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謬思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13年5月9日 (四) 10:03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 一、作者簡介 = 亞倫.強森(AllanJohnson)是一名社會學家、作家,和訓練師/顧問。 任教於哈特福女子學院並於各大企業及大學擔任性別、...)
←上一個
在2013年5月9日 (四) 10:12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Shadow062010 (對話 | 貢獻)
(一、作者簡介)
下一個→
第7行: 第7行:
TheBlackwellDictionaryofSociology:AUser'sGuidetoSociologicalLanguage (Blackwell,1995); TheBlackwellDictionaryofSociology:AUser'sGuidetoSociologicalLanguage (Blackwell,1995);
TheGenderKnot:UnravelingOurPatriarchalLegacy TheGenderKnot:UnravelingOurPatriarchalLegacy
 +
 +譯者:
 +
 +1. 成令方:學歷:英國Essex大學社會學博士。
 +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興趣: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工作和專業社會學。
 +
 +2. 林鶴玲:學歷: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社會學博士。
 + 經歷: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兩性、工作及資訊社會。
 +
 +3. 吳嘉苓: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社會學博士。
 + 經歷: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
 +
 +== 二、本書摘要 ==
 +第一章 <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
 +這個社會存在著許多差異,而這些差異也促成了特權的產生。然而,面對這些不公不義,多數人卻選擇避而不談,造成這些現象持續存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
 +很多作家指出這是受到「個人主義」的影響,個人主義使得我們看待每件事都從個人的角度來思考,以至於容易覺得社會問題都是個人人格缺陷造成的,而忽略了背後
 +整個社會體制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單一的一棵樹,還要了解樹跟樹之間的關係,要看到整片森林,才能開始真正了解這個社會。而社會體制又是如何影響一個
 +人呢?那便是藉由「阻力」來達成!阻力代表了這個社會對一個人、一個角色的期待,代表了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因此人往往會傾向於選擇阻力最小的一條路,當然其中
 +也有人願意挑戰其他阻力較大的選擇,但有勇氣去衝撞體制的人畢竟是少數。人們創造體制,體制影響人們,彼此的關係就是這樣息息相關。
 +
 +第二章 <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
 +每個社會皆有其文化,這是屬於這個社會的人們自己建構出的一個事實!這些文化包含了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元素。非物質性的文化元素為符號、想法、價值觀......
 +等等,我們運用這些符號與想法來賦予各個事物意義!由此可以了解,文化的目的就是賦予人們信念,理解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又點出了一個新概念,人們常說
 +眼見為憑,但倒過來說就變成了「我相信所以我看見!」,因為有了信念,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才真正有了意義,對我們產生影響,而這些價值、信念為我們提供
 +了選擇行動的方向,或者更進一步形成了規範,呼應到第一章,就是鋪設一條阻力最小的路!
 +
 +第三章 <社會生活的結構>
 +
 +社會結構有兩層意義:第一,社會生活各層面中的社會關係如何安排,第二,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的分配。我們與社會體系的聯繫──也就是一個人的「身分地位」,既
 +是位置、也是佔據這個位置的人,若將這兩者混為一談,容易犯了企圖用各人因素來解釋社會現象的錯誤。當我們佔有某個「身分」,它即提供了加諸在我們或關係人
 +身上全套的信念、價值、態度、規範,並舖了一條「阻力最小的路」,影響我們的言談舉止、選擇及決定。
 +結構的概念是思考社會生活的工具,我們以此為開端,學習去了解結構與文化如何以彼此相關的方式形塑社會,以及個人如何參與在這所有環環相扣的過程中。
 +
 +第四章 <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
 +
 +體系和人並非抽象地存在,而是活在物質生活空間的客體。物質空間的安排形塑了每個社會互動,生態體系是即是依照一個特定的空間和生活其中的物種來定義的,而社
 +會體系與生態體系也會深刻地互相影響,像我們說環境被破壞,通常指的是在文化價值體系中較重要者,然而生態系統本身並不會去賦予價值,而是來自人類文化,這同
 +時也是一種自大,認為人類有權定義環境。
 +每種物種在生態系中佔有一定位置,稱為「區位」,和社會體系中的「身分地位」相似,在區位之中,物種各自有獨特利用環境的方法,人類也是,但還要把組織生產工
 +作的社會關係也置入其中。然而在過去漁獵採集社會中的集體共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已不復見。生產模式的改變也造就了社會變遷的發生,資本主義即是催生官僚主義
 +的契機之一。
 +
 +第五章 <我們、它與社會互動>
 +自我指出了我們、他人和社會體系的關連,當有了自我概念和群體自我概念後,我們便可以使用概念來思考自我;而為了以自我的身分參與社會體系,我們找出自我和社會
 +體系的關連。參與體系的關鍵在於「社會互動」:行為、舉止的區分。有義意基礎的舉止是行動,而行動是我們和他人互動參與社會的基礎。
 +文化在我們之間,也在我們之中,文化無所不在,讓我們不斷創造自我和社會生活;我們和文化之間不是全然獨立或被操控的,而是創新隨興。我們做或不做某些社會真實
 +都很重要,社會情境人們維持著的社會真實存在著,包括銀行飛機的氣氛設計、社會常識禮儀儀式、同性戀黑人的歧視等等,我們形塑社會,社會也反過來形塑我們。
 +
 +第六章 <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
 +社會學不僅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引領我們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深刻體會各種層次的人類經驗。「我愛你」這句話真正代表什麼意義?表演式語言力量驚人,可以作
 +為溝通的橋梁外,還建構了社會關係,說出這話當下,我們創造、改造、翻轉我們與世界。為什麼美國投票率很低?政治體系和投票方式影響每張選票的力量,我們常常以冷漠
 +的心理機制去看待低投票率,但若從社會學去看,一切明朗許多。貧窮為何存在?貧窮是個人也是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和公平正義的社會或許不相容,但我們仍要努力去挑戰,
 +否則各種衝突會持續。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和社會體系有關連,要清楚區分出「真正的我」很難,譬如「我相信我有靈魂,而我的靈魂不是社會產物」這個
 +信念本身,便是文化的產物;社會學的實踐會不斷提醒我們,每件事都互有關係,社會生活的每個層次,都有助於我們對感受和舉動有更深入的了解。社會學給我們美好的力量。

在2013年5月9日 (四) 10:12所做的修訂版本

一、作者簡介

亞倫.強森(AllanJohnson)是一名社會學家、作家,和訓練師/顧問。

任教於哈特福女子學院並於各大企業及大學擔任性別、多元化議題方面的工作。

主要著作包括HumanArrangements:AnIntroductiontoSociology(McGraw-Hill,1995); TheBlackwellDictionaryofSociology:AUser'sGuidetoSociologicalLanguage (Blackwell,1995); TheGenderKnot:UnravelingOurPatriarchalLegacy

譯者:

1. 成令方:學歷:英國Essex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興趣: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工作和專業社會學。

2. 林鶴玲:學歷: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社會學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兩性、工作及資訊社會。

3. 吳嘉苓: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社會學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

二、本書摘要

第一章 <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這個社會存在著許多差異,而這些差異也促成了特權的產生。然而,面對這些不公不義,多數人卻選擇避而不談,造成這些現象持續存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 很多作家指出這是受到「個人主義」的影響,個人主義使得我們看待每件事都從個人的角度來思考,以至於容易覺得社會問題都是個人人格缺陷造成的,而忽略了背後 整個社會體制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單一的一棵樹,還要了解樹跟樹之間的關係,要看到整片森林,才能開始真正了解這個社會。而社會體制又是如何影響一個 人呢?那便是藉由「阻力」來達成!阻力代表了這個社會對一個人、一個角色的期待,代表了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因此人往往會傾向於選擇阻力最小的一條路,當然其中 也有人願意挑戰其他阻力較大的選擇,但有勇氣去衝撞體制的人畢竟是少數。人們創造體制,體制影響人們,彼此的關係就是這樣息息相關。

第二章 <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每個社會皆有其文化,這是屬於這個社會的人們自己建構出的一個事實!這些文化包含了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元素。非物質性的文化元素為符號、想法、價值觀...... 等等,我們運用這些符號與想法來賦予各個事物意義!由此可以了解,文化的目的就是賦予人們信念,理解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又點出了一個新概念,人們常說 眼見為憑,但倒過來說就變成了「我相信所以我看見!」,因為有了信念,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才真正有了意義,對我們產生影響,而這些價值、信念為我們提供 了選擇行動的方向,或者更進一步形成了規範,呼應到第一章,就是鋪設一條阻力最小的路!

第三章 <社會生活的結構>

社會結構有兩層意義:第一,社會生活各層面中的社會關係如何安排,第二,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的分配。我們與社會體系的聯繫──也就是一個人的「身分地位」,既 是位置、也是佔據這個位置的人,若將這兩者混為一談,容易犯了企圖用各人因素來解釋社會現象的錯誤。當我們佔有某個「身分」,它即提供了加諸在我們或關係人 身上全套的信念、價值、態度、規範,並舖了一條「阻力最小的路」,影響我們的言談舉止、選擇及決定。 結構的概念是思考社會生活的工具,我們以此為開端,學習去了解結構與文化如何以彼此相關的方式形塑社會,以及個人如何參與在這所有環環相扣的過程中。

第四章 <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

體系和人並非抽象地存在,而是活在物質生活空間的客體。物質空間的安排形塑了每個社會互動,生態體系是即是依照一個特定的空間和生活其中的物種來定義的,而社 會體系與生態體系也會深刻地互相影響,像我們說環境被破壞,通常指的是在文化價值體系中較重要者,然而生態系統本身並不會去賦予價值,而是來自人類文化,這同 時也是一種自大,認為人類有權定義環境。 每種物種在生態系中佔有一定位置,稱為「區位」,和社會體系中的「身分地位」相似,在區位之中,物種各自有獨特利用環境的方法,人類也是,但還要把組織生產工 作的社會關係也置入其中。然而在過去漁獵採集社會中的集體共享,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已不復見。生產模式的改變也造就了社會變遷的發生,資本主義即是催生官僚主義 的契機之一。

第五章 <我們、它與社會互動> 自我指出了我們、他人和社會體系的關連,當有了自我概念和群體自我概念後,我們便可以使用概念來思考自我;而為了以自我的身分參與社會體系,我們找出自我和社會 體系的關連。參與體系的關鍵在於「社會互動」:行為、舉止的區分。有義意基礎的舉止是行動,而行動是我們和他人互動參與社會的基礎。 文化在我們之間,也在我們之中,文化無所不在,讓我們不斷創造自我和社會生活;我們和文化之間不是全然獨立或被操控的,而是創新隨興。我們做或不做某些社會真實 都很重要,社會情境人們維持著的社會真實存在著,包括銀行飛機的氣氛設計、社會常識禮儀儀式、同性戀黑人的歧視等等,我們形塑社會,社會也反過來形塑我們。

第六章 <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社會學不僅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引領我們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深刻體會各種層次的人類經驗。「我愛你」這句話真正代表什麼意義?表演式語言力量驚人,可以作 為溝通的橋梁外,還建構了社會關係,說出這話當下,我們創造、改造、翻轉我們與世界。為什麼美國投票率很低?政治體系和投票方式影響每張選票的力量,我們常常以冷漠 的心理機制去看待低投票率,但若從社會學去看,一切明朗許多。貧窮為何存在?貧窮是個人也是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和公平正義的社會或許不相容,但我們仍要努力去挑戰, 否則各種衝突會持續。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和社會體系有關連,要清楚區分出「真正的我」很難,譬如「我相信我有靈魂,而我的靈魂不是社會產物」這個 信念本身,便是文化的產物;社會學的實踐會不斷提醒我們,每件事都互有關係,社會生活的每個層次,都有助於我們對感受和舉動有更深入的了解。社會學給我們美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