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偏好

出自KMU Wiki

在2009年4月29日 (三) 14:15由9514047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風險偏好

風險偏好定義

不同研究對風險偏好的相關定義,有以下學者曾提出看法:

一、Litwin and Stringer(1968)認為,風險偏好代表一個人感到服務機構及工作上所具有冒險及挑戰性的程度;亦即組織的特性是偏重於冒險行為,或是偏重於安全保守(轉引自許士軍,1972)。
二、吳秉恩(1993)認為,風險取向是指決策者承擔風險的意願,這種承擔風險或規避的意願,將影響對時間的知覺、情報知覺的程度。承擔風險的經理人,決策比較迅速,所用情報較少,反之則否。
三、Robbins(1991)的研究顯示,所謂冒險傾向是指「每個人碰運氣的意願不同」,當危險來臨時由個體選擇承擔危險或逃避危險的傾向,可用來預測個體作決策的時間有多長。高冒險傾向的管理人員比低冒險傾向的管理人員決策較迅速。在股票公司裡,高冒險傾向者的工作表現較好,因為這種工作要求個體迅速作決策。
四、黃洲煌(2000)的研究中指出,風險偏好取向指的是員工承擔風險的傾向。高風險偏好的人決策比較迅速,所用的情報較少,而組織中的成員普遍規避風險,但是在個體之間也存在差異,因此,員工的績效完全視工作的性質是否適合該特性而定。
五、許雅棣(2001)的研究認為,風險偏好取向指的是員工承擔風險的傾向,根據研究顯示,高風險偏好者,決策比較迅速,不需太多的資訊,故適合某些高風險的工作,如股票投資;若傾向低風險者,則適合會計等須仔細考慮的工作。
六、杜梅明(2005)認為風險偏好是指個人的冒險傾向,當面臨不確定性的情境時,個體所選擇承擔危險或規避危險的意願。

綜合以上研究觀點,風險偏好是個體願意承擔風險的傾向。

學者 風險偏好定義
Litwin and Stringer(1968) 一個人具有冒險及挑戰性的程度
吳秉恩(1986) 風險取向是指決策者承擔風險的意願
Robbins(1991) 冒險傾向是指「每個人碰運氣的意願不同」,個體選擇承擔危險或逃避危險的傾向
黃洲煌(2000) 風險偏好取向指的是承擔風險的傾向
許雅棣(2001) 風險偏好取向指的是承擔風險的傾向
杜梅明 (2005) 風險偏好是指個人的冒險傾向,當面臨不確定性的情境時,個體所選擇承擔危險或規避危險的意願。

Farley (2000)依風險偏好程度不同將受測者分成兩類,一類是風險偏好程度高者,另一類則是風險偏好程度低者。風險偏好高者會為了追求更大的報酬機會而願意承擔較大的風險,決策較為迅速,願意在股票市場大進大出,在投資上較重視短線操作,屬於較積極的投資人。而風險偏好程度低者則重視風險的最小化,寧可獲取較少的利潤,也不願意冒較大的風險,決策較慢,追求操作的安全與穩定性,較重視公司的信用及風險評估,投資目標的選擇傾向於風險性低的績優股,並且會有較長的持股期間,屬於較保守的投資人。

在簡明輝(2007)組織行為一書中提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想去碰碰運氣的意圖,此一風險承擔或規避的傾向,會影響經理人要多少時間去做一項決策,以及在做抉擇前,要搜集多少資訊。有研究指出高度風險偏好的在做決策或是相關政策擬定時所花的時間比較少,但所做出的決策之正確的程度或是品質並不會比較差。每一個個人風險偏好的程度不一樣,配合不同工作性質所要求的風險傾向,較能充分發揮員工的能力與提升工作滿意度。例如證券代理商的股票操盤工作。因為必須迅速下決策。比較適合高風險偏好的人擔任;而如審計會計工作,則由心態保守的低風險偏好者來擔任較適合。


案例一

低風險---肝切片檢查

身為醫學大學的學生,風險評估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當人命關天時風險高或風險低往往成為拯救一個病人的關鍵。在此特別針對低風險方便加以解說加上親身經歷:

許多人聽到肝臟切片時,往往會嚇一跳,想說”慘啦!要割下一片肝去做檢查,那是很嚴重的事耶!”因此很多肝切片檢查,往往在病人的恐懼下,而沒有接受,也因此錯過的肝炎的診斷黃金期,而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其實,就肝切片檢來說,是一項低風險性的檢查,以下將加以說明:

肝穿刺切片檢查也稱「肝生檢」就是從肝臟取得一小塊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以便對肝臟疾病做進一步的評估及了解。最常在急慢性肝炎施行,亦在肝腫瘤及先天性疾病施行。切片結果亦是判斷病人的預後及是否須要積極治療之根據。一般肝穿刺切片檢查為經皮直接穿刺肝臟,在超音波定位,找出避過膽囊及大血管等之適當的位置及路徑。在皮下局部麻醉後切開皮膚,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取得一小段肝組織。通常這塊組織大約2~3公分長,寬約1-2mm,大約只佔肝臟重量的五萬分之一。根據大規模的調查顯示其可能的死亡率只有萬分之一,可說是相當罕見。而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大約百分之六十在前2個小時,百分之九十六在做完24小時就發生。因此若有併發症產生,大部份在觀察期間就可以被發現。

因此,一項死亡率只有萬分之一的檢查,在風險評估上,算是非常低風險的!一項低風險的檢查,只要是必要,醫生應該都要說服病患接受,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期!



案例二

【經濟日報2009-01-04】危機入市 巴菲特投資200億美元

去年全球股市慘跌,跌幅多則七成少則四成,但「奧瑪哈先知」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卻積極進場逢低承接,一年來投資超過200億美元。 2008年初,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現金部位超過440億美元,因為巴菲特在之前的十年間幾乎找不到價格合理的投資目標,期間最受矚目的是在2006年以4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金屬工具製造商Iscar Metalwoking八成股權。 不過,去年金融海嘯肆虐,巴菲特卻頻頻出手。至去年9月底止,波克夏現金部位降至334億美元。

波克夏3月以45億美元買下Marmon控股公司六成股權;7 月投資30億美元買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可轉換優先股;另外砸了63億美元,投資箭牌公司(Wrigley)的次級債與優先股。

不僅如此,波克夏還出價47億美元收購星座能源集團(Constellation Energy),並投資10億美元於該公司的可轉換債,雖然這樁交易最後破局,巴菲特仍獲近6億美元補償,內含解約金。另外,在金融海嘯最風聲鶴唳的當口,波克夏共投資奇異(GE)與高盛80億美元。

不過,巴菲特並非每筆交易都占便宜。波克夏9月同意投資高盛優先股50億美元,另有權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收購50億美元普通股,但後來高盛股價大跌30%,如今已跌破90美元。

金融海嘯導致波克夏A股去年大跌逾30%,但巴菲特不在意,仍看好美國長期經濟展望。



案例三

這半年多來,某某政治人物貪污的負面新聞沸沸揚揚,往往一佔就是一整頁的報紙頭版,或是用去半小時的新聞來報導。姑且不論事實真相與否,單就假設的可能來討論時,就很符合高風險偏好的代表。我們就這件政治新聞來探討這件事情對於主角的風險何在?主角因其個人慾望及政治利益而挪用不合法或是不被社會道德所能接受的金錢,短時間內確實造就人無與倫比的財富與驚人的權利,它所得到的錢財的確讓人眼花撩亂,動輒上億;然而它所要面對的極高風險,可能是波及家人、親戚、朋友,以及自身的牢獄之災!只因為主角自身對於錢財的渴望而耗盡了無數的社會成本、時間。這樣的因果呼應就是高風險最佳的代表。

高風險偏好的因: 高風險偏好的果:
一時的衝動

個人的利益

組織的利益

個人的喜好

貪求速成的結果

盲目的追求理想

過度對於金錢的執著

對於社會道德或是知識的缺乏

自我意識過盛

組織的存亡

社會相對應的成本付出

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法律的制裁

身體上的苦痛

心靈上的折磨

信用的破產

親朋好友生活受到波及

得到的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案例四

在奇摩或是GOOGLE上搜尋「低風險」。青一色幾乎都是有關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下面是一則新聞:

許多人一聽到有某個認識的年輕人從學校畢業了,總會習慣問:「他在哪一家公司上班?做什麼?」大家習於把一個年輕人的職涯,想像成在同一家公司裡面,沿著單一種職業內容的直線式路徑發展。但是,這種「畢業→公司→上班→升遷→退休」的傳統觀念,已經與目前的產業及就業環境脫節。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洪流中,產業與工作都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在新陳代謝與國際轉移。面對這種客觀環境,「能力資產組合式的職涯」(portfolio career) 應當是一種更為務實的觀念。

portfolio這個字起源於財富管理中的資產組合觀念。簡單地說,在管理個人財富時,我們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要把「高報酬、高風險」與「低報酬、低風險」的多樣化資產組合在一起,以兼顧「合理報酬」與「風險管理」的需求。同樣地,在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就業環境中,如果我們在發展自己能力時,將所有的人力資本投資,都押注在「單一公司、單一職業」上面,固然可能藉由高度專業化而獲得高報酬,但背後也隱藏著極高風險。相對地,如果一個年輕人的「能力資產組合」是多樣化的,不只具有高度專業化的能力(比如說,專門適用於某個特定產業、企業、產品的知識與技術),也具備其他容易轉換的「通用型能力」(例如說,外語溝通能力、商業管理知識、服務行銷能力等),就能大幅提升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



案例五



案例六



案例七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