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讀你好讀你好讀讀讀讀讀
出自KMU Wiki
讀書會名稱 | 你好讀你好讀你好讀讀讀讀讀 | 聯絡人 | 蕭凱元 | |
---|---|---|---|---|
#1 | 時間 | 主題 | 書名或篇名 | 導讀者 |
97年12月01日 18時40分~21時30分 | 小說討論 | 節錄杜斯妥也夫司基《卡拉馬祝夫兄弟們》 | 魏境含 | |
會議地點 | 出席者 | |||
CSB108 | 游輝鴻、張懿欣、洪子芸、蕭凱元、林吟品、楊舜捷 | |||
#2 | 時間 | 主題 | 書名或篇名 | 導讀者 |
98年02月16日 18時50分~22時00分 | 小說討論 | 馬奎斯《百年孤寂》 | 蕭凱元 | |
會議地點 | 出席者 | |||
CSB108 | 洪子芸、林吟品、游輝鴻、葉信甫、高哲偉、張懿欣、楊舜捷、魏境含、李禹萱 | |||
#3 | 時間 | 主題 | 書名或篇名 | 導讀者 |
98年03月09日 18時50分~21時15分 | 小說討論 | 張系國《棋王》 | 蕭凱元 | |
會議地點 | 出席者 | |||
CSB108 | 洪子芸、林吟品、游輝鴻、高哲偉、張懿欣、楊舜捷 | |||
#4 | 時間 | 主題 | 書名或篇名 | 導讀者 |
98年03月16日 18時40分~21時30分 | 電影討論 | 《黑金》 | 張懿欣 | |
會議地點 | 出席者 | |||
CSB108 | 洪子芸、蕭凱元、林吟品、游輝鴻、葉信甫、楊舜捷 | |||
#5 | 時間 | 主題 | 書名或篇名 | 導讀者 |
98年03月20日 18時30分~21時30分 | 紀錄片討論 | 《無米樂》 | 楊舜捷 | |
會議地點 | 出席者 | |||
萊可仕廣場 | 張懿欣、魏境含、高哲偉、葉信甫、洪子芸、蕭凱元、侯政廷、徐浩訓、林吟品 | |||
#6 | 時間 | 主題 | 書名或篇名 | 導讀者 |
98年04月27日 19時00分~22時10分 | 紀錄片討論 | 《有怪獸》 | 楊舜捷 | |
會議地點 | 出席者 | |||
CSB108 | 洪子芸、林吟品、葉信甫、高哲偉、張懿欣、徐浩訓、張涵臻、蕭凱元 |
目錄 |
[編輯] 杜斯妥也夫司基《卡拉馬祝夫兄弟們》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英文標題The Brothers Karamazov)是俄羅斯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主題為弒父,寫的是老卡拉馬助夫的三個兒子(外加一個私生子)的故事。
本次讀書會討論取自本作品第五章第五節的【大宗教裁判官】。故事背景為二哥伊凡與小弟阿萊莎兩人在酒館裡的談話,無神論者伊凡對宗教熱忱的小弟講說他的哲學思想,【大宗教裁判官】為伊凡構思而未寫成的舞臺劇。
【大宗教裁判官】的故事主體為「大宗教裁判官」對帶來奇蹟者(耶穌?)說話。藉此引入無神論與宗教論的討論。
參考文本為桂冠出版社耿濟之翻譯的中文版;而由於其年代較早,因此有些用字與行文不合現今的書寫習慣,造成閱讀不順。
[編輯] 討論
【大宗教裁判官】帶有審問異端的色彩,而在這作品中受審判的對象為耶穌。 裁判官質疑救贖的意義,由最初對神的信仰、樂園回歸,而至是否選擇接受回歸、承受試煉的矛盾。其中提及馬太福音第四章中惡魔對耶穌誘惑的三個試煉:麵包(飽足)、飛行(奇蹟)、以及世上的財富與權力(權威)。
從中討論的重點為自由。即自由意識能夠選擇是否信仰、自行判斷善惡的菁英主義式神學。文中裁判官認為世人無法承受試煉以至於放棄救贖,選擇將上帝賦予的自由交與教會。在此帶入「自由讓人蒙受痛苦」以及「教會權力」的問題。
無神論的角度認為上帝角色的存在與世俗教會的角色衝突,為上帝代言的教會反而阻擋了人獲得救贖。這也是裁判官轉而對奇蹟者的質問:因耶穌犧牲而得到的自由反而讓人感受遭到遺棄而獨立的恐懼,因此轉而將權柄交給教會。
最後奇蹟者對大宗教裁判官的回應為無言,然後輕吻。或許這代表神之愛是無可言喻的。
由於熟習宗教議題的社員不多,因此本次的讀書會討論重點零散,部分偏於意識形態。
[編輯] 馬奎斯《百年孤寂》
- 作品簡介
這是一本文學史上重要且廣泛引起研究討論的書籍,內容以預言的方式(全知觀點)紀錄一個超過百年歷史的六代家族史、與其故鄉馬康多的興衰過程,並以希臘悲劇中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貫穿整個故事。本書在文學技巧上最為人所知的乃是神奇夢幻的「魔幻寫實(Magic Realism)」,它源自歐洲的超現實主義,並陸續在世界文學中發揮其感染力,帶給讀者一個富想像力的世界。
- 作者簡介
卡普里爾‧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1928~)曾在大學攻讀法律和新聞學。1948年開始記者生涯,在拉丁美洲和歐洲擔任記者多年,之後成為電影編劇和政治評論家。其最著名的小說是《百年孤寂》,並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作品總評
「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馬奎斯永遠為弱小貧窮的人請命,勇敢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巧妙地揉和了虛幻與現實,創造一個豐富的想像世界,卻反映了南美大陸的生活和衝突。」
一部作品和其作家本身的生長背景、語言文化、性格價值觀是絕對脫不了鉤的。據馬奎斯的自述,若不是本人的經驗和小時候祖父母告訴他的奇特故事(再加上拉丁美洲的本身流傳的神秘傳說等等),他可能一個故事都寫不出來。因此,我們能在馬奎斯筆下中看見他的國家哥倫比亞、或精確來說位於加勒比海沿岸的故鄉亞拉卡塔卡的風土民情,以及摻入他本身政治、歷史觀點後的詮釋和評判。
至於評論中所述內部壓迫在小說裡指的應是內戰和政權屢更迭的獨裁政府;外來剝削則是火車開通、香蕉公司進駐後所產生一連串的事件。或許其反映的正是歐人入侵拉丁美洲後對於其古文明(阿茲特克)的影響,以及哥倫比亞內戰頻仍、政府輪換快速的事實。
[編輯] 主題討論
接下來整部作品將從下列主題探討起(人物性格與血緣關係部份在此省略):
- 時間的停滯、交錯、循環
- 悲劇幻滅
- 生活衝突
- 歷史與文字的荒謬
- 取材背景
- 魔幻寫實
- 時間的停滯、交錯、循環
首先從這部作品獨特的時間觀談起:
- 停滯
- 老邦迪亞在晚年時說:「……我突然覺得仍舊是星期一,就像昨天一樣。看看天空,看看牆上,看看秋海棠。今天還是星期一。」
- 交錯(過去、現在、未來)
- 從本書開頭我們就能發現馬奎斯的企圖了:「許多年後,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此句話在三個時間點做跳躍。本書通篇使用時空跳躍的敘述模式,感覺就像說書人忍不住向讀者預告、偶爾還會往回翻幾頁作補充。此種寫法也表示書中的全知觀點。
- 至於另一項相關寫法則是故事裡對於鬼魂的描寫。無庸置疑的,鬼魂被當作過去已死去的人,但卻能屢屢穿插於小說之中,並隨時間衰老,這是很特別的一點。
- 循環(重複)
- 如果參照人名的原譯,我們不難發現本家族在名字上高度的重疊性。仔細歸納後還能發現,一個名字的繼承更夾帶著性格與命運的延續,書中大家長易家蘭自己也作出此結論:「取名邦迪亞(Buendia)的做事費思考,畏首畏尾卻很聰明。取亞或阿字起頭(應指Arcadio)的則衝動而進取卻帶有悲劇色彩。」我的補充是名字含Remedios→真善美的幻滅、Aureliano→會去解讀預言、Arcardio→頹廢。這項特色使得此家族一再重複相同事件,造成循環。
- 此外還有行為和話語的重複。邦迪亞上校在晚年時一直重複地把金子鎔掉做小金魚飾物→出售換來金子→把金子鎔掉做小金魚飾物→出售……如此往復循環。而易家蘭晚年和邦迪亞上校(易家蘭之子)對話時無意間發現自己的答話與當年邦迪亞上校在死牢時說的一樣,亦為一例。
- 總結
- 然而,這樣的安排有何用意?首先,倘若相同的事件一再上演,其意涵除了是循環,不也會造成停滯的效果嗎(如一個人重複做幼稚的事情,就像心智年齡一直停滯沒成長)?此外,若我們已知一既定模式例如中國朝代的更迭:新國家初期時局未穩,法令嚴明且管制較多→百廢俱興之後有明主的繼續推動使國力更加強盛→衝累了開始安逸下來享受,進入國力停滯的中期→不是外戚官宦的派系鬥爭就是國家有根本原因的弱點長期累積,亂世再起→(大膽預測:新國家初期時局未穩……)綜觀中國歷史也確實如此。此例的用意在說明,一個具循環性的事件將使我們有能力「預言」它,這裡可呼應「交錯」那部份討論。總之,我們在書中可看到透娜拉常用紙牌幫人預言,也說:「我替邦家的人預言不需用紙牌。(因知之甚稔)」,另外,在故事的結尾處我們發現,百年以來家傳的麥魁迪難解手稿,根本就是一本邦家、馬康多歷史的預言書!也就是說從一開始這家族和城鎮的命運就已註定!
- 小討論
- 這裡引發了史觀的討論。講者原先持循環史觀,然而雖然人的本質不變,但科技器物仍會有所進步,觀念也會更新。因此某方面來說還是有前進的特質。以上兩者結合則為「螺旋史觀」。有人也提出作家金庸類似的見解。
- 悲劇幻滅
- 戀母情結
- 典故出自著名希臘悲劇。若廣義將此解釋為「對年長或輩分較高的血親產生情愫或發生關係」,則我們將發現在此家族中其例證不勝枚舉且是錯綜複雜的。本故事對此的思維是「戀母情結」→「毀滅」,故事中也提到此家族的老祖宗便因為近親交媾產出有豬尾巴的孩子(有好心人想幫他切掉豬尾巴,反而導致死亡),書中兩位大家長雖然近親交媾產下沒豬尾巴的孩子,但易家蘭卻憤懣不平地表示兒女們的頹廢野性跟豬尾巴沒有兩樣。故事最後,倭良諾在不知情的狀況和莫名的衝動下與阿姨亞瑪倫塔又生出有尾巴的孩子,隨著這孩子被螞蟻吃掉後此家族就此絕嗣。
- 烏托邦(馬康多)幻想
- 故事開始時,老邦迪亞跟著一起來拓荒的人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辛勤地建設這座城鎮。在人口尚稀少、尚未有人死亡的早期,這個城鎮平安和樂、民風淳樸沒出什麼大事,頗有烏托邦的理想性。然而隨著新事物的輸入、鐵軌舖行後城鎮劇烈的變遷,這座城鎮開始趨於複雜、混亂、頹敗終至滅亡。此筆暗示了作者對新文化輸入的不信任以及對外來強權的抗議。
- 易家蘭對抗預言與衰亡
- 這家族發生了這麼多事以及足可警惕的教訓,難道沒有人出來阻止嗎?事實上,不是不阻止,而是阻止不了。書中我們看到大家長易家蘭一生操持家務,從早先為避免近親交媾不與老邦迪亞行房(但因不可抗力因素還是做了)、對子孫諄諄告誡、嚴加教導卻徒勞無功、擔心的事情卻一再發生、為使家族重生到中晚年仍操煩不已、最後她發覺自己已是個無用的老人。這也再次證明這故事是早就被寫好、註定幻滅、不容改變的。
- 結局
- 「……遺稿預言,當倭良諾看完遺稿的時候,這個鏡花水月的城鎮將會被風掃滅,並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而書上所寫的一切,從遠古到永遠,將不再重演,因為這百年孤寂的家族被判定在地球上是不會有第二次機會的。」此段敘述可作為本段討論的總結。結局的寫法也呼應讀者「看完全書→故事終結」的同步行為。
- 生活衝突
- 政爭與獨裁
- 故事中短短百年經歷了無政府→傀儡政權→獨裁政權(自由黨)→獨裁政權(保守黨)的政治變遷,而獨裁的政權更嚴重破壞了馬康多的平和。此筆除了反映政權不穩定的哥倫比亞,也是馬奎斯對於自私軍閥、政客的控訴和反省吧!
- 新舊事物、價值觀衝突
- 隨交通發達,新文化與科技不斷輸入的同時,城鎮的繁榮底下也隱隱埋下了衰敗的種子。馬康多的居民們開始變得複雜,也失去了早先拓荒始祖們的互助、互信、淳樸等美德,而習於逸樂、浪費、浮誇。此筆在質疑「進步一定好嗎?」
- 歷史與文字的荒謬
- 失憶症
- 此為馬康多早期曾發生的流行病,那時大家為對抗失憶而在物品上以文字標示,但最後大家甚至都忘了文字的功用,使此舉徒勞。
- 政治操控下的歷史(大雨諷刺)
- 對於香蕉公司的工人罷工事件,當局展開大屠殺並試圖毀屍。唯一知道真相且生還的席根鐸被大家當成瘋子,所有人都相信政府單方面的宣傳「罷工事件和平結束,沒有任何人傷亡」。而就在政府說出對工人們的承諾將在雨停後實現時,這場大雨卻諷刺性地持續了好幾年(直至人民忘記此事)。
- 名字對調
- 書中有一對雙胞胎,他們在小時候便常常互換名字惡作劇。從名字的根源可推斷有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將她們彼此搞錯了(但這並不影響什麼),最後抬棺人意外(註定?)將他們放反了,其實這時他們才真正又換回來了。
- 男子漢富蘭西斯科
- 還記得失憶症吧?在那期間依賴著傳統的吟遊詩人反而更可信。
- 戰爭消息矛盾
- 內戰時,多種互相矛盾的情報大量流佈,才聽到邦迪亞上校戰死、隨即又傳出他在某地大捷。當然,戰爭中假情報的使用卻有其效,然而這也顯示新聞並非永遠是事實。
- 戰爭的荒謬
- 邦迪亞上校打了大半生的仗,最後醒悟說道自己原來是為了自尊而戰。而當對立的兩造相繼掌權時,在理念和政策的施行事實上只是換湯不換藥,只是領導人(或說剝削人)不同罷了。由此可見戰爭的荒謬性。此筆正諷刺了哥倫比亞、甚至世界上許多無意義的戰爭。
- 取材背景、魔幻寫實(Magic Realism)
魔幻寫實主義起源於歐洲超現實主義,做法為以現實為基礎而添加誇示渲染,目的是為了在意念上更貼近事實、或者藉此隱晦地透露出某種概念和批判。舉例為我們若要描述一個人跳得非常高,我們說他「飛」了起來。這麼說有誇飾的意味,但事實上也許更貼近大眾認知呢!
有人將魔幻寫實歸納為下列兩種寫法:「神話描寫」指的是以當地文化的迷信傳說為題材(以台灣來說就是「年獸」一類的);而「夢幻描寫」則側重特別的時間觀和誇張渲染技巧。對於文學家替馬奎斯寫法的「主義化」,馬奎斯本身不以為然,他認為他只是將事實寫出來而已(也許拉丁美洲本身便是如此富有奇幻性的地方。該地區生物多樣性極大的雨林地帶就有許多珍禽異獸)。
在《百年孤寂》書中,故事本身的預言性以及最後幻滅的結局本身就富奇幻色彩。著名的一例是當亞克迪奧離奇地死去後,其血跡繞過街角、爬上階梯、彎過房間最後到達易家蘭所在的廚房,這種將血跡生命化的不可思議寫法,所要表示的可能是遊子對於家鄉和親人最後的迷途知返和永繫的親情。另外在老邦迪亞出殯時,天空誇張地下起菊花雨,也在概念上表示全村鎮人對他的哀悼和追思。其他的例子則包含鬼魂、瑞米迪娥升天……等。以上為書中舉隅。
- 結語
-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說這句邏輯上自相矛盾的話想表達的是,我們也學了許多歷史、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累積一定的失敗經驗,但弔詭的是,相同的錯誤我們仍一犯再犯。或許馬奎斯想透過這篇「迷你版世界啟示錄」表達的是,正因為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因此歷史事件的輪轉才會如一本不容更動的預言書,無奈地重複著成住壞空。
[編輯] 整體討論
- 書名與內容的關係
對此提問大家都得到相同的共識:百年意指本故事延續的時間,也可引申為歷史循環一次大概的時間。對於孤寂方面,書中各角色都有其代表的孤寂(如本書人物介紹表所載),此外閱畢本書心中的確會有孤寂的失落感。
- 作品評論(是否足夠成為名著?)
主講人的閱讀經驗是,與本書的初次邂逅在高一時,當時的閱讀過程既辛苦又混亂,又不覺此書有何驚艷之處,因此很懷疑它為何能得到文學界的高度重視(許多參加者亦表示有此同感)。然而,再偶然的機遇下重讀了第二遍,也許是閱讀技巧和閱歷、知識的累積,這次突然讀通了許多概念,也開始察覺到作者的用心和意寓。隨著第三次至今第四次重讀,配合專業的書評以及和朋友的討論,乃至今日能向大家報告自己對整個故事的架構和價值。本書其實是詼諧幽默的,也許它的難讀是翻譯使然,否則本書應該是深淺皆有其景、老少咸宜的!另外,也有社員強力推薦並表示出對本書的熱愛以及馬奎斯的敬意,也說道這本好看的書應該能讓人手不釋卷。順帶一提,臺灣文壇上稱號「8P」的作家其一曾經表示,他已看過本書超過八十遍。林懷民也在某期天下雜誌終將「百年孤寂」列為一生中値得一讀再讀的小說。
然而,是否名氣大、寫作技巧高超、意念深奧,就是成為名著的條件?主講者認為,本書在藝術價值上卻有其獨特之處,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但能廣泛地被大眾所接受、喜愛(至少在出刊當時歐美等地區是如此),更影響了許多國家的文學作品。例如臺灣的張大春,他在小說《四喜憂國》裡就用了大量魔幻寫實的技巧,其中一篇〈最後的先知〉在結構和故事性上根本能說是對《百年孤寂》的致敬作。其他曾使用魔幻寫實技巧的還有宋澤萊等。
- 本次主講忽略之處
主講者探討的內容算不少了,但卻缺漏一項重要的元素:豐富、複雜、且曖昧的情意。這個故事裡發生過好幾起戀母情結,然而究竟是何因素造成的?此外,亞瑪蘭塔令人摸不透、甚至畸形的愛(書中她對克列斯比反覆無常的愛、以及對馬奎茲若有似無的情意、還有她口頭上明明拒絕了姪子約塞的求歡,晚上就寢時卻刻意忘記將門上鎖?);席甘多對於女兒的愛情(「……只要美美願意,她可以做到卡碧娥做不到的目標,那就是剝奪柯蒂絲她自己認為到死都可以擁有的愛情。」)?這些表現的是何種意涵呢?對於此項討論由於時間因素未有進一步探究,是大家未來有機會重讀時可以更注意的地方。
[編輯] 讀書會檢討
- 一次社課時間就想把如此的文學巨著通篇討論完野心太大,除了討論時間太長外,聽眾亦無法有效吸收。
- 要把整本《百年孤寂》讀畢需花費頗長一段時間,導致社員完成閱讀的比例不高、閱讀結束時間不齊延宕開課時間,影響討論效果。
- 一些較複雜的事物和主講人欲表達之抽象概念較難吸收,且主講人解釋起來也不夠清楚,建議主講人可針對此部分做更多思考和準備。
- 因時間因素使講授與討論時間比例懸殊(前者太多),往後請主講人多注意。
| | |
[編輯] 張系國《棋王》
作品簡介與作者簡介引用金石堂網路書店的介紹[編輯] 討論
- 主旨
70年代的台灣,社會縮影
- 萊布尼茲《單子論》:
- 凱:所有東西都是實體,且全部實體都是由能量構成的,運動時是一種能量形式,靜止也是一種能量形式。有無限多個實體,這些實體稱為「單子」。最小的單子是「細胞」,最大的是「神」。感覺這個理論是建立在一個相信神的存在的宗教信仰系統下,單子有神性,也可以說是一種靈性吧。
- 為何說現實世界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
- 凱:《單子論》說上帝已預先安排好一切事物了,制定好一套規則讓萬物互相制衡,因為現在這個世界是上帝先安排好的,所以說是最好的世界。
- 鴻:如果是在不好的世界的話自己就不會繼續待下去,所以既然我們現在存在於這世界,那現在這裡就是最好的世界。
- 凱:這牽扯到平行宇宙──有許多不同的時空並列,都有它的可能性,但還是有常理的存在。
- 哲:以線來說明,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不斷沿著一條線在轉彎的,我們會選擇其中一個方向轉進去,並且繼續選擇下一個方向轉進去,而不會知道平行的其他可能性會是什麼。
- 凱:覺得可能跟「自己相信」有關,如果自己相信是最好的,那就是最好的;如果自己相信是最不好的,那就是最不好的。
- 欣:感覺提出這個理論的人似乎要我們相信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是最好的,並且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也告訴遭遇不幸的人說這是最好的世界。
- 凱:或許以這樣的觀點生活會是不錯的,這樣每個人的處境都是最好的,沒有絕望。
- 人生如棋
- 鴻:在棋王中,有提到神童預測未來以及肥皂泡泡的宇宙觀,感覺上是提到關於機會與命運的部份。而其中以下棋當作主線劇情,感覺用下棋來譬喻似乎不夠精準。因為棋路是有限的,可以透過計算囊括所有情況在演算出最佳解。而機會與命運感覺不若這樣的情況。
- 凱:我覺得以棋盤來譬喻宇宙還不錯,而以下的每步棋為每個人的選擇。
- 芸:感覺我們一般人的選擇是沒確定預知結果的選擇;而神童的選擇是真的預先知道結果才去做選擇。
- 安於現狀
- 芸:似乎許多較趨向大眾的意志,都會選擇安於現狀,也是因為當下無力改變。
- 每個人在自己最好的世界,而不一定是別人的最好的世界
- 鴻:這或許可以解釋說,為什麼自己在自己最好的世界,而別人還是會遭遇不幸。
- 凱:但自己也會遭遇不幸。所以或許可以說,自己遭遇到的不幸已經是所有情況中最好的了,所以說選擇了最好的不幸。
- 每個人在自己最好的世界,且別人也是在同一個世界
- 欣:可能每個人有在自己最好的世界,但其他人是觀察者。
- 捷:每個人都可以算是一個觀察者。我可以透過我的觀察說你是陪著玩的;你也可以透過觀察說我是陪著玩的。
- 社會功用
- 莫非定律
- 鴻:壞事會發生。
- 凱:其實換個角度想,也有好事的莫非定律,比如常常都有車禍但是目前沒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每秒都有人死於癌症但現在自己沒有遭遇。
- 鴻:聽過有個說法,最不幸的莫過於自己。也是說壞事會發生,還會注意到有更多不幸的發生。
- 存在主義
- 欣:存在主義的概念是相信神已死,而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做自己的選擇。相信自己的選擇,並要接受選擇所帶來的結果。相信個體的自我意志,不相信神與權威。而神童是一個類似神的存在,那麼其他人在劇情中的選擇可說是在神童的預料之下,而並非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作者有沒有可能藉此來反駁存在主義呢?
- 凱:感覺剛剛講到的存在主義類似小說中提到的肥皂泡泡宇宙觀,似乎都表示自己的選擇是最好的。
- 捷:預測會是一種干涉嗎?會不會只是旁觀,而神童以外的其他人的選擇還是自由的呢?
- 鴻:量子力學中講到,若觀察即有可能影響被觀察者的情況。若不進行觀察,則預定要被觀察者的一切即會是都是機率。
- 補充 - 熵:譬喻能力無法量化
- 欣:人類做了一些違反自然的事情,例如說冷氣,雖把房間內的熱量排出;卻讓其他房間以外的地方熱量變高。拿其他類似情況的事情來說,一個大都市有些地方規劃的整齊乾淨;而有些地方就會髒亂無章。
- 補充 - 其他解釋世界(或部份世界)的想法?
- 例:二峰法(M型社會)
- 例:常態分佈曲線
- 神童預測人類未來命運時昏倒了,他可能看到了什麼?
- 作者寫不下去,只好讓他昏倒
- 因為預測太複雜,所以昏倒
- 因無法承受預測過程的負擔,所以關掉
- 預測到最後,撞到自己
- 世界末日
- 看到太多
- 看到無法接受的事
- GOD!or神童No.2
- 觀察本身干涉
- 錢&自由的關係?
本書的時間設定在七零年代的台北。
矛盾點:賺更多錢是為了更多的自由,而為了賺錢卻反而使自己不自由。
- 有錢不必擔心生活必需
- 不必然對立
- 兩者獨立無關係
- 歷史決定論?
- 螺旋史觀:歷史上有些類似的事情可能會一再發生,但可能以不同形式。
- 凱:在我們生活上仍有一些限制無法突破,如返老還童、回到過去、去到未來、男人無法生小孩。通常我們會選擇對自己較有利的狀態,如若事先知道就不會吃毒藥,除非是在預先不知情的情況或是企圖自殺,算是個通則。因此我相信事情可以預測,而可預測的路數是有限的,只是很多。所以歷史是可能預測的。
- 芸:我聽過一個說法,個體是難以預測的,但若形成一個全體時則始產生可預測性。此為類似布朗運動的概念。
- 初盛中晚的規律性
- Accident & Butterfly effect
- 凱:另外想到電影蝴蝶效應的時光機。如果是我,我可能沒那個勇氣去做時光機改變過去,因為可能經過那一次的改變,會另外產生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所以我比較寧可維持現在的狀況。
- 凱:還有大自然的天擇,因為適者生存,所以現在是對每個個體而言最好的。
- 角色
- 張士嘉:
- 在電視公司擔任節目製作。
- 程凌:
- 主角,原本從事較正式的圖畫創作,後來在廣告公司工作,但仍有業餘地在畫畫。透過親戚介紹,而結識張士嘉並負責其節目之片頭設計。
- 周培:
- 在程凌的廣告公司上班,負責跑業務,都在炒股票,有生意頭腦。
- 高悅白:
- 程凌友人,主從事圖畫創作。
- 劉教授:
- 一開始有點臭屁,後來讓人感覺有好轉。之後雖然輸象棋給神童,但氣度不錯。
- 馮為民:
- 程凌友人,在劇情中請神童預測關於人類的未來。
[編輯] 延伸閱讀
- 書:棋王樹王孩子王
- 書:傷心咖啡店—關於「自由」
- 電影:蝴蝶效應
- 歌:Nowhere Man(The Beatles)—書中提到兩次的"無處人"
[編輯] 《黑金》電影
- 背景
李登輝執政時期
一清專案:侯友宜為了制止竹聯幫的勢力,很多黑道大哥被關到綠島,其中很多人出獄後,為了保身,都去選立委
主角影射電玩大亨周人蔘,周人蔘因為電玩賭博案被關,當時創下台灣最高罰金的紀錄(後來被陳由豪打破)
影片中也影射宋七力,並且編排主角與宋七力有關,表現宗教與政治利益結合的狀況
- 影片中說明
計程車大戰的部分跳過,當時計程車司機搶客造成的紛爭時有耳聞,但從未發生過如此大規模的混戰,編劇是為了突顯周朝天勢力坐大。
士林夜市暗殺宋妙天失敗也跳過
[編輯] 討論
- 副部長口中的老闆究竟是誰?
- 李登輝:一直在電影中有意無意地出現(例:最一開始周朝天與李登輝的合照、周朝天的妻子說他老了會變得像李登輝),他是第一個民選總統,且是本省人,有一說是他為了在國民黨中鞏固地位,牽扯到黑金政治
- 國民黨大老
- (這個部分社員一致同意)
- 俯瞰三把擦身而過的傘,其中一把是中華民國國旗的圖案,另兩把是純黑的
- 代表國家被黑道勢力影響
- 這部電影的主題
- 若我們不好好關心國家的事,或許就會如同片中所演,被黑社會力量堂而皇之地掌握
- 電影中最厲害的其實不是周朝天,而是操弄、利用黑道的當權者,問題並不單單只是黑社會漂白那麼單純
- 為何偷名單時要把名單清楚地拍入電影?也許那些資料有影射的成分
- 民主可怕的一面:如果民主的『民』是暴民?政治人物可以只做表面工夫,導演以香港人的角度來看台灣,是不是在思考民主真的比獨裁好嗎?
- 前述論點建立在有一個選擇對大家都好的前提下,但活得好不好也是感性的問題,沒有絕對標準,所以每個人而言最好的選擇或許都不一樣
- 民主是以民為主,但每個人可能都只為了自己,不管國家利益
- 有不同想法的人被國家綁在一起,必須去承受相同的利與弊,必然不可能達成所有人的要求
- 在選舉時,大家所能得到的資訊幾乎都來自媒體,並不能表現真實,這樣的選擇也不是真正表達自己意見的選擇,但除去媒體,我們如何能在兩個月內認識一個人?這是由於社會大小造成的限制。在這個情況下,選民無法做出選擇,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一票有什麼意義,所以才無法杜絕賄選
- 有一年法國選舉,大家都認為某一候選人會當選,但因為當天很多他的支持者沒去投票,就逆轉了
- 當制度建立好,法治落實,其實誰當選的影響並不會那麼地大,人並竟比較難約束,還是需要白紙黑字,不過白紙黑字永遠有漏洞和模糊地帶
- 我們並不是選了一個人後就都憑他的領導,政策是受到輿論影響的
- 雖說現在黑金政治不如以往嚴重,但類似的東西還是以另一個形式存在(如:政治獻金)
- 印象深刻的畫面
- 賭場中,老婆罵老公一天到晚打電動、不顧家,小男孩在寫作業。電玩賭博案連想到六合彩,危害的不只是表面上的人,下一代也會受影響
- 拿大飯鍋賄賂警察。最近幾年還是有聽說警察收賄,台中精華地段的柏青哥店、金錢豹,背後應該也是有人撐腰吧?抓永遠都抓小的。不過抓其實也是有成效,像台南的賭博電玩就沒有六、七年前那麼明目張膽
- 宋妙天雙修。現在也有類似的新聞,國外也有。(此時話題插開)台灣有個宗教組織叫錫安山,典故是聖經中上帝給猶太人的應許之地,對外宣稱擁有健康的生活,但教主像宋七力那樣(沒仔細說哪裡一樣)。那裡平時對外開放,賣有機商品,他們不服兵役、不繳稅,聽說有很多政治人物和商界人士為了逃漏稅加入,還有人把年輕人送到那裡住宿、教育。(話題再度插開)還有大陸來的一貫道,又叫鴨蛋教,早期台灣經濟不好時,一貫道教徒每天可以拿一顆鴨蛋。
- (話題不小心轉到慈善團體)慈濟好像也不是那麼單純地做善事,裡面還是有階級。慈善團體永遠不會把它們的運作帳目公佈出來,當然有一些經費會用在組織運作,重點是看它實際能用在慈善的成效。慈濟常常會去做一些大範圍,受注目的事(例:南亞海嘯),至於一些比較小、生活上的(例:獨居老人),就比較缺乏。有一派的說法是,要是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的事,就不需要慈善團體了!所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在國外,就近幫助周圍的人,那些資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用。不過就像社會保險,某個時候某個地方可能會需要特別多的資源,這時就需要從別的地方運送過來,最大的問題還是資源分配不均。
- 印象深刻的話
- 「取得立委就得到國家的保護」以前國小老師說,最厲害的人是黑白兩道通吃,用白的掩護黑的,用黑的掠奪白的,老闆大概就差不多是這樣,可以扮白的給大家看,大家都不知道他黑的一面,像顏清標也是
- 「副標題:greed of island」選立委就要兩、三億,也不一定選得上(就像一場豪賭),也有可能是在講台灣人民的貪婪,像是玩六合彩玩到破產,不只是講政治人物,片中大部分的人物都可以看到貪婪
- 片中正義的法務部長在整件事的地位很微妙,他是怎麼看待方國輝去辦這個案子?
- 他說:「很好!果然跟我年輕時一樣倔強。」和「時間可能不多了!你就直接去查吧!」,有人說要抗議不如努力當上決策高層,才能更徹底地改革,感覺上法務部長反而明哲保身,不敢去做
- 在那個地位就受到很多限制,因為決策是一個團隊,反而是在局外能完全去做自己想要的,雖然沒有決策的權力,但能完整地表達出真正的想法
- 結局是正派的男主角去選台北縣長,若他真的選上了,會怎樣?
- 這部片最後還是一個讓觀眾看得暢快的結局,想到《黑暗騎士》則不一樣,小丑證明了連高登市的白騎士都可能腐化,但蝙蝠俠選擇留下那個檢察官美好的形象,給人民希望,有時不是知道真相就能變好
- 《鋼之鍊金術師》的炎之鍊金術師也是為了改變而努力爬向高位,等他當上台北縣長,可能會看到更多想改變的事,而想爬得更高,不過《鋼之鍊金術師》寫的是軍事獨裁社會,與現實不同,並不是一個人當上部長就可以剷除黑道
- 當你真的有不用顧忌的權力時,會不會權力反而使你腐敗?像《死亡筆記本》的夜神月,不過從某個角度看,他不能說腐化,因為他一直在做他認為對的事;然而,看看現在當權的,都是野百合那時有理想的學運青年,如今……。
- 你想當法務部長或方國輝?(是在現實條件下)
- 這兩種人還蠻常見的,年輕時有理想,但過中年後會想到家庭,就想保身
- 其他
- 這部片基本上是寫實的,單純地表達社會現象,沒有去解讀什麼
- 這些現象是大家半默認的,就算看不慣,也不會去改變什麼
[編輯] 《無米樂》紀錄片
戶外公開播映,開放有興趣的民眾討論
[編輯] 討論
- 片中農民辛苦耕作無法得到同等回報卻依然認命種田的原因?
- 70年代以前,農民收入大約和公務員的收入相等
- 上一代的傳承
- 片中的農民說,種田就是坐禪,對他們來說種田已經是一輩子的事情,是一種滲入生活的習慣,與金錢不再相關,是心理層面的認同
- 農民看天吃飯,聽天由命的心態,認命本該如此,其中夾雜著對自己做了一輩子職業的感情
- 片中農民表示米價30年不變,為何消費者買東西卻變貴了?
- 台灣米價的主掌權在農會手中,而農會手政府控制,所以農民無法自己決定米價的高低
- 運輸費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調漲而增加,消費者覺得東西變貴一部分是因為運送物資的費率增加的緣故
- 政府對農業政策的沿革
- 60年代前:政府對農民政策不合理,農民需要提供軍公教的米,此外,必須繳交用來替換肥料和水利的義務米
- 60年代中:政府對農民的稅務降低,此時農村的第二代外出工作提供農民的經濟來源,此時肥料改以金錢購買
- 80年代後:隨著工商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台灣主要的產業基礎,政府抑農扶商,有計畫以進口穀物作為台灣時良的主要來源,將台灣農業轉型
- 加入WTO後:對台灣工業、科技業發展有利,相形之下,就犧牲了農業
- 現今政策:觀光農業-農村再生條例、公平貿易協會
- 保留農村的目的何在?
- 台灣的糧食可以自給自足
- 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 保存農耕的潛力,戰略因素的考量
- 保留傳統農業生活和想法
- 導演拍無米樂的觀點?
- 片名無米樂,顯現出農民的灑脫
- 呈現農村在歷經加入WTO之後的衝擊,導演不採嚴厲的批判,只透過側寫主角的生活來呈現政府的政策下對農民早成的困境
- 透過主角崑濱伯在困境下依然安然耕種,看日出表現出的虔誠,以及說出 「無米樂!」,呈現都市人所欠缺的特質
[編輯] 延伸閱讀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
[編輯] 《有怪獸》紀錄片
- 導演簡介
現職:新聞部紀錄片製作人。
政大新聞系、東亞所碩士,曾任公視新聞記者、台北電台主持人。曾參與紀錄片「和平風暴」採訪、撰稿(2003),並製作、導演「張愛玲在台北」與「消失中 的活古蹟-樂生院」兩部紀錄短片(2005)。探討媒體現象的「有怪獸」紀錄片(2006),是他從記者轉型為製作人之後的第一部作品。
- 內容簡介
如果周處活在現代,他要剷除的「三害」可能是:國會、政客,還有媒體,台灣從1993年開放有線電視以來,頻道數增加了30倍,其中包含8家24小時新聞 台,電視新聞和報紙為了拼收視率、搶廣告,侵人隱私、補風捉影、煽色八卦到置入性行銷,無所不用其極。這隻戕害觀眾眼睛的媒體怪獸,真的無藥可治嗎?公共 化是媒體市場失靈最後的救贖嗎?本片透過多位各行各業觀眾的訪談與第一線新聞工作者的經驗,結合媒改運動脈絡,爬梳媒體亂象的根源與對症下藥的可能性。
[編輯] 討論
- 主持人主題
- 媒體俗化的原因?如何讓媒體保持優質?我們可以做什麼?
- 會造成媒體俗化原因是自己沒辦法獲得利潤;沒辦法獲得利潤的最大原因就是社會大眾的素質改變收視率的高低,收視錄的高低會影響廣告主的廣告投資(廣告可說是現今新聞媒體最大的收入來源)。而凱元提出了利用資助來支持自己認為公正的媒體或是更進一步的自己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去創報或是創電視台。
- 媒體對我們的影響
- 置入性行銷的正當性
- 這次影片證明新聞中讓很多人覺得奇怪的新聞片段幾乎是推銷廣告,其實真的是廣告。會造成新聞節目中有這類猶如廣告的節目的原因是新聞本身沒有辦法賺錢(報紙的成本:17元,販賣10元)
- 媒體改造運動
- 以前曾有段時間有推動媒體改造的記錄(1998.1999年)現在仍然有在監督的分別是公廣電督集團與媒體觀察基金會,而NCC由於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以及仍然沒有辦法提出確切的監督準則問題在。所以沒有被有識分子納入參考之中,而NCC常被媒體提到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是官方的。
- 媒改運動的最高峰是在白曉燕事件。但由於媒改運動並不是有明顯的臨時組成,所以現在並沒有更大的活動。而媒體觀察基金會有自己的BLOG與記者去尋找自己認為對的節目或是新聞。
- 對閱聽人的認知引導
- 獨立思考
- 每位閱聽人都應該要對接收到的訊息抱持一定程度的懷疑而不該照單全收,同也應該要在有意見時積極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期待他人會替你發聲。
- 新聞查證的必要性
- 有些媒體的新聞有些並不是媒體自己去辦新聞而是新聞的當事人主動提供新聞,那麼這樣的新聞沒有辦法完全說是公正的。而閱聽人本身就變成要去查證這件新聞的真假或是新聞是否只是某個廣告主的
- 新聞倫理
- 台灣的媒體有很明顯的新聞倫理的問題,媒體常為了自身的收視率或是方便而有1000字的新聞稿增寫成5000字與增加大量腥煽色的新聞。但是國外的新聞倫理是經過許多的事情慢慢的演化而成的,台灣則是新聞媒體沒有正確的條例與刑罰可以去規範。
- 總結
媒體的俗化可說是環環相扣的,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提昇人民的素養。提昇人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從小時候開始……不過就算從小時候開始教育也會因社會的現況讓教育失敗(身教大於言教……)。
這次討論中衍生了一些諸如自己辦報的例子:挑戰者;還有華航的巴士大叔事件(巴士大叔的部落格);以及小報的存在,有人認為媒體的改良或許能從將媒體分成一個一個很明顯的區塊:例如分成藍丶綠丶八卦丶影視……etc.這樣或許能讓閱聽人各取所需而不會造成媒體的身份立場混亂。此外還有NCC引發的殺很大廣告的物化女性問題(詳細內容請參考熱帶魚天堂──阿米巴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