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美---淡水紅樹林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台灣之美---淡水紅樹林

  • 100023012 趙偉傑
  • 100025037 劉于瑄
  • 101001034 宋允文
  • 101001004 劉郁志
  • 101001081 吳芳綺

目錄

[編輯] 淡水紅樹林的地形與背景介紹

說到紅樹林,就要說到淡水的自然環境與地形 淡水鎮位於台灣西北端,淡水河下游北岸,大屯山群西側,隔著淡水河河與觀音山相望。東西長11.138公里,南北寬約14.633公里,總面積為70.6565平方公里。 淡水鎮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大屯山陵被覆本鎮泰半,形成山城河港。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近日已成北台灣觀光勝地。 淡水是東南亞海陸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極好的航途指標,因此至今七千年來一直有人類入居淡水,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淡水原住民皆屬居住於台北一帶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住民,早期中國和日本的船隻,經常停泊淡水,和他們從事貿易。 而紅樹林是植物群落類型之一,泛指 出現於熱帶、副熱帶海岸地區的一些優勢 物種,主要分布在有遮蔽的海岸、泥灘地 和河口地區的常綠灌木或喬木,屬乾旱性 和耐鹽的植物群落。淡水的紅樹林則是生長於海河交界處一帶的紅樹林,是大地和河川地的「肺」。漲潮時,它是陸地和河川的緩衝地帶;退潮時,則是許多動植物重要的食物鏈。根據歷史文獻調查,淡水紅樹林在日據時期可能已絕滅。後來,英國殼牌石油公司代理商「五舍」(五少爺)黃東茂,自福建省鼓浪嶼引入紅樹林栽植於竿蓁林。 黃東茂最初栽種紅樹林,是為防止其在鼻仔頭上興建的豪華公館、網球場、游泳池及汽艇倉庫等遭海浪侵蝕,後來因土質、水流、水溫等因素,漸漸往關渡繁殖。他引進之時,當地人不認識紅樹林這種植物,看它長得像一支筆,隨口稱它為「水筆仔」,自此流傳。 淡水河挾帶泥沙在河口附近成許多沙洲,披覆著片片「水上森林」,這就是有名的水筆仔樹林。 淡水鎮與八里鄉以淡水河為界,在河口附近淡、海水的交界處,水中的鹽度隨潮汐而變,且兩岸的淤泥中含有河水從上游帶下來的豐富養份且位於生態消長的早期,因此形成了一處基礎生產量很高的沼澤地,更生長著亞洲地區緯度最高的「紅樹林」。

[編輯]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
  1. 國道一號:由重慶北路交流道下,續行重慶北路過百齡橋後轉承德路、大度路與中正中路,續行即可到達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2. 國道一號:由五股交流道下,往北走新台五路經成泰路,過關渡大橋接民權路續行中正東路即可到達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 搭乘大眾運輸:
  1. 捷運:
    1. 搭乘捷運淡水線至紅樹林站即可到達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2. 搭乘捷運淡水線至關渡站,沿知行路前往關渡宮並由廟前小徑步行前往可即可到達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2. 客運:由台北市塔城街搭成指南客運往淡海方向之班車至竿蓁林站即可到達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3. 公車:搭乘302、308至關渡站即可到達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編輯] 景點介紹

  • 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簡介

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淡水河北岸出海口5公里處,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範圍相當廣闊,從竹圍到鶯歌的河岸皆為保護區的範圍,面積為76.41公頃,屬於羅東林區的區外保安林;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是淡水河從上游夾帶妮莎所堆積而成的海岸沙洲沼澤區,在漲潮時有三分之二的區域是在水中,因此成為相當特殊的潮間帶區域,蘊蓄了許多生物在此棲息

  • 紅樹林自行車道

沿著淡水河濱的自行車道長2.5公里,只有行人及腳踏車才能進入,通往紅樹林捷運站的路夾在一片蔥蔥綠意中,牆上掛著學生畫作,地上石板棧道拼貼了創意可愛的自行車圖案。一邊是綿延無際的海岸和濃密的紅樹林,一邊是疾駛如風的捷運,行在其中,山光水色盡收眼底。自行車道沿線設置觀察停留平台,不時可見小白鷺、招潮蟹、彈塗魚的身影,除了體驗河岸好風光,還有解說牌認識自然生態。

[編輯] 淡水紅樹林-水生動物和鳥類

  • 和尚蟹

大約有拇指甲大,圓球形的背甲白裏透青竹,就像和尚的頭所以才稱和尚蟹。圍紅樹林的西岸,砂質幾乎覆蓋了潮間帶,此乃是和尚蟹棲息的地方。當黃昏時,他們會群體出穴飲食。因每次出穴都是一大群,景象甚為壯觀。

Image:image001.jpgImage:image022.jpg

  • 白扇招潮蟹

動作敏捷,於退潮之後,在洞口附近不斷覓食,因屬濾食性,所以取女的螯(雌者兩個,雄者傳一個)不斷將碎泥送入口中,砂質或相的顆粒又被吐出。雄蟹有雪白的大螯。背甲顏色會因受潮汐影響,從純白轉到灰黑,非常奇特的美景。

Image:image003.jpgImage:image004.jpg

  • 彈塗魚

很好玩的一種淡水河中的水中生物,同時也是很普遍的。牠所知名的就是具有跳躍的能力。彈塗魚也是兩棲類,退潮時,牠能在裸露的河床爬行、跳躍。

Image:image005.jpg

  • 幽靈蟹

動作非常快速敏捷,"神鬼出沒"而出名,也因此被稱為鬼蟹。他們比較喜歡住在離水源有點距離的洞穴,這樣漲潮時就不會被淹到。主要的食物是吃腐爛的其他動物屍體和有時也會自己親自捕捉小動物來吃。

Image:image006.jpg

  • 紫螺

屬於唯一幾個被列的水中動物。紫螺通常是藉著泡沫在海中隨浪波漂泊旅行,牠們的命運自己無法掌握。一場暴風後,北海岸的沙灘往往會有紫螺沖擊上岸,成為水鳥的食物。

Image:image007.jpg

  • 小水鴨

雄鳥的頭至頸部為暗橙色。眼睛周圍則是綠色,並延伸至頸側。背部則是灰色的,有暗色細紋。體側有一明顯的白色線斑和胸部淺灰色有暗色細斑,則腹部是白色的。雌鳥則全身都是暗褐色,沒什麼特別的。

Image:image008.jpg

  • 白頭翁

後頭有一個大白斑,也是它稱為白頭翁的原因。雄和雌的羽色是一樣的,蠻少見的一個特徵。全身大致為黃綠色,而頭上到後頸是黑色的。在台灣西部平原至低海拔山區是最常見的鳥類之一。經常成小群行動,習性非常活潑好動。鸣叫聲類似"巧克力,巧克力"。

Image:image009.jpg

  • 綠繡眼

鳴聲異常清脆悅耳 ,常發出"啾--啾--唧咿-"之聲。頭、後頸、背羽及尾羽為黃橄欖綠色,有明顯白色眼環。下胸至腹部污白色,胸側、脅羽色略濃,尾下腹羽黃色且嬌小可愛。而她的棲息居則是闊葉林區,紅樹林區。

Image:image010.jpg

  • 五色鳥

為體型壯碩之鳥類,除了綠色身體外,頭頸間有黃,藍,紅,黑,綠等色彩,故名為五色鳥。眼部畫有一道黑粗的眉,頭部大部份為藍色,額頭和喉部有黃色分佈,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粗厚嘴部為黑色,腳鉛灰色。叫聲單調而大聲,叫出"叩叩叩"的聲音。

Image:image011.jpg

  • 大卷尾

全身的羽色是漆黑有光澤的而尾羽長。牠們有條微微向上翹起的長尾巴,因此叫做大卷尾。也因為全身羽毛黑不溜秋的緣故,所以一般人又叫牠們為烏秋。警覺性非常高,所以一接近就會飛走。

Image:image012.jpg

[編輯] 淡水紅樹林-植物生態

  • 目前臺灣紅樹林分布區域由臺北淡水至屏東東港、林邊一帶,東部海岸則無發現。樹種只有水筆仔、海茄苳、欖李、五梨跤4種 ,北部以水筆仔為主,南部則多為海茄苳,欖李及五梨跤只侷限在臺南、高雄沿海,數量十分稀少。
  • 水筆仔佔全區40%,為此區主要之樹種。其他還有苦林盤、蘆葦、白茅型、鹽地鼠尾粟等伴生植物。
  • 水筆仔

Image:image013.jpg 屬紅樹科(Rhizophoraceae),具有特殊的形態與構造,所以能適應及生長於海濱泥地之鹽生環境,主要特性有: (1)根部: 由於生育地均為鬆軟之泥灘地,所以水筆仔會有支持根生成,根系分佈廣而淺,氣根內部具有通氣道,有助於在長期處於缺氧狀態的環境下生長。氣根由主幹或較低的分枝長出,懸垂向下生長,進入土壤後形成支持根,可進行呼吸並具有支撐植株作用。水筆仔的氣根還可向側方延伸,最後形成板狀的支持根,有更佳的支撐作用。 (2)胎生現象: 胎生現象是紅樹科植物顯著的特徵。部份的紅樹林植物果實成熟後並不脫落,而是形成具有胚芽與根的胎生苗,繼續自母株吸取養分,待成熟後再掉落,胎生苗一插入泥中,約兩星期從尾尖長出許多支根,使身體固定直立。

  • 苦林盤

馬鞭草科 (Verbenaceae)。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性佳、耐寒性佳,是典型的海濱防風定砂植物。苦林盤枝條常狀臥在地上或攀緣其他植物,形成一錯綜複雜大又多的孔隙灌木群,為常見的紅樹林伴生植物。

Image:image018.jpg

  • 蘆葦

禾本科 (Po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匍匐的根莖,可以在適合的地區迅速地鋪展繁殖。蘆葦是保護濕地環境和野生動物的重要物種,許多種鳥類棲息在蘆葦叢中。

Image:image019.jpg

  • 白茅

禾本科 (Poaceae)。屬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片狹長、線狀、葉緣粗糙,植株緊密簇生,莖稈挺立,地下走莖發達,花序為穗狀圓錐花序,由頂部葉鞘中長出,小穗成對長於各節,花與花之間密生白色毛,大片的白茅花,非常好看,如果伴隨徐風,有如浪濤。它的果實是披針形的穎果,但沒有如稻實的芒,所以摸起來柔和不扎人。

Image:image020.jpg

  • 鹽地鼠尾粟

禾本科 (Poaceae)。為護岸之優良植物。地下莖在土中四處橫走,稈亦匍匐地面向外延伸,環境若適宜,鹽地鼠尾粟能蔓生成草皮狀。生育環境,因極耐鹽分,所以常見成群生息於海灘潮間帶。

Image:image021.jpg

[編輯] 參考資料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3158&ctNode=174&mp=10 http://tw.myblog.yahoo.com/fannie-blog/article?mid=9591 http://ltrc.tnc.edu.tw/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4&bdsn=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