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法第一講:課程介紹與心理學是科學嗎?
出自KMU Wiki
(重定向自心理實驗法第一講:科學之始)
												
			| 目錄 | 
[編輯] 課程目的
-  顯性目的 
- 體認心理學之科學研究精神
- 培養學生科學的素養
 
-  隱性目的 
- 養成科學的心理學「家」
- 以較「理性」的觀點觀察事情
- 處世、做事態度的「科學化」
 
[編輯] 課程目的(續)
-  核心
- 獨立思考
- 你會「想」嗎?
- 你怎麼「想」?
 
-  轉「大人」
- 自己判斷
- 自己負責
 
-  協助
- 我的辦公室是常常開的
- 我是系上最好找的人
 
[編輯] 教學方式一
-  上課
- 大部分:老師說
- 小部分:問同學
 
-  課外
- 紙本回饋
- 面對面問問題(請約時間)
 
-  上課時間 
- 一氣呵成(中間不下課)時間約90分鐘
- 一般會提早下課
- 若有問題,可以打斷
- (附註)若要考改錯,在上課前半段時間考
- (附註二)若要開始考改錯會在前兩週公告
 
- 線上
[編輯] 第一週小作業
- 製作小卡片
- 背面勿寫
-  請貼照片 
- 用畫的也可
 
 
[編輯] 學習本課程的工具
-  心 
- 請帶著用心、好奇、清醒的心來上課
 
-  筆記 
- 請以自己的方式留下痕跡(可以寫在講義上)
 
-  講義 
- 自己讀
 
[編輯] 講義介紹
-  自撰講義
- 藍本
 
MacLin & Solso (2008).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case approach. 8th ed.[1]
以例子輔助理解
有正例,也有負例
希望大家幫忙校稿
[編輯] 如何讀講義
-  預習
- 不必細讀,但看一下標題
 
-  複習 
- 回去一定要再「看」書
- 要了解老師講到那裡
- 回憶一下老師講的內容(有沒有理解)
- 注意標題及黑體字。
 
-  如何讀書 
-  讀書不止是為了考試 
- 請多多讀書(亂亂讀沒有關係,科學之中沒有一本就可以的「聖經」)
- 請看科普書與雜誌(推薦「科學月刊」)
- 請思考,並發表(主動)
 
 
-  讀書不止是為了考試 
[編輯] 課程進度
- 詳細參見上課發的課程須知
-  請跟上課程進度
- 不僅是讀書,思考及態度也是
 
[編輯] 計分方法
-  期中考:30% 
- 選擇題、舉例解釋名詞、操作型定義
 
-  期末考 
- 分兩次
 
-  課程回饋:10%  空白格式
- 紙本,每一次1分,10次就滿了
 
-  改錯題:20% 
- 預計考5次
-  額外加分之一
-  幫忙對講義校正、提供意見
-  依其品質給1~5分
- 挑錯字給1分
- 改善敘述1~3分
- 補充文獻2~4分
- 修正概念1~5分
 
- 每個學生一學期最多加5分
 
-  依其品質給1~5分
 
-  幫忙對講義校正、提供意見
-  額外加分之二
- 在實驗wiki站申請帳號
- 請申請與系站同一個ID
- 在心理實驗法課程講義中編輯意見
- 或新開條目編輯或在別人開的條目的編輯(但限與課程相關才計分)
- 依文章優劣給0~2分/次編輯
- 每個學生一學期最多加5分
 
 
[編輯] 如何準備考試
-  期中、期末考 
- 上課要理解(雖然有些話語很「玄」)。
- 每堂課後一定要複習,有問題要來問我。
- 最晚考前兩週(可以更早)開始細讀講義。
- 一定要主動思考(不要盲目的背誦)。
 
-  如何準備小考 
- 注意各類新聞報導,請以批判的態度來看。
- wiki (就是這裡)
- 學姐網頁
 
[編輯] 期望同學
-  主動積極
-  學習是你個人的事
- 要不要就端看你自己
 
-  協助的管道其實也很多
- 使不使用也看你自己
 
 
-  學習是你個人的事
-  我會在
- 研究室(上班時間除開會、上課外)
-  線上(Plurk, Facebook, mail...)
- 但別太期待線上可以得到太多
 
 
[編輯] 心理學是科學嗎?
別問我答案:p
-  心理學是科學嗎?
-  官方說方
-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或心理現象的科學 (2008, Gerrig and Zimbardo)
 
-  對
- 大概沒有人完全反對
 
-  但是
- …
 
-  用詞的定義
-  行為?
- 什麼是行為?
 
-  心理現象?
- 身、心、靈??
 
-  科學?
- 大哉問啊!!
 
 
-  行為?
 
-  官方說方
[編輯] 心理學研究對象
-  人的「行為」與「心理現象」
-  行為
- 可能包括有形、無形
 
-  心理現象
- 其實是包羅萬象
 
-  以上兩者
-  由「心理學家」界定
- 可以研究大腦神經在看人臉時的反應
- 可以研究視覺與聽覺注意力的差異
- 可以研究不同經驗對認知地圖形成的影響
- 可以研究不同族群對美國總統大選的看法
- 可以研究某一新藥對焦慮症的療效
- 可以研究正念對情緒的影響
- …………………
 
 
-  由「心理學家」界定
-  迷信、信仰也是可以研究的對象
-  如:王震武、林文英與張郁雯(2007)
- 利用實驗的方式研究大學生之迷信情況
 
 
-  如:王震武、林文英與張郁雯(2007)
 
-  行為
[編輯] 科學的心理學
-  何時發生?
-  Wilhelm Wundt(馮德)在1879年於萊比錫(Leipzig)大學成立心理學實驗室
- 但不是之前沒有!
-  之後
- 完形
- 行為學派
- 認知
 
 
 
-  Wilhelm Wundt(馮德)在1879年於萊比錫(Leipzig)大學成立心理學實驗室
- 心理學一定得科學嗎?
-  不一定
- 各大學中某些XX心理學就不一定科學
 
-  但
-  現代的「純」心理學系
- 是理學系統的
 
 
-  現代的「純」心理學系
 
-  不一定
-  心理學是科學的好處
- 可以更實徵、更穩定、更可靠
-  可以累積的
-  承先啟後
- 結構主義-> 完形心理學-> Gibsonian
 
 
-  承先啟後
-  可以連結的
-  觸類旁通
- 物理學、生物學、化學
 
 
-  觸類旁通
 
-  心理學可以不是科學嗎?
-  現況
- 可能「號稱」心理學或是心理學者
- 多元!!
 
-  且
- 這個問題也不是 Yes / No 的問題
 
 
-  現況
-  如果沒有科學的心理學
-  基本不會怎樣
- 想一想150年前沒有科學的心理學人類滅亡了嗎?
-  當時的人對於現今心理學者關心的事
- 認知、知覺、社心、性格
- 也有他們的關心與見解
- 學習:私塾中背誦四書五經 :p
- 性格:算命啊!
 
-  21世紀的大眾
- 讀經班、弟子規...
- 補習班、背多分...
- 星座、紫微、風水、命理
 
 
-  大眾/專業者
- 大眾不太會變,專業者要進步!
 
 
-  基本不會怎樣
- 或許是理想狀態圖
附錄
學姐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