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Seraph
出自KMU Wiki
[編輯] 印度的文化、疾病與婦女問題(志工計畫)讀書會
Leprosy -蔡宜芳-
1) 名稱 a. 舊稱:痲瘋病、癩病、天刑病、富貴病 b. 別名:漢生病或韓森病(Hansen’ disease )
2) 傳染 a. 致病原:Mycobacterium leprae(癩桿菌) b. 途徑 主要入侵上呼吸道和破損的皮膚,其潛伏期約為3-5年,最長可達40年之久,90%的人有自然免疫力。麻瘋病人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
The exact 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of leprosy is not known: prolonged close contact and transmission by nasal droplet have both been proposed, and, while the latter fits the pattern of disease, both remain unproven.
c. 地區
Worldwide, two to three million people are estimated to be permanently disabled because of Hansen's disease. India has
the greatest number of cases, with Brazil second and Myanmar third.
d. 危險群
人類對麻風桿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兒童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為20歲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於女性病例。
At highest risk are those living in endemic areas with poor conditions such as inadequate bedding, contaminated water and
insufficient diet, or other diseases (such as HIV) that compromise immune function.
3)預防
A single dose of rifampicin is able to reduce the rate of leprosy in contacts by 57% to 75%. BCG is able to offer a variable
amount of protection against leprosy as well as against tuberculosis.
4)治療:MDT anti-leprosy drugs: standard regimens
Multidrug therapy (MDT) and combining all three drugs (dapsone, rifampicin, and clofazimine) was first recommended by a WHO Expert Committee in 1981. These three anti-leprosy drugs are still used in the standard MDT regimens. None of them is used alone
because of the risk of developing resistance.
5)症狀 a. 皮膚病變 :decreased sweating (DS) 無汗, anesthesia 知覺喪失, erythematous紅/ purple紫/hypopigmented白 lesions + ( macule斑疹/papule丘疹/plague斑塊), scaling脫屑, ulcer潰瘍 b. 神經病變 :thickened nerve(TN) 神經變粗大, neuralgia 神經痛 c. 四肢徵候: muscle atrophy(MA)肌肉萎縮, sensory neuropathy(SN) 感覺喪失, extriemities palsy(Foot drop FD/Wrist drop WD)肢體麻痺, limbs deformity (LD)肢體變形, secondary infection (SI)次發性感染 d. 五官徵候::cranial nerve palsy 腦神經麻痺, lagophthalmos兔眼(無法闔眼), Nose collapse(NC) 鼻褟陷uveitis眼球炎, cataract白內障, glaucoma青光眼
6) 摘錄:醫界聲援樂生的部落格_淺談痲瘋及其後遺症
一個漢生病病友一開始的症狀可能是皮膚病變 (皮膚病變特徵之一是感覺喪失和汗腺消失,所以夏天體內熱氣無法透過毛孔散出去,是很痛苦的一
件事),緊接著因為細菌喜歡寄居在溫度較低的神經和皮下生長,所以一些神經病變例如神經變粗大(不一定是淋巴喔)開始出現。
最常見的部位是手臂內側的尺神經,此外,鼻子、耳朵和眉毛因為溫度較低而皮下容易寄居。總不能讓細菌在身體裡撒野,免疫大軍開過來是局部
組織浩劫的開始。感覺和運動功能喪失加上莫名的神經痛說明了後遺症的原因,感覺喪失包含一般痛覺和溫覺,運動功能喪失來自於神經直接缺損而神 經痛則是來自於局部神經因為免疫反應引起發炎物質所造成。因周邊神經病變感覺的喪失導致相當可怕的結果,不自覺的受傷,因為不會痛根本不知道 傷口出現,導致已經感染,發炎潰爛,甚至嚴重 到要截肢的比比皆是。運動功能喪失長期下來肌肉的萎縮也造成生活不便。因此,和糖尿病周邊神經病 變相似的手套襪子症候群也可以見到,Drop foot, drop wrist也不少見。
除了四肢問題外,因周邊神經病變眼睛閉不緊關不好(兔眼),造成接觸性角膜炎,進而角膜潰瘍,失明的也大有人在。難怪樂生院民不少阿伯終日
帶著墨鏡。耳朵、鼻子的軟骨因為免疫反應分泌出來的一些發炎因子使的軟骨最終也遭破壞,很多院民的鼻子和耳朵不得不進行重建手術。
1)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11517282
2)醫界聲援樂生的部落格_淺談痲瘋及其後遺症 http://medforlosheng.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5379.html
3)中文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9%A9%E7%97%85&variant=zh-tw
4)英文維基百科(這個比中文維基多很多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prosy
5)英文維基百科_相關圖片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Leprosy
6)奇摩關於leprosy的圖片搜尋(有很多病人患部的圖_很寫實) http://tw.info.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p=leprosy&ei=UTF-8&fr=slv1-
Elephantiasis象皮病/Falariasis血絲蟲病 裕霖
Filariasis的簡介~from WHO 目前全世界共有超過80個以上國家、1億2千萬的人口正受到象皮病影響,並有超過4千萬人的病情嚴重﹔這些病患1/3在印度、1/3在非洲,其他1/3集中在東南亞,甚至連太平洋小島國家、美國等等其他國家也都有小部份分布﹔這些病患,或許感染後也不一定發病,但如果發病,發生在男性身上的比例卻遠遠高過女性。 Filariasis is endemic in 19 States/union territories in India. Estimates based on surveys by Filariasis Survey Units suggested that: about 454 million people (120 million in urban areas) are living in known endemic areas; there are 29 million filariasis cases in the country and 22 million micro-filaria carriers.
Currently, there are 206 filaria control units, 199 filaria clinics, and 27 filaria survey units. A total of 48 million people in urban areas are being protected through anti-larval measures. The Indian Council for Medical Research (ICMR) is conducting a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study on a mass annual single dose administration of DEC and albendazole drugs for the control of filariasis. Kerala has initiated a pilot project fo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mosquitoes, in three filariasis endemic districts (Kottayam, Alappuzha and Ernakulam) for the control of vector-borne diseases.
National Filaria Control Programme in India and New Strategies for its Control The programme component of NFCP was transferred from NICD to NAMP in 1978 whil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mponents were retained with NICD. Presently, the programme covers 53 million people (about 11% of endemic population) through 206 control units and 198 filaria clinics in 18 of the 20 endemic States/UTs….
血絲蟲病(象皮病) 致病原:多細胞之絲蟲-班氏絲狀蟲 (Wuchereria bancrofti)。
寄生部位:成蟲 - 淋巴系統;微絲蟲 - 血液。病媒蚊叮咬人,血絲蟲之孢子體經蚊叮之傷口進入皮膚,在人體內發育成成蟲。
感染:家蚊,斑蚊,瘧蚊。熱帶家蚊在台灣,僅有斑氏血絲蟲病發生,集中於澎湖、金門、本島之西南部,
潛伏期:數月~1年。
症狀:淋巴腺炎 (半年後)、象皮腫 (Elephantiasis)、陰囊水腫 (Hydrocele),而人之下肢或陰囊腫大即可稱為象皮病。
診斷:血液中之微絲蟲(夜間週期性)
預防:目前以殺蟲劑噴灑及改善環境衛生為主。
流行:印度、東南亞、非洲、太平洋島嶼、加勒比海沿岸國家、埃及、南美
Culex quinquefasciatus is the principal vector of bancroftian filariasis in India. Culex quinquefasciatus breeds in polluted water bodies such as cesspits, drains, septic tanks, unused wells, storm water canals etc.,
蚊蟲病 世界上已記述之蚊蟲約三千種,台灣地區約有130種蚊子,生物分類是動物界→結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蚊科→瘧蚊亞科、家蚊亞科與巨蚊亞科,在台灣常見的有埃及斑蚊 (Aedes aegypti) 、白線斑蚊 (Aedes albopictus) 、三斑家蚊 (Culex tritaeniorhynchus),但只有雌蚊會為卵巢成熟才會吸血,而由六支口針組成的口器,分泌唾液和吸血是不同口針,唾液中的毒素會使皮膚紅腫發癢,還會傳播病原體,如日本腦炎、血絲蟲病、登革熱、瘧疾,嚴重者可能因而致死。 蚊為冷血動物,對乾燥敏感,其生活史與生長代謝過程,都會受制於環境溫度。蚊生長的平均溫度約25~27度,低於10度或高於40度,發育將完全停止且死亡率增加。室內的蚊子集中在有足夠溼度的地方,而室外棲性蚊子多停留在近地面的植物上。因此適度的雨量再加以相當時間的日照,蚊子會大量孳生。但光線對於蚊的影響只與取食及棲息有關。 蚊產卵約100~300粒卵於水面,卵發育約需2~3天、但若環境不適因卵殼厚保持休止狀態達數個月之久。幼蟲(孑孓)在水中分4齡期多食微生物,第4齡末期蛻皮後形成蛹於體內形成。蛹期的長短與溫度有關,必須呼吸空氣、大部分成蚊羽化在夜間,先蛻變出的成蚊多為雄蚊,而導引雌蚊吸血之因素有CO2、氣味、溫熱、濕度以及視覺。一般雄蚊群舞會吸引雌蚊,飛行中完成交尾約15secs。休眠之成蚊即使不吸血亦可活3~4個月。 因此防治之道:使蚊無產卵環境除保持環境整潔,經常清洗儲水容器。另外可於室外、門口、電梯間(即蚊蟲出入口),擺設蚊香以阻止蚊子飛入屋內,室內亦可同時使用蚊香、電蚊香、液體電蚊香或蚊水(噴霧殺蟲劑)或水蒸式殺蟲劑,達到驅滅蚊蟲目的。另外亦可使用具有定時開關功能的液體電蚊香器,預先干擾蚊蟲平衡,使其暈眩,暫時喪失攻擊能力,為防止其甦醒,請持續使用,如此便不必擔心蚊蟲的騷擾,享受美好的居家生活。尤其在夜晚釣魚、露營、賞月、烤肉亦可使用蚊香及防蚊液,享受寧靜無蚊的良辰美景。
在台灣常見蚊的相關疾病:登革熱、瘧蚊、血絲蟲病(這三種病在印度也很盛行)、日本腦炎
登革熱: 病原:為登革熱病毒有四型,
傳染途徑:被埃及斑紋或白線斑紋叮咬藉唾液傳播。蚊叮咬登革熱病人後病毒在蚊體內繁殖再叮咬另一人,人類為登革熱主要宿主。
病媒特性:
埃及斑紋:分布台灣中南部,多在白天於室內吸血,棲息在室內暗處,如衣服、窗簾、傢俱等其他黑暗處所。
白線斑紋:遍佈全省,多在白天於室外吸血。棲息在孳生植物附近。
兩者多在傍晚於水邊緣或水面之暗色之粗糙物表面產卵。雌蚊需吸血2次以上,使卵巢內的卵充分發育,也會在產卵後再吸血。吸血高峰在PM-4-5點,次高峰AM-9-10點。每年3-4月是高峰,8-10月次高峰。
症狀
典型登革熱
潛伏期5-6天,剛發病2天會出現全身倦怠發燒、頭痛、畏寒、背痛、盜汗、關節僵硬。第3-4天手臉腫脹、皮膚出現紅疹再出現一次高燒後進入恢復期(約第5-7天)較有倦怠感。
出血型登革熱
可能在短時間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引發,患者多為兒童死亡率約50%,出現皮下出血及紫斑,眼、鼻、牙齦、內臟可能出血。 預防: 1. 去除室內外積水容器 2. 清潔住家環境雜草及溝渠,注意改善環境衛生 3. 可於上班前將門窗緊閉後噴灑少量殺蟲劑後,人離開,回家先將門窗打開通風後,人再進入。 4. 在雌蚊吸血高峰時間盡量避免外出或穿著淺色長袖長褲。
瘧蚊:在1906~1911間,瘧疾曾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台灣已經化學藥劑之噴灑,目前本省已完全根治。但仍有少量瘧蚊。
病原:瘧原蟲
傳播途徑:瘧原蟲隨蚊之唾液傳播,帶有瘧原蟲之病人被瘧蚊叮咬(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再叮咬脊椎動物
症狀:紅血球因感染而溶解進而凝結沉澱,致形成黑尿病(Black water fever)致死。
推幾個不錯的網頁介紹:(有空有興趣就看吧)
1. ETtoday-介紹2004年10月美聯社新聞在印度拍的"象皮病"的照片http://www.nownews.com/2004/10/27/91-1704984.htm
2. 奇摩知識加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0604926
3. 維基(我比較相信這裡的東西啦)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ariasis(血絲蟲病)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phantitis(象皮病)
女性疾病 丹菁
(泌尿) 女性得到泌尿道感染的機會比男性高出很多。 尿路感染引起的腎盂腎炎
婦女的尿路感染中,最常見的是腎盂腎炎。 腎臟感染的途徑一般可經由血液、淋巴感染,或者直接由下往上感染,也就是由尿道、膀胱、輪尿管向 上感染至腎臟,而有炎症的反應。 女性因為膀胱尿道炎未經治療也容易引發。而引起腎臟炎的細菌多為大腸桿 菌、變形桿菌、克氏桿菌或綠膿桿菌,球菌中之葡萄球菌或鏈球菌也很常見,其中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
腎盂腎炎
典型的症狀,一側或兩側腰痛、發燒、畏寒,有發冷、發熱情形,尿液檢查發現有白血球過多或膿細胞、蛋白尿或合併血尿、潛血等情形。 特別的症狀,因特殊細菌引起,本身會產氣,所以在照X光時,可以見到整個集尿系統呈黑色出現。
治療
腎盂腎炎多需要靜脈注射抗生素,以期達到迅速控制感染的目的,且需臥床休息,治療時日也較長,大多在10~14天以上。 若未經治療、治療不當或屢次感染的話,會因腎臟結疤收縮、腎臟變小,腎功能下降,慢性腎衰竭的可能。
急性膀胱炎 大約有25%的婦女終其一生會經驗到膀胱炎, 女性尿道短,僅有4公分左右。 生殖器和泌尿道距離很近,已婚婦女難免會與先生行房,病菌容易由尿道進入膀胱。
泌尿道感染中以膀胱炎最為常見,有90%的感染細菌來自肛門,由肛門移行至會陰,進入陰道而繁殖,再經上行感染到尿道,侵犯膀胱,嚴重時會感染腎臟。 膀胱炎的症狀有小腹不適、脹痛、小便次數增多、半夜裡也要起來解尿,但是尿量並不多,有時會有剛解完又想解小便的情況。 合併尿急、尿道燒灼、刺痛、小便混濁有臭味,甚至血尿和發燒的情形。上尿液檢查出現多量的白血球、紅血球,甚至膿細胞,而尿液培養又分離出致病的細菌,便可得到正確的診斷。
治療
至於治療方面,一般對於初次感染,使用7至10天的藥物即可,若為反覆性感染,則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
(生殖) 子宮脫垂
大多數都出現在50歲以後停經的婦女。 幾乎多是生過兩個孩子以上的婦女,容易罹患此症。 生產次數越多的婦女,罹患此症的比例也隨之升高。 生產過程中的骨盆腔創傷,使骨盆腔底部的支撐組織包括一些肌腱、筋膜及韌帶斷裂或鬆弛而喪失功能,子宮在沒有完好支撐的環境下,逐漸鬆脫而下墜。 加上年齡的因素,組織、肌肉隨著年歲漸長而萎縮、失去彈性。 長時間的工作所造成的職業傷害。做粗重工作的婦女,經年累月的使用腹壓搬運重物,無形中也會因為腹壓長時間存在,迫使骨盆腔底部的支撐組織受力太大而耗損。長時間站立的工作,也不利於已因生產造成骨盆腔底部組織受傷的婦女。 長期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常咳嗽增加腹壓也容易引起子宮的脫垂。 少部分先天骨盆腔組織薄弱的婦女,也會在年輕時甚至還未生過孩子即發生子宮脫垂。
人類乳突病毒 無外殼雙股DNA的病毒,容易侵犯人體的皮膚、黏膜、呼吸道等器官,引起良性病變(例如:菜花)或惡性腫瘤(例如:子宮頸癌)。 到目前為止約有兩百種型別被確認。 其中三、四十種會引起生殖道及肛門的感染。 高危險型HPV會引發惡性腫瘤,如子宮頸癌和肛門癌。 低危險型HPV則容易引發子宮頸上皮細胞輕度病變、尖頭濕疣(俗稱菜花)及復發性呼吸道乳突瘤。
低危險型HPV常見的是6、11型,90%肛門生殖道菜花是由6及11型所引起。高危險型HPV常見的是16、18型,全世界子宮頸癌中常見的是16及18型。 亞洲地區常見的是16、18、58及52型。 目前已知 HPV和子宮頸癌、陰道癌、會陰癌、陰莖癌、肛門癌、口腔喉癌、咽喉食道癌等有關聯性。
人類乳突病毒是經過直接接觸傳染的,特別是性行為接觸。HPV從有破損的表皮或黏膜進入上皮細胞層中最底層的基底細胞,使基底細胞分化出異常細胞而形成腫瘤。 低危險型HPV所引發的良性腫瘤則只會往外生長,不會突破基底細胞下的基底膜而侵犯表皮以下的組織。 高危險型HPV所引發的惡性腫瘤細胞則可以向裡面侵犯,甚至轉移到別處。至於病毒顆粒並不會跑到血液裡去,是隨著上皮細胞分化而繁殖、脫落和繼續感染別的地方或別人。
人體感染到HPV,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速度很慢,平均要九個月,因為病毒顆粒只藏在表皮內,沒有刺激在血液裡的免疫細胞啟動免疫反應。 所產生的抗體是有型別特異性的,只能抵抗同型的HPV。(感染了某一型的HPV、在產生抗體甚至痊癒之後,仍會感染其他不同型的HPV。)
已研發出預防性的HPV疫苗,其中默沙東藥廠所研發出來的四價HPV疫苗GARDASIL已被台灣核准上市。它的原理是利用HPV裡不會致病和致癌的L1蛋白,合成為纇病毒微粒,植入在酵母菌複製產生,注射入人體裡,經過吸收到血液裡,使人體產生大量抵抗L1蛋白的抗體,足以殺死入侵的病毒。
GARDASIL含有HPV 6、11、16、18 種型別的纇病毒微粒,所以被稱為四價HPV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大部份HPV 6、11、16、18 種型別所引起的癌症和菜花,特別是子宮頸癌,實驗報告指出注射後七個月就有足夠的抗體產生。施打方式是肌肉注射,施打三劑,時間分別為零、二、六個月。目前對象是九歲到廿六歲的女性。以後可能擴大到廿七至四十五歲的女性和九到十五歲的男性。在副作用方面,目前只發現少數局部注射部位紅腫疼痛反應,但尚待長期的觀察。
急性女陰潰瘍
主要發生在年輕女性,會合併淋巴腺腫、發燒等現象,有時會被誤認為疱疹。 主要表現方式是先有發燒;發冷、倦怠感, 3-4 天後產生潰瘍。 在小陰唇內側產生疼痛潰瘍,也可能發生在大陰唇,引起排尿困難。 多數患者潰瘍會引起壞疽,覆蓋灰黃痂皮,脫落後形成疤痕。 慢性型(Scherber’s pseudotuberculotic form, pseudoveneric Lipschütz ulcer)潰瘍較為表淺,伴明顯浮腫,約4-6周痊癒。 第三型為粟粒腫型,針尖樣小潰瘍散布在大小陰唇交界處及會陰,癒合迅速。 陰道內、尿道也可能影響有時合併口腔潰瘍、結節性紅斑,與貝西氏病及原發性疱疹相似。
早產
1. 母親或胎兒的壓力
2. 感染
(研究顯示,細菌感染使身體免疫系統作用而引發早產的例子相當常見。細菌會隱藏在如產道、子宮頸及羊膜、胎膜等地方。即使細菌感染並非在生殖系統相關的地方,如牙周病。可能也會造早產。)
3. 出血
4. 子宮過度延伸
早產高危險群的婦女:
◎懷有多胞胎
◎曾經有過早產史
◎子宮或子宮頸先天異常
懷孕期間因孕婦某些生理狀況可能也會增加早產的風險:
◎羊膜及胎膜太早破裂(當包覆寶寶的子宮羊膜囊太早破裂)
◎子宮頸感染、陰道感染、性病及其他感染
◎高血壓
◎糖尿病
◎凝血機能異常(thrombophilia)
◎懷孕前體重過輕
◎肥胖症
◎兩次懷孕間隔過短(小於6-9個月)
◎胎兒是先天畸形兒
◎陰道出血
梅毒
若罹患梅毒而未治療,有可能產下失明或智障等先天異常兒。
德國麻疹
孕婦懷孕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有可能產下智障耳聾或其他多重障礙的嬰兒。
水痘
懷孕早期感染水痘,胎兒可能產生先天性水痘症候群,發生視網膜炎、腦皮質萎縮、水腎、皮膚及下肢萎縮 。
弓漿蟲
貓、狗等動物排泄物,是引起弓形蟲病的主要來源。 懷孕初期多引起流產、死胎。 懷孕中期則引發死胎、早產或胎兒嚴重的腦、眼等部位疾病。 懷孕後期有90%為隱性感染,寶寶出生時表現並無異常,但可能數月或數年後,出現心臟畸形、智力低下、耳聾等現象。
預防弓漿蟲病方法
1.與寵物接近,或是處理生肉之後,必須洗淨雙手才能進食。
2.要經常幫寵物洗澡、清理糞便,懷孕期間最好請家人代勞。
3.不要吃未煮熟的肉類。
4.不要讓寵物住在臥室或睡在被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