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作者簡介及本書摘要

本書作者並不只有一人,而是一個團隊,郭家穎是本書的總編輯。在2005年的冬夜,郭家穎在朋友的關係下來到了樂生,聽著三位伯伯們訴說著他們的故事。當初的構想在於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樂生院民,藉由院民們口述的方式來讓大眾知道過去的在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事件,希望讓更多人能夠知道樂生的歷史,那些伯伯、阿姨的故事。

本書的對樂生的呈現方式為訪談六位院民,並將對話過程錄製下來在化為文字,希望可以保留最真實的樂生歷史,以及透過歷史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讓本書的內容更加的豐富。最後一部分是攝影集,除了文字外,許多張照片更能讓我們回到當下的情境,更加貼近他們,貼近歷史。


[編輯] 心得感想與問題討論

如果自己一生所經歷的故事,沒有人可以分享也不會有人知道,那將會是多麼的孤單與寂寞。而多數的我們,身邊都還有朋友及家人在鼓勵及關心著我們,當有一天這些支持著我們的人都不見了,你有辦法想像這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生活嗎?你得了一種當代被過份污名化及誤解的疾病,甚至你的親生母親對外說你已經死了,以免於外人的異樣眼光,你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我們主要以口述歷史的其中一位受訪者之故事為主,組員間彼此做了一些分享,這個故事是關於一位十九歲就因痲瘋病而強制送往樂生療養院的建中生,湯祥明。在民國四十年的那個年代能夠讀到建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看似他將在不久的未來會有所發展,卻在此時被檢查出有痲瘋病,爾後同學便開始疏遠他,每每騎腳踏車到校門口時,卻又要猶豫該進校門還是回家好。學校同學的遠離加上衛生所的人員想盡各種辦法要讓入院,例如天天開始宣傳車到他家附近,告訴所有的鄰居他有痲瘋病,請大家快勸他入院。在這樣多方面的壓力與折騰下,最後他受不了了於是要去找他們理論,但結果是被手銬扣著,送往樂生療養院。故事的介紹大概到此結束,這本書真的很有意義,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非常推薦你們花一點時間去了解這背後的故事。


故事主角的心境轉折真的很讓人佩服,從被告知、強制入院、母親對外宣稱他已經死了,到後來住院時認識了一些不錯的朋友,也在這過程中把握時間讀了不少書及之後還在院內教導其他病患國語,這個過程相當艱辛,但也讓他從中成長許多。光是被自己的母親說自己已經死了這件事情,打擊就已經很大了,很難想像他怎麼還有辦法繼續過日子,也無法體諒他的母親怎麼能夠因為自己的孩子得了痲瘋病就對外說他已經死了,那又不是他自願患有痲瘋。讀到這段故事,難免會將自己融入於這個情境裡,雖然對於他所經歷的這一段過往感到非常心疼,但反觀到自己身上,我們真的很幸福,因為自己的家人是如此的愛我們。

而從本書中也發現當時後的時空背景下,由於外界對痲瘋病的不了解而產生了許多不公平的對待,像其中有一段是提到主角有一次因為疼痛的非常厲害,於是去找當班的護士小姐能否給他止痛藥,結果他得到的回應卻是:「你們這種得痲瘋的人,最好痛到死算了!」,這又是另一次對他的打擊。反觀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下,仔細去體會這個社會也會發現有許多「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不公平對待」,例如近期備受討論的遊民議題、同志婚姻、原住民權益…等等,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我們多花心思去了解的,而非只靠著媒體或其他人的說法就認定所謂的事實為何。


最後,是主角在院內的成長,很開心他能夠在這段時間內碰到幾個對他還不錯且也發現他在文學造詣上的程度也不算差,因此,縱使日子很難過但在朋友的協助與扶持下,他仍然有一個不錯的發展,像是先前提到的在院內教導其他不識字的病友,學會注音符號以及能夠做初步的國文讀寫。這個不僅僅提供他在這樣的苦日子下有個不差的社會支持系統,而這對於我們心理系的學生而言,更能了解有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一近乎被社會遺棄的人來說,是有多麼的重要,同時也讓他能夠找回一點自尊及自我價值感,至少在被遺棄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能夠做的事情,而這對建立自我價值感是個滿好的開始。


生命中悲喜相互參雜,從湯祥明這麼真誠的分享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一個人的韌性可以有多麼的堅強,同時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擁有的其實很多且富足。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知道,雖然環境很困苦,但別停止思考、放棄學習,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哪怕是一小段話,都有可能成為當下陪伴自己的來源並給予自己力量去度過眼前的難關。


[編輯] 佳句摘錄

人生的路再坎坷,你也必須走完。

[編輯]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