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伊撥拉病毒簡介

一、前言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於1976年,首度於非洲的薩伊北部被發現,然而到了1995年,於薩伊南部再次爆發大規模感染。伊波拉病毒是捲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也是一種RNA病毒,具高度傳染性且疾病進展十分迅速、致命。美國普渡大學David Sanders教授和其研究團隊實驗發現:伊波拉病毒蛋白質外鞘 (outer protein shell)醣蛋白(glycoprotein) 的生化結構與鳥類所攜帶的許多種反轉錄病毒 (retrovirus) 外鞘的醣蛋白構造十分相似。先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伊波拉病毒與鳥類所攜帶病毒,在內部的基因組成上,有著高度的相似,而David Sanders教授等人進一步的指出,這些病毒甚至連外表也很類似。這項發現暗示著波拉病毒與鳥類所攜帶病毒,有著相似的進化路徑,甚至可能是由同一祖先所演化而來;而鳥類也可能是散播伊波拉病毒的罪魁禍首。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藥物,科學家們對其傳染媒介與宿主也是一知半解,也正因對此病毒束手無策、一籌莫展,人們對其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從西元 1976 年發現伊波拉病毒以來,該病毒已在非洲地區奪走數百條人命。然而,目前科學家們對於伊波拉病毒的來源,所知有限。可以確定的,人類和猴子都會受到該病毒所感染,更可怕的是,一但疫情爆發流行,其致死率往往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以下報告就是要介紹此種病毒的特性和對抗方法。

二、伊波拉病毒的類型

伊波拉病毒主要有三個菌株:薩伊、蘇丹與象牙海岸三型。薩伊型是最具毒性的,導致 80-90%的死亡率,新的疫苗實際上對於三種病毒都能提供保護。在恆河猴的實驗中,接種疫苗的猴子在6個月後給予伊波拉病毒沒有感染的現象,並且在血液內測不到病毒的存在。未接種的猴子則在感染後很快速的就死亡。研究人員說:之前的動物實驗發現這種疫苗對於老鼠及天竺鼠有完全的保護作用,但是對於靈長類則沒有研究可以得知,對於猴子有如此良好的結果,相對的其效果對於人類一定也相同。

病毒的形狀:病毒直徑約80nm,790nm長(馬堡病毒),970nm(伊波拉病毒),是為線狀病毒屬(Filoviridae)的成員。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um,經常造成死亡的絲狀病毒(filoviru),熱帶雨林因過度開發造成雨林中的潛伏細菌出現。它是病毒出血熱的病因之一,絲狀病毒呈線形且經常於一端帶有小鉤或小環。


三、伊波拉病毒的病徵及傳播道徑

伊波拉(又稱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已經發現有六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當伊波拉病毒感染細胞時,它以驚人的速度在細胞中進行複製,然後裂解細胞,從細胞中釋放出來。伊波拉病毒的臨床症狀是嚴重出血,潛伏期六到十天,先是感冒症候而後變成”人體爆炸:Bleed Out”出血熱,死亡率90%通常在數天內死亡。先是與感冒症狀一樣,其次很快就高燒,紅斑,嘔吐,內出血,體內器官溶解潰爛,人體溶化(人體爆炸)。從被傳染到死亡約兩星期以內。前一星期是潛伏期,症狀開始時是頭痛,輕度目眩,與感冒相似,但無法用治感冒之法治癒,反而出現眼球底的疼痛。死亡前三天左右全身高燒顫抖,持續性嘔吐越來越厲害,病人感覺像似戴了面具,臉上無法表現任何表情。眼珠無法運動。死亡前一天,人體膠原質開始溶解,皮下組織溶化,結締組織瓦解,皮膚與人體剝離,全身出血,肝臟變質,癲癇性痙攣,死亡在血泊中。其他徵狀還包括突然發燒、前額頭痛、無力、肌肉疼痛、心跳降低、結膜炎,然後是腹部疼痛,嗜睡。祇有少數人能逃過一劫。一九七六年,伊波拉病毒首度侵入非洲薩伊,死亡率達百分之八十八,薩伊一個五十萬人的小鎮奇魁特更是爆發大規模疫情,死亡人數無從估計,染病者多為青壯年,平均年齡三十七歲,感染範圍從二歲到七十一歲。當時遭到病毒攻擊的奇魁特市出現集體恐慌,雖然軍方武裝封鎖所有的對外道路,不過伊波拉病毒仍然繼續向距離奇魁特百五十哩的首都金夏沙(Kinshasa)蔓延,即使後來疫情遭到控制,可是一九九五年的五月初,伊波拉還是捲土重來,病人、病患家屬以及照料病患的醫護人員,接二連三因出血熱死亡,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一九八九年,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距離華聖頓特區不到二十哩的小鎮瑞斯頓(Reston),也同樣發現伊波拉病毒的死亡病例,顯示病毒已經飄洋過海。

感染處:伊波拉病毒特別易與肝細胞及網狀內皮細胞(如巨噬細胞)作用,當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傷後,便開始漏出液體及血漿蛋白質。有些病人發生血管內凝血,隨後即喪失正常的血液凝固能力。最後因體內血量過低而導致休克。並且造成組織氧化作用的普遍性干擾進而促使器官衰竭。一旦發生臨床休克,則病人經常不可能復原。

傳染方式:伊波拉病毒的傳染係經由與受伊波拉病毒感染且已是重症的人有密切的身體接觸而來。在先前的爆發流行中,照顧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人的病房照顧者及家人經常發生人與人間的傳染。由於血液及體液含有大量的病毒,所以病毒的傳染亦可藉由重複使用曾用於治療病人皮下注射的針頭而發生。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伊波拉病毒可藉由空氣傳染給人,亦無臨床實驗證明在猴子間可經由空氣傳染伊波拉病毒,但是最近在ProMED上有一個實驗報告:將二隻用籠子關起來的猴子與已受伊波拉病毒感染的猴子(關於另一籠)同置一室,結果最後這二隻猴子死於伊波拉病毒。但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及實驗來澄清這一發現。Reston病毒株雖可藉由空氣傳染,但這菌株對人類並無害。

四、伊波拉病毒的疫苗

伊波拉病毒的疫苗終於出現了。最近動物試驗的結果中顯示出新的疫苗可以成功的保護猴子不致招受感染。這個新的進展為人類疫苗的產生以及治療出現了一線曙光。伊波拉病毒通常在感染後的數天內,對感染者的體內與體外引發無法控制的出血並且伴隨著發燒的病症,最長也不過持續數週。這對於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應。

新的疫苗結構主要有兩個部份:一是三段裸露來自於病毒的DNA,其二則是三個月後給予來自於修飾後腺病毒的促進結構,其目的在產生伊波拉病毒的蛋白。 研究人員Sullivan說:DNA疫苗非常的有效,因為動物細胞對於自己所製造的蛋白產生疫苗接種的作用,這樣子模仿了實際病毒的感染作用。但是DNA對於刺激免疫系統的反應通常不是很成功,有些病毒的載體(vectors)比裸露的DNA進入更多的細胞中,並且引起更強的免疫反應。疫苗的產生給予對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治療上有著很大的意義,諸如抗體的存在能否有效的被純化與應用在新感染病人的身上,給了很大的希望空間。未來研究人員希望能對每一型的病毒都有純化的疫苗可供使用,對於疫苗的開發則希望在數年內可以完成。

五、總結


項目
馬堡病毒出血熱
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臨床症狀
無法從臨床症狀與其他病毒性出血熱區別


主要出血部位
口腔、齒齦、皮膚、結膜、鼻腔、消化道

病原體
Marburg virus
Ebola virus

流行地區
在薩哈拉以南的東非洲及西非洲地區

傳染窩
經過多方之努力研究仍不清楚。

潛伏期
3-9日
2-21日

傳染方式
人對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而得;院內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病人痊癒後2-3月內其精液仍有病毒之存在。

伊波拉病毒年史

· 1976年—蘇丹與薩伊(首次發現),約600個個案,死亡率70%

· 1979年—蘇丹

· 1994年—象牙海岸

· 1995年—薩伊Kitwit,316個個案,死亡率80%

· 1996~7年—加彭,60個個案,45人死亡

· 2000年—烏干達,426個個案,172人死亡

· 2001年—加彭及剛果,截至12月底,22人死亡

六、參考文獻

Covalent modifications of the ebola virus glycoprotein. J Virol. 76(24):12463-72(Dec. 2002) http://www.hint.org.tw/wwwboard/messages/1256.html


http://cdc.health.gov.tw/offten/31.htm#伊波拉http://www.sccweb.org.tw/healthy/genki/ERIEBV.htm

http://scc.bookzone.com.tw/sccd/news.asp?ser=212



'以上內容''  轉載自'http://adm.ncyu.edu.tw/~apmicro/week/virus/ebola.htm '作者:'黃麗燕  班級:水生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