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ee小樹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1年4月27日 (三) 02:03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98020015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在2011年4月27日 (三) 02:04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98020015 (對話 | 貢獻)

下一個→
第1行: 第1行:
-[[連結標題]]== '''雅歌出版 ----林國亮[家庭樹,生命樹]''' ==+== '''雅歌出版 ----林國亮[家庭樹,生命樹]''' ==
'''一、作者簡介''' '''一、作者簡介'''
第28行: 第28行:
(姿均) (姿均)
-[[連結標題]]== '''春天出版----九把刀﹝媽,親一下﹞''' ==+== '''春天出版----九把刀﹝媽,親一下﹞''' ==
'''一、作者簡介''' '''一、作者簡介'''

在2011年4月27日 (三) 02:04所做的修訂版本

雅歌出版 ----林國亮[家庭樹,生命樹]

一、作者簡介

台灣東海大學社會系畢業,1977年來美,分別獲得社會工作碩士(婚姻與家庭協談)、道學碩土和家庭研究博士學位。 曾於1993-1996年間,返台擔任東海大學副教授兼校牧和東海大學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自2001年起,林牧師在美國台福神學院教授教牧協談與婚姻家庭事工等方面的課程,並負責有關學生事務和台福培育中心。 最近著作: 『家庭樹.生命樹—原生家庭探討』以及『21世紀基督徒裝備100課』中的『家庭篇』

二、本書摘要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歷經童年、青少年、成年到老年。一對年輕男女在婚後建立自己核心家庭之前,應當好好看待各自的原生家庭,那是撫養他們長大,雕塑他們性格特質,培育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及價值觀的地方。毋庸置疑的,這一份關係所帶來的影響,將持續地與他們成長後的人際關係互動、婚姻經營以及對子女的教養態度等,息息相關。

作者在本書提到對人影響的原生家庭之因素,包括:當事人與家人的基本背景、家人遷移經歷、家庭功能、家庭關係與角色、重要的第三者、重大的家庭事件、時代背景以及角色和能力的平衡等。這些因素皆在雕塑一個人的格性時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佳句摘錄

「我們在探討過去原生家庭的種種時,我們所要尋求的是一個解釋,而不是一個藉口。」 「家庭數必然是知識樹,往往也是生命樹。」 「饒恕為她而言,不再是一個無法達到的理想,而是一個擁自生命深處的實際。」 「我們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本相,不但增加對自己的認識,也有助治療我們的傷痛。」 「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最親密的人互動之中最易浮現;以前未得滿足的心理需求,現在要從親密伴侶身上加倍得到。」

四、心得感想

家,從來不是一處免付費且供餐的旅店。它如何影響我們,往往超乎我們所想像。在我年幼的時候,爸媽、哥哥姊姊妹妹、家,這些就足以構成我所能想像的全世界。對當時候的我來說,唐氏症的哥哥跟一般人沒有兩樣、爸媽不會打人是正常、大家的週末都是跟我一樣全家人出去釣魚唱歌賞花。一直到進入學校系統,開始有不同的價值標準出現時,我才了解:原來我哥哥在別人眼中是白癡,原來學校老師可以不用徵求爸媽同意就打我,原來不是每個家都有爸爸跟媽媽。這是我家給我的價值觀。 家人是我們第一個模仿的對象,爸媽用他們的行為、告誡、教育來模塑我們,企圖使我們變成他們期望的模樣。因此,我們養成了要尊敬長輩、要認真負責要愛護手足的習慣,也有著重視朋友、樂觀外向的個性,但同時我們也學會了熬夜、吐槽跟說場面話。 這本書有大量的實例,一邊閱讀中,發現了更多我從未發現的影響,先不說是否看完書我們就能夠靈活地將它運用在助人工作上,至少我們能從案例分析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在可預見的未來,給自己也給家人一些警惕。 (姿均)

春天出版----九把刀﹝媽,親一下﹞

一、作者簡介

1978年移民地球,2000年開始網路創作。成為故事之王,時間不明。 創作幅度驚人,黑色幽默、荒謬驚悚、浪漫愛情、熱血豪邁、奇幻架空,持續以誠懇的寫作開拓新視野。 多部作品即將改編為電影、電視、漫畫、遊戲,並跨界擔任電影編劇與廣告發想。但是棒球打得很爛。

夢想不是掛在嘴邊炫耀的空氣,而是需要認真的實踐。 等到對的風,我們展翅翱翔。 沒有風,只要擁有足夠強壯的翅膀,我們照樣拔地飛行。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完成了什麼,而是如何完成它。 天空見。--九把刀

二、本書摘要

這是一本九把刀陪伴住院母親的病床陪伴文學部落格日誌,同時也紀錄了九把刀2004年至2005年於文壇迅速竄紅的心路歷程。2004年至2005年可以說是九把刀豐收的一年,全職寫作的他締造自己創作生涯一個又一個的驚嘆號:拿下可米瑞智百萬電視小說首獎、成為排行榜暢銷作家、小說陸續賣掉簡體及電視、電影版權、接踵而至的演講邀約、持續2005年每月出版至少一本的驚人紀錄……

然而在風光的背後,九把刀母卻於此時發現自己得了急性脊髓性白血病,母親的病情打亂了九把刀全家人的生活步調,從一家三兄弟輪班的醫院照料時間,九把刀重新回顧檢視與媽媽從小到大的點滴回憶,溫馨感人的照料過程,穿插九把刀的創作大事紀完整呈現,讀者不但可以從此書親身體會親情的可貴,也能分享九把刀創作成就的大事紀全紀錄。

三、佳句摘錄

「家其實是一個很自私的概念,表面上看起來大家都在分享愛,但卻是侷限在血緣關係或僅僅一個屋簷下個關懷,密集、壓縮、溫暖。這樣的「自私」並不壞,因為人要學會關心別人前,家的自私可以讓一個人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被愛、充滿愛。然後學會去愛人。」 「我一直覺得內疚是反省的必要情緒。「幸好我書唸的好,讓媽零晨早起有了回饋」這樣的自我安慰想法其實是推諉,非常惡魔。如果連內疚的罪都揹不起,怎麼談後悔?怎麼說真正的感激?」 「如果只有計畫,卻沒有「現在就開始的衝動」,就只能一直停留在計畫。」 「我很難想像淚要怎麼收止,也很難想像我是否會因失落過多而失卻大部分的感情。但這些失落都比不上無法滿足媽追求的幸福。所以我必須破繭。每個子女都該破繭。」 「寂寞是比傷心更難忍受的東西。傷心事爆發的、瞬間毀滅性的,寂寞則是長時間的靈魂消耗。」

四、心得感想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有別於其他作品裡更真實的九把刀,或者應該說他是柯景騰,那個為了媽媽生病奔波卻還拼命說笑話給媽媽聽的兒子。從母親生病開始,炸彈在柯家引爆。其中我印象非常深刻九把刀對於父親的大男人主義十分不滿,柯爸爸是個傳統的台灣爸爸,茶來張手、飯來張口,雖然是一家之主,但是所有的苦差都是媽媽一個人承擔。隨著小說在網路上連載,九把刀對於父親的怨氣越來越多,但是他並不是要指責自己的父親不對,或許是一種自省,畢竟在母親生病前,他從來沒有想過父親的行為是如何的不成熟。我回想自己的家庭記憶,的確,或許我們都得等到握在手裡的東西慢慢流失的時候,才懂得要珍惜好好的把握。這本書少了九把刀一貫的風格,沒有讓你熱血沸騰的劇情走向、也沒有精彩的對手戲名台詞讓你回味無窮,有的只是,他用他最擅長的方式:一個字一個字敲下他對母親的愛,以及他和自己的對話。平平淡淡的,但是充滿了溫暖。(玉家)

----Lily Franky﹝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一、作者簡介

1963年生於日本福岡縣,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

散文家、小說家、專欄作家、繪本作家、插畫家、藝術指導、設計師、詞曲作家、演員、無線電導航員、攝影家……等,擁有多種面貌,自由穿梭、活躍於各種領域之中。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是作者第一部長篇作品,本書的日文版裝幀也是出自這位多才多藝的作者之手。

二、本書摘要

為了生計,在小吃店工作的老媽, 從來不會叫我念書的老媽, 不曾對成績單發表什麼意見的老媽, 幾乎不會責罵我的老媽, 總是幫我買東西,從來不幫自己買的老媽, 只有我一個人吃飯,也會做好幾道菜的老媽, 為了讓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醃醬菜,總是定好鬧鐘半夜起床攪拌米糠的老媽, 明明手頭拮据,卻當場付出十幾萬現金買機車給我的老媽, 一直到得了胃癌的臨終,還拚命地用快不能動的嘴唇,不放棄地想在最後留一點什麼給我, 怕死後還要麻煩別人,預先為了自己的葬禮每月存3000塊錢的老媽……

這本以「母愛」為主題的小說,是Lily Franky第一本長篇小說,自2005年出版後即在日本大為熱賣,佳評如潮,銷售至今已破210萬冊。本書可說是作者前半生的自傳體小說,從小時三歲前與父親、母親一家三口共住的記憶,一直寫到母親罹患癌症至過世,用點點滴滴的生活紀錄側寫母親對兒子無盡的愛與關懷,全書行文令人笑中帶淚,文筆幽默感人。不僅寫母親的親情,也寫與阿嬤、外婆的祖孫之情,以及在那個物質不富裕的時代,兒時玩伴的父親對自己的關懷。

三、佳句摘錄

「貧窮卻知足才是富有,而且是真正的富有。有錢人如果時時害怕有一天會變成窮人,即使再富有,也像過冬一樣貧困。」 「孤獨,可以舒緩麻醉一個人的感傷;莫名的不安,是談論夢想時最必要的一道菜。一個人被孤獨折磨,帶著不安的心情活著的時候,其實是最無所懼的時候,是心靈最強韌的時候。」 「認為只要是不完美的,就全是假的;不是永遠的,就是幻覺的。可是,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永遠的東西。」 「希望在空中飛翔,可是就算實現了這個夢想,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幸福快樂。」 「媽媽完全沒提到他自己的事,指是拼了命要我加油。」

四、心得感想

《東京鐵塔》這部片我並不是第一次看,不過之前看的是日劇,並非電影,且看日劇的時間剛好是在高中要考大學那一段時間,時空背景跟主角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因此當時看更有感觸。影片最後令人非常的感動,從主角中間與母親的互動到最後睡在母親遺體的旁邊,我認為這都是在表達,不管我們年紀多大、多有成就、多成熟,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是小孩子,我自己本身即使到了現在,媽媽還是會打電話給我,問我在哪裡、吃飯了沒、衣服夠不夠多、騎車回家很危險,之類的話,從我爸媽離婚之後這樣的問答已經持續十幾個年載,未曾一變,有好幾次我都想對電話那頭說:「媽,我已經長大了,這些是我自己能顧…」,但是一想到媽媽會這樣問的原因,乃自於對我的關心,就說不出口。我想我媽媽也是這樣吧,對他而言我永遠都是個小孩,一個對而言非常重要的小孩。(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