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法第十一講:Experimental paradigms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 在2008年12月4日 (四) 06:44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96007046 (對話 | 貢獻) (→Model 1) ←上一個 | 在2008年12月4日 (四) 06:52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96007046 (對話 | 貢獻) (→Model 2) 下一個→ | ||
| 第116行: | 第116行: | ||
| ** 某一特性配對受試者 | ** 某一特性配對受試者 | ||
| ** 本例中wine-tasting experience | ** 本例中wine-tasting experience | ||
| - | * Match的目的:減少variance | + | ** Match的目的:減少variance | 
| - | * 統計dependent t-test (correlated t-test) | + | ***為避免品酒經驗影響品酒後下判斷的結果,<br>因此藉實驗設計方式來減少品酒經驗此混淆變項對實驗造成的影響,<br>但若無顯著影響或是控制反倒造成其他嚴重的影響,則無須特意操弄 | 
| + | ** 統計dependent t-test (correlated t-test) | ||
| === Model 3 === | === Model 3 === | ||
在2008年12月4日 (四) 06:52所做的修訂版本
| 目錄 | 
特別補充
Operational definition
- Define concepts(words) by manipulation or measurement
-  How to define 『Anxiety』? 
- 焦慮?
- 緊張?
- 紙筆測驗?
- 膚電反應?
- 心跳?
- 眼球運動?
 
Why Operational Definition?
-  
-  心理學用語 VS 日常生活用語 
- 練習(p.41)=>期中考必考!-> 考得...
- 創造力、攻擊、智慧、挫折、飢餓
- .....
 
-  依研究的不同各自訂定適當之操作型定義 
- 與該研究操作(operate, IV之manipulation, 環境之control.....)相關
- 與該研究領域之共識符合
 
 
-  心理學用語 VS 日常生活用語 
How to define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  四大要領(課本提的) 
-  Ask 
- 利用問卷等方法直接問受試者
 
-  Physiological indicator 
- 量生理指標(會因情況變動的)
 
-  Biological indicator 
- 量生物指標(與基因性與官能性有關,即較不變的)
 
-  Empirical observation 
- 取得穩定觀察資料
 
 
-  Ask 
操作型定義的可能下法
-  Anxiety 
-  如果現在要研究焦慮性格傾向與國中生定期考間的關係 
- 以性格量表之焦慮相關的量尺定義
 
-  如果現在要研究情境引發的焦慮對手眼協調的影響 
- 以生理回饋儀來測量
 
 
-  如果現在要研究焦慮性格傾向與國中生定期考間的關係 
下操作型定義的要領
-  replicatable 
- 在不同實驗室(或研究者)可以作出對等的實驗
- 請回想對折三次剪紙的情況
 
科學的態度
-  認知:科學是建立在於科學社群的脈絡中
- 科學社群:各個相連的人為群體
- 脈絡:不能獨立人類社會活動與歷史
-  科學的探究並非個人的獨自鑽研即可達到的,無論是同一時間點的互助合作、良性競爭,
 抑或是累積前人努力的心血接力完成,它與人的互動息息相關
 
-  目的:想要知道各研究對象的真象
- 真象:可能存在對象的規律性等
-  不論自然環境的運行或人類的心理現象,科學家們相信種種的現象必定存在其中的道理或規則
 而找尋現象的規律性便為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
 
科學家的態度
-  謙虛: 
- 因為科學中並無永恆不變的真理
- 真理或許存在在研究對象背後
- 科學家想辦法逼近
- 但似乎永遠到不了
 
拾貝者的畫像
我'不知道世人對我如何看待但我自己卻以為
我是在未知的真理的大海之前
偶遊大海之濱
在海濱上拾一平滑的石塊
或美麗的貝殼
引為歡喜的小孩子'''
What is Paradigms
-  Experimental Paradigms(典範) 
- 實驗的「標準」模式
- 讓其他實驗者有跡可循
- 一種穩定收集有用資訊的方式
- Paradigms是實驗(研究)文化的產物
- 當然也可能變化(Paradigms shift)
 
Paradigms
-  4種基本形式(課本作者的分類方式,第七版以前是5種) 
- Between subjects design
- Matched subjects design
- Within subjects design
- Factorial design
 
品酒實驗概要
- IV color of wine
-  DV enjoyment with 5-point scale 
- as p.80
 
-  Potential control problems 
- Temperature
- Lighting
- Sequence
- Subject experience
- Ambience and peer influence
 
Model 1
-  Between subjects design (randomized subjects design) 
- as p.81
-  又稱Independent subject design (between-group design or randomized subject design)
- 此實驗設計所強調部分為組與組之間為相互獨立,而各組受試者並未相同(Independent、between-group)
 也因此,為能令不同組的受試者減低其變異性,故受試者抽樣方式採用隨機抽樣分配(random assign)
 
- 此實驗設計所強調部分為組與組之間為相互獨立,而各組受試者並未相同(Independent、between-group)
- 統計方法 t-test (independent t-test)
 
Model 2
-  Matched subject design (matched pair design p.82) 
- 某一特性配對受試者
- 本例中wine-tasting experience
-  Match的目的:減少variance
- 為避免品酒經驗影響品酒後下判斷的結果,
 因此藉實驗設計方式來減少品酒經驗此混淆變項對實驗造成的影響,
 但若無顯著影響或是控制反倒造成其他嚴重的影響,則無須特意操弄
 
- 為避免品酒經驗影響品酒後下判斷的結果,
- 統計dependent t-test (correlated t-test)
 
Model 3
-  Within-subject design (Repeated measure design) 
- 每一個受試者均作所有的嘗試(completely within-subject design)
- 目的與matched同,但confouding較少
 
- balanced sequence(順序平衡)方法很多
- counter balance 最簡單但組合膨脹為階乘
- 本例(p.84)一半A先B後,另一半B先A後
Model 4
- Factorial design
-  在本例中加入另一factor出產地 
- Pinot Noir
- Zinfandel
- Chardonnay
 
-  兩大分類 
- within subject
- between subject
 
Confouding / Extraneous
-  Case 1 Paul (1966 在p.48) 
- p.87 table5.1
 
-  Experimental effect 
- Therapy
- Placebo
- Spontaneous remission
- ....
 
-  Asch 的 case 
-  Asch (1952, p.45) 
- if Asch used 1 treatment group 是否可說明primary effect in impression?
- confounding 在那裡?
 
 
-  Asch (1952,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