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
出自KMU Wiki
星巴克(Starbucks)NASDAQ:SBUX 港交所:4337 是美國一家連鎖咖啡公司的名稱,1971年成立,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其總部坐落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星巴克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學生與城市白領中非常流行。除咖啡外,星巴克亦有茶、餡皮餅及蛋糕等商品。部分星巴克店甚至與超級市場,書店等異業結盟,於合作店舖內覓地開業。一般而言,星巴克咖啡的價格與其他類似等級的競爭者相當。
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近12,000間分店遍佈北美、南美洲、歐洲、中東及太平洋區。星巴克不打算調低在全球開設4萬間店的長期計劃,迄今已開了逾1.5萬間。2007年11月,星巴克表示將在本財政年度增設2500間分店,美國佔1600間,比最初計劃少約100間。
星巴克的分店大多數是總公司直營的,星巴克公司內也有對於外資投資的一些禁令;但這些規定也有例外。在大中華區的星巴克大多數是合資的。台灣區星巴克是由統一企業與美國星巴克合資的;上海及華中區的星巴克是由台灣統一企業、上海菸草集團以及美國星巴克合資;北京與天津星巴克是由北京美大星巴克公司經營。而廣東、香港及澳門的星巴克則是由美心集團及美國星巴克合資的 Coffee Concepts HK Ltd 經營。星巴克總公司傾向加碼這些地區的持股,取得更大的主控權。瀋陽、大連等城市的星巴克則是星巴克總公司的直營店。
名稱由來
星巴克得名於麥爾維爾的著作,《白鯨記》中亞哈船長的大副名字——Starbuck。
[編輯] 發展歷史
1971年,英語教師Jerry Baldwin,歷史教師Zev Siegel和作家Gordon Bowker合作開了第一家星巴克。他們三人開店是受到阿爾弗雷德·皮特(Alfred Peet)的皮特咖啡公司的影響。第一家星巴克店位於西雅圖市中心的魚市派克市場(Pike Place Market)旁,主要出售高質量的咖啡豆和咖啡器材(這家店至今仍然存在)。在開業的第一年,他們從皮特那裡購買綠色咖啡豆,而後,他們就直接從咖啡豆產地購買。
1971年時,星巴克僅有西雅圖的6家店鋪,而且只賣咖啡豆。1987年,現任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籌資買下了星巴克。此後,他把星巴克做成了美國版的義大利咖啡屋。如今已經在全世界30個國家開了6000個店鋪。並且這個數字以每天3家的速度增長著。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明確的市場定位以及積極的營銷策略使得星巴克迅速成長為全球知名品牌。
[編輯] 第一家星巴克的商標
星巴克的商標有2種版本,第一種版本的棕色的商標由來是由一幅16世紀斯堪地那維亞的雙尾美人魚木雕圖案, 她有赤裸乳房和一條充分地可看見的雙重魚尾巴。
後來星巴克被霍華·蕭茲所創立的每日咖啡合併,所以換了新的商標,第二版之商標,沿用了原本的美人魚圖案,但做了少許的修改,她沒有赤裸乳房,並把商標顏色改成代表每日咖啡的綠色,就這樣融合了原始星巴克與每日咖啡的特色的商標就誕生了。
目前位在美國西雅圖派克市場的「第一家」星巴克店舖仍保有原始商標,其內販售的商品也多帶有這個商標。這所謂的第一家事實上已經遷離原址,雖然仍在派克市場街上。
在2006年的9月,星巴克又重新讓棕色的商標復活,不過只限於熱飲的紙杯上。星巴克指出,公司是為了慶祝三十五週年紀念,並且象徵其商標來自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傳承。但這個活動會在9月底結束,而且只限美國。
第一家星巴克的商標
位在西雅圖派克市場的第一家星巴克店鋪
星巴克店鋪外的街頭藝人
門口望進店內擺設
[編輯] 星巴克文化
星巴克提供多樣的咖啡種類,他們以一週為期,每週更換不同種類的咖啡豆,讓消費者以簡單的方式喝到不同種咖啡豆調和的咖啡(在美國稱Coffee of the week為每週咖啡),但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是以週為單位,如台灣的星巴克只有每日咖啡。星巴克還有一系列的熱飲;包含咖啡類(如拿鐵)和非咖啡類(如熱巧克力)。冬季時才是星巴克熱飲的主要供應季,星巴克大部分的獲利是來自咖啡冷飲加上一些奶油和大量糖漿的製品(如Frappuccino;中譯:星冰樂)。
星巴克自售的咖啡豆主要是在四個地方烘焙的,分別是:華盛頓州的肯特市、賓州的約克市、內華達州的卡森谷以及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咖啡豆在烘焙之後馬上以真空包裝。這些包裝上都有裝置一個壓力閥,為的是讓咖啡豆在包裝後仍可以繼續排出內部的氣體。全豆(未研磨)和已研磨的咖啡豆則在星巴克全世界的分店或是簽約的零售商有販售。
對英語系國家而言,星巴克是一家喜好賣弄文字的公司。例如星巴克菜單上的容量表示為「tall」、「grande」和「venti」(義大利文的20)分別代表英文的「small」、「medium」和「large」(小、中、大)。雖然大部分的咖啡調理師(星巴克用語:barista;源自義大利文)會遷就顧客使用傳統英文的容量表示,但是也有很堅持的調理師。不過對大中華的星巴克而言就沒有此問題,因為在中文之中小、中、大就是一般星巴克店裡的表示法。
除了容量之外,星巴克可以接受顧客對咖啡調理的個別要求。如:可以選擇低咖啡因咖啡、使用低脂牛奶、去冰、少糖,甚至連卡布奇諾的泡沫都可以選擇厚或薄。
星巴克冷飲容量(包含Frappuccino星冰樂):
Tall、中(12 fl. oz./ 355 mL)
Grande、大(16 fl. oz./ 473 mL)
Venti、特大(24 fl. oz./ 709 mL)
星巴克熱飲容量:
Short、小(8 fl. oz./ 236 mL)
Tall、中(12 fl. oz./ 355 mL)
Grande、大(16 fl. oz./ 473 mL)
Venti、特大(20 fl. oz./ 591 mL)
(此為美國星巴克容量,飲品容量供應可能因為地區而不同)
星巴克的一家店的店面會有2-4位barista(或稱partners,這是星巴克對其店員的稱呼)。每一間店有一個監督、一個助理經理及一個店經理。穿黑色圍裙的Baristas被稱為「咖啡大師(Coffee Master)」。具備咖啡大師資格的barista表示他們經過高水準且嚴格的咖啡相關訓練,這些訓練包括:種植咖啡、烘焙咖啡、調理咖啡以及採購咖啡豆(包括研習咖啡豆的國際公平交易原則)。星巴克原來規定店員(partners)必須升職至監督,助理經理或店經理一職才可以受訓成為咖啡大師;不過這項規定已經改變,現在就算店員也可以成為咖啡大師。
在星巴克的櫃檯部分分成三個主要部分:
點餐結帳區:這裡是供顧客點餐的地方,顧客在點完想要的飲料或是點心後就可以結帳。如果有卡片的話可以用卡片結帳。
飲料區:這一區通常會分成兩個部分,不過是在櫃檯後,所以顧客是看不到的。這兩區分別是冷飲區和熱飲區,調製冷飲(如星冰樂)與熱飲(如:每日咖啡)的地方。如果冷熱飲某一區的飲料供應量變多就會多一個店員單獨負責一區;一般的情形是兩個人負責一個飲料區。
咖啡豆及甜點區:這一區通常就在點餐結帳區隔壁,咖啡豆區會有標明這個星期所供應的飲料使用的咖啡豆;或者是告訴你咖啡經過哪幾步驟才能烘焙而成,並且會放各個步驟不同的豆子。而甜點(通常是蛋糕)就放在一個透明冰櫃之中。
一個星巴克店員主要有三個任務要執行,一個是在點餐結帳區的工作,再來就是飲料區以及漂浮物的製作(如:卡布奇諾上的泡沫或是星冰樂上面的奶油)。除此之外,還有像清掃和搬運貨物的雜項。
一般店內一個區域會有兩個店員,如果是夏季或是店內人數增多,冷飲或熱飲區就會加派人手。有些店面還會專門指派一個店員專門負責星冰樂的製作,也有的店會增加一個負責管帳的店員。有些星巴克有得來速(開車點餐)的服務,一個得來速櫃檯一般有1至4名店員,端看生意熱絡程度而定。得來速的櫃檯一般較高,主要是為了方便櫃檯同時供應店內和車上顧客的餐點。
店員之上就是「監督」,一般是較資深的店員才能升至此一職位,監督在店經理不在的時候需負責代理經理的職務。有時店員人手不足之時,監督也必須負責櫃檯的工作。
星巴克公司的市場定位是將其店面定位成一種生活中的第三地,也就是定位介於顧客的家和工作場所的地方。他們希望將每一家星巴克佈置的簡單舒適。每一家星巴克除了木製的硬椅,也有靠牆的軟沙發。有些星巴克店面會提供插頭讓使用筆記型電腦或是隨身聽的顧客充電。星巴克的店面大多可以無線上網,不過要另外付錢。
星巴克非常重視他們的禁菸政策,除了某些地方例外。德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因為在德國很少會有吸煙的限制,為了市場策略他們不得不妥協。在維也納的一家星巴克有一種折衷的辦法,他們設了一個吸煙區,和一般的區域有所間隔。雖然有例外,星巴克其實是非常堅持的,他們聲稱香菸的味道會壞了咖啡的原始香味,也基於同樣原因,禁止員工擦味道重的香水。
參考資料
《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霍華蕭茲(Howard Schultz)、朵莉瓊斯楊(Dori Jones Yang)著;韓懷宗譯。ISBN 9570817917
《複製星巴克:店鋪經營的藝術與科學》,魯賓菲爾(Arthur Rubinfeld),海明威(Collins Hemingway)合著;溫瑞芯譯。ISBN 9861542019
《滿天星巴克---從平凡到超凡的五大法則》香港特別版,約瑟.米奇里博士(Joseph A. Michelli)著;胡瑋珊譯。ISBN 9789889967260
《我姐姐是位咖啡師傅》香港特別版,約翰西蒙斯(John Simmons)著;李陽譯。ISBN 9620424581
公司管理成員
星巴克董事會目前的成員:
吉姆·唐納德 (Jim Donald)
巴巴拉·貝絲 (Barbara Bass)
霍華德·貝荷 (Howard Behar)
比爾·布雷德里 (Bill Bradley)
米勒迪·哈普生 (Mellody Hobson)
歐德·李 (Olden Lee)
格雷戈·麥菲 (Greg Maffei)
霍華德·蕭茲 (Howard Schultz)
詹姆斯·休爾 (James Shennan)
傑米爾·德魯 (Javier Teruel)
馬龍·奧門 (Myron Ullman)
凱吉·衛斯洛普 (Craig Weatherup)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