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論文大作戰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一、 作者簡介

畢恆達

從小喜歡讀書,據說可以將國語課本的生字倒過來背。因為是男生,在遙遠閉塞的年代,理所當然進了工學院。到了要確定未來生涯的時候,轉個小彎,沒有離開土木工程系,而選擇距離社會人文最接近的都市計劃組就讀,並發現了環境心理學這個有趣的研究領域。擔任土木系助教的時候,才開始想到要出國留學追求學術生涯。在紐約市立大學就讀環境心理學博士班時,深為紐約市本身以及該校的自由批判學風所吸引。論文選擇研究「心愛之物」在環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讓論文研究本身成為一件愉悅的歷程。興趣很廣,回台灣教書之後,除了專注於性別議題之外,對於塗鴉、監視器、文化惡搞、地層下陷、跑酷、家的意義等主題都想瞭解。除了教環境心理學、性別與空間、街頭藝術之外,也定期開授質性研究課程。每年都必須參加十餘次學位論文口試,本書就是根據這些年教學與口試累積的經驗撰寫而成,期待能夠陪伴研究生度過撰寫論文的辛苦路程。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碩士、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編輯] 二、 本書摘要

本書是一本論文寫作指導用書。作者建議讀者用最迅速的方式瀏覽本書之後,不需要特別的思考,然後再仔細分析這本書中你覺得對你最有用的部分,然後再依據作者的建議,一一列出你可以具體做到的重點。建議已經進入密集寫作狀態的讀者不要將本書擺在書櫃中當作參考書作為陳列之用。

[編輯] 三、 佳句摘錄

「訪談引文究竟該不該加以修飾,存在不同的看法。反對的理由是要尊重原意,贊成的理由則是認為口語表達語書寫不同,逐字照抄反而是不尊重受訪者。但是修飾仍然是以盡量不改變原意為前提。例如可以刪除然後、那、這、就是說、我的意思等口頭禪,除非這些字語也是你論文分析的文本。」

「訪談要事先得到受訪者的同意。你可以說明錄音對你分析資料的重要性,以及你會如何處理錄音檔以保護受訪者的隱私,或者提醒他在訪談錄音過程中隨時可以把錄音關掉。如果受訪者堅持不能錄音,訪員也只好接受,並在訪談過程中即時記筆記。若實在來不及記了,可以藉口要上廁所,趕快補上。訪談結束後,馬上找一個清靜可以寫字的地方,整理訪談資料。」

[編輯] 四、 心得感想

本次讀書會的進行,從論文寫作出發,依序討論各研究方法的內容與使用,以及文獻資料的書寫技巧與田野訪談。從書中,挑選出可幫助我們寫作論文方向、提升論文寫作技巧的章節為六、七、八、九章來作為本讀書會主要的討論內容,從文本中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及反思於各字論文主題中。

[林冠丞]

       為了要讓自己的研究更加精進與更加了解,所以會大量閱讀相關文獻,努力補強自己的知識與專業,但在這同時,面對被訪談者我認為我會出現角色無法切換的狀態,在整個訪談中,要如何避免掉專業用語,或者是盡量將專業用語轉換成白話、受訪者聽得懂的語言,這是我在加強與學習的地方,而我省思過後,認為可以藉由與他人,例如:朋友、老師等,事先模擬訪談,不僅可以讓自己的信心增加、口條通順,更可以達到去了解這問題是否問得妥當,是否無法做延伸與適合作分析等,但若是透過與朋友老師模擬面談,其實可能會忽略掉一些小細微的專業用語,畢竟老師與朋友與自身的專業學術背景是相同的,故在一些問題點上會了解其中含意,但若拿到實戰情境中,可能就會出現狀況,故若與此領域不熟的朋友先做初步訪談,或許可以降低問題會出現的狀況。

       另一方面我也比較擔心的事,很怕自己的訪談技巧無法很深入去問到問題的核心點,且無法確切問到我想要的,這樣會不會造成研究上的阻礙與無法分析,對於這點雖然擔憂,但還是要去嘗試與多問多修,才能讓自己更加裝備與強化。

[陳亭宇]

       一開始在想像訪談的時候,大多是很空洞惶恐的,大概只知道要與受訪者對話,要注意研究倫理問題,以及發問的問題必須要能回答研究題目。儘管說了那麼多,對於真正進入訪談時的情境,仍是很抽象的概念。本週文本用了許多方式來討論深度訪談的方法,從建立關係開始,到訪談中語氣、句子的使用,以及如何選擇場地,不同的場地可能影響受訪者對於談話內容的拿捏,還有該如何適當的引導問題,卻又不要影響到受訪者的意識及思考模式。我認為對一個新手而言,問題的問法是很重要的,關於為什麼與是否的問題,是容易使受訪者在作答的時候難以說出他更深入的經驗或是看法,是或不是的簡短答案也難以分析,除非特定需要,不然從如何、會什麼會想要等問題提問,是較容易引導受訪者談及經驗的詳細內容與觀點。文本也提到使用物品,也是一個容易讓受訪者理解且聯想的方法,這點使我思考到如果放置到我的問題意識而言,在訪談的時候,似乎也可以帶上與貴婦相關的新聞報導或雜誌介紹等資料,與受訪者進行討論。另外,還有關於不同觀點的提出方式,借用他人的立場來發問,有時也可以刺激出受訪者對事件更深入的看法,再者,也不容易使得研究者產生一個特定的對立立場,而妨礙到訪談的進行。

[謝采芳]

       本週的文本提供了一些訪談的方式和步驟,由游美惠老師的這份文本當中,對於訪談 的人事時地物的各個面向去實際瞭解到,可能影響訪談的面向以即要注意的事項,對於訪談有初步的概念,由另一篇談論訪談法的文本中,可以瞭解到未來訪談對象可能屬於立意抽樣的方式,以及對於訪談對象的多寡,文本中提到碩士論文約15位訪談者,但可能還會依照訪談狀況或論文有所改變,此外在本篇,也提及了幾項我覺得對於訪談很有幫助的問題設計,像是要避免是非題的問答題目或是問出「為什麼」的題目,都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在最後的記錄和謄寫的部分,也一再提醒我對於接下來訪談的後續動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黃耀民]

       從本週的文本可以瞭解訪談的整個流程,包括形成主題、設計、訪談、謄錄、分析、確認、發表,以及如何運作。這幾篇都把訪談比喻為挖礦及旅行,如何從旅行中畫出地圖,說出當時的情境所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強調脈絡的重要性;並且教導我如何聚焦在所關懷的研究問題,進而深化提問。也重視報告應該要呈現訪談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問題、抽樣方式與理論之間的關係,讓讀者可以瞭解訪談中的權力關係以及其限制,以及為什麼要使用這些方法,它的重要性及其意義為何。

       從進入訪談現場開始,女性主義方法論強調訪談中互為主體的關係,強調受訪者的觀點,並從權力關係看待不同群體使用不同的訪談方法,以及如何操作訪談問題及控制訪談歷程,可以從全貌與細節這兩個面向開始探索,然後設計出廣度夠大的主要問題,以及可以問什麼問題、提問的方式為何,帶領我進入受訪者的領域中,然後在用訪談技巧深化問題,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非語言的意涵,以及受訪者沿途留下的記號,反省自我的對話有無權力關係(引導性的問題)或者言詞不當,都是需要注意的。並也從文本中學習如何結束訪談。應該代著謙卑、感恩的心與受訪者說謝謝或給張小卡片,因為她們給予我生命中的經驗,及給予朋友般的問候和總結訪談內容及問大掃除般的問題。

       並且瞭解到從謄寫逐字稿到如何引用及分析,可以先在完成竹謄錄稿之前,先寫一份訪談摘要或備忘錄,包括訪談背景資料、訪談核心內容以及這次訪談對於回答研究問題的貢獻,並也可以編碼並寫出該段的訪談核心主題為何,以便日後整理及引用;在詮釋方面則是可以意義濃縮、意義分類、意義詮釋,讓我瞭解可以用自己的文字重述受訪者的意思,以及詮釋的三個層次,是否有理解受訪者的說法、研究者的詮釋是否合理、及提出理論上的解釋。

[呂依婷]

       訪談法是質性研究常用的蒐集資料方法,但要如何做好訪談需要經驗累積和不斷的練習,以前所認知的訪談多為制式化的訪談,如:訪員和受訪者一問一答,較不會去想到訪談時的環境、問問題的方式、受訪者的表情行為或所言的真實等,訪談不是想到才做的事情,訪談前需要做完善的文本資料蒐集,如閱讀文獻或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廣告、部落格、FB等既有文本,訪談不同於日常無目標的聊天,它有主軸,訪員和受訪者則是繞著這大主軸進行訪談,一次性的訪談所得到的回答較不能反應真實,訪員和受訪者的關係也需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若涉及較私人情感或性傾向的研究題目,訪員應安排多次訪談,從受訪者的經驗中挖掘資料或意義,Kvale(1996)提出實證論的訪談者如礦工的比喻,訪談者即立基於受訪者的經驗並向下挖掘其資料與意義。 從「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中,了解訪談大綱需要詳細的白話問題、預期的回答和可能追問的問題,訪談大綱是讓你可以約略掌握訪談主題的動向,但也可能就實際訪談時做調整。注意受訪者沿途留下的記號,並在隨後的問題中提及所述的事件或想法,也要讓受訪者釐清形容詞的意義,因為訪談者和受訪者對形容詞的定義不同,若不追問其想法,難以取得真實的想法。訪談是以受訪者敘說經驗為先,適時的提問讓受訪者有繼續說下去的動力。

[編輯] 五、 問題討論

  1. 問題意識如何聚焦?
  2.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3. 如何增進訪談技巧?
  4. 如何進入田野,尋找受訪者?
  5. 如何使用論文格式APA?

[編輯] 六、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