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又熱又平又擠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讀書會 成果報告

  Friedman曾經完成一本「世界是平的」的暢銷書,現在他又要給我們不同的刺激:「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一開始看到中譯本的書名時,以為是要對世界的人口爆炸、地球村或氣候變化等狀況,進行探討不過後來實際閱讀完第一章後,在跟自己起初的猜想核對,發現猜中兩個,熱(Hot)的確是指全球暖化議題,平(Flat)則是要去探究新興國家蹶起後,隨之而來的能源危機,擠(Crowded)也的確是要探討人口爆炸議題,整本書也就這三個主軸進行鋪陳,我們也就各篇章進行讀書心得的分享: CH1 綠是國家新實力   第一章的主軸其實有點分散,一開始作者對美國應面對的恐怖主義攻擊,而產生的一連串安全保護措施,提出他的看法,也因此英文版的第一章章節名是「Where Birds don’t Fly」,而跟中文版的章節名「綠是國家新實力」,這部份在英文版中則是在第一章的第二部份說明。我要先對「連鳥都不飛的所在」這部份有所回饋,這是作者去英國看戲時,被一位路人甲攔下說你是大作家Thomas L. Friedman對吧,我對你某次在報章上寫的專欄很有意見,而那個專欄的主題就是「連鳥都不飛的所在」,作者當下只記得他有寫作這樣的主題,不過內容已不甚清楚,我想大該也因為如此,作者才會想在這次的書中再次對這各論述又更多的說明。   不過對我而言,這部份的論述是很有趣的,因為在台灣如果都只看中文媒體的話,其實對世界新聞是很陌生的,當然有些消息你也不一定可以從西方媒體中得知,不過看了這部份的內容,才發現原來美國在面對911事件及其他一連串的恐怖攻擊事件後,這個國家在安全防衛的標準上,會有這樣高,例如美國重新在各地建築新安全防護標準的領事館、大幅提昇安全警標準,也因此在土耳其的恐怖份子,形容美國現在的領事館是連鳥要飛在領事館上,領事館都會將他打下來。作者認為這樣的安全警戒,會有很大的負面影像,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是無助於人群間的交流、資訊和想法不會交流、友誼不會開展、合作不會發生、信任也不會出現。   作者對美國處於這樣的現況,不表贊同,他不認為美國應該是這樣的一種國家,因此他認為現在的美國是遭遇問題了,同時世界也遇到了困難。美國所遭遇的問題,部份來自於911事件的影響,部份則是美國在過去數十年中自己所累積出來的不好習慣(例如對人民對能源的浪費、政府在很多政策上的漠視等等),也就是因為如此,這些壞影響和壞習慣削減了美國的能力和意願,以更能面對現今所遭遇的問題。而世界所碰到的困難,就是「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不過,作者也看到美國社會也有一個很好的走向,他稱呼為「nation-building at Home」因為他不是來自於政府(因為政治總是僵局和漂流在邊緣)、企業領導人(因為他們擁有很多,但就是沒有責任),而是來自於一般的社會大眾,作者認為美國的老百姓還是很有活力、創意和對未來的良好期許,因為有這樣的基礎,作者認為美國更應該要思考,他們究竟要走向何方,而作者建議的方向,就是綠色能源的發展,這也就是為何中文版的章節名稱為「綠是國家新實力」,作者甚至認為這應該是一種新的革命「綠色革命」,透過對綠色能源的注重、投資和發展,對美國而言(作者很喜歡用綠色美國來對比於傳統美國),不僅是降低對生化燃料的依賴,更可以對經濟有強力的挹注,也對科技的提升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新能源的使用,能對世界(地球)所遭遇的暖化危機(也就是熱)有更積極的回應。 CH2能源氣候年代的關鍵問題   在介紹第二章之前,我想先說說自己的幾個緣起的經驗,我記得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Friedman,是台灣記者到美國進行訪問,Friedman非常語重心長的告訴台灣民眾,台灣在這綠的視野中,可以發展的環保科技,憑藉過去我們資訊科技的優勢,他認為我們可以開發,這不僅是一國得分之所在,也是台灣可以發揮的優勢,甚至,他認為這議題,能帶動中國在投入基礎建設的同時,接收台灣在環保科技發展的成果,這個改變,將會影響全世界,我初聽,簡直傻眼,直覺他太「鄉愿」,這是故事一;故事二,我買這本書回家時,我兒子問我,又熱又擠他知道,但為何叫做又平,我試著從電腦科技、網際網路、共產國家瓦解所帶來的中產階級消費與資本主義等方面,白話的告訴他,只見他們似懂非懂,可是他們自己翻書看到一個數據,大叫一聲,他說「什麼?到2053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0億,還得了!大家都被踩平了。」沒想到,他在這裡找到答案,我突然發現,我正在閱讀他們的未來,一個可及的未來,讓我更是正襟危坐,陷入一陣長長的深思中。

   Friedman在第二章,依然延續第一章的現況,他先清楚的點出五大關鍵問題:

1. 全球的能源及天然資源越來越稀有,需求卻越來越高 2. 財富大量轉移至油藏豐富的國家及其獨裁者 3. 破壞性氣候變遷 4. 能源匱乏,明顯劃分出電力富足和電力欠缺二個不同世界 5. 動植物以破紀錄的速度走向滅絕,造成生物多樣性加速消失 而這五大問題環環相扣,都是在突顯又熱、又平、又擠三大軸線中的交叉所形成的問題,文章中,用非常白話的口語,引用專家的意見或數據,再加以分析而形成他的又熱又平又擠觀點,我特別提出下列幾個點: 1.又擠:他提到現在67億人口在2053年(整天文章,他最遠只能提到本世紀中期,我想沒人算的準,這個世紀末,將是如何?)將達到90億以上,而有趣的是已開發國家仍會維持12億(含括未來的移民人口),這象徵什麼?也就是將近70億的人將生活在資源嚴重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包括阿富汗、賴比瑞亞、尼日、剛果,本世紀中人口將增加二倍;伊所匹亞、奈及利亞、葉門,本世紀將增加一倍多,這些資源嚴重不足國家的年輕人,其走上暴利與極端主義機會大增,為日後世界不安定的局勢投下變數: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破百萬)與超大城市(破千萬人口)所帶來都市化的問題,是另一個又擠的產出,因為這集中有全球半數人口,更另Friedman擔心的,其實是50萬人口的小城市,由於資源集中在前兩種城市,將造成小型城市(通常都是勞工階級進入都市工作的首要落腳處)資源嚴重不足,附帶一提,「世界是平的」影片中的孟買是個1900萬人口的都市。 至此,我們社工其實已經看到一個可見的未來工作重點(我還沒想的夠清楚,大家也許可以補充),一部份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區,因擁擠所帶來的現象,將會產生,包括案主問題、服務場域、使用的工作方法將有一番新思維;另外當然就是人口密度低的地方,顯見,一樣,案主的問題(可能十之八九都跟交通有關、支持系統明顯不足…..)、我們的服務效率、殘補式的救助措施填也填不滿…,甚至,政府給不起社工,我們在此場域就此消失…,Friedman引用羅斯柯夫的話說,「變化以料想不到方式發生在眾領域,我們往往掌握不了整個意義…」,是阿,閱讀本書,在一個看似非我們專業,又跟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趨勢中,我們不得不碰觸這些,卻始終拼不完整它的圖像,而我的企圖是,從趨勢中看到社工的未來。 2.又平:這是他的舊作中所提及的,科技、全球化之賜,加上共產主義垮台帶動資本主義,增加一堆中產階級人口,活絡的消費行為產生許多能源的不足與搶奪,人口增加的事實再配搭上去,其所耗盡的資源,就為地球帶來又熱的事實。 3.又熱:他提到1950年代工業革命之後的能源開發取代人力、馬力、水力,煤、石油、天然氣是來自地獄的燃料(地底),風力、水力、潮汐、生質能及太陽能來自天堂的燃料(地上、自然),在這感受不到的能源消耗中,不斷增加人類(又擠)以為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幻覺中,直到石油價格飆漲(又平),才感覺到能源的存在與不足:過去,透過產油國間的產能機制,還能控管油價,但2004以來中、印的大躍進,基礎建設增多,能源變的密集且消耗,一如二次大戰後的日本歐洲國家的開發建設一樣,但此刻,複製先前國家的開發經驗,可能帶來更多能源消耗,閱讀至此,台灣被期待的綠色科技,何以會影響全世界,就是被Friedman期待,實施於正熱中基礎建設的中國,就能嘉惠於世界;「重大變化的重大挑戰,是否挺身應戰決定新世紀走向,催生新體制,決定這個國家是輸家或贏家?」 而產油國整體產油配搭技術不足,排拒外國公司,也造成產量上的不穩定,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每桶原油價格又會到六十幾元,相較先前的破百多多,已經較回穩,這就是市場機制,而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上一波飆漲,竟然帶動自行車產業復興,真的很有意思,即使現在已經回到六十幾,可是大家預期漲價的心理,並不會鬆懈對於原油使用就回到幸福的幻覺,我覺得這是個好現象,2015年是地球暖化幾個關鍵指標的重要時間點,剩沒多少時間好加油了。 由於我們有澳洲人共讀,我提出文章中的一個溫室效應來源,牛群打嗝所製造的甲烷比二氧化碳影響更大,而前一陣子有一條新聞便提到,澳洲正開發一種飼料會減少牛隻消化時的打嗝,學長有空可以追蹤看看此飼料可量產了沒? 最後,我引用他提到的,面對變化,我們要用新工具、新思維、新基礎建設、新協作方式,而非「POST」後冷戰、後殖民、後後…..,我看到此,充滿驚奇,將20世紀的腦袋要作何等清洗,才算新,才能有效面對變化,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社工要怎麼再長出來,我想它也不過就這麼百年歷史,其實,誰能說誰說了算,抱了個長照,也不代表永保人類安康,畢竟又平、又熱、又擠當中,它只有在人口的位置佔了一處,可是他服務的思考面向根本不及又熱又平又擠,還有抱優勢的人,抱家暴、性侵、兒少保、早療…..通通都一樣,當前轉捩點,我們要換新腦袋,不要作些對明日(或是今日)已無意義的事。 「用已知高效率,打造極無效率的環境」,這就是人類,所有看似提高效率的東西,給了我們其實是無效率的環境,我常常觀看四周,真的很準,大致各項科技的發明,小至一個學校的管理,設計許多計畫、口號與表格,其實,都是累贅,終將不知其最後的意義,「我們在自己唯一擁有的家園上,作毫無節制的實驗」,報告完畢!歡迎指教! P.S. 作者有提到這個網站,很有意思,你可以輸入你的出生年,他會告訴你歷史上大小資料,包括當時人口數,我出生時,人口32億7600萬,你呢?

CH3 複製美式生活,能源供需失衡   分享這篇讀書心得前,我先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美國夢(American Dream)說起。   「美國夢」一開始是James Truslow Adams(1931)在他的書中The Epic of America中所提到的,他認為:“The American Dream is the faith held by m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at through hard work,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one can achieve a better life for oneself, usually through financial prosperity.” 代表美國夢就是許多美國人所持有的一種信念,認為一個人憑藉著努力工作、勇氣、決心,就可以發致富,然後享有優渥的生活。   但是這種美國夢的精神卻是在美國建國時就產生的一種信仰。18世紀,原本在英國的清教徒遠離了祖國,來到美國落腳,最後於1776年獨立戰爭成功,完全脫離了英國的控制,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所以那時的「美國夢」主要是認為人人皆有自由,人人機會均等。後來,在19世紀後半期因為美國工業的蓬勃發展,許多原本只是市井小民的小人物因為土地開發挖掘出金礦或石油,而迅速致富,所以「美國夢」開始帶有金錢的色彩-人人皆有發大財的可能。   這樣的「美國夢」傳到了其他國家的人民耳中,他們或許是在他們的國家受到迫害、又或者是一直都過著窮苦的生活但是想要變成有錢人,認為美國是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所以就紛紛移民到美國來發展,希望美夢成真,這也就是有名的移民潮,而這樣的想法迄今還是深植人心,許多人移民到美國就是認為那兒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致富的可能性。   在19世紀末時,有錢人的人格特徵成為「美國夢」的一部份。許多曾是貧苦人家的子弟,後來成為了擁有許多公司和財富的大富豪,他們的人格特質:有才幹、聰明、進取心、努力,讓人們認為是使「美國夢」成真的必備特質。   但是現今「美國夢」這樣的信念卻遭受到很大的質疑。因為美國夢多是指實質的財富、物質的富有,所以批評家批評這樣的信念是過度物質主義(materialism),忽略人的心靈層面。   本書作者,湯馬斯˙佛里曼則指出,世界變平之後,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的腳步愈來愈快,當愈來愈多人經濟條件變好之後,每個人就開始去築自己的美國夢(富貴夢),開大車、蓋高樓、使用冷暖氣機、住豪宅,而招致富裕病(affluenza),主要症狀就是: 1. 因為努力維持和同儕一樣的消費行為,而感到緊繃、無利空虛。 2. 為實現美國夢,而招致壓力、過勞、浪費、負債等現流行病。 3. 追求經濟成長卻無力維持上癮症。   因此現在的「美國夢」已經和James Truslow Adams筆下的美國夢不同了,因為「美國夢」已經不是一個夢,從卡達的杜哈到中國大陸的大連,從印度的加爾各答、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到埃及的開羅,幾乎所有人都達成「美國夢」,不分膚色種族,「美國人」從四面八方冒出來,居住美式居家空間、購買美式高耗油轎車、吃美式速食、製造出等同美國的垃圾,地球上越來越多「美國人」!   如果將美國設為一個耗能體的話,可以預測那麼到了2030年,中國又會是一個美國,印度會是另一個美國,還有日本加東南亞也一個,南美加中東又是另一個,這樣算起來的話,我們會有七、八個美國,我們會有幾十億罹患富裕病的「美國人」。然而,事實上地球沒有這麼多的石油跟天然資源同時讓八個美國使用,且世界變得又平又擠之後,全球的總耗能量持續增加,如果沒有新作法,地球將無法負荷人類。   作者佛里曼並非指責發展中國家所追求的美式生活是錯誤,而是指責美國應負起責任,提醒美國人在永續能源與資源生產力上尋找創新,重新定義美式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知識」,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在永續能源和資源生產力上我們要尋求創新,運用更聰明的智慧創造原料,妥善運用資源並回收資源,實現著名建築師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和化學家布朗嘉(Michel Braungart)所提出的資源使用概念-即將資源從搖籃中蘊育提煉出來,最後也將應將資源回歸到搖籃中。 CH4 產油國統治全世界   在講這一章之前,我無意中在網頁中發現本書的原文本,他的封面相當有趣,研究之下發現原來有故事在內,說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封面故事-在Hot, Flat, and Crowded: Why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原文版的封套上,其實是採用荷蘭畫家Hieronymus Bosch (1453-1516)的作品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這幅作品是一幅三折式的作品,它主要是呈現了一個宗教主題,也就是從「神創造人」到「人類的墮落」的過程。

  左邊描繪的是「人間天堂」〔The Earthly Paradise (Garden of Eden)〕,上帝創造了夏娃,並且將她托付給亞當,中間的主畫面「享樂的花園」〔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Ecclesia's paradise)〕 ,描寫的是人類的「肉慾之罪」。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後,人類沒有記取教訓,遵照神的教誨,在人間逐漸放縱肉慾。最右邊描寫的正是縱慾的下場 - 「地獄」(Hell)。 人們啊~貪圖慾樂,是不是禍之將至?! 文章的架構:針對產油國家因為擁有廣大石油資源,對於世界政治、宗教、教育、文化、民主之影響,最後點醒目前美國或者世界各國應該有的外交政策。 對於產油國家的描繪|   在讀完文章之後,我看了一部電影-「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與故事都扣緊了阿富汗被伊斯蘭教派的統治前後之面貌,其時間從一九七五至二00二年,阿富汗的政權也從君王轉移至塔利班,雖然電影中很多在描繪兩個小兄弟的友情、親情,但自己真正被震撼到的是,我對於中亞世界的不了解。   在阿富汗,放風箏是一種傳統運動,也是全民嗜好,目前更已經進入了藝術的層次。影片中喀布爾的天空都點綴著各色風箏,有的冉冉上昇,有的自由漂浮,有的迎風俯衝,比賽中風箏廝殺的景象代表著一種傳統與榮耀。在街上,隨處可見賣風箏、線捲、圓筒鼓輪等器具的小販或店家。聽說冬天才是最佳的放風箏季節,因為阿富汗氣候嚴寒,風勢強勁,適合放風箏。加上學校停課,孩子們都投入放風箏的行列。上個世紀神學士政權在位,著手逼迫傳統文化,認為許多休閒活動不符合伊斯蘭的精神,於是放風箏遭禁,伊斯蘭原教主義的神學士包裹厚厚的頭巾,滿臉濃密的鬍子,一身長袍,手拿 AK47,隨時大開殺戒。在他們統治下,人民不能直視這些人,片地屍野,也可能頓時被殺害,生活蒼白且荒謬。   電影中的主角出身中產家庭,塔利班統治之前就逃出阿富汗了,有一位曾到阿富汗採訪的記者陳述:塔利班成員的背景,幾乎全是農村窮苦人家,由於生活困苦和信仰無知而受洗腦,給招募到塔利班去。而「塔利班」在波斯語中是神學士之意,自稱按《可蘭經》經文辦事,但實際上他們所做的,是一套屬於中古世紀前現代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出現在塔利班身上,在人類歷史裏,特別是中古世紀時期,任何民族、任何地區、任何宗教都會上演相同的劇目,這可解說為人性的扭曲。   由於我對於中亞與塔利班的好奇,這部分就引起我的興趣,也跟各位分享。但電影與書本中的陳述卻是相輔相成,書中也同樣舉阿富汗的例子,說明美國聯軍在阿富汗不是受歡迎的美國運通卡,每個阿富汗居民的眼神都是要美軍-滾蛋!   作者認為從產油國的聯合壟斷石油輸出,賺進大筆資金,而我們的油癮從四個面向助長不同的國際形勢: 1. 透過能源採購,我們助長了沙烏地阿拉伯所宣揚的-最不包容、反現代、反西方、反女權、反多元的伊斯蘭支派。 2. 油癮讓我們資助那些顛覆俄羅斯、拉丁美洲及各地民主潮流的活動,這也就是「石油政治的第一定律」-即石油價格上揚,自由化就會變慢,石油價格下跌,自由化便會加速。 3. 對於石油的依賴,引發醜陋的全球能源爭奪大戰,讓世界各國流露出最壞的一面。例如:華府對於沙烏地阿拉伯壓制女性與缺乏宗教自由緘默不語,中國也為了蘇丹的豐沛石油,與兇殘的非洲獨裁者結盟。 4. 最後,藉由能源採購,我們金援了反恐戰爭中的雙方。   其文章中對於伊斯蘭支派的大舉入侵政治、文化有比較深刻的描述,其中很有趣的一段是對於文化藝術的描繪,作者提到埃及也伊斯蘭化,原本開羅港灣夜夜笙歌,但現在由於宗教影響,不能飲酒,更要遵從男女分際。更離譜的是,原本一位非常有名的肚皮舞者,現在卻只能出現在電視頻道蒙面紗傳唱可蘭經經文,因為只要他言行舉者合宜,就會有接不完的工作。所以,掌握資源者就可以掌握所有事務,連文化、藝術都無法倖免。另外,就政治面向,政府只要鑽一口石油井,就會有錢,不需要向人民徵稅,自然更不需要傾聽人民聲音。而伊斯蘭也不是沒有系統的傳承,他們透過精英教育,將教育灌輸洗腦,假以時日,就可以伊斯蘭大軍,壯大其伊斯蘭世界。 油價愈高,自由愈少|   美國是全世界耗油量最兇的國家,世界會熱絕對跟開車和獨裁國家不民主都跟油價有絕對的關係,那麼為何要這麼說呢?就如Thomas L Friedman所言的舉這五個國家的例子來說,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蘇丹、奈及利亞都是這種現象就是『油價越高,自由愈少。』 但解釋1975年到2005年間更甚到2008年,油價與產油國自由化(民主與自由度與法律制度財產權)的關係是呈現反比的狀況,當油價飆高,這些產油國家就開始囂張起來,蘇聯在瓦解的原因有內部和外部的壓力,內部是油價在一桶20美元的價位,讓蘇聯瓦解,東歐民主化,德國柏林圍牆倒塌等這些因素,而蘇聯會瓦解的外部因素是因為美國總統雷根和俄羅斯總統戈巴契夫的關係變好,在冷戰時期的兩極強權,看來最近又有復甦的跡象。俄羅斯喜歡利用能源問題來鞏固權力似乎是其來有自,如果石油回跌的話,那他們一定不敢囂張起來,例如最近OPEC能源會議就有國家建議要減產石油,要讓國際油價再度飆高,他們又可從中獲利,這又讓有資金技術的先進國家來說有何利益呢?誰得利?誰受害?中東最主要的根本問題應該就是怎麼讓油國不再獨裁,因為獨裁就想擴張疆域領土,擴張疆土政策,就會牽涉國界擴張的問題,如果國家不能克制的話,戰爭衝突就無法避免的,讓這些國家不用石油換取利益來執行威權獨裁政治,唯一的方法就是開發替代能源與不應該再度吃油越吃越上癮! 未來的策略出路|   未來的出路不是讓所有產油國破產,而是透過數據、國際的情勢看來,未來如果美國要推動波斯灣地區之改革,唯有發展綠色能源,使油價回跌,並且藉助外來的全球化力量、國內經濟壓力,迫使這些國家改變。   對於未來的策略,我曾經讀過Stephen Leeb的《石油衝擊》,他純粹就地球資源、經濟、投資來談油價,他認為資源遲早會不足,根本無法支應人們需索無度的使用石油,因此油價必定會持續看漲,因此無論是Friedman所看到的國際整體面向,或者就長遠地球資源來看,勢必綠色改革是必要的! CH5 失控的氣候變遷   本章的標題一定會讓人想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拍的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我必須很慚愧的說一下,這部電影我看到一半就不支倒地了,不過電影中高爾所列舉的一些暖化實例,如:冰河的改變、內陸海因灌溉而面積變小、北極圈的冰層以極快的速度溶解,北極熊因找不到冰層而溺水死亡、歐洲熱浪共多走上萬條人命、颶風及颱風變多等等,這些都在警惕著世人問題的嚴重性。看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最近天氣的變化,冬颱的產生(名稱不記得,雖然沒有侵襲台灣,但卻是罕見)、冬天越來越遲也越來越不冷、黑潮的轉向使今年的旗魚獲量減少等,這些是不是都跟氣候的變遷有關呢?

   而作者Friedman從開頭就說了過去所謂的天災,因為人類的介入、影響,現在可能變成了人禍,但仍有許多人不願面對真相,因此我們該感謝高爾願意付出心力而拍攝這樣的電影讓大家思考該如何盡最大的力量,彌補那些對氣候變遷抱持否定、逃避、質疑態度的人對這議題的傷害,以極立即採取行動的迫切性。
   雖然,導致地球平均溫度不斷變化的因素有以下幾項:

1. 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是橢圓的,因此當地球公轉軌道改變,與太陽的距離也會產生些微變化,進而影響吸收到的太陽輻射量,此變化大約是每10萬年一個週期。 2. 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角度每隔約4萬年會稍稍改變,幅度大約在1到2度之間,因此各地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會有所增減。 3. 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平面變化,大約每2萬1千年為一週期,同樣會影響地球吸收到的太陽輻射量。此三項週期變化成為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這些變化持續發生,其總和效應會不斷影響地表太陽輻射的分布。

   但是這些變化並不足以解釋為何全球平均溫度會如此劇烈震盪。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字280ppm暴增至384ppm,未來的5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能再增加100ppm,而這些多餘的二氧化碳並非來自海洋,而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與森林消失所致,在IPCC(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指出這些工業與農業發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就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兇。
   文中作者也不斷的科學證據以及一些學者的話來說明地球並非朝著科學家綜合各種因素後所得出的平均值走,非線性、失控的回饋機制一旦開始作用,地球很可能會朝著更快速、更劇烈的氣候變遷方向演進,就好比我們開著一量煞車不靈在大霧中前進,而且朝著懸崖駛去,現在應該是踩煞車的時候了。
   讀著這篇文章心情會跟著越來越沉重,也越來越恐慌,雖然我們也可以像那些對氣候變遷抱持懷疑論的人一樣逃避,但卻逃避不了那些真實發生的事實,就像作者在文章中列舉的2003年7、8月歐洲發生的熱浪造成3萬5千人死亡;2007年北極海沿岸的海兵大量融化;2007年四個季風低壓形成導致印度、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發生嚴重水災等等,全球極端氣候不斷加劇且日益頻繁的發生,老實說未來真的是可怕的未知數,也難怪最近電影的題材常以大自然的反撲為主。最近無意中看到一部預計12上檔的新片『當地球停止轉動』(我不是在打廣告),預告片中的一句話更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地球死亡,人類就會死亡;如果人類死了,地球卻能繼續生存。」看到這裡我們是不是該好好認清並接受氣候變遷的事實,並且開始採取減緩與適應的措施,否則將會被淘汰,這也是為什麼生態技術國際公司的總裁華森會說:「你每天攬鏡自照時,看到的是一個瀕臨絕種的物種。」
   另外,「不願面對的真相」提供了十點防止全球暖化的方法,大家可以一同努力http://www.climatecrisis.net/pdf/10things.pdf

CH6 拯救生物多樣性   試想,當你眼睛張開的那一瞬間,全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其他碩果僅存的只是斷垣瓦礫,此時此刻,你好像就是一個被流放到現代世界的犯人。成為最後一個地球人無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這種事情也許只有在噩夢或者科幻影片中才能出現,在現實世界出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然而,一旦這種恐怖之事成為現實,地球上到底會發生什麼呢?如果成為最後一個人,此時的地球無疑是一個被污染的天堂,在這樣一個世界,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你就是這裡的上帝、這裡的國王,但你的龐大王國卻不過是一座空城而已,所謂的國王也只是一個光棍司令。在這個星球上,你也只能奉行個人主義,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改造這個世界,這雖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也不失為一種享受。然而,實際情況真的與我們想象的一樣嗎?如果真的成為地球上的最後一個人,他/她究竟能生存多長時間呢?   在發現自己成為最後一個地球人之後,我們的第一感覺一定是困惑、悲痛和恐慌—我們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失去了所有心愛的人,更不知道如何面對未來。這個時候,作為一名生活在21世紀的人,他所掌握的實際技能絕大多數都將成為一張廢紙。面對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一切與生存有關的事情都要身體力行,所有後果都要由自己來承擔。此時,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疑問—他究竟要用多久才能適應這個沒有同伴的世界,他又當如何解決生存危機呢?   毫無疑問,水、食物、住處成當務之急,有科學家表示,為了能夠活下來,最後一個地球人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獲得生活必需品,位列首位的自然是水、食物和住處。在一個到處都是建築物的世界,找到住的地方絕不是一件難事,但水和食物又當如何解決呢?如果沒有食物,一個人只能生存6周,但如果沒有水,他絕對看不到第7天的太陽。由於其他人全部離他而去,電和安全已經成為過去,為水龍頭供水的泵站和處理過程很快就要與他說『再見』。當然了,生活用水櫃中想必儲存了大量淡水,但這些水很快就會變質,即使不變質,再多的水也會有被用光的一天。也許這是電影「我是傳奇」中威爾˙史密斯碰到的場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呢?   本書提出一些數據給我們警惕,國際保育協會近來估計,現在每二十分鐘就有一個物種消失。這個速度是地球歷史上平均速度的一千倍。當全球進入綠色行動時,我們的因應對策不只要開發綠色能源,以緩和氣候變遷的腳步,還要維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才不會摧毀維繫生命不可或缺的動植物。   生物的多樣性提供一種生態系服務,因而能提供乾淨水源、天然魚場、農作物授粉等等,多樣性及複雜性可以適應改變,使得人類及其它生物可以適應多變的自然界(如減少突變病毒的發生)。雖然,人類常幻想扮演上帝的角色,從電影「侏儸紀公園」就能看出來,但是現實生活中,人類致今仍未「創造」出一隻恐龍來,所以如果想以人類之力將消逝的物種再度復活,那可能是天方夜譚,破壞生物多樣性就是破壞地球環境不可或缺的承載力,其嚴重性不亞於氣候變遷! CH7 能源匱乏 作者在此章節中,特別點出了「能源」的問題,能源匱乏的影響遍及生活每個面向,也讓人類在21世紀脫離經濟貧窮的希望完全破滅~「能源匱乏」是作者於太陽能電器照明基金會之佛瑞林執行長所得知的名詞,此基金會主要的任務是為開發中國家的鄉村與偏遠地區提供太陽能電力和無線通訊設備。雖然取得能源是每人個基本權利,但執行長亦表示「那些致力解決發展問題的聰明人,卻經常忽略這一點」。

  「看看全球的夜間衛星照片,就會發現驚人結果:歐洲、美洲與亞洲燈火輝煌,然非洲絕大部分地區卻一片漆黑」~為什麼世界上仍有那麼多地方有能源匱乏的問題?作者提到,能源短缺的國家都有一個共通點—公共事業經營不善,沒有能力籌措足夠的資金來興建及營運發電廠與輸電線,而這些國家亦是長期飽受政府無能或內戰之苦,在非洲更是如此。此外,非洲亦有很大的問題,即是貪污或管理不當,因而使電發建設停擺。世界銀行一項研究發現,取得電力可以讓孟加拉鄉村的家庭收入增加20%,連帶貧窮率下降15%;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孟加拉之家庭有電可用的學童,閱讀時間多出達33%~換句話說,開發中國家面臨的每項問題,都與能源短缺有關,例如教育的問題即是師資短缺與電力不足、南非地區的醫療保健問題,即是藥師不足與藥物短缺、印度失業率高即是缺乏人才與資金…作者主張,「能源也是一種經濟商品」,必須有良好的政治管理、健全的管理機構與有效的市場機制,消費者才能有源源不絕的供電。否則,能源匱乏會讓人類在21世紀脫離經濟的希望完全破滅。
   再者,作者點出「當世界變得又平又環保,也就是能以充足、潔淨、可靠又便宜的電力來普及通訊,金字塔底層的人才能真正與世界接軌」~ “環保”是指當開發中的國家仍必須仰賴燃煤、天然氣或石油發電,然此將造成更劇烈的氣候變遷,因此需要發展充足潔淨可靠的便宜發電,並讓窮人安全的取得這些科技,我們也愈能在改善能源匱乏的同時,也阻止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
   最後,作者提到用「綠色能源」平衡在地化與全球化之觀點,如果可以將能源、教育、通訊和資金一併帶到印度鄉村,村莊才能永續發展,村莊的發展不僅可以造福多數窮人,也有助於平衡全球發展。若世界上的窮人都能擁有與世界連結的工具和技能,也有充足、潔淨的能源支援這些連結,並因此不再認為非去大城市的工廠當作業員、開計程車或幫傭才能生存,「就能從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發展中,獲得最大利益」~而在地化與全球化一旦達到平衡,真正人性化的時代也將隨之誕生。

CH8 啟動綠能,才能從地獄到天堂   作者在前半部相繼向我們描述了能源氣候年代所呈現出來的一些看似無解的問題,像是能源供需失衡、產油國獨裁、失控的氣候變遷、能源匱乏、以及生物多樣性消失等,而作者將從這一章開始,說明為什麼對任何面對這些挑戰的國家而言,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代表著絕佳的機會,並說明如果把環保視為一種策略,綠將會是新的愛國主義,而為什麼會說是機會呢?作者表示現今人類因再也不能用以石油為燃料的系統,繼續追求經濟成長,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綠色能源系統來推動經濟發展,而此時發明並推動綠能科技最有成效的國家、社群和公司,就會在明日的全球經濟中擁有最重要的地位。這又將意味著在能源氣候年代,「綠色」不再是一種時尚,一種菁英主義,一種希望十年後可付清費用的善行,而是你生長、創造、設計、製造、工作及生活的方式。這是我們即將看見的巨大轉變,綠色將從菁英主義變成較佳方式,從選擇品變成必需品,從一時流行變成致勝策略,從棘手難題變成絕佳機會。   回到基本的原則上,為何啟動綠能,就能從地獄到天堂呢?因為全球社會現今需要讓經濟繼續成長,因為經濟若不能成長,就談不上人類發展,窮人也無法翻身,可事作者認為成長不能再以來自地獄、會排放二氧化碳的汙染性燃料為基礎,而是應該建立在從天堂來的潔淨燃料上。   所以作者認為美國應該發揮他的影響力,不只是因為全世界的資源中,美國人均消耗量最大,而是因為美國比任何國家擁有更多發展創新的資源,美國比任何國家更具有影響眾人的地位,而且提供世上更多人所需的綠能工具,與美國拓展全球自由的使命,完全不謀而合,而作者也提到他在2007年的印度之行中,與印度最活躍的企業領袖長談中發現,美國的任務是在潔淨的新綠色科技中作最前端的重大投資,就像美國在個人電腦、光碟上扮演的角色一樣,然後利用印度的低成本服務經濟,以及中國的製造平台,迅速把這些科技的成本降低到「中印價格」。意即作者希望美國能成為楷模,帶頭發展綠色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及保護環境的制度,使之變得更有生產力、更健康、更受世人尊敬,這樣就會有更多國家爭相仿效,達到綠化美國就能綠化全地球的效果,而不是透過一些全球協定(EX:京都議定書)逼使大家走綠色路線的方法。

  身而為人,我們什麼時候會自我感覺最美好?答案是,與他人攜手服務人群的時候,領導綠色科技革命正好能讓美國人這麼做,此外這也是美國人尋回道德權威的方法,美國布希總統在911事件之後,提出很多道德指標,但同一時期,在對抗恐怖主義的時候,美國和布希卻喪失了很多道德權威,在綠色能源、能源效率和環保上樹立楷模,會是恢復權威的最佳方法,這全是因為綠色行動是謙卑的象徵,而作者認為美國想要在全球體系中維持強權地位和領導角色,唯一的方法就是看美國是否願意做大事、成大業,而如今全球的最大挑戰,就是開創綠色能源、啟動綠能。

  作者也提到每次我們總想個別解決汙染性燃料系統所造成的問題,而不是創造一個新系統去代替它,最後的結果不是創造了新問題,就是加速惡化了另一個問題,所以想以最有效的方法影響能源、氣候等事物,需要用有系統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動,需要靠觀察大自然並加以仿效,以生產潔淨電力和改進能源及資源的效率為基礎,當然保育倫理是不能忽視的。   最後,作者認為開始綠色行動就表是要制定適當的制度,包括政府政策、法規、研究基金等,以便激勵出一個新系統,能夠創造、生產和發展出潔淨電力、能源效率、資源生產力和保育倫理,這些都需要系統性的做法,而且非做不可。

CH9 205種方法輕鬆救地球?   「革命」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指在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化上有急進根本的改革者」。為什麼一開頭要提到革命一詞的解釋呢?因為最近有相當多的書報雜誌或網路資訊提到以下相關的主題:「205種方法輕鬆救地球」、「20種方法輕鬆幫助地球」、「輕鬆保護地球的方法」、「拯救地球的簡易法則」……族繁不及備載,這樣的趨勢反映了我們越來越綠的潮流(這可不是政治上的『綠』喔!),大家開始思考如何以更潔淨的電力、更高的能源及資源生產力,以及符合環保的倫理來生活和工作,這種思考已是非常大眾化及民主化,不再是菁英階層的議題。

   我們正面臨了一場綠色革命不是嗎?但是為何作者Friedman在標題中卻是用問號呢?他認為在一般人所謂的綠色革命裡,每個人都是贏家,沒有人必須放棄什麼,也沒有人會受傷,而最常用來形容綠色革命的,就是「容易」二字,因此這根本就不是革命,而是一場派對。也因為作者這番評論讓我好奇的去查了一下「革命」一詞的解釋,這些輕鬆救地球的各種方法,沒有達到急進根本的意涵,所以這樣的綠色革命並不算是革命。
   作者認為在這場派對中,為了讓人們覺察到能源氣候問題,並要求大家擺出象徵性姿態以喚起注意,結果在這方面所花的時間、力氣和口水之多,已經與設計系統性解決方案所花的時間、經歷和努力不成比例。如果能把花在這些拯救地球活動的金錢和動員力,用於遊說國會,以便推動再生能源的生產和投資,制定更寬鬆、更長期的相關賦稅優惠,或推動其他環保立法,就能產生更大、更有意義的影響力。而且我們也必須了解真正的事實:如果我們把這些容易、符合成本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方法全都加起來,所能達到的最好結果,也只是減緩環境傷害的速度而已,不過這些容易的事當然得做,因為不僅能減緩傷害,也是我們為下一代著想的重要象徵。但是我們必須在能源、交通、農業等系統上尋求根本的改變,而不是在科技的邊緣打轉。所以根本沒有205種輕鬆救地球的方法,如果我們真的能完成,這將是人類史上最大ㄧ個和平時期計劃。
   若把全世界每天的能源消耗量轉換成等量的耗油量,可知道我們每小時消耗了1千萬桶石油,意即4億2千萬加侖的石油,而這些主要滿足地球上已經享有像美國一樣生活水準的『黃金的10億人口』(the golden billion),以及生活水準正在提升的20億人口,但還有活在貧窮中又想往上爬的30億人口以及目前尚未出生的30億人口,因此每小時1千萬桶的石油消耗量還會再增加。若想在生產和使用能源上找到新方法必須大規模投資且花費大量時間,而金錢和時間的單位是以兆和數十年甚至一百年來計算。
   作者在本章中提到了15種避免二氧化碳加倍的計畫,若全世界能在這15種計畫中找出8種來進行大規模發展,或充分發展15種計畫,才能有足夠的綠色能源、生態保育、能源效率,讓世界經濟繼續成長,同時又能避免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在本世紀中加倍,以避免地球氣候急速紊亂。這些事必須現在就開始做,每延遲一年任務就會變得更困難。
   最後,作者認為該用政治力去面對氣候、能源、科技問題的挑戰了,因為任何人都沒有足夠的政治力量去承擔和發展這麼大規模的工業計畫,必須大家共體時艱,並有政治決心,因為這項綠色計畫是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輸的計畫。

CH10 能源互聯網打造新生活   這一章有別於之前所談的,例如這個地球被破壞得多麼嚴重、不做環保的下場會怎樣、或者是可以怎樣節能減碳之類,有些事實是老生常談,有些事實的確會讓我們膽顫心驚。然而這一章給我們不同以往對節能產生了新的期待,套句海角七號的電影對白,「千年傳統,全新感受」。

   從標題可以很清楚這一章要講的是能源互聯網,這個詞兒對我來說很陌生,但是作者用淺顯易懂地說明為何要將能源互聯,甚至要建立起網絡之外,也告訴讀者們美國現階段大多數的能源輸送上出現了哪些問題?
    首先,這章所謂能源的產出指的是電力,而產生電力的能源本身有很多,包含水力、火力、風力,以及我們並不陌生的核能。然而我們大多數以及大多數地方,每日只要透過電器或牆面上的開關,所可以輕鬆地使用到電力,這些電力是各個電廠,再透過傳輸線,這個過程已經消耗了不少。再者,都會區尖峰時刻大量用電時,電廠為了平衡供需,必須興建電廠來儲存電力之外,這些興建的成本、耗損的電力就從消費者的口袋拿出來,作者提到其實這是不公平的,當然也是再次地消耗有限的資源。
   但除了謾罵或是擔心每日電價的漲幅,作者提出了幾個新興且已經在著手進行的節能方案,這些方案不是你所想的哪種隨手關燈或者是買許多省電燈泡之類的舊招式,而是真的從能源輸送到電器使用,全都採取智慧型整合,例如家電用品會隨著電價漲幅進入省電模式,即使電器依然在運轉,但是它們會自動選擇最低消耗電力的模式,或者是辦公室中每個人的電腦不再有消耗電力的伺服器,只要每人手中有張智慧卡,插入凹槽,就能啟動終端機,也就是其實電腦配備就只剩下螢幕跟鍵盤、滑鼠,所以不需要再多消耗許多主機零件的設計。甚至是汽車,喔!作者稱呼它為「行動是能源儲存裝置(RESU)」,未來它不再單一仰賴石油,而是像家裡的電器,有個插頭,在晚間電費最低時充電,甚至有衛星導航告訴你最塞車時間哪條最短的距離,讓你省電;或者當你開車至停車場時,未來的停車場也會有充電設備,而且你還可以將電轉賣給停車場,賺價差。
  以上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但這樣的運動已經開始進行了,到這裡你應該會有個疑問,那電力公司要賺什麼?作者為電力公司謀出一條生路,但也清理我們對電力使用的刻板印象,他說,「電力公司的收入,應該轉變為來自幫助顧客節省的能源,而不是來自顧客消耗的能源」。所以,台灣電力公司應該好好看看這一章,他們一開始先幫忙消費者整頓家中消耗能源過高的電器、接好輸送管線,避免能源流洩出去、修補縫隙等等,接下來就是安裝我之前所講的智慧型電器,到這裡為止,消費者都不用付錢,而電力公司的收入則是從消費者每月所節省下來的電費及瓦斯費,甚至將利用幫你減少碳足跡所得到的碳排放額度,賣到全球市場去賺錢。
   這些目的可以達到讓電力供需逐漸維持平坦,讓大多數的電器學習在夜間儲存電力,但尖峰時刻時,電器們會自己將夜間儲存的電力釋放出來,同時也讓電力公司開始不再需要興建更多的電廠,反而透過自然力量所產生的電力,降低成本,減少消耗。
   不過,我看完這一章還是有個疑問是,這樣的綠色建築跟產品,其實從研發到興建、拓展,都需要一段時間及成本,在台灣要推動這樣的理念並不容易,不知道啥時方能革命成功?不過我還是很期待這樣的生活可以實現,畢竟它有執行上的積極面,立即可以有成效,讓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為地球所做的努力,所以如何去推動,就像這章開頭引用毛澤東的話,「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麼溫良恭儉讓。」有破壞才有建設吧!

CH11政府是能源創新的推手   作者一開始告訴我們,回顧過往歷史,會發現在意想不到的產業革新背後,往往有著強硬法規的推動;這就是在這場綠能革命中,政府必須扮演的角色-運用公權力來決定價格,制定各種法令與規範,讓「綠」不再只是一個選項,而是唯一的標準,讓那些能源業者面對「不改變,就淘汰」的局面…   作者認為法規跟標準都很重要,即使它們總是會讓人們昏昏欲睡,但是重點就是我們要如何利用這些標準與法規,來促進潔淨電力的發展與創新,包括改善家庭、工業、大型建築、車輛、照明、加熱與冷卻系統的能源改革,以構築智慧型電網;並且改變電力公司與消費者間的關係,讓電力公司轉變成整個能源互聯網的推動者,而不只是5塊美金電力吃到飽自助餐廳的經營者,而講到法規在促進能源效率改善與創新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最好的,作者舉奇異運輸公司的例子給我們,因為奇異運輸公司的火車頭製造,是結合了位於美國傳統誠鎮的傳統公司的創新技術,全球市場對於環保火車頭的需求,以及美國政府越來越高的標準,才得以成功,這些高標準有助於大型火車引擎的創新製程,使它們不僅更少汙染,同時也提升燃油效率,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關於環保法規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最常被引用的一種理論是「波特假說」,由哈佛商學院教授波特在1991年首度提出,他認為「規劃良好的環保法規,將會刺激技術創新,使得成本減低,並且提升品質,於是本地企業將可以在國際市場中變得更有競爭力,工業生產力也將隨之進步。」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波特教授認為汙染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浪費掉的資源、能源和原料。能夠減少這些浪費得企業,就能將他們的資本、技術和原物料的生產力發揮到最大,因而變得更有競爭力,所以,規劃得宜的環境法規是可以同時改善環境以及企業、國家的競爭力。   作者指出提高能源效率始終是最快、最便宜、最有效的潔淨電力生產方式,因為電力的最佳來源是-你降低了需求,所以你根本不需要生產電力。當這個抹平了的世界變得愈來越擁擠,這道裡變得更加真實,因為任何我們試著用來發展潔淨電力的發電方式,無論是風力緺輪、太陽能板、地熱能系統、太陽熱能或是核能發電廠,都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昂貴,所以如果我們真的盡力提升能源效率,省下的錢便足以用來除碳,至於持續供應的電力與燃料,也就能夠讓我們在控制氣候變遷的前提下,持續追求發展。   這章作者透過例子一再的說明政府在能源創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指出綠建築是用一種真正有創意的設計與工程技術來處理消費面的問題,並且把浪費與能源使用都降到最低,而這將會是下一場革命,而最後作者認為當能源的利用沒有效率、碳的排放過量,以及對於汙染性燃料的依賴全部變成新聞,而不再是貫例的時候,就表是綠色運動已經成功了。 CH12一百萬個諾亞,一百萬艘方舟   何謂「諾亞」?何謂「方舟」? 作者在此章節中,提出了很明確的能源解決的方向及方案。   「方舟」是生態保護系統的統稱,作者將生態保護系統,都稱作方舟。而一個完善的生態保護系統,包括正確的政策、正確的投資以及能拯救植物、動物與森林生態系的正確人物。作者提出每搜方舟都應該具備以下6個元素,包括:(1)國家政策、(2)經濟發展的機會:提供當地社區經濟發展的機會,讓人民在不致危及該地生物多樣性的狀況下謀生。(3)民間投資者。(4)有能力、有意願保護保育區的地方政府。(5)能進行適當環境評估及土地規劃的在地或國際專家:他們能決定哪些區域應該被保護、哪些則可以在適當的環境監督下進行開發。(6)改善中小學教育:幫助年輕人發展知識與技能,讓他們不必再以掠奪自然的方式謀生。然每艘方舟的各項元素,必須依據當地的情況量身訂作,維持當地生態的完整。   「諾亞」,在此指的是方舟上的人或組織—‘’一個能整合眾人及生態保護系統,讓每個人都能在保育工作中找到自己利益的諾亞’’-這個諾亞可能是地方政府官員、保育工作者、也可能是企業界或民間組織領袖。   「面對政府首長時,要談經濟;面對當地社群時,要談生活福祉;面對商人時,要讓他們看到利益;面對其他非政府組織時,要談環境」。方舟到底長什麼樣子?作者在2008年3月時,實地走訪了一「艘」方舟,它看起來像個會議,舉行的地點是在印尼北蘇門答臘一個小村落的殘破木造校舍裡。他們主要是想幫助印尼瀕臨絕種的紅毛猩猩,美國國際發展局給了國際保育協會100萬美元,讓他們聘請科學家,針對紅毛猩猩的數量進行全面調查,並且規劃保育計畫,最後,專家認為,’’如果要讓紅毛猩猩生存,就必須先讓熱帶森林生存’’,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村民瞭解,森林可以為他們帶來多大的利益。而回顧之前方舟所提到的六個元素,即可印證,方舟的形成及運作,需多種因素共同努力及合作,方能成形與成功。

   作者一再強調,每艘方舟,都必須建立在地方的基礎上,需要在地的投資、在地的參與者與在地的利益,而全球資金也扮演了關鍵角色。國際保育組織專家提出,今天世界上大約有九成左右的人,生活極度貧窮,這些人大多依靠森林生存。他們從森林中獲取食物、燃料、住所、新鮮水源,以及各種纖維,這些人多數也是原住民,假如森林消失,這些原住民的文化也將無法存在。同時,作者提到無論當地建立起怎樣的方舟,都必須要有提供支持的國際組織為後盾,不論是傳統的國外援助計畫,像是美國國際發展局,或者是在推動方舟運作上,能夠有效提供各種資源、專業技術與政治壓力的其他任何機制。
   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需要跳脫這些經濟、甚至實務上的爭論,回到最基本的事實:「綠色節能」,並要培養孩子綠色價值觀。作者認為大自然應該被視為一種不同且凌駕於一切經濟、現實事物的價值,受人感激、尊敬與保護。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乾淨,孩子們未來所能享受到的能源效率也就越來越高,但如果我們不培養孩子的綠色價值觀,那麼越來越好的經濟效率、加上越來越高的能源效率,將會聯手強暴我們的自然世界~到時人們不會保護大自然,因為他們不尊重也不敬畏。像是由美國生態學家組成的頂尖組織「美國生態學會」所贊助類似「小朋友趴趴走這種計畫,讓孩童與他們的家人,對自然世界網絡能有更深切的體體認,藉由這種計畫,可讓孩童們學習在這個地球家園裡,當個更稱職的管家。就如同甘地曾說:「忘記怎麼玩泥巴、在泥土裡打滾,就是忘了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想要並期許人們,用他們的金錢、聲音、選票來保護自然世界,這正是必須喚醒的精神~
   最後,作者提到「保育倫理」,其認為如果我們不對自然世界所提供的免費禮物多留心,像是潔淨的空氣、清澈的水、令人屏息的景致等,那們再多的投資、再多的綠色能源、能源效率,也無法往救他們~沒有保育倫理,我們將會失去最珍貴、無法計算的寶藏。

CH14唯綠者生存,不綠則亡   本章篇名很符合我內心政黨的傾向,雖然最近民X黨真的很慘,幾乎快滅亡了。回歸主題,此章還是直指綠色能源、綠色企業、綠領工作,最好能「更綠一籌」。很諷刺的是一開始作者舉了美軍進駐伊拉克期間,不斷面對戰事紛擾,時常需密集運送軍事武器及發電機,然伊拉克電力網絡有限,美軍幾乎都得靠自行發電,在這個輸送過程中時常需要長途跋涉之外,也充滿威脅,因為伊拉克叛軍會集中攻擊彈藥庫或發電機,甚至埋伏專門對付輸送發電能源的美軍,很多人都因此喪生。我之所以說很諷刺的原因是,如果不打這場仗,其實損耗的能源問題根本就不存在,然作者在觀察過程意外發現,美軍開始去思考如何在戰爭之中節省能源,思考設計隔熱板,降低帳篷內空調耗電量等等,而引發未來的效益則是在刺激大家在伊拉克節能成功後,這群美軍回到美國開始影響在地周遭環境,而成為推動節能的種子。

   這樣子說,大家可能還是不清楚甚至會質疑,在伊拉克能推,不見得在美國,甚至在台灣就適合推動。作者提出一個相當重要的論點,那就是總有一天有限的能源會耗盡,人們不能停留在「碳中和」的觀念,也就是付錢給他人種樹,來抵銷自己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相對地,應鼓勵追求「碳優勢」的理念,去思考如何永續發展,將氣候變遷視為機會,而非威脅,所以未來企業要面對的不僅是改良節能商品,更多的是要設計幫助消費者長久發展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創造出就業市場及需求市場,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作者從需求市場及就業市場各舉一例來說明。

先從需求市場來說,當一個產品誕生時,原本企業會去思考商品的效率、性能,但卻很少考量到它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及耗能成本,例如汽車及伺服器,所以這裡也點出未來每個企業的執行長必須是能源長,他們必須懂得考量每件商品所帶來的成本及利益,才能在未來贏得競爭。

   對於就業市場來說,要推綠能,我們時常會提出質疑,在貧窮人口集中的地區要如何推展,對吧?但作者也顛覆這個質疑,他反而鼓勵就是從貧窮人口地區開始推動,因為沒有人會自願留在骯髒、落後的地區,如果透過推動綠色行動,將貧窮人口加以工作訓練,協助更換住家太陽能板、修補漏電漏水處,透過政策制定出房屋綠能修繕的補助方案時,貧窮工作人口透過這份綠領工作,改善自己的家庭及社區,同時也獲得穩定的收入。這個想法的確符合積極性的社會福利,讓最近陷入貧戶風暴的我心有戚戚焉,像是很多工作人口即使前往職業訓練,但仍需等待一段媒合的時期,或是獲得就業服務站的媒合,也只是短期性質,過一段時間,案主還是會再來慈濟報到,希望獲得經濟補助,這當然也是目前慈濟現階段大多停留在經濟補助的服務,後續要再深入地或是更積極地協助,仍是有限。如果Friedman所陳述的夢想可以實現的話,我想未來在脫貧服務方案會更加具備永續性。
   所以,從個人小量的做環保,綠色行動是不單只是口號,它可以大到足以動搖整個社會經濟、福利、政治層面的變化,但前提就是要激發大家的共識與行動,夢想才會實現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