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手術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心導管手術:Cardiac Catheterization

[編輯] *世界心導管發展史

1711年,Hales首次在馬的身上施行心導管術,當時他使用的材料是:鵝的氣管、玻璃管、以及黃銅管。

1844年,法國生理學家Bernard首次提出“cardiac catheterization”﹝心導管術﹞的術語;他使用了導管測量動物心臟內的壓力。

1929年,第一次在人類身上施行心導管術的人,是德國的Werner Frossman。他在螢光顯影下,在局部麻醉後將導管由他自己的前臂靜脈插入, 並推 近至右心房,證實了此法的安全性;但他卻因為這個大膽嘗試被醫院革職。他於1956年獲贈諾貝爾獎,與Cournand及Richards共享殊榮。

1941年,Cournand以及Richards使用心導管測量心輸出量,成為首先使心導管作為診斷工具的人。

1950年,Zimmerman 及Lason開始施行左側心導管。

1958年,Dr. Mason Sones發明了冠狀動脈攝影,成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利器。

1964年,Dr. Charles T. Dotter提出了經由導管的血管成形術,他首先嘗0試的是狹窄的週邊動脈。他的想法一開始沒有被接受,後來才被Dr. Andreas Gruentzig發揚光大。

1967年,Dr. Rene Favaloro在Cleveland施行首例隱靜脈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1967年,Dr. Melvin P.Judkins引進許多技術以及特製的導管,使得冠狀動脈攝影日趨完美,至今Judkins氏冠狀動脈攝影術仍廣為世界各地所採用。

1974年,Andreas R.Gruentzig嘗試了週邊血管的氣球擴張術;1977年他試 行 了手術中的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於同年他又在一個清醒的病人身上, 施行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自此開始了介入性治療心臟學的紀元。

1986年,冠狀動脈粥狀瘤切除術。

1987年,首次使用冠狀動脈支架。

1987-1993年間,發明了許多的介入性治療的裝置,例如血管內超音 波、雷射、以及Rotablator等等。

今天,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以及支架放置,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常進行的介入性治療,為人類帶來數不清的益處。

[編輯] *心導管與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

自從70年代晚期,心導管被開發出來,心臟醫學就進入了介入醫療的新紀元。

心導管,顧名思義就是指以導管透過穿刺的方式,從皮下進入血管,並由人體的主要動脈或靜脈回溯到心臟。心臟科醫師可以在透視設備下操作心導管,來進行對心臟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心導管歷經了20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是成熟的技術。心導管的用途,也從早先的診斷目的發展成能一種治療方式。由於安全性高、無需開刀、費時少、病患也比較不痛苦,在許多方面甚至取代了傳統的手術治療而成為許多心臟血管疾病的主流治療方式。

[編輯] *心導管在心臟血管疾病的應用

前總統李登輝曾因心臟不適,使得原本「小隱隱於野」的心導管手術突然聲名大噪,許多民眾紛紛至醫院詢問,此因是,若仔細詢問起來,真正瞭解心導管並對其有正確認識的人,是寥寥無幾的。

其實,心導管手術係一項非常重要且實用的手術,不只可以妥善處理心臟及周邊的血管疾病,也可以診斷與治療心律不整,或是其它心臟的疾病。

但因目前心臟血管疾病的病患,佔了接受心導管手術的一大部份,因此,本文特就心導管在心臟血管疾病的應用,作一詳細的介紹,俾讓民眾能夠瞭解,這一項日趨重要且運用深廣的手術。

通常,心臟專科醫師在為病患做心導管檢查時,首先必須先建立一個通道,由於此通道,必須能夠讓導管順利的進入病患的血管,所以醫師要先在股動脈(鼠蹊部)或撓動脈(手腕處)的皮膚上,先切一個小傷口,傷口的大小約在0.2公分左右,之後,再將一個叫做套鞘的塑膠管送入血管,將它的尾端留在傷口外,然後將導管由套鞘導入血管,順著動脈進入主動脈瓣附近的冠狀動脈開口,接著再由導管內打入顯影劑,並以放射線透視顯影的血管,即可知道病患是否有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

如果發現病患血管有狹窄或阻塞的問題時,則便應施行氣球擴張術,此時,醫師會使用一根極細的網絲,即導線,經過導管進入冠狀動脈,並且要運用一些技巧,將這一條導線放到病灶的下游處,接著,便將氣球順著導線向狹窄處推進,如果能到達狹窄的地方,醫師會利用加壓器,將氣球打開,如此便可將病灶撐開,經過幾次的加壓,再利用顯影劑看看病灶是否已被打開,以達到血液暢通的目標。如果不甚理想,則必須接著置放血管支架,將病灶處撐起,以確保血管的暢通。

說到要做心導管手術,大家最害怕的還是它的危險性,說白一點,就是「會不會出人命?」根據醫學統計,心導管手術的死亡率,大約在百分之一左右,其實還算是一個蠻安全的手術。

尤其,最近幾年因為醫學的進步,心導管手術運用新的醫療器材及藥物,使得手術的成功率大幅增加,尤其是使用經撓動脈進入做心導管,病患在做完手術後即可坐起,並不會像經股動脈進入的患者,必須臥床幾個鐘頭,這樣的改變,對病患來說,不啻是一大福音。

話說回來,即使心臟血管順利打通,我們仍要建議並要求,病患要繼續服用心血管藥物,並戒除抽煙的習慣,同時也要求病患改變生活形態,少吃油膩,多運動。

如果是高血脂症的病患,也要給予藥物,嚴格地控制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指數,這樣才能保持打通血管的「戰果」。

不過,預防重於治療,平時我們就應該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以及對於危險因子的排除(糖尿病、高血壓、吸菸、家族病史及高血脂症),如此才能使我們免於心血管疾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