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大牙組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08年5月25日 (日) 01:24由Liveevil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 讀書會 紀錄表
編 號: (由審核單位填寫)
讀 書 會 名 稱:心實活動組 讀書會 聯絡人 何怡萱


(1) 97 年 11 月 20日  17 時 30 分/ 21 時 50分
討論實驗方向 1.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全家交誼廳 何怡萱、許朝詠、蔡宜均、吳雲湘、余彬、沈淑敏

(2 )時 間 主 題 書(篇)名 導 讀 人
97 年 11 月 26日  18 時 30 分/ 22 時 00分
討論實驗方向 1. Psychology And Life 2. 心理學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全家交誼廳 何怡萱、許朝詠、蔡宜均、吳雲湘、余彬、沈淑敏

(3) 時 間 主 題 書(篇)名 導 讀 人
97年 12 月 4日 19 時00 分/ 23 時 40分

討論實驗方向 Salience from feature contrast: temporal properties of saliency mechanisms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全家交誼廳 何怡萱、許朝詠、蔡宜均、吳雲湘、余彬、沈淑敏

(4) 97年 12 月 14 日  15 時 00 分/ 20 時 40分 
設計實驗架構 Involuntary covert orienting is contingent on attentional control settings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全家交誼廳 何怡萱、許朝詠、蔡宜均、吳雲湘、余彬、沈淑敏

(5)97年 12 月 26 日  6 時 00 分/ 20 時 40分 
設計實驗架構 Stimulus-driven and Goal-driven control over visual selection 余彬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全家交誼廳 何怡萱、許朝詠、蔡宜均、吳雲湘、余彬、沈淑敏

(6) 98 年 1月 1日  12 時 00 分/ 18 時 30分 
設計實驗架構 Stimulus-driven and Goal-driven control over visual selection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全家交誼廳 何怡萱、許朝詠、蔡宜均、吳雲湘、余彬、沈淑敏


(7) 97年 1 月 14 日  12 時 00 分/ 17 時 30分 
設計實驗架構 Stimulus-driven and Goal-driven control over visual selection
地 點 出席人簽名
全家交誼廳 何怡萱、許朝詠、蔡宜均、吳雲湘、余彬、沈淑敏



高雄醫學大學 讀書會 成果報告表
編 號: (由審核單位填寫)
讀書會名稱 心實活動組 讀書會 聯絡人 何怡萱
主題 心理實驗法實驗
書(篇)名 1.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2), Solso, R.L. & MacLin, M.K.
2. Principle of Psychology(1890), James. W.
3. Psychology And Life(2005), Gerrig & Zimbardo
4. 心理學(2004), 游恆山編譯
5. Involuntary covert orienting is contingent on attentional control settings(1992) Folk, C. L., Remington, R. W., & Johnston, J. C.
6. Salience from feature contrast: temporal properties of saliency mechanisms (2000) Nothdurft, H.-C.
7. Stimulus-driven and Goal-driven control over visual selection, Casimir J. H. Ludwig and Iain D. Gilchrist
參與人數總計 8 討論時數總計 35




成果報告   


根據Stimulus-Driven and Goal-Driven Control Over Visual Selection (Casimir J.H.Ludwig and Iain D.Gilchrist)的文獻改編之實驗。

    文獻中的實驗主要探討顏色與突現刺激影響注意力造成反應時間的不同,其利用眼動和手動兩種不同方式來進行反應,記錄反應時間並比較不同的地方。我們這次的研究的興趣主要在於研究突現/非突現刺激是否會干擾受試者對目標物的注意力,其次也想探討大腦知覺對顏色及形狀辨別歷程上的差異,所以將文獻裡的實驗稍作延伸:除了以顏色作為目標物與非目標物的區分,還增加了形狀的探討。本次實驗引用了以下兩種假說:「顯著性假說」以及「新物件假說」。我們根據顯著性假說以紅色做為目標物,綠色為非目標物;形狀部份分為三角形(目標物)、圓形(非目標物)以區別它們之間的顯著與非顯著性。我們也根據新物件假說,在實驗當中以與目標物相同的顏色(紅色)或形狀(三角形)來作為突現/非突現的干擾物影響受試的注意力。我們利用不同的顏色或形狀,觀察突現刺激對注意力的影響以及是否造成反應時間加長。最後再將顏色與形狀作組間比較,經由反應時間的統計進行分析,探討顏色組或形狀組何者受突現刺激影響較顯著,並觀察結果是否符合我們原先的預期。整個實驗是在研究注意力,所以受試者的精神狀況很重要,如果受試者在疲勞的狀態下進行實驗,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影響正確判斷或是增加反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