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美-旗後砲台
出自KMU Wiki
旗後砲臺位於高雄市旗津區之旗後山上,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
[編輯] 歷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滿清佔領臺灣,及撥調水師把總一員,兵一百名駐紮打狗仔旗後。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鳳山縣志》載,旗後汛有砲臺一大座,安中國式大砲六門,道光廿二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且於旗後築砲臺一座以為防備。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軍入侵琅嶠(恆春)直攻石門牡丹社,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加強海防,乃先後派準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後(威震天南)、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臺,構成中、低射程火砲威力,以共扼打狗港。旗後砲臺因聘英國工程師設計,雖屬西式砲臺,兵房位於北區,指揮所位於中區,南區則設有大砲四座,但旗後砲臺之入口卻非常中國式──八字門,以及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囍」字,實深具建築特色。
光緒二十年(1894年),旗後砲臺配有四門6.5噸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1895年乙未戰爭守軍劉永福所轄之黑旗軍與日艦發生激烈砲戰,日艦吉野號於登陸前砲擊,擊毀砲臺門楣「威震天南」之前二字,使日軍兵不血刃攻佔旗後等處砲臺,進佔打狗。臺灣日治時期,旗後砲臺之大砲被拆走、溶毀。臺灣光復後,中華民國國軍於旗後燈塔及旗後砲臺之間另築碉堡。
現砲臺經高雄市政府修復,門額字體依據古照片恢復「天南」二字,以存歷史之真。
參考資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