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心理創傷 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第一章節,作者簡潔的利用一個事件來帶入創傷的情境,讓我們了解一個創傷事件,在一個班級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而下一章節,告訴我們一些創傷後的反應,例如:逃避(麻痺)、經驗再現和焦慮或過度警覺。而作者也詳細的舉例,讓我們了解這些反應的實際狀況是怎樣產生。之後也提到,在創傷事件中,有二解(紓解與瞭解)及二預(預防與預測),這兩個部分一開始是同理個案的感受,使他感到被瞭解,之後就是預測他可能會有的行徑,並且做一些預防,例如不讓他沉溺於酒精中或是利用過度使用藥物來幫助睡眠。這些步驟都十分的明確和易懂,可以供我們做為一開始接觸創傷個案的一些指南。但,實際做法仍然在後面有繼續詳述。


危機事件的發生,無論是親身經歷或是藉由觀看媒體的一再播送,都有可能發展「創傷後壓力」的相關症狀,作者在此處強調的「創傷後壓力」藉以取代一般常稱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要強調的就是這是在重大災難下的正常情緒、行為以及認知的反應,據由此觀念,作者也提出了一個在災難發生後幾週的初期針對災難相關的災民或是救災人員的一套實務、半結構性的減壓團體,其步驟如下: 1.還原現場:回顧水災發生時在哪裡?在做甚麼?第一個反應是甚麼?閃過心理的第一個念頭? 2.壓力反應:回顧並請團員互相分享災難帶來想法、情緒方面感受與壓力症狀。 3.機會教育:歸納成員所講的反應,給予相關資料(ex.安心文宣) 4.行動計畫:請團員互相分享回饋面臨這麼大的衝擊,是怎麼熬過來的?ex.燒香拜拜、與親友聊聊…,也分享接下來的日子打算怎麼去適應。 5.重新出發:總結,讓成員有機會去想想從這次經驗中有甚麼意外的啟示或心得。 此套團體流程,我覺得最大的貢獻除了在讓成員在一次的完整回顧當時的災難現場,並與現在做比較,讓成員能夠有脈絡區辯,在一次的認清自己當下是安全的,並增加成員的掌控感與自我效能感外,就在它讓成員們彼此分享,藉由成員一一回顧自己災後相關的情緒、行為以及認知的反應,讓成員們有「啊!原來他也會這樣!」,進一步很自然的促成正常化這些災難下的不正常的情緒的反應,我想對於無論是災民或是第一線的救災人員這樣的安心、團體的介入都是必要且是有助益的。


在這一次的讀書心得,我想淺談「心理衛生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心理專業人員是否就是保證心理健康、百分之百不會自殺?很顯然的,答案是否定的,精神科醫師自殺的新聞也偶有耳聞,也許是外界和個案都對心理專業人員抱持很高的期待,也許是心理專業人員的自我要求,還有個案自殺對心理專業人員也是一大打擊,於是心理專業人員如何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就顯得非常重要,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一直強調自我覺察的原因吧!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關於因創傷而產生恐懼症的小故事,故事是關於綜藝主持人張菲從喜愛坐飛機,到遭遇意外事件而害怕坐飛機,卻又努力克服這個障礙,甚至學會開飛機,作者還提到恐慌症發作,以及對於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的想法。作者認為對付恐懼症最好的方法是暴露法加上認知療法,並提出調適情緒的CDEF方法,分別是人際聯繫、轉移注意、運動健身、精神信仰,以這些方法為基礎敎大家戰勝恐懼。我覺得本書中提供了一些小故事,可以加強大家對於精神疾病的基本認識。


在本書最後的部分,作者特別引用女兒與動物之間的生活經驗,來闡述我們如何在傷痛中獲得啟蒙。讓我們瞭解到無論年齡或社會角色,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可能有重要的事物離開我們,我們也都有機會跌倒受傷。面對這樣的傷慟情境,危機輔導的介入是必須的。儘管心理的傷口可能會隨著時間慢慢平復,但運用LEAD模式(Listen、Explore、Analyze、Do)可幫助受創者情緒有健康的出口,並發展出平常心接納自己。這樣的支持性心理策略,可防止受創者一再被自責與罪惡感啃食,讓其在自然的哀掉歷程中,不會感到孤獨與無,才能夠沒有陰影的面對未來的每一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