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法2011年同學上台順序

出自KMU Wiki

在2011年12月5日 (一) 19:53由Daian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以下照上台順序排列,內容由 負責A班及 負責B班整理

目錄

1 10月21日

B班部份-斷詞不一致效應

提問部分

1.對於無效標準如何判定?

答:文章有標點符號,若受試者以句來斷而不是以詞就屬於無效。另外,15次以上的斷詞才符合標準


2.選詞頻時會不會用到常用的詞,舉例:熱水瓶就比較常見,而老電腦比較少?

答:要做之前已有控制(有避免這種情況)


3.文章中斷詞為什麼根據15次以上,15次是如何判定?

答:看斷詞字數,有些很清楚就是隨便斷的


4.詞頻用1997年的會不會距離現在太久?當初有想用其他方式嗎?

答:當初把詞頻為優先考量,謝謝你的建議


5.單雙詞、雙雙詞各抽五個出來,是主觀或是範圍內隨機?

答:隨機抽取


6.每個人斷詞標準不一樣,下指導語會不會因為你們想要的狀況而指導?

答:剛開始會有這樣的情形,第二次避免 舉例來說,若指導語只有一句斷的很鬆散,發現受試者在斷詞時就會斷的很鬆散 第二次改成指導語有兩句並且順暢的唸出來,就沒有這樣的情形了


7.如何定義斷句碎或鬆散,這是否可以用操作行定義?

答:碎的定義:以詞最小定義,詞本身可以不分開,可是斷開後完全沒有原本的意思了 舉例來說:老師,若老和師分開,就不是原本的意思了


8.單雙詞、雙雙詞後面的雙詞會不會讓人斷開?會不會受文章脈落影響?

答:沒出現這樣的情形,但是沒注意文章脈落,可能要注意


9.十篇文章會不會有練習效果?

答:沒有注意到這個


10.單雙詞做五次,雙雙詞做五次是如何選的?

答:單因子受試者間進行,用這種方法比較可以顯示單雙詞和雙雙詞斷字的概念


11.你們有說無效樣本是十篇文章中有六篇亂斷就算無效,會不會前面四篇是正確的,只是後面因為疲勞關係?

答:通常有六篇以上亂斷,就我們看幾乎每篇都沒理解我們真正的斷詞,斷在標點符號的地方,所以沒有這個問題


12.你們文章有一個"台北世貿一館",這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嗎?這樣會有人斷嗎?

答:有些人會,有些不會,基本上會避免


13.如何設定關鍵字?

答:依據詞頻


14.若斷詞沒達15次以上,可是有一些斷在關鍵字上,這樣也屬於無效樣本嗎?

答:算無效樣本,我們不是看關鍵字,世看有沒有達到成分最小詞的定義。


老師回饋部分

1. 在回答台下同學的問題時,除了B班回答的同學外,A班同組的同學也可以在台下幫助台上補充回答。

2.問問題時可以多做思考,舉例說:有沒有練習效果這句話後面可以在做延伸

2 10月28日

1.間隔0.3秒如何定?

答:設定0.5秒當前測時,發現時間太長,可以讓他們複誦,又在文獻上發現有0.2秒,所以才想說嘗試0.3秒可以


2.需要更多詞嗎?比如說八個以上

答:之前試過12個詞,太多受試會覺得太多,甚至想放棄,所以後來改成八個


3.高相關詞採心理系學生為主,會不會他們經驗都很相似?

答:我們內部討論過,主題是日常生活相關的,沒有限定在心理相關,所以應該都有避免


4.主題是你們自己選的,會不會一般習俗不一樣,比如:新年,會不會因為概念不一樣,導致影響?

答:不會特別為每個人設計,但是我們想大家習俗應該不會差太多


5.實驗中有說到15個大學生回憶關鍵詞,這樣數量會不會太少?

答:從我們組五個人選出來,怕不客觀,就和15個大學生回憶關鍵詞相比,15人明顯比5人多,加上文獻鍾有提到,是和12人比,所以我們認為我們更多應該是可以!


6.文獻中有沒有關鍵詞明確的操作行定義?

答:文獻中只有提到12人寫出先後和累計次數,我們只看次數多寡的,謝謝你的建議,我們會注意


7.為什麼認為你們選名詞,會影響回憶率?

答:特別選名詞,如果有其他詞類,會限制我們可以選擇的詞


8.錯誤率如何計算?

答:分子是回憶詞中錯誤的,分母是他所寫出來全部的詞量


9.詞的擺放方式?

答:隨機


10.教室裡有學生、老師,會不會影響他的關聯性?比如說:對回憶率比較高?

答:實驗假設是關連性回憶正確率高,錯誤率也高


11.文章中的205.64>99.64指的是什麼

答:詞頻


12.錯誤率是 回答錯誤的詞/共回憶的詞 ,若是他只回憶一個,這樣會不會影響數據?

答:一開始會請他們盡量回答,所以都設為有效樣本


13.研究結果會符合前面提到回顧理論的哪一個?

答:根據DRM派典和Deese



老師回饋部分 1.早點來準備,老師可以提示更多 2.台上同學會比較容易緊張,同組台下同學可以打提示 3.找時間可以提前預演 4.時間控制部分要加強 5.有例子、較具體的問問體,會比較好問 6.舉例(前言)部分可以多些,台下比較容易知道在做什麼

3 11月4日

B班部份-行為腳本對記憶的增益


1.看文章有沒有限制時間?

答:沒限制,每個人看的快慢不同,只跟他們說一般閱讀速度,限制看一次


2.如果你們改用朗讀而不是給受試者看文章呢?

答:每個人說話速度不一樣,像我就比較慢,所以傾向還是用看的


3.如果用螢幕看一句,按一下才能看下一句,且不能回去看前一句這樣如何?

答:我們怕會影響他記憶,可是下次會試試看


4.你們說資料裡面有份特別樣本,最後判別為有效或是無效樣本?

答:第一次評分為無效,因為有失客觀,第二次改評分方式,就給一分


5.指導語應多加不能往回看吧?

答:指導語不夠清楚,我們會改善的


6.除關鍵字給分,其他文中也有提到的,可以也計算

答:下次我們會考慮用這種,看結果會不會較顯著


7.怎麼定義頻率高低?希望12個動作頻率如何?

答:數據中穩定出現的為高頻率。希望12個動作頻率一樣,不然會影響他們記憶


8.你們行為腳本是按照順序嗎? 若順序打亂也可以當做非預期腳本嗎?

答:順序不是唯一標準,因為每個人都大概知道有哪些動作,所以不能當非預期


9.這次評分標準有很大問題,下次可以採雙盲評分,給不認識的人評分

答:會改善的


10.你們文章比以前文獻中的少一半,因為時間也充分,回憶率上升,所以才沒達顯著嗎?

答:我們選13個動作,控制組和對照組皆小於0.5,所以應該沒這類問題


老師回饋部分

1.原始受試者反應有貼上在投影片,這類型往後組別可以多學習


2.上台組別因為講台位置很邊緣,下次可採站在投影片附近,對於聽眾視線也有幫助

4 11月18日

A班部分-促發效應

1. 在色彩意象評估表中,名詞的字數對評估分數的影響是?

答:3~4字的反應時間較2字者為長。


2. 無效樣本的判定是指?

答:反應錯誤者。如:哆啦A夢顏色應選白色,但受試者選擇其他色。


3. 原先有36個受試者,扣除11個無效樣本後,人數是否會太少?

答:根據統計並不會。


4. 色彩意象評估表中,分數是介於0~10,間距大,是否易受個人主觀影響?

答:所有結果採平均值,故無此問題。


5. 色彩意象評估表是否受實驗內容連結而影響評分?若改成提前在實驗前進行呢?

答:若在實驗前進行,會使受試者知道接下來的實驗內容


6. 96個嘗試是否有重複?例如:先前已看過烏龜的圖片,後在看到此圖是否會影響反應時間?是否有練習效果?

答:順序是隨機的,所以可平衡掉練習效果。


7. 為何叫色會放在促發效應文獻參考部分?

答:用以探討在發生不和諧時的狀況。


8. 色塊的反應時間應小於文字的反應時間,色塊與圖片的相關性是?

答:文字具有明確性,圖片則需多出較長的辨識時間。圖片的複雜度高於色塊。


9. 為何圖片一致組的反應時間大於圖片不一致祖的反應時間?

答:圖片顏色黃色辨識不易而導致此結果。


10. 若圖片不明顯不易辨識才造成反應時間差異不顯著,是否可用簡單圖形線條代替?

答:未來可納入考量。


11. 無效樣本的判定?

答:只要錯誤率大於0.3即判定為無效。


12. 色彩意象表中,在圖片連結低者就直接更換圖片嗎?

答:因前測受試者僅10人,所以只要有人反應即更換。


13. 為何色塊是使用4種顏色?

答:因十字鍵盤有四色,且根據Stroop也採用四色。

老師補充:色彩主要一開始是由三種組成,但神經對應為兩兩成對,又以紅黃藍綠可明顯區分。


14. 無效樣本的0.3判定是從何而來?

答:依據37個樣本答案中,錯誤率大致都落於0.1~0.2或0.3~0.5,因此採用0.3。


15. 不管套什麼顏色對文字並不影響,圖片包含的概念較不明確,是否具有典型性?

答:兩者間沒有顯著差異,與概念無關。


16. 錯誤率的篩選應在實驗前訂出,為何是在實驗後才訂?

答:此為本次實驗設計問題之一。


17. 按鍵反應速度會造成時間差嗎?

答:已在指導語請受試使用慣用手。


18. 套色後的顏色使原先顏色不自然是否會有影響?例如:薯條本身就是黃色,在套色後反而顏色不自然

答:為達成一致性,仍須套色。

老師回饋部分-

1. 本次實驗為牽涉到概念邏輯如此複雜,但就知覺層面反應時間大於一秒算是很長,可能圖片本身複雜已達地板效應而看不到差異性。

2. 在講解投影片時,不應一字一字照念,投影片為提醒的功能。

3. 講者應站到較中間的位置,對整體效果會更好。

4. 資料的準備應齊全,可另外放在隨身碟中,若有需要時可隨時拿出給大家看



B班部分 促發效應

1.錯誤率達0.3,這是怎麼制定的?

答:平均錯誤率式0.1、0.2、0.25,很少0.3以上的,所以把0.3以上的剔除


2.練習28次如何決定?會不會太多次了?

答:實驗顏色有四種,每一種顏色都套一次,所以4x7=28


3.實驗中的圖片和文字是如何來的?

答:我們自己認定的


4.你們認定的無效樣本中,蘋果按綠色就是錯誤,但是蘋果有紅也有綠色

答:我們設定蘋果為紅色,就像檸檬有黃色也有綠色,我們也規定為普遍較多的綠色,這是我們設計比較不當的地方


5.針對上個問題,錯誤率有沒有因此上升?

答:可能會,所以事後填評估表,會問他填的原因


6.意象評估表是自己檢驗用的嗎?

答:對


7.樣本流失了快三分之一,是不是有什麼外在因素導致?

答:應該不致於,外在因素都是固定的,可能我們取材的文字和圖片較不當導致錯誤率上升,變成無效樣本


8.文獻中蔡佩璇可用樣本是多少?

答:前測我們用G-power,受試者至少要26人,剛好我們找37人,其中有11人流失,達到26人,至於蔡佩璇用多少人,我們並不清楚


9.前面你們提到是用你們自己認定,這樣主觀,測出來會不會和受試者他們沒有關連性?

答:下次要做之前,會發色彩意象評估表給他們先寫


10.每個圖套四種顏色,會不會圖片一直出現,反應變更快?

答:每次嘗試不一樣,中間夾帶其他圖,而且是隨機的,受試者間也是隨機的,應該就不會有這種效果


老師回饋

1.希望多問點核心問題,如數據相關和具體點的!

2.早一點來做練習

5 11月25日

A班部分-詞優效應

1. 高頻或低頻的句子字數是否一樣?是否會影響反應時間?

答: 所有句子字數皆在8~12字,反應時間視受試者閱讀習慣而定。

2. 詞的句子來源為何?

答: 依據詞頻表,自己造句而來。

3. 目標字位置是否為隨機安排?依前中後安排?請舉字詞擺在前面的例子!

答: 目標字位置依據前中後安排。舉例:灘。 海灘是看夕陽的地方。

4. 若每一句都用10字,是否可控制整體的閱讀速度?

答: 閱讀速度主要還是以受試者本身閱讀速度影響。

5. 詞頻高者反應時間快,但在詞頻低者是否是因為字本身太特殊而造成辨識度高?

答:實驗未出現此狀況

老師補充: 低頻詞反應時間明顯慢很多,若是太特殊而造成凸顯理當反應時間很快。(此問題有些怪)

6. 不包含目標組字詞的部分,是否有列入統計結果?

答: 此組為防猜測用,故不列入。

7. 如果句子中有包含目標按左鍵,不包含則按右鍵,但我們常習慣的是相反的,請問有受到影響嗎?

答: 已於指導語說明,結果也很少有誤按。

8. 中文字看起來比起英文字母較像圖形,是否受試者只搜尋目標字而沒有理解句子?

答: 如果只搜尋字,結果應為詞與非詞一樣,並不會有詞優效應,但本實驗有詞優效應。

9. 是否有極端值之產生?

答: 很少。

10. 一間教室同一時段只有一個受試者嗎?

答: 是。

11. 有些字詞,如:葡萄,一定要兩個字結合在一起才有意義,請問有排除這類字詞嗎?是否影響反應時間?

答:並無排除,因為是作詞優效應,主要以詞為主。

12. 錯誤樣本是否有列入統計?

答: 排除

13. 實際受試者109人中,有錯誤樣本嗎?如何去除?

答: 僅將錯的那題排除。

14. 指標中的詞和字頻是否會有影響?

答: 須再找資料探討。

老師補充:詞優效應中,字頻仍須是控制變項之一(低頻詞,但字高頻仍可能會有影響)

老師回饋:

1. 上台報告者準備要足夠,極端值、數量……等,並不適合放在報告主軸中,但資料仍要準備好。

2. 報告時間太短,可再多花時間介紹參考的實驗。

B班部分


1.出現字=>井字號=>句子,裡面的每個句子長度一樣嗎?

答:10正負2左右


2.參考文獻似乎都四個因子,而你們卻都只有兩個,這樣可以嗎?

答:參考的文獻有兩篇,是取兩篇文獻中共有的

老師回饋:之前有提到的,一開始回答時,可加入"前面可能沒講清楚,導致別人再問"這句話


3.選擇字詞有選擇單字詞嗎?

答:只用雙字詞,而且全部皆為名詞


4.怎麼處理答錯的嘗試?

答:答錯不列入統計,若是連續錯四個以上,就不採用那個樣本


5.為了防止猜測,多加了12個嘗試,那為什麼是12次呢?

答:前測時發現12次能有效干擾作答、集中注意力,所以選用一組都是12次,導致是都用12次。


6.前測提到錯誤超過四次不用,為什麼是4次呢?

答:48個嘗試中錯4個不用,干擾12次的不管錯幾次都沒關係,主要還是看48個中錯的


7.詞在句子中是置於前、中還是後?

答:句子隨機出現,但是大家題目一樣,只有先後出現的不同


8.看句子有限時間嗎?是看反應時間,還是對錯呢?

答:詞優就是看他們的反應時間


9.實驗似乎沒提供有效和無效樣本的量?

答:皆為有效,沒有無效樣本


10.看到刺激可以唸出音嗎?因為中文中有許多破音字,若唸的音不同,會不會影響?

答:回去再看看


老師回饋部分:

1.投影片是輔助,主角是人,請熟悉投影片,不要只照稿唸 期待後面組別有好的學習


2. 報告時間太短,可再多花時間介紹參考的實驗。

12月02日

框架效應-A班部分

1. 只有生死問題材與自己相關?(其他則沒有,賭金也是賭場給的)

答: 即使賭金是由賭場給的,但也攸關自己將得到或是失去獎金,至於文物部分,不太可能是自己的吧!

2. 樣本數過少,但在60人時卻達顯著?

答: 關於此現象,目前無法合理解釋,但有達到所要的趨勢。

3. 請問是一個人進行正向框架?另一人進行負向框架嗎?同時進行是否會讓受試者猜出?

答: 的確有此可能,但結果達顯著,且若分開做的話,受試者人數必須是兩倍以上。

4. 若是一份問卷中的數值不是固定,而是包含6.60.600…….等,是否效果會更好呢?

答: 此為良好建議,但會使實驗問卷版本過於複雜。

5. 我拿到的問卷為六人版,第一題問題選項A會有兩人死亡,B的數值為4,使否受定錨影響?若把數據調成一樣呢?

答:期望值需一樣,故不可能把數值設定一樣。

6. 問題中的選項A.B都是先正向再負向,是否受順序影響作答結果?

答: 無法排除此可能,的確為實驗疏失的部分。

7. 從性別比例來看,女多於男,是否影響結果?

答: 有針對男女做卡方,統計上證實不影響結果。

8. 結果是否受教育程度的影響?

答: 無。

9. 卡方統計用在操弄前與操弄後,在此是否適用?

答: 本實驗採用適合度檢定。

10. 問卷為隨機發放,受試者是否有重複?

答: 都有事先詢問,故沒有重複。

11. 請問假設一的目的?

答: 三種情境答A的比率是否有差異,描述不同是否影響選擇


老師回饋部分:

不管在上台報告時站的位置、投影片、投影片張數都較前幾周有好的調整,不過有點可惜的是某幾張投影片字數仍過多,但整體而言表現好。有些東西會被問到,但不適合放在主軸中,而另外準備於備用資料的方式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