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思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作者簡介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時代雜誌》專欄作家,作品也常出現在《哈潑》、《國家》、《新共和》等重要刊物,是相當活躍的女 性主義者與民主社會主義者。她出身於礦工家庭,就讀大學時受到反戰運動啟蒙,於是放棄教職,投入寫作與社會運動,特別關注社會底層。她至今已出版近二十本 著作,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榜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M型社會白領的新試煉》。


[編輯] 本書摘要

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近年來由於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正向思考成為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更嚴重的問題是,勵志書不勸人擔心社會經濟現況,反而鼓勵大家去實現物質渴望,因此全民舉債的風氣高居不下。

作者認為,這種思想風氣源美國的新教倫理。上層階級一廂情願地認為,人會貧窮是咎由自取的,是懶惰和其他壞習慣造成的,更甚者,是心裡不願變成有錢人。他們鼓勵青年人領取低薪,說是培養企業精神,正向思考儼然成為企業的打手。不過,近年經濟崩盤,失業率不斷飆升,這些論調已證明是謊言。

「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

作者並不反對探索內在與自我成長,但強調,真正的正向態度,是要具備勇氣,能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世界上並沒有無盡的財富,貧富不均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問題。世界不會自動變好,我們應該尋找對策、相互幫助。更重要的,幸福不是來自一味寄望於結果,審慎評估風險、務實規劃工作,努力的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獲。

第一章 微笑面對人生,否則死路一條:癌症的光明面

探討正向思考與健康是否有直接的關係

第二章 奇思幻想的年代

探討正向思考行銷以及正向思考對於夢想的影響

第三章 美國樂觀主義的黑暗根源

探討美國樂館主義盛行的原因

第四章 讓人生意興隆的激勵產業

探討克服負向思考後,是否真的能盡情的發揮潛能

第五章 神要世人大富大貴

探討正向思考的世俗根源

第六章 正向心理學:快樂學

快樂的定義難以科學的角度定義

第七章 正向思考如何破壞經濟

過分的正向思考導至對於財務管理過度樂觀

第八章 有關正向思考的後記

我們可以從努力中獲得快樂


[編輯] 佳句摘錄

  • 我現在可以告訴大家,乳癌並沒有讓我變得更漂亮、更堅強、更有女人味、更重視心靈層面,乳癌給我的是切身體驗美國文化中一股強勢的意識形態。這個體驗實在令我痛苦萬分,或各位要稱之為「禮物」也行。在那之前,我從沒察覺這股意識形態,它竟然鼓勵我們去否定現實,欣然接受不幸,甚至遭遇災難時只能怪罪自己。
  • 作者在這本書提到正向思考在美國文化裡是如何控制人民,尤其在乳癌患者的文化中,正向成為一種壓力,比起在大苦難時代能表述自己的痛苦的坦然,強顏歡笑造成了更大的負擔。這幾年來坊間出現許多「秘密」、「吸引力法則」的書籍,其實追本溯源,這和基督教的教義有些相關,相信上帝所降下的痛苦都是你必須學習的功課與考驗,希望人能時時刻刻懷抱希望。但人為的力量像鐘擺一樣,總是從極端盪到極端,需要提醒在擁抱正向思考的瞬間,不淹沒自己的心聲。
  • 「每天新聞經常充斥負向報導,若讓閱讀這類資訊成了日常生活習慣,會漸漸直接受到這個環境因素影響」,這種做法逃避現實世界中激烈與悲劇的那一面,也意味正向思考的核心深藏著無能為力的想法。
  • 作者提到美國媒體和台媒相仿的亂象,針對民眾希望媒體能多報導正向的訊息給的回應。其實我本身也希望媒體這樣的第四權,可以多散佈正向的力量,個人比較傾向吸引力法則,即好與好,壞與壞之間,都是彼此牽引加成的。甚至大多數人也是持相似看法,作者評論出的矛盾點,或許能給我們另一條思路。
  • 「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封底)
  • 我覺得這句話就是這本書想要表達的主旨,也相信很多人是看了封底的這句話而著迷。作者從第一章就藉由探討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乳癌,開始犀利的切入失控的正向思考可以帶來的殺傷力。而這句話也就定義了「失控」與「真正」的正向思考的差異。當問題來臨時,一個人若是沒有面對現實的勇氣,只會一昧地否定掉所有負面的思想,並藉由正向思考來催眠自己一切都會更好,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 「不論是正向或負向思考,都會使人在觀察時無法擺脫情緒,使人寧願把錯覺當成現實。」(第248頁)
  • 正向思考若不是建立在接受與面對現實的基礎上,而只是藉由否定負面的思想,那麼就好像道家講的,有陰就有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般,任何事情若是沒有宏觀、全面性地去探究它,而只是以二分法的框架去判定它的好與壞、善與惡、是與非、黑與白,那麼被否定掉的另一半勢必會如影隨形,而這種正向不過就只是妄想罷了。
  • 「我們可以從努力中獲得快樂。」(第261頁)
  • 這大概就是獲得快樂的不二法門。往往我們在人生當中追求的幸福、財富、健康、家庭圓滿、與事業順利等諸多願望都是在期待一個美滿的結果,然而沒有把過程考慮進去的話,結果頂多如同夢一般,終究會醒。如同想要建造一座高樓來眺望美景,若沒有建造地基、沒有一樓一樓穩扎穩打地蓋上去,那麼這空中閣樓是永遠不可能提供景色供人欣賞的。而在尋求快樂的過程裡少不了的就是努力。唯有當一個人努力於打造自己所嚮往的結果時,他才會留意自己走過的路與流過的汗,也才會對自己在過程中得到的種種經驗與體悟有所感觸。所以與其利用失控的正向思考來面對人生當中所有的問題與難關,倒不如腳踏實地努力改變現況才更加有意義。

[編輯] 心得感想

林珉璇



第一次接觸正向思考,是在小學時讀過當年很有名的一本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旨在告訴人們只要你心中有夢想並堅信不移,有一天夢想一定會成真。那時對於這樣的說法只是似懂非懂,並不特別放在心上。大學曾參加過一場演講,最後講者在投影片上放了許多勵志的話語,並邀請觀眾與他一同大聲朗誦;當時的我並沒有很熱切參與,但我的確看到許多觀眾認真的表情和炙熱的眼神,現在回想起來,那也許就是一種「正向思考」吧!這樣激勵人心的方式確實會讓人在短時間內覺得充滿希望、覺得自己擁有無可限量的未來。在閱讀此書之前,我從來沒有想到這樣的的正向思考可能會帶來的問題和危機。

我覺得當一個人在受到打擊,要轉入正向思考的過程裡,必須要經歷其它更重要的步驟。首先是體認到自己的憤怒與悲傷,他們和「快樂」一樣也是一種情緒的表現,不可全盤否定,要了解的這個痛是什麼,如何面對及處理,也進而更了解自己,從中走出來才會有更豁達的心胸。但是我想這段過程是有許多痛苦與徬徨,因此很多人將他拋在腦後,不斷強調樂觀的態度來掩蓋這些需要去面對的、黑暗面的自我,而失控的正向思考就此產生。

我們也談到了正向思考在企業中的文化與地位,曾經誤打誤撞參予了某個行銷公司內部的活動,主要是在激勵員工只要認真工作,有好的業績就能有更好的生活。許多員工對此深信不疑,在一個看似快樂、團結且充滿感染力的氛圍下,企業成功的將「努力賺錢就是成功」的思想深植在員工心中,讓其成為員工們信仰的一部分,當它成為一種信仰後,要去打破就更難了。如此一來,正向思考反而淪為企業控制員工的一種手段,進而達到它的最大目地──賺錢。

在「快樂與健康」這個章節,作者挑戰了大多數人普遍認為「快樂可以讓人更健康」的這個觀點,她舉了許多研究資料,顯示當時研究對於「快樂」及「健康」的定義有許多瑕疵,也許出某些研究表示有輕微憂鬱的人比沒有憂鬱傾向的人活得更久,或是樂觀的人因為較有冒險精神,發生意外的頻率也比其他人來的高。但我認為「快樂」和「健康」其實是兩個很大的概念,不論重哪個方向著手研究,很容易就會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最後作者提出了結論:「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但我認為「思考」很難去分類,它並不是單純的正向或負向這樣的二分法,也不是一種勇氣的展現。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思考,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

張庭瑋


正向思考在現在似乎是蠻流行的一個理論、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許多鼓勵大眾正向思考的書籍、講座、營隊,都能夠在生活周遭發現。正向思考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可以改變我們,讓我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嗎?這本書的作者帶給我們不同的思考。

固然,遇到挫折、難關,悲傷與失落的情緒難免,可能我們的想法會陷入越來越悲觀的循環,此時適當地把思考引導至正向的部分,可以讓我們早日脫離被悲觀綁架的處境。不過如果事事都只往正向思考,卻不思考負向的東西,會讓我們盲目,甚至帶領我們進入危險的境地。正向思考固然很好,但失控了可就不是件好事。作者在書中舉出乳癌癌友的聚會的例子,令我印象深刻,或許我不是當事人不了解當事人是真的因為正向思考而激發出樂觀的態度或者只是盲目地正向思考而不願面對真相,但是這樣的例子卻讓我對於正向思考有不同的想法。 我認為適時的正向思考是件好事,或許在推廣、利用正向思考的方式上可以更加謹慎。當我們往正向去思考,可能負向就被我們忽略了,如果能讓人們了解到正向與負向是同時並存的,或許是較為恰當的一種方式。

每次的討論都能激盪出許多火花,讓人檢視自己思考的盲點,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許多觀點也漸漸清晰,逐漸形成我們的想法與共識,這樣的過程總是非常有趣,也令人享受其中。閱讀翻譯書籍,不僅讓我們接觸到西方的時事與生活,也讓我們見識到西方的思想與東方的差異,在這差異中檢視自己,總是讓人有驚訝的發現。

林沛昀


「失控的正向思考」從很久以前就耳聞過這本書,但遲遲沒有機會親自品味一番。第一次我拿到這本書時,就被書皮背面上的標語給吸引了,寫著「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我深深認同這句話,同時我也想到台灣首位從中華職棒轉戰美國大聯盟的本土投手倪福德曾說:「投手每次站在投手丘上的狀況都不太一樣,真正好的投手即使在狀況不好時,也有狀況不好的投法」,這句話一直鼓勵我,直接面對所面臨的挑戰,並且用合適的方式做處理。

近年來,因應西方心理學的新導向,正向心理學也在台灣興起一陣風潮,高醫心理系也跟上這股風潮,發展正向心理學中心,雖然本上並沒有參與,但卻常聽說活動、相關營隊之評價都不錯,我對正向的了解是正念療法,也就是教導個案不用意識去對任何出現的想法或事物做評價,只是讓它輕輕地流過。雖然有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正向情緒對於疾病預後較好的研究,但在看第一章時,覺得作者有點過度推論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快樂,疾病就會痊癒,一開始,類似這樣過度推論的描述讓我氣到看不下去,覺得作者本身不是心理學家並不完全了解,不應該做此批評,但我當繼續往下看時,我突然覺得,那是因為我接受過訓練,也許一般的民眾,尤其是那些極度渴望痊癒的患者及家屬,這是否會造成他們誤解,而讓他們因為再次的希望落空而更加難過,未來在臨床領域中,該如何處理類似的事情,真的需要再仔細沉思一番,此外,我讓我看到自己很傲慢自大的心態,所有的人當然都有權利對於這個社會的況狀,提出他的看法和主張,但我卻覺得因為他不受過心理學教育,他就沒有權利針對此事發言,這樣的想法是否太以研究專業為重心,而忽略了人文相處的部分。

最後在每次的讀書會過程中,都會讓我很驚訝,與我年紀相同的同學們,都能針對相關議題,提出屬於個人的獨特見解及解釋方式,思考與對談的過程中,時間真的瞬間過得很快,真的讓我覺得參加讀書會很值得,因為總是比單單看一本書得到更多的觀點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王友聖


我向來不是一個思想正向的人,或者說,愈是讓我有時間與心力審慎地在單一事務上不斷反覆運思,整體的方向就會慢慢地偏往負面。可我不覺得這有甚麼不好的,它或許沒有科學驗證、或許沒有理論背書、或許沒有數據相佐,但是這個略偏負面的結論,是繁複而嚴謹的邏輯下誕生的產物。

而我認為邏輯,是「思考」最重要的元素;於是當正向「思考」成為正向「迷信」,喪失了邏輯的本質,它便開始失控。

本書作者深度觀察美國社會中根深蒂固如同催眠的勵志文化,首先由她親身經歷乳癌患病過程中接觸到必須熱切擁抱癌症的荒謬互助會,一路帶開到現今美國強迫症般逼使人們必須拋棄負面情緒與事實的意識形態,並探究歷史脈絡與當下激勵產業是如何鞏固正向思考的地位,再往宗教的面向來回呈現盤踞在美國社會中深入每個人內心的正向心理學,究竟是如何交織得堅不可摧。

但是當正向思考的風氣成長到這種地步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再是「思考」,而轉型為一種信仰了。作者在本書中段開始一個接一個採訪用各種領域宣稱為正向心理學或者心靈力量找到科學根據的「大師」,卻在反覆詰問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往往是給出一個艱澀卻毫無相關的理論,或是沒有進一步說明的結論就開始不斷的要求作者只消相信、體驗就能夠成為正向心理學的實證者。這不免讓我很直接的覺得,這和信奉上帝的人們往往把聖經當作一切理論的根據,然後把生活中碰上的各種事物直接套入解釋並充作論證而從來沒有質疑過前提,有著極高的相似性,彷彿美國社會真有這麼一個信奉勵志的宗教。

於是它成了不容質疑、論辯而只能也必須相信的信仰,它開始壓抑人們的情緒、開始箝制人們的思考,更嚴重的是,它漸漸地讓人們沒有辦法看清現實,甚至淪為主管用來催眠或奴役員工的工具,這著實讓人懷疑,原本只單純是一種思考態度,何以膨脹扭曲至此?

難道追求正向思考,不對嗎?

「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作者在書中後段給出了她的觀點。事實上,她從頭到尾都沒有否定正向思考對於整體社會是有助益的,問題是出在「失控」上。於是回歸原點,或者說走到更初始的地方,我個人的想法是,思想陽光或者灰暗其實並無優劣而是各有益處——樂觀的念頭使人得以積極的面對事物,而悲觀的想法能提高危機意識、未雨綢繆——重點在於不要過度迷失在或喜或憂的情緒氛圍中、在於讓自己更加客觀理性的看待萬物,然後誠然地面對現實。


[編輯] 問題討論

一.正向思考與「失控的正向思考」,這兩者的界線要如何去劃分?「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當親朋好友的正向思考已落入失控的迷信與狂熱之中時,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他們面對現實呢?

正向思考確實可以提醒不斷自怨自艾的人們帶來股正面的力量,讓他們省思、勇於面對問題,但一味的正向思考並不能解決問題,「失控」,我覺得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強迫性的往正面的方向思考,不允許悲觀與難過等負面情緒,比如在第一章中「現在我不想浪費精力去擔心,我現在更熱愛生命了。在很多方面,我覺得比以前快樂多了」、阿姆斯壯曾說「癌症是我這輩子經歷過最美好的事情」、到「癌症是門票,能讓人體驗真正的人生;癌症是護照,能讓人前往真正想過的生活」……,正向思考的最後竟是倒向歌頌癌症,癌症是種禮物,得到癌症的人該由衷感謝,不斷的強迫自己正向思考,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去省思自己的負面情緒從何而來,承認自己的害怕恐懼是正常的,漸漸的接受懦弱、有負面悲觀的另一個自己,到正視問題,這過程需要正面樂觀來輔佐,適時的給予肯定與鼓勵,不要掉進負面的漩渦中。當親密的人身陷失控正向思考中時,讓他認知「希望建立真實、事實的基礎上」,有時是過分渴望自己的希望與夢想達成,而將行為建立在飄渺上,例如同學曾提及的故事,朋友的家中已三餐不繼,朋友的媽媽仍堅持把錢財捐給宗廟,她深信做善事將得來正面的力量,目前的所有問題只是暫時性的,很快將得來善果。我們覺得她的希望正是建立在自己的希望上,並沒有考慮現實層面,這樣的正向思考並不會讓生活變得更好,只會將自己推向極端與死胡同。

二.第四章「生意興隆的激勵產業」裡面提到:「若要經濟繁榮,就得說服大家去購買不需要或不曉得需要的商品...」。消費行為不外乎周旋於「想要」與「需要」之間,當我們知道要購買的商品是不需要的,但還是想要去購買他時,此時該如何是好?

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時刻都有出奇的新產品,新一代更快速的手機、平板、電腦、可以為人帶來方便樂趣的生活創意,隨時隨地都有看板廣告刺激大家消費,在經濟尚未獨立的我們,預算是有限的,所以劃分出「想要」和「需要」的差異更能將金錢有效的利用,但想要和需要的界線本就十分得模糊,同學也曾提出「以心靈層面切入,想要其實是需要的其中一種」等新穎的看法,假設早已認清這是不需要、不必要的東西,但內心仍蠢蠢欲動,要將錢「浪費」在不需要的東西上嗎?比起花費這個人物質的慾望,捐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是更加有價值?如果最後選擇滿足自己的慾望,那麼看著路邊撿資源回收、賣玉蘭花的老人家時又感到十分的羞赧、罪惡?種種對立、矛盾的想法在敲擊內心時,該如何自處?大家討論出來的不是絕對的最終答案,但卻討論出幾點易被忽視的面向。覺得他們需要幫助卻沒有伸出援手而產生的罪惡是不必要的,因為自己認為某人需要幫助有時是種自傲的表現,怎會知道某人的心裡是真的覺得自己需要被幫助而不是自得其樂;若是能負擔的起的金額,偶而的放縱自己、適度的讓像繃緊橡皮筋的我們放鬆也算是種有效的利用;若能做到好好的愛護珍惜,就不能以浪費概括之。


三.本書探討的是美國「失控的正向思考」,不管是職場上還是療養院等,正向思考成為擴散的文化共識,當有人不願接受時,就會產生輿論壓力,逼迫她相信正向思考會帶來好結果,這是否以悖離了當初正向思考的原意?

我相信正向思考的原意是正確的,希望人們能在黑暗的困境中,保有心中的光明希望,讓自己有不斷向前的動力,使生病的人能更積極的面對治療;被裁員的人更努力充實自己、找尋工作,但這裡強調的是「失控」,探討的是這已扭曲,甚至是強迫推銷的意識形態。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太過極端,做任何事不可太過極端。正向思考是要我們看事物好的一面,但並不是盲目的催眠自我,拿水杯中的水為例:當水杯中的水剩一半時,悲觀的人會想:「我有一辦的杯子是空的,怎麼辦?」,樂觀的人則是:「太好了!我還有一半的水可喝。」當然,面對問題時,存著樂觀的態度,能保持心中的愉悅,但若到失控的狀態時,就會不斷想:「我還有水可喝。」而不顧杯子的水已漸漸變少的事實,就會陷於安逸的狀態,而不去尋求解決的辦法,最後必招致無水可喝的困境,產生悲劇性的結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相思考是要我們對前途保持樂觀,但並不是要我們盲目,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對未來保持希望時,也要去查覺隱藏的危機風險,並設法去克服,這才是正向思考的真諦。

四.正向思考對思想的箝制性有關嗎?

我認為是有相關的。在職場上,就算一直沒有加薪升官,若上司不斷說服你要保持樂觀,不要想太多,努力奮鬥就會有好結果,大部分的人就會很認命的工作,猜想上司或許會看到我的努力而加薪;而被裁員的人,公司會灌輸「錯在自己,別怪體制,別怪老闆,要更認真工作」的觀念,甚至稱裁員為「改變生涯的機會」說服你這是個改變人生,尋求更好生活的轉機,以降低被裁人員的不滿甚至是抗爭,使不良的體制一直持續下去,無人敢糾正抗爭。
反觀我們的社會不是也是這樣嗎?從小就灌輸我們乖乖念書就會有好工作,要加班時不要有怨言,這些思想控制著整個台灣的社會,使台灣的人民異常的乖順。我想這些思想與被殖民的歷史有關,日治時期、國民黨遷台,這些動盪的期間,政府必須不斷的洗腦人民要任勞任怨,保持樂觀就能有美好的未來,導致現在,政府推出的政策,很多人民並不會取檢視其中的不合理,甚至是有危險性的,而乖乖的信服政府所說的,相信這對台灣是好的,不太會有壞處,而被洗腦控制了。

五.生活在正向思考理論興盛的社會中,我們該如何察覺並避免被"正向情緒氛圍"影響自身的判斷力?

面對失控的正向思考時,唯有保持客觀的理性才能避免落入思維陷阱中,如同書中所提到的,重點在於我們在乎什麼、需要什麼,而非暢銷書或旁人鼓吹我們應做什麼。對於自我的了解與掌握,能讓我們更有自信的面對誘惑與挑戰,免於危急時只能用正向思考催眠自己的窘境。

六.書中提及現今風行歐美的正向心理學鼓勵人們用正面眼光看待一切,卻因過度在意正向思考導致思維模式的失衡,面對此種情形,我們應提出何種反思?

對照東方老子"有無相生"這一論點,提倡正向思維的同時卻也凸顯出負向思維,越希望向正面靠攏的同時,對於負向的恐懼便越是強烈。或許當放下對正向與負向思維的執著時,我們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想法,安穩踏實的度過每一天。


[編輯]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