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社社長來解放你的自由之心

出自KMU Wik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編輯] 一、 作者簡介

Solomon Northup 索羅門諾瑟普(1808-1863?)是一個美國廢除黑 奴主義者同時也是「自由之心」的作者。索羅門的父母雖然皆是奴隸 但都不受束縛,是相對有人權保障的黑奴。身為一個農夫以及小提琴 家,索羅門在紐約擁有自己的土地。在 1841 年時,索羅門被奴隸商 人綁架,被賣到紐奧良之後開始他十二年的奴隸生活,在他被失去自由的期間,他的家人 以及朋友沒有任何管道知道索羅門的下落,而索羅門也一直找尋機會傳消息出去,但總是 找不到適當的時機,直到有次遇到來莊園打工的同樣也是反黑奴制度的加拿大人,才幫索 羅門把消息傳回去。在索羅門重獲自由之後,當初綁架他的奴隸商人 James H. Birch 在華 盛頓被逮捕,但最後卻因哥倫比亞區的法律禁止黑人抵抗白人的法律而無罪釋放。而綁架 犯也被起訴,但這個案件因為管轄權的問題拖了兩年之久,而最後華盛頓法院因為此案沒 有管轄權駁回,綁架犯也未受到處罰。在重獲自由的第一年,索羅門完成了「自由之心」 回憶錄,而之後也致力於爭取黑奴人權的活動。

2.電影導演:

史提夫·麥昆是一名英國電影導演、編劇和視頻藝術家。他是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得主。2013 年電影《自由之心》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 演獎,波士頓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以及奧 斯卡最佳影片。 生於倫敦的他, 具有格瑞那達血統。成長於西倫敦,曾就讀於 Drayton Manor High School。1993 年畢業後到紐約大學 Tisch 藝術學院短暫學習。2011 年獨立電影 《羞恥》贏得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2013 年作品《自由之心》獲得廣泛讚譽,並 贏得第 38 屆多倫多影展最高榮譽「人民選擇獎」、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美國製片人公會 獎最佳影片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以及第 86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 劇本和最佳女配角三個獎,麥奎因也因此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裔電影導演


[編輯] 二、 電影摘要

索羅門諾瑟普原是一位住在紐約州自由的小 提琴家,因為遭到陷害而被迫成為奴隸。電影首 先以倒敘法的方式將所羅門為奴的畫面呈現給 觀眾。接著就依著時間的推進,從他被兩位白人 商人的陷害,到經歷兩位不同個性的主人,到最 後獲得救贖。 電影中除了索羅門以第一人稱敘事,也穿插了 其他黑奴的故事。從他們對於奴役的不同態度, 甘願接受抑或是奮力抵抗,失去自由的重要性就 被凸顯出來了。雖然故事的最後對所羅門來說是個好的結局,但若將格局從個人擴大,考 慮到大時代下沒有被記錄到的眾多受害者,就不禁對殘忍的奴役制度感到厭惡與哀傷。



[編輯] 三、 佳句摘錄

1. Survival is not about certain death. It's about keeping your head down. (生存並不是為了死亡,而在於放低你的姿態。)

這是主角在被送往南方的船上時,朋友說的話。當時索羅門還想著要以暴力來反抗,滿腔熱血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被朋友的這句話給打醒。無論如何,性命還是最重要的,沒有 了性命,不管想做什麼都沒辦法。而這句話也道出了黑奴們的心聲,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為 了生存,不得不向命運低頭的悲哀。


2. I will not fall into despair! I will keep myself hardy until freedom is opportune! (我不會陷入絕望,我會讓自己一直努力直到獲得自由的機會出現。)

這段話出現在索羅門跟 Eliza 的爭執中,當時 Eliza 正為了她被拆散的子女在哭泣,被索羅 門嚴厲喝止了。這段話表現出索羅門有多努力在適應當黑奴的生活以及就算希望渺茫也永 不放棄的決心。


3. Laws change. Social systems crumble. Universal truths are constant. It is a fact, it is a plain fact that what is true and right is true and right for all. White and black alike. (法律會改變,社會制度會崩壞。「白人和黑人是一樣的」,這才是宇宙永恆不變的真理。)

在索羅門當了黑奴好多年,經歷了被人背叛,朋友的死亡,甚至連他自己都快要接受這樣 的命運時,一位白人 Bass 大膽地提出了這樣的看法。證明了隨著時間,白人們對於奴役 黑奴已漸漸有了不同的看法,不再將黑奴是為財產而是將他們看作為人,開始關心起他們 的權利,不再將他們的勞動是為理所當然。


4. 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 (我不只想要生存,我想要活下去。)

我想這是這部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了,深刻的表現出索羅門不願意向命運低頭的決 心。曾經身為自由人的索羅門,享受過自由且美滿的生活,對於身不由己、飽受壓迫的黑 奴生活,自然是非常想要反抗。一開始的他還會想以激進的方式來抵抗,但隨著時間的流 逝,索羅門隱藏起真實的自己,低調且服從的過了 12 年;看似已經習慣黑奴生活的他, 其實在這段時間從不曾放棄,不斷地在找尋恢復自由身的機會,最後也終於有了圓滿的結 果。索羅門對於為奴這 12 年的生活態度,正印證著他在一開始所說的這句話 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


[編輯] 四、 心得感想

陳子柔

不得不承認,當初在選擇想觀賞的電影時,講述黑奴故事的「自由之心」是我最沒有興 趣的一個。我心想,一個黑奴的親身經歷要不就是單純的淒慘而顯得平淡,要不就過於沉 重讓人看了心情鬱悶,沒想到在一個陽光明媚充滿活力的星期六早晨和讀書會的夥伴看完 這部片子,心理竟激盪出很多思想的火花。 影片帶給我的第一波衝擊時故事的時間點,儘管我知道美國的開發史不過短短的兩三百 年,但認清楚合法蓄奴距今不過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我實在想像不來,有種事情就發生在 自己身邊的真實感。而後在主角接觸到兩個騙子的那一幕,我其實已經隱約猜到劇情的發 展,但只要稍微設身處地的站在主角的立場想,瞬間就能身歷其境的體會那種絕望。從一 開始的不願屈服,到後來的委屈求生甚至心灰意冷,過程中希望的火苗不斷出現又不斷消 失,在逃過背叛的劫難之後,還能把握機會然後如萬中選一般幸運的擺脫命運的捉弄,我 覺得絕對稱得上是最悲劇又最喜劇的人生劇場。 看完了這部片我稍稍反思現在過著的生活。我知道台灣是一個相對治安良好、公民享有 相當民主自由的國家,電影中恐怖的情節不太可能在周遭發生,但是安逸之餘我想值得思 考的是,其他地方有沒有公平正義?文化的大熔爐─美國至今仍無法消滅種族歧視,西非 正飽受伊波拉病毒饑荒和殘酷內戰的摧殘,我相信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權,應該為全人類共 享。另外更重要的是,現在身邊口口聲聲提的民主,有沒有什麼缺陷?我們有沒有被蒙蔽 了?自由和民主的理想一但氾濫往往成為掌權者操弄人民的幻術,所以唯有時時理性省 思,才能建構最實際、最有人性的理想社會。


王翔

我覺得,作為一部描述黑奴的電影,或是廣義的描述一個人自由被剝奪之後,奮力爭取 自由的過程,自由之心並不算是敘述非常出色的電影,有個原因是劇情上有點跳躍,其二是我覺得劇情重疊的部分有點多(例如女主角的戲份,不可否認演員的演技出色,但是我 認為導演在鋪陳女主心路歷程時沒有很成功),導致整部影片的劇情有點拖,以上是關於 整部影片的節奏。 再來我想討論劇情,我覺得最後轉折有點太快,經歷過一次被背叛的經驗,我認為不太 可能因為布萊德彼特的幾句話就轉而相信他,另外影片中許多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像是有 權有勢的第一個主人竟然無法保護男主角或是有自由身份的黑人竟然被灌醉後抓到南 方,站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下似乎都能被合理化,社會的輿論或是時代氛圍的確會造成許多 不合理的現象,以現在的觀點看似荒謬,但其實大多都能被理解,而我覺得整部影片讓我 感觸頗深的是主角把象徵自己自由之心的小提琴砸碎的那一幕,表達出對於黑人制度的吶 喊跟不平,但是讓我最感震撼的,並不在劇情中,而是在片尾的字幕,說到在主角恢復自 由之身後的訴訟都以敗訴收場,會讓我覺得主角的勇氣固然讓人佩服,但不可否認他是極 少數幸運的人,就算在南北戰爭之後,直到現在,種族歧視仍舊沒有消失,而從劇後的描 述更可以看到,真正願意或是有勇氣站出來反抗的人真的只是少數,所以我很敬佩男主角 永不放棄心中那個對於自由的美好希望和想像。


沈彤

故事背景在南北戰爭前,以自由人索羅門被綁架成為十二年的黑奴為主軸。形式上,這 部電影沒有太大的高潮起伏,故事幾乎平鋪直述一路到底,許多畫面有著重複規律的節 奏,例如奴隸們拍著手而提畢次唱著 run nigger run,同時畫面帶到黑奴們工作的場景, 讓整部片產生一種詭譎冷峻的氛圍,以及磨難似乎永無止盡的感受。 主角索羅門以自由人的視角讓觀眾更能感同身受,他不是純然的被動者,也不是傳統電 影英雄,他更複雜更真實。先後兩位主人呈現了當時白人的不同型態。福特就像社會中的 多數人,有點良心,但也跟著享受既得利益,願意施惠給下人,但不會犧牲自己挺身而出。 而艾普斯對女奴的虐待,有更深更扭曲的層次,他似乎真的對派西有某種愛與執迷,同時 存有對黑人的排斥,因為自己很難接受這種情感,反而想以病態的暴力行為對待她,讓她知道她還是他的奴隸。把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當奴隸,還是有難處,主人只好藉聖經的幫助, 或是催眠自己說他們不是人,是財產。 其中有一幕是索羅門被綁在樹上,剛好落在一個需要踮腳尖才不會被吊死的處境,過了 很久,其他黑奴紛紛出來工作,甚至有小孩在嬉戲,畫面後方的寧靜平和與前方的生命垂 危形成恐怖的對比,彷彿失去人命是稀鬆平常。在這樣的制度下大部分的黑奴只有忍耐與 順從,而索羅門的特別之處就是在漫長的奴隸生涯中他未曾絕望,他有過去美好的回憶與 家人支持他逃脫的信念,其他大多數的黑奴就只能終其一生接受命運的安排。許多影片描 繪納粹與集中營,卻有較少電影以蓄奴為主題,這部電影真實面對美國這個自由過度難堪 的一面,也確實讓我們看見了黑奴的無奈。


鄭怡玟

自由之心-「我要的不只是生存,我想生活」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個回頭,第一次是 Northup 等人被載往販賣黑奴的地方時,同行的 朋友獲救時對 Northup 回頭,第二次是片尾 Northup 獲救時,對 Patsey 的回頭。看著朋 友離開的 Northup 臉上的表情很痛苦,悲傷甚至帶有埋怨,脫離苦難的機會就在眼前,但 是曾經一同患難的朋友卻見死不救;但是當 Northup 獲救而回頭看向 Patsey 的時候,他 竟被迫成為當初朋友的角色,Patsey 的眼中也沒有憤怒,她很溫暖的傳達出對 Northup 的祝福。十二年過後,兩人心中對於黑奴的命運有所體認,Northup 不再試圖用肢體和蠻 力抗爭,而選擇默默地離開,他決定採取不一樣的方法,受到主張廢奴的 Bass 的影響, 他開始提出法律的救濟,希望為黑奴爭取真正的自由。 當 Northup 被吊在樹上,只用腳尖微微踩住地板支撐的時候,身邊的人沒有人願意救 他,甚至一旁有一群人在尖叫嬉戲,我覺得這樣的「無視」來自於和 Northup 的回頭是很 類似的感受,那是對無法改變任何事的無可奈何的覺悟,但是當時間久了,憤怒的感受會 漸漸減低,取而代之的是忽視身邊的一切,我覺得對沒有機會獲釋的黑奴來說,「自由之心」反而是痛苦的根源。


劉苑辰

記得剛看完這部影片時心情真的很複雜,一方面為黑奴的命運感到難過,一方面也覺得 有點氣憤與不解。不明白他們怎麼可以任由他人這樣的欺負自己、甚至被當成了商品變賣 也默不吭聲,當下覺得黑奴的人數也不少,為什麼他們不肯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命運抗爭 呢? 後來發現時代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在一百多年前,沒有人權、人人生而平等這些 思想的年代,黑奴們如果想要爭取自己的權利恐怕是癡人說夢吧!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索羅 門被吊在樹上那一幕了,看著自己的同伴被如此的對待,其他黑奴們仍是不敢去解救他, 大家都為了自保而忍受了不公的事情,實在讓人很感嘆!就連一開始還抱有期望的索羅門 到後來也是默默地忍受各種委屈的事,雖然後來他被救出來後盡力在法律上為黑人爭取權 利,但看著他在後來的幾年也漸漸屈服於那些惡劣的主人,不禁也讓我感到很遺憾與難過。 因為生長在不同年代所以無法體會,但其實我真的很希望那些黑奴們能為自己奮鬥一 次,不要只是默默承受;因為唯有發出聲音,才能讓別人聽到你啊


洪晨竣

自由之心(Twelve Years A Slave)中內敘述著一個住在紐約州的自由黑人所羅門.諾薩普 被設計陷害,而被帶到美國南方當作奴隸販賣。接著,就是十二年的黑奴生活。儘管重獲 自由的機會是多麼渺茫,他依舊抱持著那一絲希望,終於在加拿大反蓄奴人士的幫助之 下,重獲自由。 故事背景時間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夕,當時北方反對蓄奴,南方則贊成蓄奴。男主角所羅 門一連串的經歷,並不是讓我們知悉黑奴的歷史,而是讓我們感受到人被不平等的對待。 事過 150 年的現在,我們宣稱這是個平等、自由的時代。然而表面上看似如此,事實也是 如此嗎?我對此存疑。就以台灣為例,台灣有將近 40 萬的外籍勞工,其中有許多是擔任 看護的職業。台灣還是有些人用「醫療照顧需求」為名義申請看護,卻用扣著對方護照、 威脅要遣返對方等方式去脅迫這些看護幫忙工作,當成傭人在看待。還有,就在此時此刻, 多少人蛇集團先把人騙離開原本的國家,然後扣著對方護照,強迫他們做他們不情願的事。 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不只是黑奴的問題,而是人權的重要性。黑奴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 現實生活中還是充斥著不平等。就算我們的能力不足以改變整個現象,我們仍要從自己身邊著手,給予所有人相同的人權對待。


楊博貿

小提琴是所羅門的避風港,在劇中多次出現,表達了所羅門的內心狀態。當伊麗莎被迫 與孩子分別時,他難忍內心悲痛而瘋狂地演奏起小提琴希望能蓋過那令人痛徹心扉的嚎 哭。但經過 12 年痛苦的奴隸生涯,小提琴也幫不了 所羅門了。他被迫鞭打自己親密的同伴後親手拆了 琴,不顧一切地向一位富有同理心的白人求援了。奴 隸制度的不公不義至此不言而喻。 這是 19 世紀的故事,我們都希望這樣的不幸不會 再發生。2013 年在許多人出生入死奔走下,全球奴隸指數報告終於出爐了。目前全球奴 隸人口共 2980 萬,全球仍有近 3000 萬人被迫為奴!人人平等也許終究是難以企及的理 想,但對比螢光幕前的我們,世上有一部份人仍然像所羅門一樣無法主宰自己的生命、毫 無尊嚴得屈服於暴力之下,這怎麼想都是很奇怪的事情。 劇終,所羅門終於回到家鄉,全家人千言萬語都梗在喉頭說不出,但觀眾聽到所羅門的 女兒將兒子命名為所羅門•諾薩普•史當頓,便不難想像這 12 年所羅門的家人們是如何殷 切地盼望所羅門重獲自由、重返家園。沒有人有權利從母親的手中奪走她的子女;沒有人 有權利從子女的手中奪走他們的父親。不公不義的奴隸制度應當徹底消失。


林會筑

從現在起,忘記上半生的名字。 我坐立不安的環抱自己,因為感受到人性扭曲的冷意、以及那些失焦而矛盾的善意。主 角索羅門,一個擁有自由意識的人,被突如其來的綁架拉拽進地獄,剝奪掉人權、人性。 當靈魂裡最後一點自我也崩壞,那些在生命底線前的嘶吼,叫喊著自己不是只要生存,而是要生活的決然,是否還存在? 奴隸主是佈道者,向黑奴講述耶穌救贖的愛,但帶給他們的卻是無法救贖的哀傷與絕 望,電影中仁慈的奴隸主也改變不了黑人的殘酷處境。我不禁打了個冷顫,因為奴隸制不 是個體的惡念,而是一個制度的枷鎖,善意在那個制度下苟延殘揣,也終至無力回天。 而更令我驚懼的是,去掉那時代的沉重命題,誰都可能成為索羅門,掙紮著保持自己為 人的尊嚴,卻仍是被環境生生摧垮,在闃黑的觀影室裡,時間的流動被殘酷消磨,度秒如 年,無力感緊緊的攫住我,我只能如坐針氈地看著一個人類,彷若在溺斃前的急遽呼吸、 呼喊生命。我妄圖抽離自我,卻發現自己已錯位到那個時空,看著自己的靈魂驚恐、嘶吼 抵抗,到麻木絕望,最後被奴隸制這個最黑暗的夢靨一點一滴吞噬。 那首葬禮黑人合唱的靈歌縈繞﹕只有一條路可以逃離,那條路通往天堂,那兒有奔湧入 海的約旦河,淘盡你的苦,讓你安息在上帝的花園。


楊子慶

「我知道自由的代價很高,但我願意付出一切。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我也認了,但我願賭 我不是唯一一個。」這是另一部電影美國隊長中的台詞,當時應有不少觀眾因他對自由的 嚮往而感動。但生於這個世代的我真的那麼重視自由嗎?若有一天我的自由也被剝奪,是 否也能付出一切去爭取它? 在自由之心中,我看到了一位自由人因為遭到背叛而被迫為奴、失去自由。表面上失去 自由最一目瞭然的就是被銬上了手銬,在皮鞭下做事。但是再往更深層去探討,我覺得他 失去的是身為一個人的價值。當一個人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主人過地衣食無缺,並且像 貨物般被任意買賣,他已經不能說是一個人了。 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所羅門第一次被銬上手銬後,一位白人用木板鞭打他。邊打還邊 吼"You are a slave"一直到木板都被打斷了,所羅門仍堅持他是一位自由人。這場景搭配 低沉的配樂更顯得哀傷,也讓我不禁捫心自問:若有一天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是否也能像 他一樣這麼堅持?我想答案會是否定的。雖然電影的最後,所羅門脫離了奴隸的身分,回 到原本生活。但他只是大時代下的少數,還有更多的黑奴不像他那麼幸運,只能終身活在 主人皮鞭的陰影下。況且,電影中的描述多半經過修飾,在真實的世界中又更加的殘酷。 人們安逸地生活太久就會逐漸忘記自己擁有的是多麼寶貴,時間是一個,自由也是。我 把自己的自由看的太理所當然了,所以常常會忘記自己所享有是經過眾人的爭取所換得 的。這部影片透過所羅門的故事就是要作為一個提醒,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不要等 到失去它才在感到惋惜。



[編輯] 五、 問題討論

1.簡述黑奴歷史

非洲原本便存有奴隸制,可上溯至西元九世紀。有證據顯示非洲國家會出口奴隸至非洲 其他國家、歐洲和穆斯林國家。非洲的奴隸至與爾後的美洲奴隸制有所不同。非洲的奴隸 並非是繼承制,奴隸的孩子仍然是自由人。非洲的奴隸與美洲奴隸相同,仍被視為主人的 財產,但同時也被視為主人的家人,可以自由嫁娶。但非洲的奴隸會被用於祭祀犧牲用途, 極端的情況下死亡奴隸數可以千計。 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從海外獲得巨大財富,成為歐洲最富有的王室。隨後各 個國家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單單的掠奪已不能滿足所求,於是殖民國家們開始經營殖民 地。人力的來源先是白人契約工,之後奴役美洲本土印地安人,最後三角貿易開始興盛, 非洲奴隸大量出口。非洲人出售囚犯與戰俘為奴隸,但隨著奴隸需求大增,獲取奴隸成為戰爭的理由。歐洲人也常常與非洲國家發生戰爭並獲取奴隸。 送到美洲的黑奴們多從事礦山與種植園的工作,長期遭受不人道的待遇。因為人口大量 外移,當時的非洲經濟與文化皆遭到嚴重的打擊,而此種踐踏人與人關係的制度,也醞釀 出了種族主義,歐洲人成功地將非洲人貶為畜生等級。 隨著人權的抬頭與三角貿易獲利率的降低,漸漸出現了反對蓄奴的聲浪。獨立宣言草稿 中,托馬斯·傑弗遜曾嘗試記下強烈的反奴主義言詞,但隨即遭到修改。但之後在 1778 年, 他讓新維吉尼亞州成為禁止奴隸進口買賣的第一個州和最早的司法管轄區之一。而 1777 的佛蒙特州憲法,1780 年賓夕法尼亞州的逐步解放運動,讓美國北方各州逐漸放棄蓄奴。 反奴聲浪逐漸高漲,終於 1861 年共和黨林肯的當選引發南方各州的脫離。北方對於南 方的工人壟斷者產生仇視心理,與以奴隸來發展產業的南方產生衝突。南方各州成立「美 利堅聯盟」,推舉來自肯塔基州的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南北戰爭爆發,直到 1865 年戰 事才結束,南方全面投降。戰爭期間與之後美國政府都不斷推動修法及發表解放宣言以提 高黑人人權,但平等思想卻並沒有就此落實人心。 內戰後聯邦軍隊佔領南方期間,黑人曾名義上獲得解放宣言所賦予的平等權利。但黑人 們由於經濟上弱勢、聯邦軍隊撤出、南方白人支持的民主黨上台,再次受到種族不平等待 遇,南方各州不斷出現種族隔離制度法令。終於在 1955 年,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掀起了非 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金恩博士也因此獲頒 1964 年諾貝爾和平獎。 2008 年,巴拉克·歐巴馬當選為第一位非裔美國總統,並於 2012 年成功連任。2013 年, 《自由之心》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我們不難看出,在種族議題上,美國與全世界各個 國家也許尚未做到最好,但事情正往好的方向發展,而這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的努力。


2.自由之心-自由人的自由之心?

為奴 12 年後,回到家的索羅門明白了自由的意義,黑人必須向白人雇主提出文件證明自己自由人的身分,才有得到自由的資格,然而所謂自由之心到底在這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 色?

電影前段索羅門和剛與孩子被分開的母親一同來到雇主家,當時母親的哭泣讓索羅門感 到煩悶,他認為生命的態度不該如此只有絕望。在這裡索羅門代表的是一個黑暗中的希 望,他為重新獲得自由而努力,暫時向環境低頭只為了抓住自由的尾巴-然而黑人母親真 的就這麼可悲嗎?我認為黑人母親的絕望來自於自己永無止境的黑奴的身分,她甚至沒有 權利保護自己的孩子,相對於期盼「正義」為自己重新獲得自由的索羅門,母親唯一剩下 的只有做不完的工作和用不完的為自己命運哀悼的時間。 同樣的差異也出現在派蒂擁抱索羅門的時刻,畫面對比的是終於獲得「原本就屬於他的」 自由的、身為自由人的索羅門,和從來就不曾擁有自由的派蒂,轉過身後,她的命運還是 只有悲傷,她還是雇主的性奴,一切都沒有改變,將來也不會有改變。 所以最後的問題是,是不是自由人(白人或被「誤抓」為黑奴的黑人)才配擁有自由之心? 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卻是自由之心竟是非自由人身分的黑奴所不配擁有的,或說,在 這樣一個永無止境的黑暗的牢房裡,對自由的嚮往反而很諷刺的成為痛苦的根源-黑人母 親的哭泣和派蒂對索羅門結束自己生命的要求,都是它們對自由的哀悼,而都是來自於相 同的絕望與覺悟吧!


3. 所羅門與黑奴母親、女黑奴 Patsey 的比較

男主角所羅門與那位被迫與自己小孩分離的媽媽有著對希望完全不同的價值觀。那位母 親用哭泣來表達她失去孩子的痛苦,且無法自拔。反觀所羅門,他雖然也是與妻兒分離, 而且身處在這麼糟糕的環境,他仍然對未來懷抱希望。結果那位母親最後被主人送回奴隸 商人那,可想而知,她未來的命運只會更加悲慘。我們或許不會經歷如此悲慘的際遇,但 是遭遇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在面對困境時,我們不該低頭哭泣,我們必須永遠保持希望。 女黑奴 Patsey 相對於男主角所羅門,看似較得到男主人的喜愛,然而卻還是有悲慘的 另一面。因為女主人的嫉妒,使 Patsey 處處受到刁難,甚至被酒瓶砸、刀子割臉。看似 受到男主人的優待,其實是更痛苦的傷害。男主角雖然 不甚受到主人欣賞,卻也不曾遭遇這番下場。這告訴我 們許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並沒有全好或全壞之分。


4.片中男主角求助的兩位白人比較

在這部影片中男主角有兩度對外求援的機會,第一次他突破種種恐懼和經過縝密的思考 後,向一位感覺起來對黑人沒有那麼深敵意的監工提出轉交信件的要求,沒想到那個人卻 是貪心自私、面善心惡,答應了請求收下了報酬接著去向農場主人通風報信,好在男主角 絕佳的臨機應變解除了這個可怕的危機。相較於第一次的經驗男主角第二次對外求援可以 說是少了一點悉心計畫多了一點機緣和衝動,而非常令人慶幸的,也終於成功了。在這兩 次攸關男主角命運的抉擇過程中,他和求助對象的心態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都有相當值得 的討論。 首先,對於第一位背叛他的無情者,我們一開始的情緒可能完全落入單方面的譴責,除 了最基本當時普遍對黑奴的不平等對待之外,他的行為更道德喪失。不維護黑人的權益就 算了,都已經知道眼前這個人是個當時法律下認可的自由人,不只不幫助他還落井下石, 實在是沒有人性。 但是思考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那個人自身的處境,我覺得每個時代都有當時的窠 臼,我相信就算是現在的社會也有一些不公義、不合理的心態和氛圍,我們身處其中而不 自覺,區區一個農場監工沒有受過夠好的教育沒有思考過一些抽象層次的問題,可能從來 就不會去反思這個社會的處境,對尤其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而言。我想這是很通俗的人性, 但也值得任何人時時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更高水準的人就該把本性中對群體的善心和正義感發揮出來。 另外他的告密行為,其實也許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狡猾卑鄙,在那養資源分配不均物資匱 乏的時代,每個人都只是想過更富足更安穩的生活而已,他的作為殘酷一點的形容,不就 好像高級社區的人們為了環境整潔安寧,請捕狗大隊來抓流浪狗一樣,大家都知道牠們的 下場會如何但也都還是做了畢竟最後的惡不是他們自己執行,既能夠獲得利益而黑暗的一 面又眼不見為淨,何樂不為? 所以我想當然我不否認他道德上的重大缺陷,也絕對不會用大時代的藉口幫他把行為合 理化,但是一個環境背景真的會給當下的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就像除了那個白人外千千 萬萬沒有對這套制度提出質疑的人一樣。 至於另一位選擇幫助男主角的臨時工,對於他的心態現代的我們可能 覺得比較親切,或者可覺得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不是必然的事嗎,我覺 得可能因為他流浪的身分帶給他豐富的閱歷創造了開闊而有深度的思 想,讓他能夠在混濁的價值觀中自己體認出別人不懂的道理。同時他也 是一個相當勇敢的人,能夠把自己相信的價值付諸實現,這又是另外一個境界,同樣的白 人自由人身分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突顯了有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對一個人能造成多大的影 響,就算是在一個不利不夠美好的環境下,還是有人願意去表達去改變去抵抗,如此正是 無名小卒和精神英雄的差別。 我猜想或去歧視別人的人心中都存在著自卑,也許他不知道,但是對他人攻擊性、敵意、 甚至實際迫害的舉動都是出自對自身安全感受到壓迫的反擊。片中頗有寓意的一句話是主 人接受男主角的解釋之後說:「我差點就相信他了,只因為他是個自由人。」相信在這裡 的意義就等同於這個人存在的價值,弔詭的是,男主角也是個自由人;更弔詭的是,難道 那是時代下被定義為「奴」的人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嗎?又或者,是一個自由人還不夠,要是一個自由的白人。現在的社會有沒有這樣地位分層又分層的現象,亦是值得省思。



5.黑奴電影比較

黑人的奴隸制度對於所有黑人創作家而言,都是心口大石般的題材。因為感同身受,而 不敢輕舉妄動;越是沉重便越容易發揮失常,往往企圖往史詩的角度上運作,反而容易丟 掉個人風格。《自由之心》是黑奴電影的歷史中一筆強烈的精彩,史蒂夫·麥昆拍出了屬於 自己的獨特風格,從而繼往開來。 在《自由之心》的更早以前,第一部黑人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向觀眾塑造了一個 對於黑奴歷史的刻板印象,在那其中,對於白人、黑人有臉譜式的描寫。善與惡太過度分 明,缺乏對人性複雜的思考。與之相較,在我們這次討論的電影《自由之心》中,對於奴 隸主與奴隸的善惡區分,便模糊了許多。而事實上本該如此,人是 制度下的零件,奴隸主可以仁慈、可以佈道;而奴隸面對同類的受 苦,可以淡然、可以事不關己,這才是真正蜿蜒曲折的人性。 另外一部,由鬼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執導及 編劇的電影《絕殺令》,相較起來便快意恩仇 許多了。片中虛構的「Mandingo fighting」(曼丁果格鬥,有錢人派 手下黑奴打架的賭博遊戲),在白人主宰的現實秩序裡,拳擊賽是黑 人販賣強健肉體,供給白人觀賞娛樂,進而生存及爬升階級的一種手 段,通過「Mandingo fighting」這個虛構設定,成為黑人現實處境的誇張映射。但我認為 《自由之心》勝在他的真實性,那些血淋淋的流淌在殘酷生命裡的真實。影片一開始就指 名,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導演的長鏡頭下,我像看到了一部紀錄片,導演的 運鏡異常冷靜,有一種近乎上帝般克制的視覺來記錄一場發生在人類歷史舞臺上一段可 怕,不可告人的歷史。 《絕殺令》是一部電影,而電影之所以比生活容易,是因為在電影的框架裡,時間被高 度壓縮,於是生活的困苦便可以在蒙太奇中化為無形,消解流逝。那些黑奴的血汗在我而 言也只是另一群人的生活姿態。但《自由之心》不同,他的拍攝手法,是要觀眾在兩個小 時裡,盡可能久的停留在生活真實的痛苦裡,煎熬、等待、消磨意志、被恐懼和絕望一點 點吞噬。在史蒂夫·麥昆的電影中,觀眾無法再成為「觀眾」,我們無法再置身事外,我們被 迫成為那位從自由人被賣為奴的主角。我就是他,所以我能用自己的雙眼親見種種殘忍細 節。這十二年似乎沒有快進鍵,沒有黑場,就是這樣留下十足的空間去描繪,一天又一天, 去盡可能還原生活本身的無望。緩慢的消耗感像鐐銬一樣把人心緊緊拴住,無處遁形。 真實,這便是 2014 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自由之心》,勝於其他黑奴電影之處。


6.自由之心--音樂分析

這部電影改編自所羅門·諾薩普於 1853 年 所著的自傳小說《自由之心》,講述在美國內 戰前的 1841 年,一名原屬自由人的黑人,在 華盛頓特區遭綁架並被賣往路易斯安那州作 奴隸,從此開始 12 年的奴隸生涯並最終獲得 自由的故事。故事背景的年代正是藍調出現的時期。藍調起源於過去美國黑人奴隸的讚美 歌、勞動歌曲、叫喊和聖歌。最早藍調式的音樂是一個「功能式的表達」,其啟應的歌唱 沒有任何伴奏,不拘束於任何形式,沒有任何特別的音樂結構。在這部電影中多次出現黑 奴和聲的畫面,這些奴隸在鐵中工作的叫喊與呼喚,呈現了當時藍調音樂最初的樣貌。 早期的藍調往往是鬆散的敘事歌曲,歌唱家訴說「一個殘酷的現實中的個人遭遇:失去 愛情、警官的殘忍、白人的迫害、艱鉅的日月。」與當時的其它音樂紀錄相比許多最早的 藍調紀錄中含有堅忍不拔的、真實的歌詞。也因此電影中使用的十六首民謠與靈歌扮演了重要角色,真實呈現了奴隸用歌聲抒發苦悶情感。一開始的藍調可能只有一段,重複三次, 在電影中也充分表現了這項特徵,與詩經相似的覆沓,也許正是因為身分為當時社會的低 階層,他們吟詠的不是精心設計的詞曲,而是心中累積的情感,以最直接簡單的形式不斷 重複。 電影中多次在音樂進行後將畫面帶到其他情境,如提畢次唱著 Run Nigger Run 同時畫 面引到黑奴們工作的場景,此時背景平淡而不斷重複的節奏讓奴隸們像是被困在一個逃不 出去的處境,畫面再帶到提畢次身旁的獵人,這時黑奴們彷彿成了獵物。另外,當一群黑 奴聚在一起唱著 Roll Jordan Roll,主角索羅門一開始沒有跟著唱,歌曲進行到一半時他才 開口低聲唱,像是不得不屈服於令人無奈的事實,接著越唱越激昂,無奈轉為悲憤。長達 幾分鐘的畫面只有不斷重複的歌聲,沒有對白卻更有力地表現從抵抗到屈服的心理轉變。 這首歌是十八世紀的黑人靈歌,到了十九世紀在奴隸間廣為流傳,對藍調音樂的發展有很 重要的影響。 藍調曾被人視為「魔鬼的音樂」,更有人說它導致暴力和其他罪惡行為。在 20 世紀初, 特別是從 1920 年代開始白人聽眾開始聽藍調時,藍調曾被看作是次等的、低級的音樂。 時至今日,藍調已是美國黑人文化的重要一環,甚至是美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藍 調音樂與黑人歷史密不可分,就像黑奴制度一樣,儘管過去代表了許多痛苦與不堪,但對 往後社會與音樂上的影響卻不可抹滅



[編輯] 六、 活動照片