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謬思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3年5月9日 (四) 11:26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
(四、心得感想)
←上一個
在2013年5月9日 (四) 11:29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
(一、作者簡介)
下一個→
第140行: 第140行:
*醫學二 高學鑫 *醫學二 高學鑫
:         其實,在這次的讀書會中,讓我見識到了許多先前不曾探究過的社會學理論,也初次發覺社會學可以是如此的鮮活有趣。我本身是屬於思緒會跳躍的人,不大喜愛被框架限於理論的制式化中,但我發現,在成老師的帶領之下,竟可以讓社會學如此的生活化,以致運用於周遭的事物上。舉個例子來說,我依稀記得在某次的讀書會討論中,我提出了一個和書本比較沒有直接關連的例子問老師:為什麼高雄市的交通品質跟台南市比較起來明顯感覺有差異呢?也就是高雄市行車的車況大體上略差於台南市呢?在我問完問題後,馬上又自己回答:是因為高雄人的民族性情帶點野性嗎?以至於在行車上略顯兇猛?只見老師沉思了一會兒,沒有立刻反駁我的自問自答。她娓娓的道來:社會上所看到的一個現象,並非單單只是因為一個事件所引起的,可以是由許多面向所造成的。就你的這個例子來說明好了,你想想看,台南跟高雄在都市的人口密度上本來就不同了,還有台南是古都,在道路的規劃上並不是十分的完整,所以在路況的呈現上也就不比高雄,南臺灣的重鎮,的道路來的寬敞筆直。又在此時,可以再討論到交通相關單位在相關號誌設計上的差異,台南的紅綠燈和高雄相較之下,在相同距離的道路,高雄的紅綠燈明顯多於台南。這造成了用路人有時候在等紅綠燈的心態上會產生不耐煩的狀態,自然而然地,就容易因為耐不住等待的性子,而闖了紅燈,有頗高的機率會發生交通意外事故。從以上我這突發綺想的例子,到老師運用到社會學理論精闢的剖析與闡述,讓我深深體會到原來社會學也是可以如此的生活化! :         其實,在這次的讀書會中,讓我見識到了許多先前不曾探究過的社會學理論,也初次發覺社會學可以是如此的鮮活有趣。我本身是屬於思緒會跳躍的人,不大喜愛被框架限於理論的制式化中,但我發現,在成老師的帶領之下,竟可以讓社會學如此的生活化,以致運用於周遭的事物上。舉個例子來說,我依稀記得在某次的讀書會討論中,我提出了一個和書本比較沒有直接關連的例子問老師:為什麼高雄市的交通品質跟台南市比較起來明顯感覺有差異呢?也就是高雄市行車的車況大體上略差於台南市呢?在我問完問題後,馬上又自己回答:是因為高雄人的民族性情帶點野性嗎?以至於在行車上略顯兇猛?只見老師沉思了一會兒,沒有立刻反駁我的自問自答。她娓娓的道來:社會上所看到的一個現象,並非單單只是因為一個事件所引起的,可以是由許多面向所造成的。就你的這個例子來說明好了,你想想看,台南跟高雄在都市的人口密度上本來就不同了,還有台南是古都,在道路的規劃上並不是十分的完整,所以在路況的呈現上也就不比高雄,南臺灣的重鎮,的道路來的寬敞筆直。又在此時,可以再討論到交通相關單位在相關號誌設計上的差異,台南的紅綠燈和高雄相較之下,在相同距離的道路,高雄的紅綠燈明顯多於台南。這造成了用路人有時候在等紅綠燈的心態上會產生不耐煩的狀態,自然而然地,就容易因為耐不住等待的性子,而闖了紅燈,有頗高的機率會發生交通意外事故。從以上我這突發綺想的例子,到老師運用到社會學理論精闢的剖析與闡述,讓我深深體會到原來社會學也是可以如此的生活化!
 +== 五、問題討論 ==
 +
 +第一次討論紀錄
 +*主題:第一章、第二章

在2013年5月9日 (四) 11:29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一、作者簡介

亞倫.強森(AllanJohnson)是一名社會學家、作家,和訓練師/顧問。

任教於哈特福女子學院並於各大企業及大學擔任性別、多元化議題方面的工作。

主要著作包括

  • HumanArrangements:AnIntroductiontoSociology(McGraw-Hill,1995)
  • TheBlackwellDictionaryofSociology:AUser'sGuidetoSociologicalLanguage (Blackwell,1995)
  • TheGenderKnot:UnravelingOurPatriarchalLegacy

譯者:

  • 成令方:學歷:英國Essex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興趣: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工作和專業社會學。
  • 林鶴玲:學歷: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社會學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兩性、工作及資訊社會。
  • 吳嘉苓: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社會學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

二、本書摘要

第一章 <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這個社會存在著許多差異,而這些差異也促成了特權的產生。然而,面對這些不公不義,多數人卻選擇避而 不談,造成這些現象持續存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很多作家指出這是受到「個人主義」的影響,個人主義使得我們看待每件事都從個人的角度來思考, 以至於容易覺得社會問題都是個人人格缺陷造成的,而忽略了背後整個社會體制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單一的一棵樹,還要了解樹跟樹之間的關係,要看 到整片森林,才能開始真正了解這個社會。而社會體制又是如何影響一個人呢?那便是藉由「阻力」來達成!阻力代表了這個社會對一個人、一個角色的期待,代 表了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因此人往往會傾向於選擇阻力最小的一條路,當然其中也有人願意挑戰其他阻力較大的選擇,但有勇氣去衝撞體制的人畢竟是少數。人 們創造體制,體制影響人們,彼此的關係就是這樣息息相關。

第二章 <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每個社會皆有其文化,這是屬於這個社會的人們自己建構出的一個事實!這些文化包含了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 元素。非物質性的文化元素為符號、想法、價值觀......等等,我們運用這些符號與想法來賦予各個事物意義!由此可以了解,文化的目的就是賦予人們信念, 理解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又點出了一個新概念,人們常說眼見為憑,但倒過來說就變成了「我相信所以我看見!」,因為有了信念,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 ,才真正有了意義,對我們產生影響,而這些價值、信念為我們提供了選擇行動的方向,或者更進一步形成了規範,呼應到第一章,就是鋪設一條阻力最小的路!

第三章 <社會生活的結構>
         社會結構有兩層意義:第一,社會生活各層面中的社會關係如何安排,第二,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的分配。我們與 社會體系的聯繫──也就是一個人的「身分地位」,既是位置、也是佔據這個位置的人,若將這兩者混為一談,容易犯了企圖用各人因素來解釋社會現象的錯誤。當 我們佔有某個「身分」,它即提供了加諸在我們或關係人身上全套的信念、價值、態度、規範,並舖了一條「阻力最小的路」,影響我們的言談舉止、選擇及決定。 結構的概念是思考社會生活的工具,我們以此為開端,學習去了解結構與文化如何以彼此相關的方式形塑社會,以及個人如何參與在這所有環環相扣的過程中。

第四章 <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
         體系和人並非抽象地存在,而是活在物質生活空間的客體。物質空間的安排形塑了每個社會互動,生態體系是即是依 照一個特定的空間和生活其中的物種來定義的,而社會體系與生態體系也會深刻地互相影響,像我們說環境被破壞,通常指的是在文化價值體系中較重要者,然而生 態系統本身並不會去賦予價值,而是來自人類文化,這同時也是一種自大,認為人類有權定義環境。
         每種物種在生態系中佔有一定位置,稱為「區位」,和社會體系中的「身分地位」相似,在區位之中,物種各自有獨特 利用環境的方法,人類也是,但還要把組織生產工作的社會關係也置入其中。然而在過去漁獵採集社會中的集體共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已不復見。生產模式的改變也 造就了社會變遷的發生,資本主義即是催生官僚主義的契機之一。

第五章 <我們、它與社會互動>
         自我指出了我們、他人和社會體系的關連,當有了自我概念和群體自我概念後,我們便可以使用概念來思考自我;而為 了以自我的身分參與社會體系,我們找出自我和社會體系的關連。參與體系的關鍵在於「社會互動」:行為、舉止的區分。有義意基礎的舉止是行動,而行動是我們和 他人互動參與社會的基礎。
         文化在我們之間,也在我們之中,文化無所不在,讓我們不斷創造自我和社會生活;我們和文化之間不是全然獨立或被操 控的,而是創新隨興。我們做或不做某些社會真實都很重要,社會情境人們維持著的社會真實存在著,包括銀行飛機的氣氛設計、社會常識禮儀儀式、同性戀黑人的歧視 等等,我們形塑社會,社會也反過來形塑我們。

第六章 <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社會學不僅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引領我們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深刻體會各種層次的人類經驗。「我愛你」這 句話真正代表什麼意義?表演式語言力量驚人,可以作為溝通的橋梁外,還建構了社會關係,說出這話當下,我們創造、改造、翻轉我們與世界。為什麼美國投票率很低 ?政治體系和投票方式影響每張選票的力量,我們常常以冷漠的心理機制去看待低投票率,但若從社會學去看,一切明朗許多。貧窮為何存在?貧窮是個人也是社會問題 ,資本主義和公平正義的社會或許不相容,但我們仍要努力去挑戰,否則各種衝突會持續。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和社會體系有關連,要清楚區分出「 真正的我」很難,譬如「我相信我有靈魂,而我的靈魂不是社會產物」這個信念本身,便是文化的產物;社會學的實踐會不斷提醒我們,每件事都互有關係,社會生活的 每個層次,都有助於我們對感受和舉動有更深入的了解。社會學給我們美好的力量。

三、佳句摘錄

  • 第一章 <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1. 差異,不只意味著多樣而已。差異,還成為包含我群、排拒異己的基礎,用做獎勵這些人多一點,那些人少一點的理由,當成敬重這些人、但卻不把那些人當人看、甚至視而不見的原因。(p.8)
  2. 必須了解樹與樹之間的關係,才能明白森林之所以成為森林的原因。(p.13)
  3. 我們總是在一個比我們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參與著生活,如果我們要了解社會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對人類的影響,我們就必須了解那個大一點的世界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參與其中。(p.16)
  4. 最容易的選擇──雖然這種選擇未必輕鬆──就是從眾。(p.19)
  5. 社會生活並非僅是眾人個人特質與行為的累加結果,因為個人特質與行為也是參與種種社會體制形塑的。(p.27)
  6. 人不等同於社會體系,社會體系也並非就等同於一堆人,這意味著參與社會體系的人未必是好是壞,才能產生善終或惡果。(p.30)
  • 第二章 <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1. 用符號去建構真實,是人類之所以能成為人類的最重要關鍵。(p.39)
  2. 信念:「我相信,我就會看到」(p.43)
  3. 價值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因為種種價值為我們提供一個方法,以便在很多看起來都相似的事物間做選擇。(p.47)
  4. 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價值規劃出一條阻力最小的路,這形塑了人們怎麼參與社會體系。(p.52)
  5. 人們現在看到的與以前看到的相當不同,是因為現今性傾向的文化真實,與以前的不同。(p.54)
  6. 我經過越多的其他文化,我越意識到我自己的文化只是一個文化而已,事情往往不是只是如此,而是我的文化使它們變得如此。 (p.61)
  • 第三章 <社會生活的結構>
  1. 佔有某個位置的身分意義是:它讓我們和各個社會體系產生關連,提供了我們經歷、參與這些體制時,一條阻力最小的路。(p.87)
  2. 要演練社會學,必須要能跨越幾個社會生活發生的層次來思考:群體是如何與組織及社區發生關連的,組織和社區又如何和社會產生關連,社會與社會之間如何產生關連,以及個人如何參與在這所有環環相扣的過程中。(p.147)
  3. 如果我們想知道一個人會如何表現,行動的話,了解其身分位置,要比了解其個人特徵和意圖,來的有用的多。(p.103)
  4. 這種"不可以怎樣"就是一種阻力-一種社會後果-一種透過身分與角色而與體系共存的設計。這些"阻力"使我們不會選擇某些道路,而會走上另一條比較平順的路。(p.108)
  • 第四章 <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
  1.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只不過是另一種生命形式。我們繁殖、使用並消耗周圍的資源來生活,然後死亡。(p.156)
  2. 毀滅來自於有一個理想狀態的預設,這主要是文化創造出來的。(p.160)
  • 第五章 <我們、它與社會互動>
  1. 其實,他們真正認識的是我的各種身分所提供的阻力最小的路,以及我相當可能照著這條路走的事實。(p.152)
  2. 我們形塑了我們所參與的社會;我們身處的社會也同時反過來形塑我們。(p.171)
  3. 這就是表演式語言具表演性的原因:這些語言不只是呈現行為而已,這些語言根本就是一種有意義的行動。(p.175)
  4. 社會體系為我們鋪了許多最小阻力的路,但我們仍然是那個理解、解釋和選擇走哪條路的人。透過我們的選擇,社會體系對社會生活的形塑力量才得以被看見、才得以展現。但另一方面來說,雖然我們是以思考的、行動的個體活著,然而我們思想的組成元素以及我們行動所具有的意涵,唯有在與文化和社會結構有關連時才有意義。(p.178)
  5. 現今政治體系的設計,是為了其他與你利益大不相同的社群所設計的。(p.183)
  6. 貧窮不是自己冒出來,不是獨立存在的。貧窮是位於整體社會財富分配的尾端。(p.186)
  7. 自我的表演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它需要維持和經營,特別是當我們「沒有照著角色來」,或是當某人質疑我們的表演的時候,自我的表演更需要維持和經營。(p.190)
  8. 作為一個我們大家分享的創造性媒介,文化不是我們,但是文化也並不全然外在於我們。文化透過我們存在,我們也透過文化存在。文化在我們之間,也在我們之中。(p.195)
  9. 如果我一直在扮演一個與我所認為的我相矛盾的角色,那麼扮演那個角色的人也仍然是我,而且這個我,和那個拒絕承認這是"真實的我"的我,兩者都一樣是真實的"我"。(p.193)
  • 第六章 <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1. 把社會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實踐方式,影響我們深遠。我們越實踐社會學,越會注意到暗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假設與理解。這種種假設與理解,其實鮮少直接說出,即使說出來也很隱晦,但是這卻強力地形塑我們理解社會現象的觀點、決定我們的感受、影響我們的行為。(p.208)

四、心得感想

  • 醫學三 張喬雅
         這是我第一次看社會學的書,以前一直覺得社會學艱澀難懂、理論無聊,甚至是對社會學定義一無所知,這本淺顯易懂又發人深省的入門書,帶領讀者一窺社會學到底在做什麼。
         身在分工繁複精細的現今社會,小自日常起居、大至國家天下事,無一不與社會息息相關,而許多我們看似與自身無關的現象或制度,是實實在在的影響我們。我們太容易以個人主義或是「冷漠的心理機制」去解釋一切,偏頗而忽略許多環環相扣的大社會環境影響;「見樹又見林」讓我們用更寬廣的思考去看待世界,能給我們更大的力量去選擇、改變、創造。
        書本的力量有多大?見樹又見林開啟了另一扇窗,而我們可以再去闢建更多道門,使世界更美好,我想這是書本最微言大義之處。
  • 醫學三 楊庚瑾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閱讀並討論社會學。以往總覺得社會學艱澀難懂,但一方面《見樹又見林》這本書以淺白且帶入生活經驗的方式提供我們思考的架構,一方面在老師的分享式的帶領下,同學之間多角度的延伸、發想,讓收穫比想像中多很多。對自己而言,讀書會中講述想法的同時,也重新將書中獲得的概念與腦中既有想法結合統整,整理出清晰的思絡。
         獨「閱」樂不如眾「閱」樂,這是我參加了讀書會以後切身的體會!
  • 醫學二 陳冠維
         見樹又見林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顛覆了很多以前的想法!尤其是個人主義方面的論述,其實很多的社會現象都是整個社會體制之下必然的產物,若是以個人主義式的思考來看待這些事情,便會忽略掉很多的細節,而找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以至於我們往往做出治標不治本的決定。藉由這本書,我們可以再一次地檢視存在這個社會上、我們的生活周遭的各種不公不義,並重新思考這些社會現象的起因,試著改變自己的想法,好好地了解這個我們自己所建構出的社會。
         讀書會,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從大家輕鬆的分享交流中,我們可以互相學習、交換彼此的意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看不到的東西!經過彼此的激盪之後,一本書又精采了幾分,我想,這就是大家一起讀書跟自己讀一本書最大的差別!
         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我在這次的活動中真的可以說是獲益良多!將書中提到的概念與最近發生的社會事件作結合;當身邊遇到的疑問與書中的理論產生共鳴。透過與老師和同學的對話,聽到了很多新穎的觀點,獲得了許多有趣的新知。也許這次播下的種子不會馬上萌芽,但相信它會有結果的一天,從自己開始,影響更多人來關心這個社會,讓社會朝更好的方向邁進!
  • 醫學三 沈姵妏
         很開心我加入了這次讀書會。在讀書的時候,我就像是蚌,任由書的海洋將我包圍,然後將心底的沙慢慢磨成珍珠。但,這樣仍不夠,最好大家的珍珠能互相欣賞把玩,見見大家在同樣的一片海洋裡發現的不同風景。而讀書會正是這樣的一個管道,每次結束後都滿載而歸,正也是它迷人之處,讓我每次都期待。
         這次讀的書:見樹又見林,是本淺顯易懂又跟生活緊密結合的好書。正如書的封面所說的:社會學做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他引領我去看去想,然後我期許這些能在我心中發芽,有天化成行動。
  • 醫學三 黃芷彤
         生活在一個以資本主義為核心價值的社會中,長期以來我們受到了功利主義及個人主義的潛移默化,使得我們常常在思考問題時,不容易跳脫出「個人」,以一個「體系」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參加這個讀書會所研讀的<見樹又見林>正是一本社會學入門的書籍,過去的我從未想過社會學原來如此有趣,也才發現原來思想影響一個人甚至一個社會如此的深遠,如果我從未接觸過社會學,我將以一種單一思維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上的問題,而社會學所討論的是超過個人之上的結構,讓我在心中直入了這些不同以往的想法之後,在看到社會新聞時,腦中冒出了與過去不同的批判方式。
         參加讀書會不僅讓自己更有閱讀的動力,透過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與其他成員互相交流,讓自己在表達的過程中有更深一層的思考,因為想法要轉化成他人能夠清楚理解的語言,也需要一番整理。而我很謝謝有一群願意一起投入這個讀書會的同學和一位擁有豐富生命經驗的老師,一起對於社會學這個對我們來說略為陌生的領域進行探索。希望自己有一天真的能夠將這些埋在心中的小思想萌發成為改變社會的具體行動,猶如書上封面所寫的:「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 醫學三 施昱如
         很開心因為讀了書擁有思考的習慣,而去閱讀更多書籍的循環。思考的過程是重要的,因為那是一種看待世界、事情的方式,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意識,意識的產生或許會伴隨著如憂慮、徬徨等情緒的反應,但當這些平息後,就有如芙蓉出水,會感受到思路的明澈與方向,這也逐漸地形塑成自我。
         當你知道問題的發生源自於哪裡,整個結構、文化和大環境,很多事件的發生便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根源,但同時也感到焦躁,因為知道少數人的困難,因為知道體制改變的不易,因為社會實踐畢竟不是條阻力最小的路。
         不公平的事情天天都在發生,解決問題的路是漫長而辛苦的,但這也是自己的選擇。因為想看到更多人因為意識與為之努力而過的更好、權益與資源的分配更合理,因為相信世界可以一點一點改變而更美好。
         我相信讀書是可以改變世界的,我也相信如果以馬斯洛的三角塔來分析讀書的滿足感我認為其至少滿足了上面三項:其一、社交需求(愛與歸屬),在讀書會中可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談論平常不會與人談論的議題,在這中間找到群體的歸屬感;其二、尊重需求,一人一言,言言等值,不會因為性別、族群、背景發言而有所不同,每一句話都是受到重視的。其三、自我實現,讀書與討論是充滿挑戰與樂趣的,在這之間慢慢地獲得成就感,並讓生活更充實,讓生命更有意義。歡迎大家加入讀書會!
  • 醫學二 鄭琬霖
         很多人說,讀書會就是個讓大家腦力激盪的地方。I agree.
         我喜歡探究表層下的東西,就像是一個新世界一樣令人好奇,只可惜我不習慣找資料,而是喜歡一個人思考,閉門造車。而讀書會像是個懶人包,我不用花費心思找那麼多資料,因為每個人的腦子都是一個不同的資料庫,而且又能知道其他不同的想法。每次參加讀書會,都有種血液被加熱的感覺,因為我們討論的不只是風花雪月,而是很多社會議題,那些看聽起來很深奧很遙遠的東西忽然讓我覺得,其實很貼近我的生活,這種貼近讓我有種想要參與他的衝動。
         我很喜歡這個讀書會,因為它讓我體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存在,並且擁有改造他的能力及使命。
  • 醫學二 高學鑫
         其實,在這次的讀書會中,讓我見識到了許多先前不曾探究過的社會學理論,也初次發覺社會學可以是如此的鮮活有趣。我本身是屬於思緒會跳躍的人,不大喜愛被框架限於理論的制式化中,但我發現,在成老師的帶領之下,竟可以讓社會學如此的生活化,以致運用於周遭的事物上。舉個例子來說,我依稀記得在某次的讀書會討論中,我提出了一個和書本比較沒有直接關連的例子問老師:為什麼高雄市的交通品質跟台南市比較起來明顯感覺有差異呢?也就是高雄市行車的車況大體上略差於台南市呢?在我問完問題後,馬上又自己回答:是因為高雄人的民族性情帶點野性嗎?以至於在行車上略顯兇猛?只見老師沉思了一會兒,沒有立刻反駁我的自問自答。她娓娓的道來:社會上所看到的一個現象,並非單單只是因為一個事件所引起的,可以是由許多面向所造成的。就你的這個例子來說明好了,你想想看,台南跟高雄在都市的人口密度上本來就不同了,還有台南是古都,在道路的規劃上並不是十分的完整,所以在路況的呈現上也就不比高雄,南臺灣的重鎮,的道路來的寬敞筆直。又在此時,可以再討論到交通相關單位在相關號誌設計上的差異,台南的紅綠燈和高雄相較之下,在相同距離的道路,高雄的紅綠燈明顯多於台南。這造成了用路人有時候在等紅綠燈的心態上會產生不耐煩的狀態,自然而然地,就容易因為耐不住等待的性子,而闖了紅燈,有頗高的機率會發生交通意外事故。從以上我這突發綺想的例子,到老師運用到社會學理論精闢的剖析與闡述,讓我深深體會到原來社會學也是可以如此的生活化!

五、問題討論

第一次討論紀錄

  • 主題:第一章、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