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學

出自KMU Wiki

在2014年11月23日 (日) 14:24由Iman627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一、 作者簡介

馬光亞(1914年11月1日-2005年9月1日),生於湖南湘潭縣,本名建中,晚年自號從容 老人,中華民國著名中醫師,曾任中國醫藥學院教授。 十三歲即隨外祖父彭文彩習醫,1947 年參加中醫師考試合格,取得中醫師資格。第二次 國共內戰後,經香港來臺。1954 年在臺北開業,展開在臺灣長達半世紀的懸壺濟世生涯, 被譽為「臨床精於辨證,很多難證,現代醫學不能解決,他以八綱論斷,處方可隨手治癒, 在臺享有盛名,殊非偶然」。1972 年進入中國醫藥學院,另啟二十年的作育中醫英才生 涯。一系列中醫臨床研究著作,提升臺灣臨床中醫學的地位,並將卓著的臨床療效,著述 出版,臨床經驗不藏私。一生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中國大陸中醫界耆宿顏德馨教授推崇 其醫術、醫德與研究,在「海峽兩岸中醫界,道德文章均屬第一」。長庚大學傳統中國醫 學研究所設有馬光亞教授紀念圖書室,收藏其重要手稿、書籍、及晚年未整理之醫案。



二、 本書摘要

中西醫在診斷上不同之處,可用「象」與「物」兩個字來說明。中醫的診斷是基於「象」, 西醫的診斷是基於「物」。 研究中醫,必從診斷學或辨證學入手,因為這是臨床各科的 基本課程。它有專門的理論與方法,臨床上要能精於辨證,爭取療效,就必須對理論與方 法,能深切認識,熟練運用。



三、 佳句摘錄

辨證是醫師臨床的第一部功膚,要在治療上收良好的效果,必先有精確的辯證。中醫的辯 證是基於一種哲理,和西醫專憑物質的檢驗是不同的。

中醫診斷,是從整體著眼的。首先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個組織及器官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不 可分割的,同時還認為環境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強調人體 內部的統一性,也重視人體和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所以,在臨床上總是從全面考慮問題,不單從有病的局部著想,並觀察季節、氣候和土水,注意病人的情緒和生活習慣等,這種 整體觀念是中醫診療的基本觀念。

辨證論治的意義: 辨,就是分析、鑒別;證,就是症狀、現象;論,就是要討論、考慮; 治,就是治療的方針。症和治是現實的:辨和論是靈活的。要通過分析和思考的,疾病的 發生必然有某種因素,某種因素就表現出某種症狀,離開症狀是無從辨別疾病的性質的。 同時僅僅注意症狀也還不可能全面了解病情,有時症狀的表現不一定反映真相,中醫稱之 為「假象」,這就要求必須做到細緻的辯證。總而言之,辨證,就是從疾病的過程中求得 症狀和病因的統一。故中醫治病有一定的步驟,觀察症狀,決定病因,然後處方用藥。因 而,中醫對任何疾病在沒有辨明症狀了解病因以前,是無法確定治法,更談不到處方用藥。 辯證求因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就是八綱。四診所獲得的一切資料,需用八綱加以歸納分析。 如陰陽是分別疾病的類別;表裏是分別疾病的病位與病勢的深淺;寒熱是分別疾病的屬 性;虛實是分別邪正的盛衰。而陰陽又可說是八綱中的綱領,他從總的方面,也就是最根 本的方面分別疾病屬陰屬陽,為治療指出總的方面。


四、 心得感想

「中醫診斷學」總共分為四大章,分別是緒論、四診、八綱、證候分類,帶領我們由 淺入深地學習「中醫診斷學」,逐步認識、熟悉,最後全部融會貫通,這也是我們選擇「中 醫診斷學」這本書作為我們讀書會的書籍的理由。 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的的望診,其中,與外界接觸最大的器官-皮膚,很多症狀一出 現皆是明顯易見的。這次的學習,我才更加明白,原來平時說得「腫、脹」或「斑、疹」, 雖然平時都當成一組詞語,但症狀卻不一樣;而發黃又可分為陰、陽兩類…,諸如此類的 辨證,著實讓我獲益良多。 臉是一個人最先被看到的地方,可見頭面部望診之重要性。頭面部望診亦建構在五 色、臟腑及八綱等基礎之上。看似只需熟知各症候的分辨方法及精熟各經絡的分布循行, 即可依發病跡象對病症做出決斷。然而讀完《中醫診斷學》一書後,發現實際的診斷令人 望之生畏,慨歎其博大精深。許多的判斷標準都是因人而異,就像住在赤道和極圈的人對 於溫度冷熱的判斷標準一般,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一套平衡機制,要將個體歸於平衡,就 只能依靠經驗法則,並以整體的角度去看。以面色而言,如何斷定患者是因氣血足陰陽和, 而氣色明潤、白裡透「紅」;還是因久病虛入、肝腎陰火上炎,導致午後兩顴發赤的「面 赤」便是一大難題,更遑論面色上有浮沉、清濁、微甚等分別。再者我們也認為「膚色」 實為面部望診一大影響因素。 在舌苔診察和四肢望診。一開始對舌頭有興趣是因為之前學長姐在教我們舌頭辨證 時,我獨自判斷時總是判斷錯誤,因此想藉此機會再重新好好學習。看了這些我才知道原 來舌頭還有那麼多的症狀。當我知道舌頭有黃色、黃焦色、黑色,讓我驚訝不已。仔細讀過後讓我對舌頭的辨證更有概念。現在若看到別人的舌頭時總會馬上觀察並試著想他的健 康狀況,有時更進一步地想能用什麼醫治方式,以前看中醫時都不知道舌的觀診是如此重 要,曾經看過一個病患跟醫生說:「我爸有點小感冒,但身體不方便出門看醫生,怎麼 辦?」,醫生答:「沒關係,你只要把你父親的舌頭拍下來,再跟我描述病情就好了。」頓 時覺得,這醫生真是神奇。現在知道有了舌頭,就很好判斷。 有時候也可以藉由指甲、手足等細微地方即可粗略了解別人和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覺得 這真的還滿有趣的。 從《中醫診斷學》一書裡,把中醫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治療中,讓我們更清楚知道 平日病理現象在中醫上該如何辨證。 雖然在國醫社學了一年的知識,但在大二辦讀書會時接觸到「中醫診斷學」,才發現 自己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不會,在中醫這博大精深的海洋裡,我只是渺小的一葉扁舟,深 刻體會到學海無涯的意義。 經由這次讀書會,讓我們對中醫有更深的研討,更覺得中醫是個博大精深的領域,僅 僅四診加上十問,病患的身體病痛就一覽無遺。 不僅如此,藉由此次集會,讓我更了解讀書會存在的意義。除了設定進度能藉以督促 自己讀書之外,當有任何不解時,也能透過大家討論的方式,融會貫通書本裡的內容,或 許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同,自己也有設想不周全之處,也能在此得到更深入的探討。 期勉讀書會的大家在這次讀書會結束的時候,都已經對「中醫診斷學」有更深的理解, 也希望大家對於中醫的熱情永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