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Neural Processing and Perception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 在2013年10月13日 (日) 22:39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Woody (對話 | 貢獻) (→Neural Processing and Perception) ←上一個 |
在2013年10月13日 (日) 22:45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Woody (對話 | 貢獻) (→複習Retina) 下一個→ |
||
| 第7行: | 第7行: | ||
| *bipolar cell | *bipolar cell | ||
| *ganglion cell | *ganglion cell | ||
| + | ==Neural convergence== | ||
| + | *桿狀體如何作到較高的敏感度? | ||
| + | *接桿狀體的節細胞,接受較多桿狀體的輸入 | ||
| + | *接錐狀體的節細胞,接受較少錐狀體的輸入 | ||
| + | ===Sensitivity vs Acuity=== | ||
| + | *Neural convergence 愈大敏感度愈高 | ||
| + | *只有好處嗎? | ||
| + | *請看p.44 圖2.35 | ||
| + | *trade-off | ||
| + | ===Neural convergence...=== | ||
| + | *資訊的聚集,就只為了增加敏感度?� | ||
| + | *請回憶上一章的 | ||
| + | *p.43~44 圖2.32到2.35 | ||
| + | ===鄰近接受器產生抑制作用=== | ||
| + | ===先從眼睛的演化來看=== | ||
| + | *Limulus (horseshoe crab,鱟)p.54 圖3.2 | ||
| + | ===從眼睛的演化來看=== | ||
| + | ===lateral inhibition=== | ||
| + | *側抑制 | ||
| + | **在神經系統常見的機制 | ||
| + | **目的:讓刺激更清楚(真有語病) | ||
| + | **也造成「錯覺」 | ||
| + | **Hermann grid(下圖) | ||
在2013年10月13日 (日) 22:45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
Neural Processing and Perception
複習Retina
- 結構
- rod/cone
- Amacrine cell
- horizontal cell
- bipolar cell
- ganglion cell
Neural convergence
- 桿狀體如何作到較高的敏感度?
- 接桿狀體的節細胞,接受較多桿狀體的輸入
- 接錐狀體的節細胞,接受較少錐狀體的輸入
Sensitivity vs Acuity
- Neural convergence 愈大敏感度愈高
- 只有好處嗎?
- 請看p.44 圖2.35
- trade-off
Neural convergence...
- 資訊的聚集,就只為了增加敏感度?�
- 請回憶上一章的
- p.43~44 圖2.32到2.35
鄰近接受器產生抑制作用
先從眼睛的演化來看
- Limulus (horseshoe crab,鱟)p.54 圖3.2
從眼睛的演化來看
lateral inhibition
- 側抑制
- 在神經系統常見的機制
- 目的:讓刺激更清楚(真有語病)
- 也造成「錯覺」
- Hermann grid(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