心情亦是如此。安妮知道日記裡無法完整呈現那些空襲時的恐懼,她想留在日記裡的,並非戰爭底下尋常生活全貌,而是她自身,這本日記的作者,在那緩慢冗長的歲月裡,想了什麼,做了什麼。安妮的筆觸溫度與早熟思想,在《安妮日記》忠實呈現,不僅是戰爭的,也是女性的,卻也控訴著生命的患得患失,成長過程的戰慄與悲憤。

梁雅嵐

高中時已念過安妮的英文摘要版,此次重新看過完整的安妮日記,念的時間點不同,想法也亦有所改變。隨著安妮日記一頁一頁的推進,上頭的日期一天一天消逝而去,至書本末了時,「安妮的日記至此結束。」本以為還會有下一篇幅的安妮生活瑣事的想法,卻隨著這行粗體字的出現嘎然而止。從後記裡拼湊著安妮後來被送至集中營裡的生活,若在平行時空裡日記能繼續寫下去,當時被逮捕的場景與心境,集中營裡的難受及辛苦,對我們而言,將串起更完整的故事。但也許就是這種未知,後記裡頭想像拼湊安妮日記外的生活時,年少且心思細膩的少女阿等待著戰爭結束出版自己的作品,怎麼能夠承受的了送到集中營後的生活!我不斷揣摩著後來安妮父親拿到並翻閱日記時的心境,你所閱讀的那個熟悉的人,用盡一切心思、掏心掏肺寫下的日記,彷彿就是再將過去重演一次,只是那個熟悉的人兒以另一個你不熟悉的面貌出現,以你所陌生的視角,描述了不敢與他人分享的想法,既熟悉又陌生。或許心裡會想著若當初能更進一步了解對方該有多好呀!可惜時間不可逆,終究是回不去了,只能夠輕輕道一聲:「原來你是這樣子想的呀!」然後想像對方在自己面前不遠處,盈盈地走進一步、微了微笑,彷彿能諒解這遲來的了解。

柯立芬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13至16歲是最令我印像深刻的,就如安妮在寫這本日記時的年齡一樣。在那段過程中,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自己的想法一天天改變,上個月對某一件事情採取某種態度,這個月可能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當時的我們很流行部落格的玩意,大家會在MSN或即時通上PO自己的部落格網址,分享自己的看法與抒發自己的情緒,希望朋友能夠前往看看,留言灌水。如果引發熱烈回響,在同儕間是件非常風光的事。在當時的我,也對異性有很多新穎的感覺,常常再發表當天文章時,將文字間留有想像空間,暗示著我對某人的好感或厭惡感。有趣的是,每隔一年回顧前一年的文章,都覺得自己愚蠢至極,恨不得將那些幼稚的文章全部隱藏除去。以前的我不以為意,現在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安妮的日記,才發覺原來自己也曾經歷過同樣的過程,有種重新認識自己的感覺。然而安妮的青少年時期歷經猶太人最悲憤的時期,不像我們能夠在校園溫和的孵育下成長,同儕間輕鬆的打鬧,偷偷有著好多的曖昧對象。同樣的,我和安妮都對未來擁有非常多的憧憬,想像著自己長大後的模樣,想像十年後的對方與自己再度相遇,想像與自己喜歡的對象可能擁有的未來,每當讀到這些相似之處,知道安妮沒有到達她所想像的未來,更覺悲傷難過。於是提醒自己,好好把握現在的幸福與作夢的機會,這些平凡是如此難能可貴。


[編輯] 問題討論

Q:為什麼安妮在1943.9.16的日記哩,會寫到:「我們幾乎已經忘了怎麼笑,有時我怕我的臉會因為憂傷而鬆弛,嘴角會一輩子往下垂。其他人也好不到哪裡去,這裡的每個人都害怕那個叫冬天的恐怖東西。」?笑,是人的本能,為什麼會有人忘記怎麼笑呢?

A:微笑,的確是人的本能,然而,人會因為面臨憂愁、悲傷、煩悶,而忘卻自己正向的能量。在環境的影響之下,看到自己周遭圍的人各個都是一副悲喪的臉,長期下來,自己的心也同樣會被感染「悲」的氛圍。而為什麼安妮會特別提到冬天是個恐怖的東西呢?因為冬天常令人聯想到寒冷、強風、陽光微弱、意興闌珊、做事提不起勁,尤其是在烽火無情的環境中,面對久時的戰爭,人比來就比較缺乏希望,因為他們對於躲在防空洞的日子還有多久?自己是否能平安撐過這場戰爭結束,對於他們而言,都不敢替彼此打包票,掛胸倘保證!所以,安妮才會用「冬天」這個季節,來代表他們內心的恐怖。


Q:看了安妮的日記,安妮給你什麼感覺?

A:荳蔻年華,本應無憂無慮在學校學習,但當時二次大戰,面臨德國人對於猶太人無情的種族破害,又加上後來一連串的戰爭,安妮不得不和家人一起逃亡。雖然戰爭會讓人意志消沉,但在日記裡,感覺安妮是位很活潑、很有創意的小女孩,看她的日記,感覺每位人物彷彿都真實地出現在我面前對話。看安妮的日記很輕鬆,她不拘泥於修辭、措辭,利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描寫她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生活點滴,包括她的想法等等。


Q:安妮日記的歷史背景中,為何猶太人會被迫害??

A:背景大約在戰爭中期,安妮在其父的老闆庇護下躲了將近一年,後來被德軍找出,歷經波折後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最後死於傷寒。那時希特勒正提倡大日耳曼主義,所有非日耳曼人者均是劣等民族,同時進行純種日耳曼人配種行動,在那個時候,散居於歐洲的猶太人便成了替罪羔羊,希特勒不但以拖垮經濟為由下令逮補,並大肆逮補所有中產階級的猶太人,更在歐洲各地設置集中營,其中以奧斯威辛一號集中營最負盛名,奧斯威辛一號集中營現在已成了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裡面放滿了死去的猶太人們的遺物,包含了金牙、骨灰、當時的囚衣,及一張用死去的猶太人的頭髮織成的毯子。


Q:在安妮日記裡深刻感受當時的沉重迫害,世界上還有其他種族屠殺的案例與原因?

A:還記得之前看過一部電影,盧安達大飯店,也是關乎於種族屠殺的例子,劇情根據當時真實故事改編,盧安達這個國家,胡圖族與圖西族這兩個部落由於除了族群不合的基本衝突之外,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利益與互動也是相互影響。1994年盧安達的種族屠殺慘劇主要是源於歷史的仇恨以及殖民主義的政經控制。盧安達的種族衝突可能會因政權轉移而略趨緩和,但是胡圖族和圖西族之間的矛盾與對立仍難在短期間化解。


Q:安妮透過寫信與父親溝通,認為自己展現了成熟有想法的一面,但事後父親表達對安妮這樣的行為傷透了心。平常與父母親相處的模式?

A:很欣賞安妮能夠勇於向父親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孩子的我們的眼中看來是願意溝通且願意採納父親建議的,但若換成父母親的角度,也許會想成孩子自以為翅膀硬了要飛走了吧。相較於自己平常對於父母較不會表達,加上家裡是較傳統高壓式的教育方式,甚至會想著講出這個想法是不是會讓父母親不悅進而導致自己被責備,可能東西方且與每個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相關吧,很是羨慕能夠站在同一平等的角度卻又不失莊敬的態度與長輩對話,雖然安妮終究是讓父親感到受傷。


Q:透過安妮的敘述,對猶太人種有沒有哪些刻板印象的改變?

A:其實過去對於猶太人的刻板印象是很聰明,以及希特勒對於他們的迫害,僅此而已。但透過安妮的自我敘述:「總有一天可怕的戰爭會結束,總有一刻我們將重新為人,而不只是猶太人!」在高壓環境下寫出的文句,字字看來除了對自己的鼓舞外,更是對希特勒政權的一種控訴。看似寫實的文字,承受著被發現的壓力:「在世人眼中,我們註定受苦,但在這一切苦難後,還會有猶太人留下,他們將被立為模範。誰知道,也許我們的宗教會教導世界與所有世人為善,這就是我們必須受苦的理由,這也是唯一的理由。我們絕對不能只是荷蘭人,或者英國人,或者任何一國的人,我們永遠也會是猶太人。我們必須繼續做猶太人,我們也願意繼續做猶太人。」我想,對猶太人的印象將添上堅毅的一筆吧!


Q:回想自己青少年的那段日子,是如何克服那些成長的衝突?

A:我發現自己完全遺忘重視我自己的成長過程,感覺這些都是這麼自然顛簸地就過來了。但安妮讓我回想起那段過去,重拾我再次認識自己的機會。其中安妮有幾段話令我不斷深思:我不想聽什麼「典型青少年問題」、「其他女孩如何如何」或「長大就好了」這種話,我不想受到與「其他女孩」一樣的對待,我要他們把我當成安妮對待。那時的自己感覺世上沒有自己能容身的地方,沒有人懂我。還記得在那段期間,所以感覺都被放的超級無敵大,有人多看了我一眼,就開始想像他對我有好感,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和別人打打鬧鬧,就認為對方背叛我,聽到朋友在說悄悄話,似乎在說我的不是。那段時光所有事情不是大好就是大壞,不是充滿希望就是絕望,生活變得非常精采,每天都像少女漫畫,劇情誇張情義難解大喜大悲,也冒出許多天馬行空的幻想,包括想像自己死亡。那時的我到底如何調適這些衝突?我記得其實自己很享受那時的無所畏懼和不切實際,那些衝突從漫畫、小說、偶像劇中得到短暫的舒解,在部落格和自編小說中得到抒發,在不斷挫折反省適應後得到解放,於是自己就長大了,長成現在這樣的模樣。


[編輯]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