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書輯介紹

        如果他一直乖乖地當醫生,就不會有作家侯文詠了!巨變時代,擁有8種最迫切競爭力的關鍵態度,為人生畫上驚嘆號!你是心甘情願的乖、毫無懷疑的乖嗎?乖就能成功、乖就能快樂嗎?在一個今日的標準答案很快被明日淘汰的巨變時代中,只有不乖,才能確保你永不過時……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要求做乖寶寶、乖學生,最好大家都一輩子照著主流價值觀活到老、乖到老!那麼,為什麼現在卻反過來要「不乖」?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繼續乖下去,但有太多疑問在等待我們去挖掘,有太多挑戰在考驗我們的應變力,有太多刺激在拓展我們的視野,「乖」可能會讓你無法適應波動激烈的時代,「乖」可能逼你在遭遇挫折時選擇放棄……這樣的乖,怎麼會有進步的空間?人生怎麼可能獨一無二、精采好玩?

        試著用「不乖」的角度想想:為什麼「認真」拚不過「迷戀」?失敗又怎麼會比成功好?為什麼我們總是用「別人的腦袋」,而不是「自己的腦袋」想事情?為什麼「視野」遠比「眼界」更重要?…… 讓我們跟著侯文詠一起想想,在一個今日的標準答案很快就會被明日取代的巨變時代中,如何突破那些別人給的標準答案,進而培養出適應變動的競爭力,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並且開創出自己想望的人生!

[編輯] 作者介紹

        侯文詠,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目前專職寫作、兼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萬芳醫院、臺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

        對小時候的侯文詠來說,寫作是多愁善感和天才的爆發點,於是平靜的校園被寫成侏羅紀公園好像很自然!在他心中,想像一個看不到的世界,似乎是那麼天經地義的事。

        當上醫師的侯文詠,在一次次與死神打照面的經驗裡,看盡了赤裸裸的真實人生。寫作,成了製造快樂的魔法,帶給他一種安心的錯覺。

        成為暢銷作家的侯文詠,發現自己從小到大在追求著名利、征服、勝利等欲望;然而,得到這一切所謂的成功以後,卻沒能擁有幸福快樂。寫作,彷彿只是讓他人辨識自己的通關密碼。現在,侯文詠終於明白精采的生命不一定要找出答案,熱情與想望才讓人有能力去愛、去享受!而寫作,正是他最平和而溫柔的願望。

[編輯] 本文大綱和佳句摘要

        二十年後,你會懊悔更多的是那些現在沒做,而不是真的做了的事。

        所以,拋開繩結,駛離安全的港灣。掌握好你的風向,勇敢地探險,夢想,發現吧! -馬可吐溫

[編輯]

1. 別擔心,只要相信你自己,繼續努力、用力讓自己長大成心中想望的樣子,一切都會很好的。

(1) 很多時後我們無法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因為我們的意見一旦和別人不一樣我們就會被排斥、排擠,人通常都是不能忍受自己孤單一人,就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被他人所侷限住,也因此我們的夢想而受到他人限制。

(2) 你是不是有過一個夢想,但因怕說出來而被別人嘲笑你自不量力而放棄?你不需要在意別人的想法,他人只會限制你自己的舞台。

[編輯] 不乖

1. 沒有輕狂少年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就像許多植物都必須受到溫度或照光的刺激之後才能開花一樣。叛逆、不乖也是生命;之中開花、結果必須的「生長激素」啊!

2. 「乖」的文明固然能夠擁有穩定性,卻缺乏對變動的適應能力。儘管同樣的路程小朋友已經坐校車走過無數次了,但只要小朋友沒親自走過,對他而言就是陌生的路。

3. 我們的人生太害怕「錯誤」了,覺得再嘗試錯誤的過程要付出太多無法預期的時間與代價。如果沒有這些空間,他們很可能心智上永遠不會長大。

4. 如果真的一定得有犯錯的經驗,當然是越年輕代價越小啊。

5. 「不乖」,指的應該是一種反對「不加思考就聽話、順從」的態度。孩子也唯有自己思考過,才可能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有更深刻的認知。

6. 殺人、搶劫、打架,這些是不對的而不是不乖,主要原因是過去在面對許多人生抉擇時,沒有嘗試、思考,甚至更深刻認知的機會,以至於在沒有任何經驗參考值的前提下就「誤入歧途」,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7. 「想過了」才好。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

(1) 別人說的話我們要去懷疑並且思考,若我們不去懷疑也不加思考而全然「乖乖」的去接受,那我們的存在其實可有可無、無關緊要,也等於是說根本不存在。

(2)亞君:

         我覺得我這一生都很不乖,我很喜歡違背師長的意思,他們要我做甚麼我就偏要做什麼,他們要我不要做甚麼,我反而偏要去做,不過我的下場真的不會好看到哪裡去,我一直再繞我所謂的人生那一條遠路。

         別人可能會覺得我後悔了,但我要說不,我從來不後悔,因為我如果依照他們的意思做,我一生可能就會很順遂,跟他們的感情或許只能像一般親人一樣淡如水。我發現我的不乖雖然讓我嘗盡了很多的苦頭,但我也比他人學會到更多他們所不知道的經驗。

         就像侯文詠說的,如果我一直很乖,那現在的我並不會是真正的我自己,而是父母親和一些長輩所謂我塑造的形象,如果我一直很乖,我永遠都不會了解我的家人是如此的愛我、疼惜我,如果我一直很乖,我不會遇到現在在我身邊的這些貴人朋友,很多時候的一個決定會左右你人生所要前進的方向,既然你做決定了,就不要後悔地往目標邁進。

         當然你的不乖並不是所謂的叛逆,這兩個之間是不會畫上等號的,你的不乖是你真正思考過,並且仔細衡量過,而不是一時的衝動所做下的決定,你不會因為你的不乖而後悔,但你會因為你的叛逆而悔恨。

[編輯] 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

1.人生更像是「化學變化」,一個人變成了什麼,其實是很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因素,因緣際會變化出來的啊。而在這樣的「化學變化」裡,喜歡與熱情,正是促成這個「變化」,最重要的催化劑啊。

2.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喜歡」和「熱情」是遠比「認真」、「努力」更重要許多。

3.重點不在這個小孩聰不聰明、認不認真、努不努力,重點是他如何、以及在什麼樣的評估標準之下,發展出他自己的生命。

4.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給自己的天賦一個機會。然後想辦法發展那個能力,讓它成為我們將來生涯、生命發展的方向。

5.「熱情」、「喜歡」之後一定會跟隨著「認真」,但「認真」之後不一定會有「熱情」相隨。

6.很多人總喜歡把人生的變化當成「物理變化」。但很多時後事情一點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用力逼自己、逼小孩認真唸書就會得到好成績。人生更像是「化學變化」,一個人變成了什麼,其實是很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因素,因緣際會變化出來的啊。

7.「認真」需要報酬的誘因,但「迷戀」卻不需要。

(1)很多時後我們做事會碰到瓶頸與挫折,認真的人會因為看不到成功的誘因而放棄去做,但迷戀的因只是因為單純喜歡,因此有股不動搖的堅定。

(2)「迷戀」是帶我們靠近了自己對未來的想望呢,還是遠離了?負面的「沉溺」轉化為正面的「想望」、「迷戀」也比「紀律」、「認真」有用許多。

(3)漢平:

        就像這章標題所說的,很多事情光靠認真或許終究沒辦法達成最終的目標,也需要自己對這份事物有一定的熱忱,如果我們沒有熱忱的心,所做的事都會覺得需要耗費極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一定的收穫,這就像是事後所能得到的利益變成推動我們所努力的動力,一旦遇到挫折,眼中的利益不見了,我們自然而然就沒有動力去繼續做下去最後就只能放棄了。

        但如果我們有對這份事物的興趣,有這一份熱忱,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去做,是完全 沒有任何利益去推動我們的,即使碰到挫折,我們也不會放棄,因為我們對它有興趣,就算碰到困難,我們也指會認為說這是一個更好的挑戰,不會畏懼而勇敢的去面對它,當然,我們克服了這些重重困難,自然而然也會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是完全不費力的,只要我們有那熱忱的心,都可以排除萬難。

[編輯] 成功哪有失敗好

1.現在的「成功」未必保證會帶來將來「成功」需要的條件,就好像現在的「失敗」也未必見得不會為將來開啟「成功」的契機。

2.「成功」、「失敗」無非只是命運因緣際會中,兩條不同的岔路罷了,成功不一定通往幸福、失敗也不一定通往不幸。生命無非只是不斷地選擇的過程,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更多的什麼。

3.儘管我們追求的是「成功」,但真正刺激、提升我們的,卻是「失敗」。人生中最艱困的時期,便是獲得真正體悟和內在力量的最好機會。如果你的生命一帆風順,你可能會變得軟弱。只有在經歷最悲劇性的環境中,你才能激發出真正的力量。

4.如果有人把你當敵人,他便是你最好的老師。在你遇到敵人時,才是真正休息忍辱的時候。

5.要感謝敵人,正因有敵人這個逆增上緣,才激發了我們向善向上,克服困難,超越障礙的潛能。

(1)我們應該轉換我們看待失敗的態度,以正面的觀點去面對失敗,並且從中獲得最大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雖然未必讓我們走回原想的成功,但卻可以讓我們看見不同的視野,走向更深刻、更豐富的生命。

(2)凡是過去,皆為序章。無論過去發生什麼事,對任何人來說:人生都才正要開始而已呢…

(3)群芝:

        成功哪有失敗好?這句話打破了許多父母、師長對我們的要求與期待。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大人們總是不斷灌輸我們要用功讀書這樣將來才會成功,不管做什麼事當下心裡都只能想著考高分、贏、成功,要拼盡全力避免失敗,所以漸漸的這個觀念已經在我們心底根深蒂固,如果失敗了、達不到要求,那我們就只能任憑失敗、悔恨佔據心裡成長的空間。

        因為周遭環境的影響,失敗變成了一種負面的事情,失敗是不好的、遭人唾棄的,但失敗真的是如此讓人不堪的事情嗎?如果一生都一帆風順,那將來有天突然碰到人生第一次的挫敗我們該怎麼面對呢?如果從來沒跌倒過,有誰能教會我們從跌倒中學會自己爬起來呢?人生既然無法避免失敗,那我們就得學會坦然面對失敗,並從中學習,真正可以使我們成長的其實是失敗,成功反而限制了我們的人生。雖然盡全力努力過仍然失敗,但那只是當下的失敗,說不定那個失敗是使我們未來成功的契機,因為從那次的失敗我們會重新檢討、修正自己,並從失敗中不斷學習直到成功。書中寫到「生命無非只是不斷地選擇的過程,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更多的什麼。」

        失敗就好像玩遊戲一樣,如果遊戲失敗了大多數人會立刻按下replay鍵繼續挑戰,並從每次的失敗中學習成功的技巧,但換成現實狀況很多人卻選擇一蹶不振,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只是面對失敗的態度有所不同而已,只要改變那個態度我們就會變得更堅強、更有毅力和韌性,並從失敗中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克服困難。我很喜歡文章最後幾句話「你會不會覺得我的人生失敗了?」「傻瓜,只要繼續堅持走下去,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對任何人來說:人生都才正要開始而已呢……」就像莎士比亞說的:「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編輯] 想事情要用自己的腦袋啊

1.從「未來」的角度來看,線再的「標準答案」其實是一點也不標準的。因此,上學的目的,與其說是學習「知識」,還不如培養一種能夠「獲得知識」的能力。而要獲得這種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問問題─而不是給答案。

2.為什麼明明看不見,大家卻都相信?自己相信也就算了,還不准別人懷疑?更糟糕的是,明明知道有可能錯,卻為了種種理由,一定硬是要把他說成是對的、真的?

3.「獨立」思考,不只是要不受別人影響,同時還得是「不受自己內在情緒、偏見影響」的理性態度。

4.「思考」是從問問題開始的,當你問問題,「問題」的層次,也決定了你思考的「深度」,同時,也決定了你人生的方向。

5.「答案」是思考的終點,而「問題」是思考的起點。

6.「找答案」的教育體系是封閉的。但「問問題」的教育卻正好相反。它鼓勵學生不斷地發問,為什麼「標準答案」一定是「標準」的呢?有沒有更超越「標準」答案的答案呢?

7.有了自問的「問題」,再加上這個自答的「給答案」過程,就構成了完整的「思考」活動。

8.「辨證法則」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過去相信不渝的「對」、「錯」、「是」、「非」,不再是固定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我們碰觸到的現實,不斷地思辯、不斷地變動得一個開放性過程。

(1)亞君:

        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它的標題還滿逗趣的,不是本來所有的事物都是用自己的腦袋瓜去想的嗎?後來慢慢去研讀這一章的內容,我發現我錯了,就如侯文詠所說的,其實我們的思想是常常受別人影響的,這讓我想到之前社會心理學所上的一堂課,它所群眾的壓力會影響到一個人本身的思考,說的真是不錯。

        舉例來說,假如一個人在一個實驗室中,研究者問了一道很簡單的問題,答案也很明顯就可以答出來,而在受試者身邊有很多人是實驗者派來的假受試者,他們全部都回答錯的答案,根據實驗研究,約會有三分之一的人會跟假受試者答出相同的答案,可見群眾壓力會影響到一個人原先的思考而做出錯誤的決定。本章也就是在述說這樣的概念,或許我們認為我們自己做的決定習以為常,是一個很自然的決定或是選擇,但其實你會做此決定,你有此思想是已經經過別人的影響所生成的。

        我們必需要常常去省思我們自己所做的思想是不是真正我們自己所想,還是是經過他人所影響我們的而我們並不自覺,也因此可以警惕我們是不是真正發於自己內在的聲音,以致於不會讓我們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真正的依照自己的心聲去找出你想走的方向,替你自己去指引你想走的路。

(2) 雅嵐:

        這篇文章的精神是在解釋並提倡「獨立思考」的意義,不過內容感覺很像在上理則學課,提到很多「通則」、「演繹」、「歸納」的觀念,看到一半忍不住開始懷疑這是不是侯文詠的書了,內容果然是很「不乖」。

        剛開始看覺得有點悶,全篇看完後卻有蠻大的感觸,從小我們所受的教育一直都是以「背」為主,很少有機會去思考:背的東西有什麼意義,背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從小習慣了這種教育方式,往往當老師有問題,或叫大家發表意見時,總是眼神閃躲的迴避掉。很多時侯我們不但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甚至連別人問問題,都因為怕答的不是「標準答案」而不敢回答。

        在這篇文章中侯文詠提到:上學的目的,與其說是學習「知識」,還不如培養一種能夠「獲得知識」的能力。而要獲得這種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問問題-而不是給答案。這點覺得很有同感,希望有一天教育方式真的有所改變,不過這樣辛苦的就不是學生,而是老師了,尤其是班上有很多愛迪生的時侯。

        從侯文詠把相機放在冰箱中,拍攝冰箱中的殺茵燈是否會亮的行為,我覺得想要獨立思考,並不需搞得太複雜或懂什麼理則學,而是要有一顆好奇而且追求行動的心。

[編輯]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1.當我們做一件是覺得不耐時,其實我們已經失去對此時此刻的專注啊!一旦如此,哪怕只是幾分鐘,也覺得時間太長,反之,心念在此時此刻時,就算天長地久,也覺得時間不夠長啊。

2.蔡康永:「十五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十八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十八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二十八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所有新風景。

3.如果說從「知道」到「做到」次一趟旅程的話,那麼「接受」有點像是這趟旅程的第一道關卡。

(1)這個關卡劃分出了人的內在與外在世界,也就是在「接受」之前,一切都還在「內心世界」裡打轉,在這個城牆裡,全部都是「自己」加諸於「自己」的問題,必須先過了這關,才能走出「內心世界」,面對外在現實世界的挑戰。

(2)不管過去、現在有多長時間,我們能擁有的永遠只是此時此刻而已,因此,當我們做事做的不耐煩時,其實我們已經失去對此時此刻的專注了。

(3)「初衷」有點像是這趟旅程的「羅盤」,也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察覺。

(4)接受→構想→行動→回到初衷,再沒有比那更難,也沒有比那更容易的事了!

(5)彭凱: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這句話每個人都聽過,實際上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我最有感觸的事情,就是課業,每個人都知道要讀書,但有人去思考為什麼要讀嗎?或者是不讀可以嗎?台灣的教育屬於填壓式,我們都像是在社會的框架內生長,假使你已經快要偏離框架,總會有人跟你說,你這樣做是錯的,你不能不讀書…之類的說法。我們都知道多才多藝、學會多國語言是在未來職場上,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經常我們都會有逃避心態,當已經知道你必須一定要會英文,你才會有工作的時候,你一定會去惡補英文,一定會說”早知道大一時候就開始補英文.讀英文”,早知道,這三個字沒有人沒說過。

        大學放榜,有些人上了很好的國立大學,班上總會有人說,早知道我更早開始讀書,我一定也可以,千金難買早知道。我之前會規劃每天要跟課業進度走,但是越到後面,計畫改不上我心裡的變化了。現在大學階段,同儕的力量是很大的,不如與同學一起規畫讀書計畫,當自己心裡有變動的時候,同儕會警惕你。規劃計畫也很常會遇到許多問題,就像化學反應中,明知道A加B一定會變成,有時候卻會多出了,我們必須用其他方法將量降低,使我們要的的量增加,像是計劃成果,多出的就像是我們計劃中的變數,然而我們要用其他方法使這個變數不會去影響到主要的計畫。逃避問題,並不是解決事情的辦法,很多人會直接扭曲這件事情的正確性,藉以否認問題的心理防衛機制,把錯誤的想法合理化,以便說服自己。

        但與其不斷的逃避,不如一次面對,並且認為自己做得到,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說自已做不到的念頭。假使你長期都以做不到來回應所有的問題,最後連舉手之勞的小事情,你都會灌輸自己一定做不到了。逃避的想法像是一劑一劑的麻醉針,當你使用過量時,你喪失了面對事情的能力了,然而只會再用更大量的麻醉針使自己對這件事情沒甚麼感覺了,認為不去做也不會有所影響。

(6)詠裕:

        我們常常只會光說不做,你認為該如何踏出實踐的第一步呢?在想要達成某個目的時,總是需要動力來驅使自己,不然最後這些想法都會胎死腹中,一再重複這個想法,然後都不會去施行,所以要踏出第一步,我覺得要找到可以推得動自己的那一份動力,或者可以說找到當時的那一份「初衷」,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些時候我們會迷失自我,不曉得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時候想想當時的初衷,就會有滿滿的動力,或者休息一陣子,再繼續努力也是很好的方法。

        書裡面提到,當研究助理想要考研究所,但是每天念書又念的哀聲嘆氣,就是因為心中的動力不足,導致在原地踏步,後來作者讓助理自己開出能願意讀書的條件,在助理達成條件後,讀書的效果加倍,也如願的考上了研究所,那一個條件,就是助理心中的動力!我們總是知道,但是總是做不到,在每次大考完後,都會期許自己要念書,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又把這個想法拋諸腦後了,然後考試前又開始後悔 怎麼沒有早一點準備,就陷入了一個自我矛盾的狀態,考試->期許考完後念書->忘記->再考試,如果在考完後,馬上規劃讀書計畫,並且徹底執行,那考試就不再是問題,那驅使自己的動力就是害怕重修所帶來的困擾與麻煩。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只要自己內心的那一關過得去,我想沒有甚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給自己設限的,以致於目標都無法達成,簡單一點沒有甚麼不好,至少內心的那一個關卡也會跟著簡單。

[編輯] 別讓快樂輸在起跑線上

1.就算有比海洋還多的淚水,就算有那麼多必須接受的生離死別,只要還活著,呼吸著,在這場人生的盛宴裡,有什麼理由不能要開開心心的呢?

2.快樂不但不是外在的事物,反過來,還是一種內在心理素質。

3.快樂是一種對抗挫折、憤怒的力量。當情緒被激發時,他的速度是遠比理性的思維還要快的許多,再我們還為思考前,情緒已經抓住我們的行動中心,訴諸行動了。

4.切斷情緒與行動之間的聯繫。跳脫「我」的觀點,用更全面性、全知的觀點,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仔細想個一遍。

5.化悲憤為力量,必須存在一個空間與氣度,讓情緒能夠消融、沉澱,讓理性能有充裕的時間做出思考與判斷。一旦冷靜地想好對應的行動方案時,先前被切割的行動與情緒自然可    以再度連結,一起努力,找出新的、更好的出口。

(1)力萍: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許多事物是我們想去追尋的,可能是外在追求得到的金錢、名氣、權勢或是一切物質生活,在這個過程中課業不應該是達成這些目標的起點,課業的學習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個過程,是只要下定決心就能追捕得到的目標。但是快樂就不同了,它是從起點就應該要充滿我們心中的一種態度,它讓我們能夠在面臨不同挑戰時都保有一顆用正向思考的心,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影響我們的情緒,直到抵達終點都能持續擁有這樣的快樂。

        快樂可以說是唾手可得,亦或很難追尋的,當我們在考試時得到好成績是一種快樂,和朋友一起出遊玩樂、吃到好吃的東西…這些都會令我們感到快樂,但所得到的這種快樂是短暫的,而真正的快樂是心中一個正向的能量,是能夠永恆不變的存在於內心,同時還能夠影響到周遭的人、事、物 ,並且透過這樣正向傳遞、分享的過程自己也將獲得更多、擁有更多。

        在物質文明的社會中,我們是否真的將物質看得太過重要,什麼都要與人競爭,當得到了卻又不知道滿足,眼光又放到另外一件事物上,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循環,我們也漸漸忘記追求這些物質背後原本的意義──得到幸福與快樂。所以與其為了得到短暫的滿足感而去追求這些外在的事物,到不如在一開始就去發掘內心的快樂本質,讓快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當懂得用快樂的心去看待事物時,我們也將在不同階段的學習中得到更多的體會與發揮,不再受限於「我」的觀點,而能看得更深更遠、考慮得更多更廣,並且不再受外在環境所支配,專心聆聽心的聲音。

[編輯] 從眼界到視野

1.正因為未來無可預期,因此答案並不在未來。你得相信,現在就是謎底;你得相信,你自己的熱情就是答案。只有這樣,走著你自己相信的路,才可能累積,也因為累積,才創造    出未來真正的視野。

2.視野 = 眼界(眼) + 經歷、資歷(手腳) + 想像力(心)

3.「無知」、「天真」所導致的行動力,往往是將來「圓熟」、「智慧」的基礎呢。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      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

(1)事實上,擋住我們視線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我們自己。藉著對世界多方位的理解、探索,我們得到了一個轉換視角的機會,正因為轉換視角,我們才有機會跳脫自己,讓自己的        心靈從那個被佔據的空間釋放出來,開始了不同的想像力,甚至發現不同的自己。

(2)靖宜:

        看完侯文詠作家所寫的《不乖》這本書後,領教到侯文詠作者所提到的『從眼界到視野』的心境上不同。讓我回憶起年少輕狂那時輕浮的眼界,直到有了接觸業界的經驗,那輕浮的眼界被琢磨過後,才讓視野漸漸對焦清楚了。

        還記得剛踏進高醫校園的我,上課時老師殷勤地正面鼓勵支持,大力推銷系上的學生。我卻以為只要完成所有課程並順利畢業,我就成為接近完美的社會新鮮人;我以為搭著系上老師安排的課程班車,我就是企業所期待的畢業生了。孰不知道我還有許多層面的學習未成熟,企業認同的不是只侷限在書本吸收過的知識,自我狹隘的眼界存在,我開始被動吸收專業知識,模糊了自我的就業定位。

        直到我有機會去接觸業界的實戰經驗-暑假工廠實習,我非常幸運遇到有體制的化粧品工廠,實習期間,我們被安排到每一個部門觀摩參觀,並實際參與作業,各部門主管甚至花時間安排課程及報告討論,讓我們去腦力激盪,讓我們看見課本上的知識,是如何真正應用在企業上,看見企業是如何進行生產、品管、研發、行銷、管理和品牌建立等作業流程,才知道所學的不足有多少。因為態度不對,方向就偏差了,這恍然大悟的意識讓我在學習態度上積極許多。校園跟企業的環境原本就大相逕庭,在兩環境下所學到的必有差異性,但自滿的心態是不該存在的,因為一旦自滿性眼界出現,視野就無法拓寬出去了。所以要問自己所學的一切該如何去用,用在何處,自滿的眼界所看見的事物,是無法用心思考後去吸收成有用處的視野。

        舉例來說,學生在學校上實驗技術課時,課本上將實驗步驟詳細地一一條列出,而學生照本宣科地順利完成了實驗,問題討論時,也順利將老師丟出的問題找到答案,就認為是完成這項課程,過程中卻不去好奇為何要這麼做,不去探討還可以如何做,甚至將實驗挪用在別的領域會有其他的發展性等。這些答案是需要靈感的火苗激發出來的,而靈感是來自於不斷更新的眼界,加上積極求知的心態去思考出來,才會有那最獨特的視野。

[編輯] 人文是為了追求連結

1.我從別人那裡,得到經驗與智慧,同樣的,也把我自己體會到的,在藉由故事傳給別人,和別人的生命連結。而與這個龐大、深刻的共同記憶與經驗,就是我所謂的人文。

(1)當人受到相同的情緒、想法感動時,彼此便被同樣的信念、感動連結起來。而當連結發生時,它開始發生一種很神奇的力量,改變、影響世界、歷史。

(2)原來有很大部分的「我」,是我們平時不能察覺,但卻主宰了我們的行為。追求人文,就是要和自己連結,認識、瞭解那個連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

(3)佩珊:

        對外在的吸收而轉變成自身心境的投射,具體而言就是「感動」,也就是侯文詠所謂的「連結」。而「人文」的定義更廣,舉凡閱讀書籍、音樂、戲劇、電影欣賞等,換句話說,是藉由別人的思考所產生的一種知識與文化。

        書中說到:「追求人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和自己連結,認識、瞭解那個連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這句話說出了身而為人的精彩,卻也訴說著身而為人的複雜。我們需要經歷過許多事情才能體會到更多不同的想法,並為自己內心接觸不同的感觸。

        書中談及:「只有當我們具備了鳥瞰自己生命的能力時,我們才得以逃脫我們的限制。」這樣的能力取決於如何能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學習到更多經驗與智慧。例如,從遙遠的黃帝到現代,每個朝代都是透過上一個盛興衰變中不斷地學習,因為並不是每項規定都適用於當時的背景,需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合去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我們也是由不同的時空中得到不同的經歷以利於未來的創新,而其關鍵是在於要如何做才能與別人的經驗做連結,甚至和關於「人的龐大、深刻的共同記憶與經驗」相連結。如此一來,不但能擴充生命的版圖,也能給予內在自我更大的發揮空間。

[編輯] 問題討論

[編輯] 不乖

你會為了夢想放棄原本所走的那條路,就像侯文詠一樣為了當作家而放棄當醫生?


1.佩珊:就現在來說,因為家裡的因素所以無法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如果我能選擇,我會向侯文詠學習。

2.雅嵐:老實說我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勇氣為了夢想放棄目前所走的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我不喜歡把話說的太滿,等到遇到時才有可能會去想。

3.達健:說真的如果不乖可以為我帶來勇氣與創新,我寧願不乖了。

4.詠裕:並不是勇氣就足夠,還需要有"不乖的本錢",總不能隨意的任性說"老子不爽幹了",然後就真的掰,掰得我想應該是自己的人生吧!等有機會跳槽再來掰也來的及。

5.小靖:選擇另外的路,不代表完全放棄原本的路,只是準備好了,進入下一階段。如果只為放棄原有而選擇另一個領域,相信只會把自己弄得更糟糕。如果因為什麼不能去做,就決定不去做了,永遠也不會有你想要的那一幕場景出現;如果因為什麼不能去做,就決定以後我一定要怎麼去做,一樣的出發點,終點卻不一樣。所以我覺得作者很像獵人,一直狙擊著他的目標。

6.漢平:人生很短暫,任何時候有機會都應該把握而去挑戰,沒有人能夠預知放棄了原本所走的路換一條路是不對的,所以大膽嘗試、勇敢去做,即使失敗了,也會很驕傲自己曾經這樣挑戰過。

7.亞君:我覺得這樣做固然很有勇氣,但相對來說也要有本錢,不然失敗的話就一無所有了。

8.彭凱:從小到大就是太乖了,所以才會不知道很多需要知道的事情,原來不乖才可以從跌撞中學習,不乖才可以出頭天啦!

9.力萍:我想如果有一天真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去實現我的夢想時,我會放棄原本所走的那條路去完成我的夢想,或許這個夢想在別人眼中是需要冒著很大的風險,甚至最後一定是失敗的,我也不會後悔,因為我有去實踐這個夢想,並非只是個白日夢而已。因為當有這樣的契機我沒有好好把握的話,那還有誰能給我保證我有在一次的機會呢?

10.群芝:如果情況允許,我會為了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但我得先擁有追尋夢想的能力和本錢,所以對我來說原本走的那條路是追尋夢想的前哨站。

[編輯] 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

你曾經有過做一件事情做到忘了時間嗎?說說看你當時的感受,為什麼?


1.佩珊:就現在來說,因為家裡的因素所以無法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如果我能選擇,我會向侯文詠學習。

2.雅嵐:我會拼圖拼到忘了時間,回過神來時才發現時間已經很晚了。當下的想法是,媽啊!拼圖這樣花時間喔!

3.達健:打電動,包子跟我的答案一樣耶,果然是好男人。

4.還有跟好朋友聊天也會聊到忘了時間~詠裕:打電動!跟電腦相處或電視相處最容易忘記時間了。

5.小靖:我只有打電動的時候,才會廢寢忘食,這就是迷戀的實力。

6.漢平:曾經為了一道很有趣的數學習題,為了挑戰解開謎題,花了三天的時間,連睡眠時間都拿來解題,不過很過癮,把時間花在喜歡的事情上面才覺得爽!

7.亞君:我應該是做一些自己很有興趣的事吧!不過也不一定,有時候也會常常為了做報告做到忘了時間,還真是痛苦呀!

8.力萍:當在這件事情上發現到樂趣時,是常常會令人廢寢忘食的。因為能不斷的在過程中得到樂趣,因此我們開始變得專注,希望能夠不斷的持續下去直到完成他,而每當越接近完成的時刻,心中滿足感及成就感的情緒也就越來越高漲,做起事情也就越來越起勁且不容易感覺到疲憊。

9.群芝:之前假日曾花一整天的時間看小說、漫畫,如果爸爸沒叫我吃飯,我會一直關在房間沉浸在故事的世界,而讀課內的書我卻很快就打瞌睡,我想這就是認真跟迷戀的差別吧。不管怎麼逼自己認真讀書,沒多久就會厭倦,但小說、漫畫就會讓我迷戀到廢寢忘食,有誰的努力能勝過真心迷戀於一件事的動力呢?

[編輯] 成功哪有失敗好

你認為失敗真的事成功的墊腳石嗎?為什麼?

1.佩珊:有哪一位科學家不是經歷過失敗才得到實驗結果?有哪一位企業家不是經歷過失敗才能擁有現在的財富?雖然這種例子不適合套用每個人身上,但是那些精神值得學習。就像是解數學問題,沒有一次次的失敗怎能利用最完美的公式解出漂亮的答案呢?

2.雅嵐:我認同卡內基的話,但前提是,那個失敗的人能走出失敗,不然拌腳石永遠無法成為墊腳石。這要看個人人格特質。

3.達健:如果沒有失敗過就成功,那他就不知道失敗的後果有多嚴重,那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因為沒考慮到失敗的後果)。

4.詠裕:當你記取失敗的教訓,那就是墊腳石;反之,將成為絆腳石。

5.小靖:我還是比較喜歡成功,雖然我已經習慣失敗。

6.漢平:不一定要依人的心態而定。若今天失敗的人是一個軟弱的人,那他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他會因為一次的失敗而失去了信心;若今天失敗的人是一個勇於嘗試的人,那他會將失敗記取教訓,當下一次的難題在出現時,他會再度的面臨挑戰。就算再失敗了,他會一直重複的勉勵自己失敗就是進步,直到他成功的那一刻。

7.亞君:我認為這句話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們必須要先從失敗中學取教訓,不然再多的失敗永遠都不會是成功的墊腳石。

8.力萍:我認為與其一次次的視失敗為失敗,不如將失敗當作一種學習、經驗的累積。當我們完全沉溺於失敗的情緒、泥沼當中時,常常會使自己痛苦、無法自拔,但如果冷靜得去面對這樣的失敗,並懂得探究失敗的原因,這將成為下一次成功的要訣。因此,懂得從失敗的黑暗中看到那成功的光輝時,此時的失敗就不是失敗了。

9.群芝:要將失敗轉為成功的墊腳石,我認為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接受失敗從失敗中檢討、學習,如果遇到失敗就從此退縮不前那怎麼將失敗變成對未來有幫助的磨練呢?所以要先接受失敗才能從中學習成長。

10.彭凱:「挫折與失敗是成功最穩固的墊腳石。」 --人際關係專家 戴爾卡內基。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人生歷程中的一塊墊腳石,一旦失敗過,每個人的心中一定多少都有留下陰影或是想要退縮,但是如何克服,如何拌腳石變成墊腳石,就是我們必須努力,必須克服的地方。

[編輯] 想事情要用自己的腦袋呀

你常常被被他人所影響嗎?為什麼?

1.佩珊:從穿衣風格到學習態度,我都常被他人影響,只要別人跟我說一句這樣子對我不好之類的話語,我就會去模仿加創新,但往往都只學到皮毛,加加減減起來卻成了四不像,想要迎合別人的口味卻忘了自己優先的條件,這種事情真的不值得推薦。

2.雅嵐:我的話是看情況,有時侯會很堅持自己的想法,但還是會聽聽看別人的意見。要看是什麼事。

3.達健:打電動,包子跟我的答案一樣耶,果然是好男人。

4.詠裕:想事情要用自己的腦袋呀,如果說不被他人所影響這是騙人的,多少都有影響力,三人成虎,只要三人以上在講,對自己的想法會出現疑惑。

5.小靖:我也是蠻容易受人影響的!不過獨立思考是可以訓練的,會繼續努力,警惕自己別一味聽別人講的。

6.漢平:我想我常常會被他人所影響,因為我是個優柔寡斷的人,耳根子很軟,也常拿不定主意,要是身邊有人出主義或是幫我下決定,有時候更會不加思索的就會答應別人或是認為別人的主意是好的,我想這就是俗稱的沒有主見吧。

7.亞君: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容易被別人所影響的人,因為可能會害怕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別人說的就好像是他們自己的經驗一樣,我如果依循的話,想必會碰的的困難和挫折相對來說也會比較少。

8.力萍:是的。因為主流文化的強勢置入,常常讓我們認為這就是正確解答,因此我們也會安心的選擇這樣的答案。而主流的力量讓大眾跟隨,當你選擇與他不同時,你可能是歧異、無法融入的,這樣遭到大多數的質疑,會讓自己在心中開始有動搖、不確定的心情,開始自我懷疑,為了讓這樣不安的情緒得到解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隨波逐流。但是這樣盲目的跟從同時也讓自己停止了思考、辨別是非。

9.群芝:以前常被他人影響,覺得愈多人走的路就會比較安全,當大家都選擇某樣東西時有時候難免會因為從眾行為而盲從。曾經因為自己的選擇想法和大家不同而被用異樣的眼光評論,但現在比較能跳脫別人的腳步,我認為很多事都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觀點,為什麼要放棄思考、選擇的權利而聽取大眾的意見呢?當大家一致選擇的結果卻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時又能怪誰呢?現在安全的路不代表是自己想走的路。只有自己思考,自己走出來的路才是人生要追尋的方向,沒有人可以幫你做決定、幫你負責,而是自己要對自己負責。

[編輯]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常常只會光說不做,你認為該如何踏出實踐的第一步呢?

1.佩珊:許多事情都是在那個關鍵點,錯過了就真的是失去了,像是分組一樣。

2.雅嵐:不要問,做就對了。

3.彭凱:紙上談兵,或許大家都會,很多人都喜歡去教導別人該如何去做。實際付出的人幾乎微乎極微。你就像是一個迷宮的設計者,一開始甚麼都不想就一條路就能到達,然而我們已經在想這件事,做了之後的影響等等,導致我們害怕踏出第一步,我們把這個迷宮設計得更複雜化了,複雜到無法走出第一步了。踏出實踐的第一步,不要思考過多的問題,不要把框架將自己封閉在裡面,一切就做了就對,哪怕失敗呢?

4.詠裕:初衷與動力!

5.小靖:還在這裡講,趕快去做就對了。先做到再去講,就不會紙上談兵了。

6.漢平:應該馬上想到就著手規劃下一步,動手或動腦皆可,但是重點是要有勇氣,才能夠去實踐、去完成。

7.亞君: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害怕而不敢去做,但如果我們只要先打破這一片障礙,之後就能如魚得水了。

8.力萍:計畫。當我們在思考、規劃計畫時,表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所需付出的努力、成本……是有經過考慮的,當有了充分的規劃我們就能清楚的了解到實踐這目標的方法,及可能遭遇的的過程、難關,有了這樣充分的了解、認知後,也就能明白為了這目標這些過程是必須去執行,如此一步步得去實現、完成。

9.群芝:先從事情中找到熱情和樂趣,並擬定計畫就可以按部就班完成。因為做一件事的心態和態度會影響到我們的執行能力,如果抱著非常厭惡的心態,那要完成一件事會非常困難且沒什麼效果。

[編輯] 別讓快樂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大家常常說只要自己快樂最重要,不論結果如何,你認為最基本的成因是什麼?

1.佩珊:沒有人是可以完全滿足於所處的環境下,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事情處理到完美極致,與其在那邊絞盡腦汁想要找出十全十美的辦法,倒不如讓自己處於一個愉快的心境中,這樣或許在面對問題時能有不同的見解啊!

2.雅嵐:不快樂,難道要天天悶著嗎?如果不快樂,成績在好、錢賺在多,人生也沒有意義。

3.達健:我認為快樂是要累積的,如果有一個人出生在不快樂的家庭,不快樂的成長,你們有辦法令他馬上變得快樂嗎?

4.詠裕:心境,決定一切,當自己不受外力所影響,那心裡所想的就是決定我們對外所有的想法。

5.小靖:有了快樂,才能擁有更多。但真正的快樂,其實最簡單卻最不被珍惜在乎。

6.亞君:工作不能輸,成就不能輸,但真正的源起是快樂不能輸,凡是只要快樂做甚麼事都是有衝勁的。

7.力萍:因為當我們只是艱辛、努力的達成目的後,發現到頭來還是令我們感到痛苦的話,那仔細想想這樣的目標真的是我們想要且不感到後悔的嗎?但是當懂得將快樂內化成自己本身的一部分時,我們就能一次次的將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難關一次次的擊倒,並在快樂的支持下從新起步。從快樂中學習,才是讓我們持續前進的動力,或許結果可能失敗,但回顧努力的過程我們是有所獲得的,於是也不再感到遺憾。

8.群芝:因為快樂會影響我們的心情與做事的態度進而影響事情的成果,而且快樂可以讓我們產生正面的力量,當遇到困境時他能讓我們跳脫並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一直陷在泥淖裡出不來,除此之外,快樂就像一種能量他能傳遞給周遭的人,拉進彼此的距離、分享彼此的快樂。

[編輯] 從眼界到視野

井底之蛙最可悲的是只看到自己所有的一切,你是否有過像如此的經驗,驚覺自己只是之中的井底之蛙罷了?

1.佩珊:沒有人是可以完全滿足於所處的環境下,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事情處理到完美極致,與其在那邊絞盡腦汁想要找出十全十美的辦法,倒不如讓自己處於一個愉快的心境中,這樣或許在面對問題時能有不同的見解啊!

2.雅嵐:我覺得在自己沒接觸的領域上,大家都算井底之蛙。差別是,這隻井底之蛙願不願意走出井底而已。

3.漢平:在見習的過程裡,我們學生就像是井底之蛙啊,聽都聽不懂,原來書中的原理固然很重要,但是臨床操作更不容忽視!

4.詠裕:井底之蛙的進階版最可怕!不懂裝懂,會害死周邊的人。在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就是井底之蛙,但是一定會有人願意把你抓出來,讓你了解這世界多麼的廣大。

5.小靖:那隻蛙就是以為天空就是只剩井口大,才會停留原地,所以任何時刻千萬不可以自滿。

6.亞君:井底之蛙,我應該有很多的感觸,一山總有一山高,我們要時時刻刻的充實自己,不要太驕傲。

7.力萍:當太過於沉溺於自我的信念、想法時,常常會忽略其他訊息的傳入。當過於執著時,往往我們思考的面相就變得單一,有時必須跳脫自我的想法,或更虛心的接收新的訊息、不一樣的想法,不要只是讓情緒、自我拉著心走,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區域。井底之蛙看到的視野就像將顯微鏡調到最高倍數,可以看到很細的環節,但往往卻會過於關注這一部分,而忽略了整體,甚至因此而鑽牛角尖。或許當我們一味的追求主流時,我們也就像是井底之蛙一樣,只注意到身邊的變化,便以偏概全的認為世界就是如此,沒有例外,這將使我們停止思考、觀察、創造。

8.群芝:以前曾侷限在自己認知的想法中,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過份執著於自己的認知,直到同學的影響才能從自己的牢籠中解放,接受之前一直不願意聽、不願意接受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常不願意接受與自己認知不同的意見而摀住耳朵、閉上眼睛,封閉更寬闊的眼界,而成為井底之蛙。

[編輯] 人文是為了追求連結

歷史的出現是為了追求人類間的連結,也就是人文,你認為這樣的「人文」存在是必要的嗎?還是不必要的?

1.佩珊:我們手上的工具從打製石器進步到筆記型電腦,但在社會層面,正如名言所示:「人類從歷史上學到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未在歷史上學到教訓。」 不斷重複的戰爭、錯誤政策、社會問題,但如果沒有了這些「人文」,哪來的創新呢?所以我想還是必要的!

2.雅嵐:不過歷史能成為借鏡,雖然不見得能改變未來發展,卻能影響未來的一些決策。有過去的失敗,我們才能學著不去重蹈覆轍。人雖然要活在當下,但不能沒有過去的經驗。

3.漢平:歷史只是一個老舊的潮流,過去的就過去了。去追溯也只是一份資料一個檔案並不能改變未來的發展。就像是人要活在當下,看著未來。而不是一直尋找著過去的歷史這樣永遠不可能進步。

4.詠裕:人文是無所不在的,隨處可見,最簡單的,我們脫口而出的髒話可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粹!

5.小靖:人是要隨著時代進步,但傳統的良好本質不可忘。

6.亞君:歷史是必要的,我們可以從中藉此借鏡,我們就可以少很多去學習的時間。

7.力萍:這樣的文明是必要的,因為這像是經驗的傳承,讓我們能夠不斷的進步、成長。當人類透過不斷連結、不斷分享的過程,不同的想法、知識、理念將持續不斷的碰撞,並激盪出不一樣璀璨的花火,這讓我們不是只是停留在遠古時代,而是不斷的學習、創新、進步。

8.群芝:我認為那是必要的,因為如果沒有人類間的連結我們就無法從中檢視自己,更無法透過更多雙眼睛來看這世界,如果沒有不同的眼光、見解,我們的視野就會很狹隘。

9.達健:就算是2012末日了,大家還是會想要保留一些文化,不論古蹟或是偉大的藝術品,我想文化是很重要的 沒有文化就不知道過去。

[編輯] 心得分享

[編輯] 雅嵐

        記得和這本書初識,是在高醫誠品地下街拿到試閱本,當時試閱本節錄了第一章「不乖」中的一小段(侯文詠的作品被編入國文教科書,兒子問他會考什麼那段)。看完那一小段,覺得這本書一定很有趣,應該是聊一些輕鬆的小故事。

        不過看完後,我只能說我太低估侯文詠了,他想寫得並不是休閒的小品故事,而是傳達一些他的理念想法,只是他仍是用幽默的方式去帶入要表達的東西。或許不是每篇都能引起我的共鳴,卻能在看完後,做一些平常看完閒書後不會做的思考和反省。

        大部份的人屬於「乖」的族群,但多少對「不乖」有些嚮往,卻又缺少了那麼一點勇氣去「使壞」。看完這本書,雖然不一定要變得不乖,但或許可以想想,自己是否「太乖了」,換一些角度去思考,人生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編輯] 佩珊

        不得不推薦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從淺顯的文字裡去發掘不同的心得,印象最深的是一開頭作者侯文詠極為慎重地談論「乖」與「不乖」之間的差異,更是讓人嘖嘖稱奇。

        看完這本書,其實感受很深,我都順從家裡的意思去走未來的路:當一個乖小孩,但其實「不乖」也不是一件壞事,所謂的「不乖」,並不是去殺人放火,而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不盡然都照著既有的規則前進,或許最後仍然走回原路,但經過自己的思考,反而更能接受結果,甚至開始樂於接受結果;雖然「不乖」常會帶來挫折甚至失敗,但從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卻能讓人成長,正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很多東西都要自己親身經歷才有深刻的印象。

        從「不乖」談到「人文」,回首整本書的內容其仍緊扣著「成為自己」的意念,如書中序言所提:「我相信,就像我的老師講的一樣,所有要我乖的人幾乎都是很善意地為我好。我也相信,聽話的人的確會有前途。那時候我並不明白,不聽話的人,長大一樣會有前途的─差別只是,聽話的有聽話的前途,不聽話的有不聽話的前途。」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應該是活著的幸福,但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生命裡最大的難題,也許這本書提醒了許多的想法,也勾勒出更多的可能,然而別忘了,關鍵仍在於自己是否願意「成為自己」!

[編輯] 漢平

        一本書裡有一個觀念讓自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或是能夠讓自己聯想、觸發到什麼,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不乖》這本書,就給了我這般的感覺,帶給我許多新的啟發。

        《不乖》書裡提供了許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向,也許不能獲得每個人的認同,但是的確可以讓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人生中其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所謂的「主流價值」,而在主流的觀念裡面,不外乎要賺大錢、買房子、有好工作等才叫作所謂的「成功」,而「成功」帶來的必然犧牲、不快樂卻也被眾人所接納,覺得理所當然就必須承擔,但是這真的這麼理所當然嗎?為了達成他人眼中的成功卻讓自己不快樂真的值得嗎?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失敗常被視為一種丟臉的事情,失敗為成功之母卻也只是口號,有誰真的懂得和失敗相處,走出低潮?在失敗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該用什麼態度和方式面對的呢?在不停思考後,也我漸漸讓對事物變得比較樂觀,在面對挫折或失敗時,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來面對,記取教訓並且重新出發,這需要學習和練習,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

        所謂的不乖,其實只似於違逆父母親的價值觀跟主流社會的價值罷了,跟殺人放火那樣的叛逆型的不對是不同的。很明顯我們的教育體制一直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是個封閉的制式體系,缺乏訓練孩子們問問題的思考判斷能力,這樣的體制如今依然如此,儘管現在的社會比較注重文化多元價值,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會覺得主流的市場遠勝於非主流。這社會裡定義了太多的標準,很多人從小到大都在追求所謂的成功,卻沒能得到真正快樂。人生,不應該是標準的,並非所有人都需走在主流之上,也不是跟著隨波逐流。走出這框架需要勇氣,需要決心,動力來源就是不斷自省,有意志走出那個看不見的牢籠。

        人們趁著年輕,要勇敢地向理想前進,養成獨立思考,認清是非善惡的能力,儘管,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或是搖搖欲墜的吊橋,仍然勇往直前,不畏懼世俗和他人的勸誡與批評。因為年紀還輕,就算面臨了失敗,還是有可以振作的時間,所要承擔的代價也越小,如果畏懼失敗,而少了那股屬於年輕人的輕狂,這樣的人,如同枉費了自己的人生。也許,失敗後是慘痛的代價,因為害怕而退縮,對於人來說,是難免的,但要成為一名深思熟慮的成人,這般的經驗是不可或缺的。

[編輯] 群芝

        不乖,試著不要盲從的跟隨大家的步伐,多想一點、凡事都要有批判性思考,什麼是自己心裡的答案?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有不同的腦袋、不同的思考模式、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觀點,沒有人的路會相同,沒有人可以一路跟隨別人的道路,快樂、安全的活在別人的陰影下。提早冒險、提早犯錯、提早從錯誤中成長,那造成的傷害會比以後後悔才來改變、嘗試錯誤、冒險來的小。

        人生本來就是不斷的在選擇、學習,如果每個人都乖乖的聽從長輩所說的指示,選擇他們認為最安全的道路,那我們豈不是像被擺佈的魁儡過著別人的人生嗎?一帆風順的道路不僅枯燥乏味且會限制自己的成長,把自己侷限在密不透風的空間。試著擴大自己的眼界,我們才能看到更寬闊的視野,試著多思考、多嘗試、挑戰未知的世界,磨練自己讓自己更茁壯。

[編輯] 力萍

        在看不乖的過程中覺得很有趣,因為作者總能站在與一般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在不一樣的主題中強調著思考、熱情、實踐、分享……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有許多時候我們不僅被外在環境所限制住,有時還是被自己鑽牛角尖的想法所綑綁,但如果試著剪開這些牽制住我們的繩索,不乖一下,試著去嘗試任何的可能性,在一次次的試誤學習中,我們也將會得到不滅的回憶、寶貴的經驗。

        而熱情是我們在作任何事情前的先決條件,因為這股熱情將成為我們強而有力的後盾,是我們遭遇難關時給予我們勇氣的支持力。在這資訊文明爆炸的時代,有著太多的訊息,每天持續不斷的再更新,但我們學到的只是不經大腦思考不斷的接收罷了,隨著主流的腳步盲目的前進,我們都忽略的最重要的環節──思考,透過思考我們才能夠分辨訊息的對錯,透過思考我們才能吸取對我們有用的訊息,否則就像羨慕其他鳥類的烏鴉一樣,不斷的扮演其他人,到最後連自己是什麼都忘了。當有了思考,我們才能夠有所提升、成長,並透過分享的過程與他人一同成長。

[編輯] 詠裕

        書名為「不乖」,剛遇到這本書,就被其書名所吸引,看了一下簡介,作者是一位醫師,辭去了醫師的工作變成文學作家,這樣的轉行業,實在是很少見,更讓我有興趣讀完這本書。

        不乖,在世人的眼裡不外乎,叛逆、自我、違背、不受管教…等的一些形容詞,這是在看到書名馬上想到的代表意義。但是看完這本書後,卻發現作者對於內心裡那一顆「不乖」的種子,採取了讓它茁壯並且扶持它成長,看作者的養兒經就可以了解,大兒子不願意學鋼琴,就順從他的意思,不用去學,久而久之大兒子看到小兒子超越了自己,就自然會想要繼續學而且會想要學得更好,這樣的結果是最好的。我們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總是要自己去踢到的鐵板,才會想起了長輩們的教誨,下一次長輩們一樣會耳提面命,然後我們又去嘗到一次的苦頭,但是不去嘗試過,我們怎會記得有多痛。

        不乖,這個詞在這本書裡有另一個意思,那就是走出自己的路,從小父母親多多少少都讓我們走在他們已經鋪好的路上,殊不知長越大,我們越是想要自己走出一條路父母親越是不願意,當這種狀況發生,沒有處理好就變成親子問題,有時候父母親真的要退一步讓我們去嘗到痛了之後我們才會有另一個層面的成長,如果真的要”不乖”,那就先看看自己有多少本錢吧!

[編輯] 達健

        我看到文章的時候,第一時間在想,乖跟不乖的定義是什麼?完全聽長輩的話,不問理由不反抗才算是乖?做一些長輩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擁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不乖?我很讚同第一章〈序〉的一段話:「聽話的人的確有前途,不聽話的人長大後一樣會前途的,差別只是,聽話的有聽話的前途,不聽話的有不聽話的前途。」

        聽話的人做事循規蹈矩固然有人會賞識,但過份的聽話不就變成沒主見,一成不變真的好嗎?如果當年牛頓聽話,覺得蘋果掉下是正常的,那誰會發現萬有引力?不乖對我來說是一種另類的勇氣,它可以讓我們大膽假設,給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推翻過去,現在創造的科技、科學、文學…等,有多多少少的人是不乖,當然每件事都有乖的思想才會達到平衡,不然就會有人覺得搶劫沒什麼大不了,吸毒才是王道…這些嚴重錯誤的思想觀,所以我還是為世上還有很多乖的人而覺得感恩。

        文中也有提到,重點不是聽不聽話,而是事情有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價值判斷,如果經過自己的思想與價值判斷之後,是好的、是對的,當然要義無反顧去做,反之,就要有勇氣戒除、拒絕。

        文章中也有舉例,作者怎樣把兒子從不乖中領悟出道理,作者的兒子因為不想做功課而跟作者討論怎樣才可以不做功課,想出了一些議題,讓小朋友自己思考,再告訴他利弊有哪些,最有趣的是小孩經過幾天的考慮,還是覺得上課和做功課比較好。

[編輯] 小靖

        看完侯文詠作者的《不乖》這本書籍,讓我頓悟順從的乖巧不是最好的,中規中矩吸收到的知識,雖然沒有偏差的壞,卻大大扼殺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不乖的基因作祟,是無法學會變通的態度,不乖不是叫你真的使壞,而是對於眼前所學的事物,擁有獨特的見解。乖就像是物理變化,無法改變本質;不乖是化學變化,是可以創造嶄新的事物。

[編輯] 亞君

        看完《不乖》這本書,我真的覺得受益良多,讓我知道了很多我該去學習的事,每一句真的都是句句說進我心坎裡,認真真得是拼不過迷戀的,我終於了解到我半途而廢的原因,是因為我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因此就少了我想衝刺的動力,或許很多事人家常常會跟你說:「你要努力才會有收穫。」,但我覺得與其自己辛苦努力的要死要活,還不如就做一些你有興趣的事,或許你的前程不被看好,那又怎樣,至少你是快快樂樂的去面對所有的困難,因為你對它有熱忱,所以你並不會放棄它,到最後一定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的。

        在其中的一個章節中也讓我領悟出一個道理,就是不要讓情緒去左右你的行為,我是一個很衝動的人,往往情緒一來就會做很多不理性的事,在這本書中,我發現原來這些不理性的事都是因為我的情緒影響,我想我應該在情緒來之前,好好的先冷靜一番,等我想過了,情緒消失時,我自然不會做讓自己後悔的事。

        我真的很感謝這本書教了我很多隱藏在理所當然中的道理,很多事我們認為理所當然,若沒有深入去剖析的話,我們就無法完完全全了解它的意思,因此也不會實踐在我們所做的任何行為中,當我們每做一個行為就一定會有其動機,好好檢視其動機,也就是理解其中所含的道理,能讓我們更坦然的面對自己,快樂的過每一天。

[編輯] 彭凱

        組讀書會去討論一本書,讀書會裡面的每一個人,生活經驗、想法都不盡相同,藉由一本書去了解大家對某件事物的看法,每一個人看完一本書,藉由問題與討論,提出自己想要問的問題,與別人回答問題的內容,讓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了解這本書籍。

        侯文詠是著名的作家、編劇和電視劇製作人,然而本來是醫生,後來發現自己較喜歡走別條路,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乖乖的當個醫生,他卻轉行,才會有今天我們所認識的侯文詠。看完這本書籍,有深深的感觸,在台灣的教育制度和傳統的社會影響下,通常我們都會認為,老師說的話一定對,或者是大人說的話一定對,其實不全然如此。並不是別人跟我們說什麼,我們就乖乖的去做,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去判斷對或錯,然後去執行,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這才是這本書真正要傳達給我們的意涵。社會當中,大人替小孩決定太多事情,以致於小孩不快樂,甚至不敢負責任。

        這本書讓我了解,並不是要照著別人畫給你的路去行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一條路,或許曾經有人很不看好你,或者嫌你做的決定不對,我覺得只要你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認為你做的事情是能讓你快樂的,假使高薪的工作讓你很痛苦,與普通薪水的工作,但能讓你感到心情愉快,這個答案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也不一樣。對於即將要升大四的我來說,即將要步入社會的洗禮,這本書讓我變人生的看法有不同一面。

[編輯]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